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趙子云龍
-
2 # 運營之家
內容付費的開始是因為自媒體的興起,廣大的自媒體人絞盡腦汁的分享文章,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是真正好的內容並不多。內容付費的開啟也是為了激勵自媒體人利用自己的知識和才華創造更有價值的文章。
對於現在模式的變革,內容並不能稱之為曇花一現,畢竟現在媒體、內容創造是個趨勢。既然是趨勢必有過時的或者迭代更新的時候,對於網際網路而言沒有長久不衰的模式,但是對於目前來講,要是又能力有見解,可以抓住這個付費時代的機遇。
-
3 # 小白姑姑
感覺問主的問題是個偽命題。問主說的內容可能是知識變現方面的內容,浪潮可能是指內容創業浪潮
最後幾乎所有的APP都是內容創業,而且這些平臺真正的收入來源,不是使用者,大多是廣告或者其他產業。比如騰訊什麼最賺錢?遊戲,騰訊做微信每年還賠錢,但是遊戲給公司創造的收入好幾十個億。比如我們知道的快播,他也是做內容啊,只是色情內容,但這種內容也能滿足好多使用者的需求啊,還有快手,也是草根文化,也是內容平臺……都是內容。所以做內容,內容付費,這是一個永恆的命題……
最後放上一張圖,打消你的顧慮~對做內容的人,我只想說:勿忘初心
-
4 # 工業網際網路研習社
首先,可以先界定一下“內容付費”這個概念,否則很多人會花很大篇幅去講傳統的教育及出版。
在筆者看來,“內容付費”是指狹隘的、2016年以來出現的,以自媒體作者為創作主體在新媒體平臺進行知識及內容服務的新結構、新狀態。
內容付費要形成一股小浪潮,需要以下幾個核心要素:
2、使用者群體的焦慮程度,以及付費意願的建立,這兩點與是否付費直接正相關。暫且不說付費金額的多寡,只要前面流行起付費之風,金額的上升是後面要深耕的事情。
提供一組資料 : 有資料顯示,2016年,有知識付費意願的使用者暴漲了 3 倍,知識付費使用者達到近 5000 萬人,截止到2017年3月,使用者知識付費(不包括線上教育)可估算的總體經濟規模為 100 - 150 億左右。
筆者也作為自媒體人,對內容付費趨勢懷有期望,但短期內(比如2017年內)不會有太多“收成”,今年,自媒體供給端格局還在調整期,希望有志於此的自媒體人看清形勢,在節奏方面把握好,戒驕戒躁。
-
5 # 雙門洞12號
魯賓斯坦說,評價一座城市,要看它擁有多少書店。這句話幾乎會讓我們面臨評價城市時無從下手的尷尬。雖然傳統書店仍然是一座城市的精神象徵,但它們在數字化時代的生存愈發艱難。隨著使用者時間被切割得碎片化甚至粉塵化,紙質書被大部分人拋棄,而移動閱讀又一步一步呈現出“朋友圈化”的症候,淺層次、娛樂化成為當下知識獲取的標籤。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知識掮客們登場了,去年也被之為內容付費元年。分答、得到、音訊平臺(喜馬拉雅FM和蜻蜓FM)等都舉起了內容付費大旗。今年,一塊聽聽、豆瓣時間等也登場了,他們都希望搭上內容付費這趟變現快車。
實際上,現在以音訊為主流形式的內容獲取更像是“聽書”,而且是聽“二手書”,也就是花錢買如羅振宇那樣的掮客所提供的知識轉述服務。其實,內容付費更早是體現在我們花錢買書,然後是在移動閱讀應用上買電子書。
移動閱讀的發展歷史遠比“得到們”要悠久,掌閱IReader、QQ閱讀、書旗小說、咪咕閱讀、網易雲閱讀等是其中的代表。和知識付費裡的二手資訊相比,看書還是更能輔助每一個人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2014年,亞馬遜在美國推出 Kindle Unlimited 服務,使用者可以付費包月或包年訂閱亞馬遜上開放出來的書籍,這項服務的中國版去年上線了。憑藉紅鑽黃鑽等成功經驗,QQ閱讀也推出了包月書庫。今年3月,網易出爐了網易蝸牛讀書,其抓住的是“每天免費讀書一小時”的切入口,變“購買內容”為“購買書籍的擁有時間”。
KindleUnlimited、QQ閱讀的包月書庫、網易蝸牛讀書依然是賣書賣服務,但區別於前述內容付費,這三者主打的是週期性購買服務的模式。相比之下,網易蝸牛讀書首創的最小刻度的時間付費模式,以及“每天免費讀書一小時”比包月包年更為細分。以下主要以其為研究物件,探討時間付費解決的痛點,以及和內容付費相比,所擁有的優劣勢。
時間付費的本質
把時間當做朋友,這個概念最初是李笑來提出來的,經羅胖提煉作為跨年演講主題後得到廣泛傳播。羅胖在去年年末的演講裡提到,時間才是真正的戰場,在服務、娛樂、旅遊等領域裡,空間不再起作用,時間變成了唯一剛性的資源。後來,羅胖在一期節目中又將這個看法簡化為一個新概念“國民總時間”。某種程度來說,網際網路行業的戰爭就是國民總時間的爭奪。
這讓我想起電影《時間規劃局》:未來人類可以隨心所欲操控時間,改寫年齡。人類社會拋棄了以往的貨幣,改用時間作為貨幣流通,擁有時間最長的人壽命最長。電影裡有一個情節,窮人因為缺少時間,會在路上奔跑,而富人走得很慢。這是電影藝術和我們開的腦洞,但並不妨礙時間管理成為每一個人的終身命題。
回到前述所說的“時間付費”,從本質上看,這種運營模式其實迴歸到了線下的圖書館運營機制。只是因為是移動閱讀的電子書,所以操作起來更加靈活。
類比圖書館,包月或者包年的時間付費很容易理解。做這塊賺到錢的是運營商,比如有移動閱讀基地優勢的咪咕閱讀,依靠閱讀包捆綁扣費營收,不過還主要靠的是網文,亞馬遜京東噹噹掌閱等做純出版物包月的產品,效果並不顯著。
因此網易想從閱讀市場實現對國民總時間的爭奪,除了以最小刻度的時間付費模式之外,必然要有更尖銳的策略,比如用“每天免費一小時”開啟局面。
極光大資料 iAPP平臺2017年前兩個月的監測資料顯示,目前佔據市場份額最多的幾款主流移動閱讀平臺,包括 QQ閱讀和掌閱等,每天的平均使用時長都沒有超過1小時。在使用時長上佔據明顯優勢的QQ閱讀,每日的平均使用平均時長是51分鐘,隨後的掌閱是 31分鐘。
所以,對絕大多數使用者來說,每天一小時的閱讀時間綽綽有餘,花錢再去讀書有可能只佔到小部分。從商業化角度來說,網易蝸牛讀書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怎麼讓使用者願意在一小時外買單。不過,網易在內容產品的一貫邏輯都是先打磨內容和社群本身,有了人流量和粘性後才有更多的想象空間,這在網易雲音樂、網易雲課堂等,包括冷啟動的網易美學身上都能看出來。
產品邏輯和試錯成本
說了移動圖書館的運營本質後,下面以網易蝸牛讀書(以下簡稱“蝸牛”)為視窗,看一看這種時間付費模式的核心使用者是哪些人,能解決了他們什麼痛點。
我體驗了一下蝸牛的資源風格,無論是領讀人(後面再具體說一下這個欄目)推薦還是書目分類中,完全不會有“霸道Quattroporte愛上我”以及玄幻、各種穿越、次元破壁等書籍出現。且不說扁平簡潔的產品設計,相比起諸多閱讀應用中氾濫的網路文學或者過氣雜誌,蝸牛在書的挑選方還是彰顯逼格的。
現階段看,書籍精選模式的蝸牛想要抓住的是讀書相對挑剔、較為追求思考深度的中產階層、高知群體,這部分人群有望成為付費的潛力基礎。而且,這和主打網路文學的網易雲閱讀可以左右互補。至於蝸牛後期,會不會為了使用者大規模下沉而兼顧“地氣”,目前來看還不得而知。
有產品研究者提出來,內容型產品多為前向消費品,很容易有花了錢看了封面簡介就買到了知識的錯覺,豆瓣上有個34萬人的“賣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小組,興致勃勃表達了對閱讀的渴望,翻幾頁“看不下去,感覺不適合”成了常態。雖然不少移動閱讀應用都有試讀,但基本只侷限於目錄、前言,使用者還看不到具體內容就結束了。
根據蝸牛讀書現在的價格體系,除去每天1小時的免費讀書時間外,一天1元就夠先體驗閱讀很多書,這讓使用者有了試錯的機會。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資訊爆炸,去中心化的媒體結構一方面讓很多人能發聲,另一方面也讓資訊和言論真假難辨。使用者開始表現出尋找和follow各領域KOL的羊群效應,頭部自媒體人的商業變現能力加強,以及網紅經濟的發達都映射了這一現象。網易蝸牛讀書的第一個板塊內容“領讀人”也符合這一方向。
贏者通吃,還是後來者居上
老生常談移動網際網路閱讀有10年光景了,市面上移動閱讀應用也很多,除了體量龐大的掌閱IReader、QQ閱讀、書旗小說等老字號,還有被小米收購的多看閱讀,背靠微信爸爸的微信讀書,還包括亞馬遜旗下的 Kindle 電子書等等。各家都在差異化自己的品牌定位,比如最全書庫、外文原版圖書、社交化閱讀等等,對網易蝸牛讀書來說,時間付費就是他們的差異化競爭力。
需要提出的是,內容行業無一例外都是最重版權的賽道,目前來看,相比排名前三位的同行來說,蝸牛閱讀書籍體量還不夠大。但回到蝸牛讀書的產品邏輯,和大而廣之的泛閱讀平臺相比,蝸牛讀書還是做剋制以及有門檻的優選。前期來看,蝸牛讀書更容易拿下類似側重人文社科精品書籍的合作方,比如上海譯文社。
而網易蝸牛讀書書單頁面更像雜誌,內容較為豐富,包括封面、名稱、描述等,收錄的書籍還可新增結構化筆記和長篇介紹。通盤來看,除了收費模式和精品圖書策略,蝸牛讀書的機會還在於“領讀人”、書單分享和評論文化能否如網易雲音樂的產品細節一樣,產生四兩撥千斤之功效。
從整個市場大小來看,易觀智庫的資料顯示,移動閱讀市場在2015年末就已達到101億元,中商情報網曾根據近年來移動閱讀市場情況預測2017年移動閱讀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60億元,活躍使用者將達到7.2億人。
而縱觀所有閱讀應用,主流盈利模式都是內容收費,不管是整書購買,還是按章節購買,實質都是購買單位IP,購買之後基本都不退不換。網易蝸牛讀書在時間付費上的實驗才只有4個月,要走的路還很長。不管結果是後來者居上,互分蛋糕,還是贏者通吃,類似“電子圖書館”的機制,以閱讀時長為付費維度,已經是這個行業的一個結構化補充。
站在整個移動閱讀市場格局上看,尤其在嚴肅閱讀領域,無論內容付費還是時間付費,如何有效啟用大眾樂趣,讓讀書至少成為消遣的一種是二者不謀而合的方向。試想一下,有一天讀書也變成需要有反沉迷機制,這該是怎樣一種體驗?
-
6 # 南七道
美國作家何偉在《尋路中國》中曾經說:在中國,一切都在快速地變化著,沒有幾個人敢自誇自己的知識夠用,人們隨時都會面臨新的情況,需要去琢磨透徹,來不及辨明方向。2016年成了知識付費元年。
根據騰訊企鵝智庫的調查報告相關資料,從獲取資訊能力來看,27.6%的人經常會有想獲取特定資訊或者資源卻無從入手的情況,偶爾會有的人佔五成。70前有接近40%的人表示經常覺得“無從入手”,70後,80後和90後選擇“經常無從入手”的比例遞增,但都沒有超過30%。
而從這一輪的知識付費的趨勢來看,目前知識付費只是一個開端,而不是高潮和終結。隨著傳播形態的變化,知識付費這個概念,也在變化。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原有的課堂、工作等硬性需求點上。未來的知識是零碎的、跨專業、跨行業的。
而現在的知識付費,看上去是百花齊放,豐富多彩,其實主要顛覆和更新的傳統媒體和出版的市場份額,比如得到,使用者在使用了語音和課程之後,再去購買紙質雜誌和書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儘管他有自己的圖書商城,有很多書籍也是自己獨家簽約,而並非傳統出版行業的分銷,而這一切,都是透過知識付費這個鏈條來完成連線的。
在出版和媒體市場之外,包括社會性等非學歷性的教育培訓等市場還遠遠沒有被開發。透過騰訊智庫、得到、小鵝通等相關平臺,根據平臺推薦或者自己篩選,精選符合自己需求的內容,降低閱讀或者學習的門檻,符合現有的傳播習慣,節約使用者成本。而這個需求,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將會越來越強烈。
與此相對應的是,未來知識付費的普及,這個鏈條上的平臺價值將會越來越大。也許下一個獨角獸就在他們中間。
-
7 # 三聲
範衛鋒(高樟資本創始人、CEO):大家能不能披露一個大概的區間資料,各自的專案最近一年來到底掙了多少錢?。
林少(十點讀書創始人):我們今年營收超過一個億,開發了30個課程。在最好的兩個課程裡,有一個英語課三個月賣了1500萬,預計能賣到兩千多萬,復購率在50%。
張永昶(喜馬拉雅副Quattroporte):這一年我們大概賺了將近十位數。我們的剛性內容付費在2016年上半年就超過了流量變現的營收,所以我們非常看好明年的表現。
其次,我們大概是120、130塊錢平均客單價,開啟率大概是在40-50左右。我們擁有31萬堂課,覆蓋大概3000、4000個的老師。
鮑春健(小鵝通創始人、CEO):小鵝通基本上覆蓋了目前國內大V在做自營店的領域,我們現在已經接入了15萬以上的企業和個人,總的流水在5、6個億之間,每個月以10%的速度增長。
紀中展(科學隊長創始人、CEO):在喜馬拉雅前兩天123的活動裡面,有我們的三檔產品,最後的銷量在總榜的排名是105名,163名和194名。
我們幼兒版的產品一年總共賣了17萬份,99塊錢一個,我們還有一個小學版的產品,賣了2200個,999塊錢一個。而且我們小學版是隨時接受退費,但是退費率只有7%。
巫家民(小鹿情感創始人、CEO):我們今年完成了兩個億的收入,其中主要還是靠線上的教育和課程,以及線上諮詢。平均客單價大概在兩千左右。
高樟資本創始人、CEO範衛鋒
《內容付費:焦慮消費還是星辰大海 | 2017中國文娛產業峰會》
-
8 # 小嘛小二郎哈
內容付費能夠得到更多人的認識,是人們慢慢去接受他,並不會只是曇花一現。如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網上內容,主要是透過網上渠道去獲得有些東西,所以內容付費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和提供一些人們的需求,這個浪潮不會是曇花一現會被更多的人熟知運用。
回覆列表
內容付費是趨勢,人人是自媒體,讓有思想有知識的人充分展示才華,讓知識變的有力量,有價值,要讓付費即獲得成為主流消費習慣。這樣也會創造很多超級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