回覆列表
  • 1 # 夢姨

    1,建文帝手下的大臣都是書呆子,書生誤國,2,朱棣一輩子啥也不會,就會打仗了,3,朱元璋把朝廷能打仗的都殺乾淨了。4,沒有退路,不反就死。

  • 2 # 設計愛我

    胸懷大志 朱棣有非凡的眼光和胸襟,過程中重要的是他有軍事才能,在軍隊的威望!從小在外歷練攻城略地,為朱元璋處理各種事,自身得到經驗,也有一批跟隨他的人。具備的優勢,所以我想說朱棣是優秀帝王之一。

    任何事包括歷史人物都是存在兩面性的,一味的野蠻不可取,一味的仁慈也不可取,該仁慈的時候就仁慈,該狠的時候就要狠。朱棣就非常不錯!

  • 3 # 紅黑聖西羅

    !有很多點。

    一、朱棣從小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旁邊都是徐達、常遇春、藍玉這樣的超級名將,這練級太快了;

    二、朱棣手下盡是一幫能征善戰之輩,還有當時第一奇人姚廣孝的輔佐,何愁大事不成;

    三、朱棣竟然招了僱傭兵,問題是這幫傭兵是戰鬥力極強的“朵顏三衛”,這算作弊啊;

    四、朱允炆實在跟他叔不是一個檔次的,差太多,而且還犯傻不讓傷害朱棣,很多次朱棣都會被幹掉,結果因為朱允炆的善良,給朱棣開了無敵技能;

    五、朱棣起兵並不是以造反的名義,而是打著“清君側”的名號,這樣一來,全國很多人都在看戲,沒來勤王;

    六、李景隆完全就是一個朱棣的臥底,數次成功的幫他度過難關,可他的身份是朱允炆封的主將,朱允炆嘔血三升;

    七、妖風,每到朱棣快不行的時候都刮來一陣妖風,而且還專幫朱棣,這……

    成功就是靠著自己的努力和各種因素而來的,很多次朱棣瀕臨失敗,但都堅持下來了,這跟本身的能力和意志是有關的。但可別以為“靖難”這麼容易,古往今來,成功的就朱棣一人!

  • 4 # 傳正談歷史

    提起造反這種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危險行當,查閱古代歷朝歷代的文獻史料,不難發現,凡是造反的無外乎最終不成功便成仁,甚至經常遺臭萬年。在歷朝歷代的造反大軍中尤以和平年代的藩王造反最能引人注目,藩王造反有一大優勢即先天性政治資源充裕。

    生在帝王家,作為皇帝的兒孫被分封就藩於諸地,政治經濟上手握一方大權,造起反來自然要比那些斬木為兵揭竿而起的農民肯定是要容易的多的。然而,即便是有先天性的政治經濟等優勢,藩王造反也不定能成功,反而經常失敗。歷代封建王朝的藩王們造反,表面上是皇帝削藩引起的,實質上是各路藩王對皇權的渴望,九五之尊的威嚴至高無上的權力成為藩王們前赴後繼的動力。從漢初的“吳楚七國之亂”到西晉的“八王之亂”,再到明初“靖難之役”,藩王們無不為著至高皇權捨命赴死,豪賭身家。雖然,造反運動如火如荼,但作為藩王造反成功的唯獨只有燕王朱棣。

    朱棣為何能造反成功,榮登大寶,坐上千百年來那些藩王夢寐以求的龍椅?朱棣造反成功主要是一下幾個方面構成的,缺一不可,否則朱棣也會遺臭萬年。首先,朱棣本人的軍事才能。作為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17歲的時候就被封為燕王就藩於北平,21歲便開啟了他一生的終極愛好----屠虐蒙古人,在朱棣做藩王期間。他前後開展過兩次大規模地深入漠北追殺北元的軍事行動,蒙古人一聽說朱棣的名號,往往臉色烏青倉皇逃竄。由於朱棣的戰功,朱元璋對這個兒子很是看重,還真是放心地將整個北部邊疆防守的重任交給了他,但對於朱棣本人,卻無疑是給他最好的歷練,讓他以後有資本和能力實施偉大的造反計劃。其次,建文帝的昏庸柔弱。靖難之役爆發後,燕王朱棣經常帶頭親冒矢雨打衝鋒,原本作為南軍的最高統帥建文帝朱允炆有多次殺掉這個不要命的叔叔的,但腐儒柔弱的建文帝竟然說:“毋使負殺叔父名”,結果導致每次衝鋒在前的朱棣猶如神功護體一般未傷絲毫。

    再者,建文帝的用人不當。靖難之役爆發後,建文帝朱允炆竟然將朝廷大軍的最高軍隊統帥權交由了有著紙上談兵的李景隆,結果在李景隆的指揮下,本來形勢一片大好的南軍卻一敗再敗。李景隆在戰場上失敗了不說,當面對朱棣的大軍將其團團圍困於南京城,李景隆竟然親自開啟南京金川門迎燕軍入城。第四,朱棣本人好的運氣。或許是上天的垂青,朱棣每次帶頭衝鋒陷陣沒死不說,而且在與朝廷的南軍展開白溝河決戰的過程中,正當南北兩軍戰鬥打的難捨難分進入焦灼的白熱化狀態,南軍將領瞿能向燕軍發起致命地衝鋒,眼見燕軍敗局已定,這時突然天地變色,飛沙走石,妖風四起,但見那妖風纏繞營中帥旗,只聽得咔喳一聲,旗杆折斷,大旗落地!南軍人心惶恐不已,朱棣抓住機會親率騎兵繞後將南軍打的打敗。像這樣僅靠著沙塵暴戲劇性地扭轉戰場勝負的情況多次發生在朱棣親率的燕軍身上,以此看來朱棣或許才是真龍天子吧。

    第五,朱元璋大肆屠戮開國功臣,導致建文帝無將可用。大明王朝初創伊始,敏感多疑的朱元璋為了防止百年之後,武人專權弄政禍害大明江山,於是採取極為血腥殘忍的方式炮製各種冤案大肆屠戮開國功臣,跟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能征善戰的徐達、藍玉、馮勝、李文忠等名將被悉數屠戮殆盡,導致建文帝朱允炆無將可用,只好任用光會紙上談兵的李景隆等人。

    最後,地形和天氣因素。中國地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作為造反的燕軍從寒冷的北方朝著溫暖溼潤的亞熱帶南方征伐,更能適應士兵的身體狀況,反之,南軍征討北方燕軍只能由南向北進軍,遇到北方冬季乾冷嚴寒,南軍士兵一時之間根本難以適應,且北高南低的地勢因素導致南軍只能仰攻北軍,這也是古代北方極難取勝的重要原因。因此,綜上所述,燕王朱棣能夠造反成功除了雙方第一主官之間的綜合素質較量,還有著天氣、地形和運氣等多重因素疊交在一起而造就了這位被後世稱之為千古一帝的永樂大帝。

  • 5 # 益達Vlog

    藩王自古有之,源於封建制度,所謂封建,即是分封建制,自古有之,至周朝蔚為大觀。經歷了西周的春秋和戰國,諸侯做大,滅了周朝,繼而秦統一了中國,實行郡縣制度,後來的王朝也多有采用分封制度,但都免不了藩王作亂如漢朝的七王之亂,晉朝的八王之亂等,隋朝至元朝沒有了藩王的問題,但是藩鎮割據等問題也凸顯。

    到了明朝,明太祖推崇周禮,並鑑於歷代功臣、外戚、宦官干政的教訓,試圖透過加強分封來鞏固皇權,洪武二年定“封建諸王之制”,洪武三年四月分封秦、晉、燕、吳、楚等十國,強調:“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此“為久安長治之計”。雖然朱元璋也防止藩王作亂,申明諸王“惟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錫土”,但是藩王只要出現,由於跟皇帝的天然血緣關係,造反毫無壓力。今天我們來看一看明朝的藩王作亂。

    1、靖難之役:朱棣永流傳

    1398年明太祖駕崩,由於太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宗為鞏固皇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定先易後難之策,從勢力較小的藩王下手,再集中力量對付勢力較大的藩王。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被逼自殺。殊不知這樣打草驚蛇,引起了燕王和寧王的防備,當然建文帝同時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朱棣的精兵,準備剷除朱棣,於是燕王聯合諸王反,而燕王所打旗號恰是漢初七國之亂的“清君側”,也是朱元璋所規定的祖制,即諸王有移文朝廷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靖難”之權(明太祖為避免權臣擅政而制定)。雙方展開戰爭,打了四年,燕王朱棣打敗建文帝,奪權成功,即皇帝位,為永樂帝。此次奪權在歷史上甚為出名,影響頗大。明朝的三次藩王作亂中,只有朱棣的靖難之役成功,從此皇帝落入朱棣一脈手中。

    2、朱高煦叛亂:最作死的皇叔

    由於朱高煦叛亂沒有成功,所以不能叫役,只能是叛亂了,燕王靖難,燕王帶兵時,高煦經常隨軍左右,尤其是在某些關鍵戰役中立有大功,為燕王所倚重,燕王曾與其說:世子(即朱高熾)多病,你好好幹。這句話令高煦心動。高煦自恃有功,周圍也有一幫人為其出謀劃策,幾次陰謀離間燕王與世子關係。但是,世子朱高熾非等閒之輩,燕王出征,令其留守監國,事情處理得妥妥當當,燕王無後顧之憂。朱棣即位後,一些大臣鼓動成祖改立太子,成祖亦曾動心,但考慮到世子乃朱元璋所立,一旦改立,勢必驚動朝野;另外也違背嫡長子繼承製;還有就是建文元年出生的朱高熾兒子朱瞻基極為成祖所喜愛,生前成祖夢太祖授以大圭,“傳之祖孫,永世其昌”,出生後,成祖見孫子“兒英氣溢面,符吾夢也”。而高煦雖有軍功,但過失亦多。太子遂定朱高熾。其後,高煦屢不就國,多次改封,最後封于山東樂安州。永樂二十二年,成祖病崩於北征途中榆木川,皇太子高熾即位,改元洪熙,是為仁宗。仁宗當了10個月皇帝,於洪熙元年5月病崩,,太孫朱瞻基即位,改明年年號為宣德。

    話說高煦在樂安州,聞成祖崩,即已蠢蠢欲動,但當時沒有下手機會,10個月後,仁宗又崩,太子朱瞻基從南京奔喪,即陰謀從路上伏擊,因倉促而未能得逞。宣宗對高煦如同其父對高煦,仁到義到,但高煦仍沒收斂,於宣德元年8月起兵反叛,一如其父故技,打“靖難”之名。宣宗召群臣應對,有提議派陽武侯薛祿前往征討,而大臣楊榮則主張宣宗親征,夏元吉也表示贊同,宣宗定奪,率三大營五軍將士親征高煦。宣宗一面派人到樂安城宣詔,曉以利害,令其投降;一面大軍直抵樂安城下,重重圍困。高煦被迫出城向宣宗請罪。高煦之亂遂平。宣宗對待皇叔很好,沒有殺他,但是朱高煦還是自己把自己作死了,在朱瞻基來看他的時候竟然使用掃堂腿把朱瞻基絆倒,朱瞻基便命人把大缸扣在朱高煦頭上,你說這個時候了朱高煦該消停了,他不,他舉著缸到處跑,朱瞻基忍無可忍,最後用火燒死了朱高煦。

    3、宸濠之亂:成就未帶過兵的王守仁

    說起宸濠之亂,可能很少人知道,但是說起 寧王,想必很多人知道,《唐伯虎點秋香》曾提到過寧王作亂,說的就是他,寧王作亂,其實命裡該有一次,當初燕王造反時,聯合寧王,曾經許諾寧王事成之後平分天下,結果等來的卻是內遷到南昌,或許寧王的後代也是想折騰一下,看看能不能拿到半壁江山。正德十四年,武帝朱厚照西巡歸來後,又欲下江南,並周遊天下,為了諫阻南巡,惹起一場朝臣大請願。於是,懷有野心的寧王朱宸濠藉口武宗荒淫無道,是年六月十四日興兵,殺巡撫孫燧、江西按察副使許逵,革正德年號。以李士實、劉養正為左、右丞相,以王綸為兵部尚書,集眾號稱十萬,併發檄各地,指斥朝廷。七月初,又以其部將守南昌,自率舟師蔽江東下,略九江、破南康,出江西,帥舟師下江,攻安慶,欲取南京。汀贛巡撫、僉都御史王守仁聞變,舉兵勤王,會齊各地軍兵,於七月二十日攻克南昌。朱宸濠聞訊,回救南昌,二十四日與王守仁軍相遇於南昌東北的黃家渡,叛軍敗退八字堖。二十六日 ,明軍以火攻,宸濠大敗 ,將士焚溺而死者3萬餘人 ,宸濠與其世子、郡王,及李士實、劉養正、王綸等皆被擒 。後來還上演了明武宗要親自捉拿寧王,但是因故作罷。縱觀明朝的三次作亂,只有燕王成功,成為永流傳的皇帝,後面兩次作亂都影響不大,這也是歷代皇帝削藩的結果。第三次之所以動靜不小,反映了明朝自土木堡之變後,國力中衰,一旦內憂外患,君主出現過失,往往有突發事件發生,有一定的偶發性;而王守仁力挽狂瀾的出色表現,也反映明朝前期養士的遺澤猶在,雖歷險境,國仍粗安。

  • 6 # 趙旭華5

    不知道“歷史上”指的是哪段歷史,漢以後長週期朝代好像只有明代有,短週期有不少;而漢之前多了去了,這個問題問得有點…哈哈。

  • 7 # 熟悉的人變陌生

    1、性格決定命運 燕王足智多謀,當年經常帶兵打仗,且屢立戰功;而建文帝沒打過仗,且性格文弱,處事猶豫不定。

    2、人心向背 建文帝登基後,湘王等幾個人無罪被削藩,而這幾個王都是太祖朱元璋所立,所以藩王的人人寒心,擔心會輪到自己,不會向著皇帝。而燕王是帶有自衛性質,且又打著明太祖遺詔(真假就不知道了)發動“靖難之役”,在名義上矛頭不是對著建文帝。

    3、殺戮功臣,朝廷無可用之兵 明朝設立強藩,是為了鞏固家天下,但藩王不幫助皇帝,大臣又無可用之人。

    4、自身素質過硬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朱棣本人軍事才能軒昂當卓越,是明朝歷史上少有的能稱得上雄才大略的君主,可以從日後他的作為可以看出來。

  • 8 # 客棧裡的包打聽

    在我們所熟知的統一王朝:秦、漢、西晉、隋、唐、北宋、元、明、清之中。發生過藩王(或說諸侯)之亂的,有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明朝靖難之變、明朝寧王之亂、明朝高煦之亂、清朝三藩之亂。在這麼多次叛亂中,朱棣是唯一成功的一個。(有人說到李世民,嚴格來說,李世民那種只是奪嫡的政變而已。)

    那麼朱棣為什麼會成功,主要有下面幾個主要原因:

    第一:朱元璋的鋪路之舉弄巧成拙。

    第二:叔侄倆的性格決定不同的命運。

    第三:朱允炆經驗尚淺,用人不當。

    下面我們用具體事例一一進行分析。

    第一:朱元璋的鋪路之舉弄巧成拙。

    朱元璋為了讓愛孫朱允炆能順利繼位,可以說是費盡苦心為鋪路,掃除障礙。在治理國家大事上,為朱允炆文留下了:方孝孺,齊泰,黃子澄。在軍事方面,為了防止那些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的開國功臣擁兵自重、起兵謀反,幾乎將他們誅殺殆盡,只給朱允炆留下個耿炳文、徐輝祖。然而,事實證明,朱元璋這些鋪路之路反而弄巧成拙了。方孝孺,齊泰,黃子澄這些都是忠臣,有一肚子學問,但卻不諳軍事,發生軍事動亂,難堪大用。雖有耿炳文、徐輝祖,但卻也無力迴天。

    第二:叔侄倆的性格決定不同的命運。

    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不無道理!燕王朱棣太像他爹朱元璋了,同樣是心狠手辣、能屈能伸、性格剛毅、臉皮賊厚,這種性格註定是為大場面而生的,同時朱棣在軍事造詣上也跟朱元璋有幾分相似。反觀朱允炆優柔寡斷,性格太懦弱又太仁慈!首先,朱允炆沒有在朱棣公開造反之前就果斷出擊、處死朱棣,而是一拖再拖,使得朱棣多次死裡逃生、贏得準備時間。其次,在戰爭前期官兵有多次機會在亂軍之中殺死朱棣,卻因他天真可愛的侄兒那句“毋使負殺叔父名”而使朱棣多次僥倖逃生。

    第三:朱允炆經驗尚淺,用人不當。

    在靖難之役的前期,可以說勝利的天平是在朱允炆這邊的,只可惜這個少年皇帝經驗尚淺,沒有抓住機會給予朱棣致命一擊,才使得後來的形勢發展難以控制。其次,朱允炆沒有主見、用人不當,該有主見的時候沒主見,一味聽從毫無用兵經驗的方齊黃的建議,錯用李景隆。

  • 9 # 中華文化之光

    太祖生前安排好的,你信嗎?帝師劉伯溫著有[燒餅歌】太祖知而不為,成祖反之,而建文有令勿殺吾叔,後無蹤……事出反常,必出有妖!

  • 10 # 60絮語

    人家沒造反啊喂!你們不要潑髒水啊喂!人家只是“清君側”啊喂,!沒想到建文“被逃走了”,天下又不可一日無君,所以只能勉為其難的坐上皇位而已。人家很無奈的好吧。

  • 11 # 歷史密探

    朱棣雖然是一個藩王,但他處於明朝藩王權利最大的時代。他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自己有兵權,拳頭是一場戰爭的保證,如果他是宋朝的某個將領,那麼無論他再有軍事才能,也不可能成功。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能夠以起兵造反成功的例子極其之少。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朱棣靖難之役,都是這方面的成功例子。朱棣此人十分老辣,在政治和軍事上玩的很轉,而他的侄子建文帝與他相比就是個典型的小朋友了。

    朱棣起兵主要是因為心中有股咽不下去的氣,老爹把位子傳給侄子,自己這一輩連皇位都沒做過居然給了一個孩子,朱棣很氣憤。更可氣的是,這個侄子居然一上位就嚷嚷著削藩,哪怕你緩緩。朱棣徹底坐不住了。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以現在的力量對抗乳臭未乾的侄子尚有勝算,等過去幾年,他什麼都懂了的時候,再想動他就難了!朱棣果斷出擊,由於有多年的戰爭經驗,再加上在軍中威望很高,其他的兄弟也都不反對自己,說幹就幹。最後,成功上位後開創了永樂盛世,在位期間,基本平定了邊疆動亂,還修了《永樂大典》。

  • 12 # 一起看歷史劇

    套路君認為朱棣可以起兵成功,有三大原因,朱允文心慈手軟,朱棣心狠手辣,朱元璋瞭如指掌!

    朱允文太心慈手軟

    在朱允文登基的時候,有很多次機會殺朱棣,而且手下的大臣也多次勸他早點下手,甚至朱元璋也有殺朱棣的想法,只不過當時剛好蒙古南犯,朱元璋怕殺了朱棣,軍心渙散。朱允文不愧是朱標的兒子,繼承了朱標善良的性格,甚至不捨得殺死一個螞蟻。

    朱棣心狠手辣

    在朱棣造反時,朱允文派徐達大兒子來勸降朱棣的大兒子朱高熾。在朱高熾還在猶豫的時候,朱棣派手下準備大義滅親,幸好他兒子聰明,沒上當!朱棣心狠手辣到這種程度。當然,朱棣心狠手辣是一方面,自己有實力才是最重要的原因。朱棣經營北平幾十年不是浪得虛名的,燕軍可是深入大漠,滅掉蒙古元廷的主力。這些實戰經驗都是朱允文軍隊所沒有的。

    朱元璋瞭如指掌

    朱元璋死之前已經猜測到朱棣會造反,所以給朱允文留了逃生的秘道和袈裟。朱元璋為了讓朱允文穩坐地位,將所有的開國功臣都殺了,搞得朱棣造反時,朝廷都無人敢領兵打仗,結果就可想而知啦,不到半年便兵臨金陵城啦。

    說到底,朱棣可以造反成功,朱元璋是幫了很大忙的,功不可沒!

  • 13 # 古今通史

    在靖難前,風系魔法師朱棣就和專注造反幾十年的道衍和尚探討過,都不用咱們這些後人來分析。

    朱棣道:“百姓都支援朝廷,怎麼辦?”姚廣孝答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由此可見,所謂民心,只是大勢所趨中“勢”的條件之一,並不是全部。不舉其他例項,就針對靖難這件事來說就能看出,未得民心者也能得天下,得民心者也未必能坐穩位子,因為——凡事無絕對。

    古人做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老天並沒有給朱棣挑選良辰吉日的機會,事實上我們也沒辦法從老黃曆中找出諸如:今日宜造反這類字樣,所以“擇日不如撞日”,雖然朱棣也有些準備,但是透過史料我們可以知道,他準備的非常不充分,最後也是在措手不及的情況下起兵,時間上,他沒有挑選的餘地。當然,您也可以說朱棣佔據了天時——因為朱棣最終還是成功了,而造反的時機那是老天定的,老天定的還不佔天時麼。

    地利,這點基本不用說了,朱棣在北平紮根很多年,自己的一切資源都在這裡,遠的不說,就說最初調入王府的800人,如果遠在西伯利亞,那朱棣乾脆俯首就擒好了,還反抗個什麼勁。

    人和,上文說了博取民意那是不可能了,能找到靖難這種託辭就很不錯了。

    細想的話,我們可以發現,原來天時地利人和這種說法,好像怎麼解釋都行,成功了,你可以洋洋灑灑通篇大論的說明,因為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其實沒佔據天時地利人和也沒關係,關鍵要看你最終的是否成功,如果也能成功,那總能找到線索或說藉口來完善天時地利人和的說法,即便什麼都沒有......還有個天意的說法呢。

    好,在朱棣成功後,我們反過來分析一下,首先,朱棣佔據天時(其實是倉促造反),因為起兵造反的時機是老天定的,老天最大耶,再加上後來出現的三股神風,靖難之役簡直就是封神演義的現實版,朱棣:天意使然吶,誰敢說我得位不正,老朱大老天大?我是老天定的耶✌。

    而朱棣如果靖難失敗了,那也好解釋,不佔據天時呀,時間倉促呀,天亡朱棣呀,等等等等,好多種說法。

    朱棣佔據地利,為什麼吶,因為他本身就佔據地利唄......不提從自己的老窩造反,好像老天早就決定把朱棣安排在北平磨練武將、士兵,就這地方,不想和經常串門的遊牧民族打架?行啊,那就投降唄。冥冥中老天自有安排,朱棣:天意使然吶,誰敢說我得位不正,老朱大老天大?我是老天定的耶✌。老天定的,讓我在北平練兵打仗等造反✌。

    人和,朱棣不佔人和?朱棣不佔人和能有這麼多人陪著朱棣一起造反一起瘋?朱棣只佔了三股神風的便宜,可沒聽說金陵的金川門也是大風吹開的,還不是李景龍和谷王朱橞乾的好事,這難道不是人和麼。

    朱棣能夠順利登基,這人和方面還有幾位重量級人物,比如齊泰(他相對來說還算行吧),黃子澄等等,為啥?如果沒有他們攛掇,朱棣能反?沒有他們次序錯亂昏招頻出外加放虎歸山的話,朱棣能成事?恐怕墳頭草比朱棣本人都高了。這就是建文帝的反助力,好像是奸細一樣,幫助朱棣步步邁進極權寶座。朱棣:他們,他們都是天意安排的,一步步的把我逼上了皇帝寶座,老朱大老天大?我是老天定的耶✌。

    所以我說成王敗寇,只要你成功了,貌似不單老天幫您,連敵人也都好像是臥底的戰友一樣。如果沒成事,那就天時地利人和外加天意使然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成也天意,敗也天意,隨你怎麼解釋。

  • 14 # 歷史大學堂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藩王造反的事例可以說是不絕於史書。但造反者眾多,成功者甚少。這是因為在中央朝廷與地方藩王的戰爭中,朝廷所擁有的巨大號召力和朝廷所能呼叫的戰爭資源是造反藩王所不及的。因此,藩王在起兵反抗中央朝廷的戰爭中往往在道義和物質上處於劣勢地位,使得靠造反而成功登位的藩王很少。

    但凡事都有特殊,在明朝,就發生了中央朝廷擁有巨大優勢,卻在鎮壓藩王造反的戰爭中屢屢處於劣勢,並最終被地方藩王所推翻的事例。這場戰爭就是在後世知名度很高的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_圖

    靖難之役始於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為了應對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打著“奉天靖難”的旗號,自北平起兵,歷時三年,終於攻克了京師南京,成為了明成祖永樂皇帝,而原本的建文帝也在宮中的一場大火中而不知所蹤。

    面對燕王朱棣,身為天子,在戰爭中擁有巨大優勢的建文帝為什麼沒有削藩成功,反而落了個不知所終的下場呢?要想探究這個問題,首先便不得不提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自建立明朝後,每天矜矜業業,勤理朝政,使得新生的大明在他三十多年的統治下蒸蒸日上,並最終造就了洪武之治。因此,皇太孫朱允炆從他的祖父朱元璋手裡接過來的是一個強盛的大明,並非那容易被地方造反所推翻的腐化王朝。所以,建文朝廷所代表的明朝中央在對燕戰爭中的失敗,應歸根於建文帝和建文朝廷自身的不足之處。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_圖

    首先,是在削藩的政策上沒有宏觀方略,急於求成。

    建文帝早在即位之前,就深感明太祖朱元璋所分封的二十多位藩王成為了尾大不掉之勢,對地方藩王開始有了警戒之心,而後來建文朝的重臣黃子澄對建文帝講了漢朝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的故事,給本就對藩王有警戒之心的建文帝樹立了削藩的信心。

    於是建文帝剛即位沒多久,便立馬著手削藩。建文帝削藩的策略急躁冒進,又急於求成。當時的諸王之中,反形最為明顯的是燕王朱棣,並且燕王所掌握的勢力也是頗為強大。有些朝臣認識到削藩是個敏感問題,搞不好會造成國家動亂,於是給建文帝提供了一些穩妥,效果更好的手段。如戶部侍郎卓敬上書建文帝,主張將燕王從北平徙封南昌,使燕王遠離他勢力最為強大的老巢,利於朝廷進一步控制。前軍都督府的高魏也曾上書,主張效仿漢武帝時的推恩令,用和平的方式弱化各藩王,使其勢力越來越弱。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這兩點都是可行的。但建文帝卻沒有認識到削藩問題的嚴重性和敏感性,沒有分清主次,愚蠢的先把勢力並不強大,反形並不明顯的周、齊、湘等王廢除,美其名曰“翦燕手足”。那些被廢黜的藩王都落了個要麼被流放,要麼自殺的下場,使得燕王朱棣越來越堅定了反抗的決心。同時,先拿這些威脅小的藩王開刀,為朱棣接下來的反抗留出了寶貴地積蓄力量的時間。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 即建文帝_圖

    其次,是建文帝在用人上的失當。

    朱元璋在洪武朝大殺武將勳貴,給建文帝在戰爭中的武將任用上造成了先天的不足。更致命的是,朝廷內有謀劃之才的大臣也寥寥無幾。建文帝所重用的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都是飽讀詩書之輩,也許在治國上他們尚且有些用處,但在戰爭中,他們多“本書生,戰事非其所長”。

    建文帝沒有知人善任的能力,在靖難之役中,他重用被朱棣稱為“李九江,紈綺少年兒”的李景隆,將幾十萬大軍交到了李景隆的手上。李景隆貪生怕死,氣量狹小,使得南軍先後在鄭村霸之役、白溝河之役和濟南城下之大敗,六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戰敗後,如果建文帝嚴懲李景隆,重新鼓舞士氣,組織兵力再戰也未嘗不可,但他偏偏因李景隆是其表兄弟,“念其至親”而沒有殺他,使得很多朝中大臣和軍隊將卒憤憤不平。等到燕軍包圍南京之時,這位建文帝的“至親”,屢戰屢敗的大將軍李景隆卻開門迎敵,使得南京失守,建文帝的統治被推翻。

    而在建文四年,力阻燕軍南下,在齊眉山大敗燕軍的魏國公徐輝祖卻因是朱棣的妻弟而遭到建文帝的猜忌,建文帝將其召回南京,使得好不容易有了轉機的局勢再度惡化了起來。徐輝祖被召回後,燕軍所向無敵,南軍潰不成軍,直至南京被攻破。而被建文帝所猜忌的魏國公徐輝祖卻在南京被圍時,仍組織抵抗。城破後,面對被朱棣的召見一言不發,因而被廢除爵位,圈禁至死。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_圖

    最後,建文帝個人性格的柔弱也是他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史載,建文帝性格溫和,至孝仁厚,並且聰穎好學。這樣的性格作為守成之君尚可,但在與燕王的戰爭中就顯得“仁柔少斷”了。

    在靖難之役中,朱棣多次衝鋒在前,也正因如此,他也數次身陷絕境,幾乎必死。但建文帝卻給南軍將領士卒們下詔,說“近爾將士與燕王對壘,無使負殺叔父之名”。正因此詔,使早就應成為南軍“刀下之鬼”的朱棣多次死裡逃生,甚至藉此為北軍充當前鋒和殿後,而南軍在作戰中則束手束腳,顧慮重重。

    建文朝廷和建文帝一系列的錯誤,使得朱棣積蓄了力量,在獲得戰場勝利的同時還多次死裡逃生,並最終導致了朝廷被推翻,建文帝下落不明。因此,朱棣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建文帝和朝廷在削藩上急於求成,缺乏大略方針,用人失當以及建文帝自身柔弱的性格所致。

    文:李光彩

  • 15 # 雲帆漢劇

    這個問題涉及好幾個方面

    1.朱元璋為了朱允文能做穩皇位,把朝裡能征善戰的將軍全對滅了,沒有好的將軍帶兵打仗,朱棣已經是那個時代最好的將軍了。

    2.輔佐朱棣的是道衍和尚,這人才能堪比劉伯溫,豈是方孝孺等只知道四書五經的書生可比的

    3.朱允文受傳統文化影響太深,跟個傻子似的,兩軍作戰還下令不要殺了朱棣。朱棣拼命大,他還約束自己的將軍,不敗往哪跑。

  • 16 # 漂泊在外的樂樂

    朱棣有能力能夠直接從北平一帶繞過山東直插淮揚防線,因為朱棣手裡有著高機動的騎兵:當年太祖朱元璋北伐時候,能夠順利收復北方的一個原因就是有一支強大的騎兵,明朝建立後,這些戰馬也都分佈在了邊界一線用於對蒙古一戰,包括精銳的蒙古投降騎兵,而這些騎兵部隊,尤其是朵顏三衛騎兵部隊,都基本掌控在了朱棣手中,有了騎兵,就可以執行長距離的大機動作戰,這也保證了後來朱棣能夠率領大軍遠離大本營直插淮揚防線的一個原因。

    朱棣本人好的運氣。或許是上天的垂青,朱棣每次帶頭衝鋒陷陣沒死不說,而且在與朝廷的南軍展開白溝河決戰的過程中,正當南北兩軍戰鬥打的難捨難分進入焦灼的白熱化狀態,但見那妖風纏繞營中帥旗,只聽得咔喳一聲,旗杆折斷,大旗落地!南軍人心惶恐不已,朱棣抓住機會親率騎兵繞後將南軍打的打敗。像這樣僅靠著沙塵暴戲劇性地扭轉戰場勝負的情況多次發生在朱棣親率的燕軍身上,以此看來朱棣或許才是真龍天子吧。

  • 17 # 魔方歷史觀

    古代幾千年的封建王朝,一家一姓之天下,自然不是安安穩穩的,起兵作亂的不在少數,如漢朝時期“七國之亂”、明朝時期朱宸濠之亂等等,當然,最為讓人印象深刻的還要屬明朝時期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而靖難之役的結果,也使得朱棣由“燕王”變成了“明成祖”,在歷史上,起兵與中央政權進行對抗的王爺之中,朱棣無疑是一位成功者,而他之所以能夠成功,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就是所處的時期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時候,明朝處於建文帝統治時期,作為朱元璋的繼承人,建文帝相比於朱元璋,還是差了些,新君坐在龍椅上,掌控力有待提高,而朱棣是建文帝的叔叔,也是一位軍功赫赫的親王,他有著“靖難”的旗號,也有著自身的威望和影響力。

    其次,在於軍事將領

    如漢朝時期“七國之亂”時,中央政權方面派出的將領是名將周亞夫,再看靖難之役,建文帝方面,幾乎可以說是無將可用,明朝的老牌將領,在建文帝登基的時候,被朱元璋已經清洗的差不多了,而在看朱棣,本身朱棣在朱元璋時期,就是四處征戰的人,帶兵之人,能文能武,軍隊中又有威望,這點對朱棣來說佔據著優勢。

    其三,在於建文帝

    要知道,朱棣在最初發動靖難之役時,就只有幾百人,而當時明朝的大軍掌控權都在建文帝手中,如果在朱棣靖難之初,建文帝果斷派兵直接鎮壓,那麼朱棣很難成氣候,但是建文帝給了朱棣反應的時間,使得朱棣的勢力如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

    還有就是,建文帝在麾下部隊與朱棣所屬部隊對陣的時候,曾經下令,讓士兵不要殺了朱棣,即“毋使負殺叔父名”,這個命令的出現,使得朱棣在對戰中多次化險為夷。

  • 18 # 九州史冊

    殺戮功臣

    朱棣之所以成功,首先應該歸功於他的老爹朱元璋。 明朝建立後,皇長子朱標被立為太子,然而還沒等到榮登大位的一天,朱標就先於朱元璋去世,其後朱元璋立朱標次子朱允炆為皇帝繼承人。

    為了替自己的皇孫掃清執政的障礙,朱元璋不惜連造大案,透過胡惟庸案和藍玉案株連甚廣,處死者達到數萬人,很多功臣勳舊被屠戮殆盡,這直接造成了在後來的靖難之役中偌大的中央政府中竟然幾乎無人可用,最後只能派李景隆這樣的無能之輩統帥軍隊,而朱棣手下的軍隊長期負責對蒙古作戰,軍事實力強悍,將領統帥有方,這造成了中央和地方力量之間對比的失衡。

    朱允炆的失誤

    朱元璋死後,繼位的朱允炆並沒有豐富的政治經驗,輔佐他的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等人本就是書呆子,過於死板,他們的建議大都不切實際。建文帝削藩,不先從實力強大的燕王入手,反而將目光對準勢力較弱的藩王,使燕王警惕起來,這給了燕王準備的時機。隨著時機到來,燕王舉兵謀反,建文帝又蠢不可及的命令“不要傷害朕的皇叔”,使得朱棣屢次得以逃脫。

    正是種種因素,導致了燕王反叛成功。

  • 19 # 小義老師扯歷史

    除了在王朝末期,天怒人怨該改朝換代了,起兵造反成功機率很小的,歷史上成功案例真不多,而王爺起兵造反成功的只有朱棣。歷史上最有名的王爺造反就是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了。

    七國之亂是漢朝初年,晁錯建議朝廷削藩,造成七個諸侯國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叛亂,最終被周亞夫帶兵平定。以後,地方叛亂進攻朝廷經常使用“清君側”這個藉口。八王之亂是西晉皇帝司馬衷是個傻子,朝政被皇后賈南風把持,宗室司馬倫殺了賈南風奪權,後又篡位自立為帝,尊侄孫子為太上皇,可笑。引發各地司馬氏諸侯王發兵內亂,爭奪皇位和地盤,最終導致西晉滅亡。

    朱棣起兵的時候有三個重大機遇,這是任何朝代的王爺不曾遇到的機遇,這也最終幫助朱棣成功奪位登基。

    一是朱棣是當時諸侯王中最強大的,鎮守北平,長期與北元蒙古軍隊作戰,指揮能力和作戰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的,為他在軍中樹立很高的威望,可以說大明北方邊疆的精銳部隊都願意聽從朱棣的調遣。

    二是建文帝無人可用,人呢?被朱元璋殺光了。朱元璋晚年為了給年輕的朱允炆留下一個太平江山,把能打仗的武將都收拾了,造成朱允炆無將可用,最後用了個年輕的官二代,致使朝廷正規軍在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敗給朱棣了,實力的天平逐步向朱棣傾斜。

    三是建文帝本人,太年輕,沒有決斷力和遠見。朱棣造反他要負主要責任,首先朱棣實力最強,削髮藩就應該從朱棣下手,從強到弱推進,而且下手過重,直接剝奪諸侯王所有權力,還逼死了一個藩王叔叔,建文帝同時得罪了全國所有藩王。再說打仗期間,選將選錯了,沒有集中全力攻擊朱棣給他喘息機會,據說還不讓傷害叔叔性命,好仁慈啊!兵臨城下沒有組織抵抗,也沒有勇氣面對朱棣,竟然跑了,都沒給各地勤王的機會。

    所有的利好因素共同作用,成就了朱棣的帝位,明朝給他定為成祖,也是實至名歸!

  • 20 # 中孚鑑

    朱允文,朱元璋之孫,朱元璋駕崩後,朱允文登基為帝,是為建文帝,朱允文在做皇帝的時候,改革朱元璋時期的弊端政策,被稱為“建文新政”,同時為了加強皇權,施行削番,但是最後卻被他的叔叔朱棣奪取皇位!

    那朱允文不是一個昏君,為什麼朱棣能起兵成功呢?

    大明名將凋零,無人能與朱棣抗衡!

    朱允文雖然仁厚有餘,但是卻不夠強硬,朱元璋擔心他死後,不能震的住那些功臣名將,擔心自己死後,他們會朱允文不利,會對朱家江山不利。

    所以朱元璋在他駕崩之前,對那些功臣名將進行了清理屠殺。

    而朱棣的軍事能力也很高,但是因為他是朱家之人,不僅沒有被清理,還被封為蕃王,到朱棣起兵時,已經沒有多少人是朱棣的對手了。

    所以朱允文會敗給朱棣!

    朱元璋為鞏固朱家江山,大封朱家之人為蕃王,天子皇權相對的減弱!

    朱元璋在除去那些功臣名將後,為了保護朱允文,又封了很多朱家的蕃王,希望作用天子的蕃國,希望如果天子又難可以勤王救駕!

    但是朱元璋沒想到的是,最後卻是朱家自己人起兵造反!

    朱元璋這樣大封天下,就跟西漢初年的情況差不多,諸侯坐大,朝廷勢力相對減弱。諸侯們雖然名為朝廷的蕃國,實際是各自為政!

    朱允文想要加強皇權,實行削番,惹怒諸侯!

    朱允文看到諸侯們勢大,就想要學漢景帝削番,但是卻沒有漢景帝那麼幸運!

    朱允文的削番,觸犯了諸侯們的利益,這些諸侯為了自己的利益,同時也為了自保,最終以燕王朱棣為首,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

    於是就發生了靖難之役!

    指揮不當,最終朱棣稱帝,朱允文下落也成了迷!

    朱棣起兵的開始時,勢力和朝廷差距很大,但是因為朱允文的指揮不利,以至於節節敗退,導致士氣不高。相反的朱棣軍也士氣大盛。

    同時又有許多大臣和將軍投降朱棣,結果京城就被朱棣攻下!

    所以,由於這些原因,不是昏君的建文帝最後還是敗給了燕王朱棣!

    京城被朱棣攻下時,朱允文的下落也了成迷。一說是被火燒死,一說是扮成和尚逃走了,之後就下落不明!不過朱棣為了能順利的登基為帝,於是對外就說建文帝已死!朱棣登基後,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基本農田建冷棚算違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