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可能不會。
我們可以對比日本。
日本的電子商務近幾年的發展並不差,但是線下實體店消費卻比以前更加活躍了。究其原因是因為大家對於線下實體店購物的原因變了。
以前去家裡是為了買東西,但是現在,在日本的實體店裡面多了很多體驗、遊玩的設施。將實體店購物與遊玩結合了起來,這給了消費者一個全新的感受,遠比線上購物要快樂。
這個現象在日本叫“遊購”。我覺得這個現象也會在中國出現和發展,當大家的購買慾望透過線上消費得到了滿足,大家需要一種新的心理上的消費體驗。
——————
《日本的實體商業對中國有什麼啟發?》
實體商業可能會往什麼方向轉型呢?有沒有什麼機會?
為什麼要參考日本呢?
你可能還記得,我們有一期節目叫做《疫情過後,消費會降級嗎?》。那期節目裡,我提到,從2005年開始,日本進入了第四消費時代,老百姓的消費理念,從此前的過度消費,變成了追求價格適中、功能夠用的基本款。這樣的狀態,就和我們目前的經歷頗有相似之處。
但除此之外,日本實體商業本身的一些特點,也是值得我們參考的原因。這篇文章指出,別看現在各種網路購物渠道越來越發達,但是日本的實體商業卻依然做得有聲有色。小到便利店、藥妝店、自動售賣機,大到超市、百貨公司、購物中心,生命力都很旺盛。
這一點,正是我們值得向日本學習的地方了。有一件事,是日本的這些實體商業做得特別好的地方,就是“遊逛”的體驗。什麼是“遊逛”?簡單來說,就是為了消遣而逛街。
你可能會說了,這我知道,國內好多購物中心,現在不都涉及了很多消遣的體驗?去購物中心,早已經不再是為了買東西。購物中心裡不僅有服裝店、餐廳,還有電影院、書店、電玩城等等。總之就是,你現在去逛街,體驗更豐富了。
這說得沒錯。不過,日本的購物中心,不僅僅做到了體驗豐富,還做到了體驗的顆粒度細。我說一點,你就能感受到這個“細”的程度了:日本的商場會針對不同的客戶群體,細分主題。
說兩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一個是日本東京郊外的Garden Walk,一個露天零售廣場,以花為主題。商場的屋頂是花瓣形的,噴泉是鬱金香形的,表演舞臺是向日葵,而且整個購物中心,到處都是鮮花。你可以想象,女孩子或者小情侶,肯定特別愛逛這種顏值高的購物中心。
另一個是個叫NeWoman的購物中心,翻譯過來就是“新女性”,主打為女性客戶提供服務。裡面不僅有女性喜歡的餐廳、咖啡館,還有沙龍式的女性美妝服務,最誇張的是引入了帝京大學醫學部附屬婦科診所,診所上午是綜合體檢,下午是專業門診。我覺得,如果這個地方還能打HPV疫苗,那就完美了。
咱們國內也有一些特色主題購物中心,但是我覺得,還遠沒有做到日本這樣的場景細分。
不過,如果光是有特色場景,可能還不足以讓客戶反覆“遊逛”,畢竟同樣的場景,看兩次不就膩了?反正我作為一個女性,覺得逛街最大的快感,還是來自於買東西。日本的商場裡,賣東西的主力店,是什麼店呢?你可能想不到,是雜貨型別的店。
這篇文章說,在日本不管是便利店、藥妝店還是百貨公司,都用到了“雜貨思維”。什麼是“雜貨思維”呢?無印良品、名創優品,其實都是這種雜貨思維運營的典範。也就是說,在一個不大的空間裡,裝下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涵蓋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日本還有一個雜貨類的品牌叫堂吉柯德,堪稱“線下版拼多多”,因為主打的是品牌尾單甩貨,小到零食藥妝,大到電器、二手奢侈品,都有得賣。
那為什麼雜貨店這麼流行呢?不僅僅是因為物美價廉,品種多,能刺激消費。在日本,雜貨店是一種“小確幸”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說,花不了多少錢,就能讓自己體會到有品質的生活。比如,買一個小相框、一束花,就能讓家裡變得溫馨有調性。
在日本雜貨店買東西,已經不是單純的消費行為,也是一種對生活價值主張的體現。這一點,也是日本人愛逛、愛買的原因。
除此之外,日本實體商業還把人性化服務也做到了極致。比如文章裡提到,日本有的購物中心,會在更衣室鋪上地毯,讓顧客把鞋子放在外面,以免鞋子把衣服弄髒。還有的購物中心,會在更衣室提供一次性面罩,防止妝容弄髒衣服。你看,魔鬼都藏在細節裡。而這樣細心的人性化服務,當然是在線上體會不到的了。
現在我們再來看前面提出的那個問題,日本人為什麼那麼愛逛街?
原因是,日本的實體商業把“從逛到買”的整個鏈條,打造成了一種精緻的生活方式。這讓消費者更願意在商業空間裡逗留,逗留久了,自然會產生購買行為。你發現沒有,這種經營思路,不就是一種線下的“流量思維”嘛?
那麼,日本的經驗對中國實體商業有什麼啟發呢?
智綱智庫的文章判斷,中國的實體商業如果想走出一條出路,也應該向日本學習,把“遊逛”的體驗做好。而在這一點上,我們已經能觀察到一些有意思的嘗試和趨勢。
第一, 一部分商業空間正在從“以商品為中心”轉變到“以生活體驗為中心”。
比如,國內的方所書店,把圖書、服裝、展覽、沙龍路演等等融為一體,吸引了“文藝時尚青年”的群體。再比如,樹德生活館打出“好好生活”的主張,把文創設計、論壇、書店、手工製作等生活休閒活動聚集到了一塊。這兩家店都在一線城市迅速擴張。文章認為,未來這樣的業態將會成為購物中心和商業街區的常態。
第二, 商業空間的設計,也會越來越服務於“線下流量思維”。
比如說,文章提到,商場在建築和空間設計上,應該打造1-2個“區域之最”,形成商業核心吸引力——也就是說,這些地方會是流量最大的地方。再比如,在公共空間和配套設施設計上,更注重辨識度,讓人們停留觀看,或者更好記住。透過這些方式,提升人們逗留的意願。
但是我覺得,這篇文章提到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轉變,還是商場需要回歸到“以人為本”,服務好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只不過,過去我們說消費者需求,預設指的是物質需求。但現在,誰能同時服務好物質和精神需求,誰才能從激烈的競爭當中脫穎而出。
文章裡有一句話,我覺得說得很好,在這裡跟你分享:當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極大的豐富,就越來越重視內心細碎的感受,渴望“求大同,存小異”。日本的實體商業之所以做得好,可能就是因為,他們服務好了消費者那些“細碎的感受”。
看了這篇文章,我想起前段時間,我聽到一位零售業資深的從業者,分享的一個判斷。他說,現在人們談論消費領域,經常會用“線上消費”和“線下消費”劃分。但他認為,真正有意義的劃分方式,不是線上和線下,而是“有目的”的消費和“無目的”的消費。
你發現沒有,“遊逛”不就是一種無目的消費嘛?線上也好,線下也好,誰能把“漫無目的”變成了一種精緻、愉悅的體驗,誰就有可能抓住下一波消費機會。
我覺得,可能不會。
我們可以對比日本。
日本的電子商務近幾年的發展並不差,但是線下實體店消費卻比以前更加活躍了。究其原因是因為大家對於線下實體店購物的原因變了。
以前去家裡是為了買東西,但是現在,在日本的實體店裡面多了很多體驗、遊玩的設施。將實體店購物與遊玩結合了起來,這給了消費者一個全新的感受,遠比線上購物要快樂。
這個現象在日本叫“遊購”。我覺得這個現象也會在中國出現和發展,當大家的購買慾望透過線上消費得到了滿足,大家需要一種新的心理上的消費體驗。
——————
《日本的實體商業對中國有什麼啟發?》
實體商業可能會往什麼方向轉型呢?有沒有什麼機會?
為什麼要參考日本呢?
你可能還記得,我們有一期節目叫做《疫情過後,消費會降級嗎?》。那期節目裡,我提到,從2005年開始,日本進入了第四消費時代,老百姓的消費理念,從此前的過度消費,變成了追求價格適中、功能夠用的基本款。這樣的狀態,就和我們目前的經歷頗有相似之處。
但除此之外,日本實體商業本身的一些特點,也是值得我們參考的原因。這篇文章指出,別看現在各種網路購物渠道越來越發達,但是日本的實體商業卻依然做得有聲有色。小到便利店、藥妝店、自動售賣機,大到超市、百貨公司、購物中心,生命力都很旺盛。
這一點,正是我們值得向日本學習的地方了。有一件事,是日本的這些實體商業做得特別好的地方,就是“遊逛”的體驗。什麼是“遊逛”?簡單來說,就是為了消遣而逛街。
你可能會說了,這我知道,國內好多購物中心,現在不都涉及了很多消遣的體驗?去購物中心,早已經不再是為了買東西。購物中心裡不僅有服裝店、餐廳,還有電影院、書店、電玩城等等。總之就是,你現在去逛街,體驗更豐富了。
這說得沒錯。不過,日本的購物中心,不僅僅做到了體驗豐富,還做到了體驗的顆粒度細。我說一點,你就能感受到這個“細”的程度了:日本的商場會針對不同的客戶群體,細分主題。
說兩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一個是日本東京郊外的Garden Walk,一個露天零售廣場,以花為主題。商場的屋頂是花瓣形的,噴泉是鬱金香形的,表演舞臺是向日葵,而且整個購物中心,到處都是鮮花。你可以想象,女孩子或者小情侶,肯定特別愛逛這種顏值高的購物中心。
另一個是個叫NeWoman的購物中心,翻譯過來就是“新女性”,主打為女性客戶提供服務。裡面不僅有女性喜歡的餐廳、咖啡館,還有沙龍式的女性美妝服務,最誇張的是引入了帝京大學醫學部附屬婦科診所,診所上午是綜合體檢,下午是專業門診。我覺得,如果這個地方還能打HPV疫苗,那就完美了。
咱們國內也有一些特色主題購物中心,但是我覺得,還遠沒有做到日本這樣的場景細分。
不過,如果光是有特色場景,可能還不足以讓客戶反覆“遊逛”,畢竟同樣的場景,看兩次不就膩了?反正我作為一個女性,覺得逛街最大的快感,還是來自於買東西。日本的商場裡,賣東西的主力店,是什麼店呢?你可能想不到,是雜貨型別的店。
這篇文章說,在日本不管是便利店、藥妝店還是百貨公司,都用到了“雜貨思維”。什麼是“雜貨思維”呢?無印良品、名創優品,其實都是這種雜貨思維運營的典範。也就是說,在一個不大的空間裡,裝下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涵蓋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日本還有一個雜貨類的品牌叫堂吉柯德,堪稱“線下版拼多多”,因為主打的是品牌尾單甩貨,小到零食藥妝,大到電器、二手奢侈品,都有得賣。
那為什麼雜貨店這麼流行呢?不僅僅是因為物美價廉,品種多,能刺激消費。在日本,雜貨店是一種“小確幸”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說,花不了多少錢,就能讓自己體會到有品質的生活。比如,買一個小相框、一束花,就能讓家裡變得溫馨有調性。
在日本雜貨店買東西,已經不是單純的消費行為,也是一種對生活價值主張的體現。這一點,也是日本人愛逛、愛買的原因。
除此之外,日本實體商業還把人性化服務也做到了極致。比如文章裡提到,日本有的購物中心,會在更衣室鋪上地毯,讓顧客把鞋子放在外面,以免鞋子把衣服弄髒。還有的購物中心,會在更衣室提供一次性面罩,防止妝容弄髒衣服。你看,魔鬼都藏在細節裡。而這樣細心的人性化服務,當然是在線上體會不到的了。
現在我們再來看前面提出的那個問題,日本人為什麼那麼愛逛街?
原因是,日本的實體商業把“從逛到買”的整個鏈條,打造成了一種精緻的生活方式。這讓消費者更願意在商業空間裡逗留,逗留久了,自然會產生購買行為。你發現沒有,這種經營思路,不就是一種線下的“流量思維”嘛?
那麼,日本的經驗對中國實體商業有什麼啟發呢?
智綱智庫的文章判斷,中國的實體商業如果想走出一條出路,也應該向日本學習,把“遊逛”的體驗做好。而在這一點上,我們已經能觀察到一些有意思的嘗試和趨勢。
第一, 一部分商業空間正在從“以商品為中心”轉變到“以生活體驗為中心”。
比如,國內的方所書店,把圖書、服裝、展覽、沙龍路演等等融為一體,吸引了“文藝時尚青年”的群體。再比如,樹德生活館打出“好好生活”的主張,把文創設計、論壇、書店、手工製作等生活休閒活動聚集到了一塊。這兩家店都在一線城市迅速擴張。文章認為,未來這樣的業態將會成為購物中心和商業街區的常態。
第二, 商業空間的設計,也會越來越服務於“線下流量思維”。
比如說,文章提到,商場在建築和空間設計上,應該打造1-2個“區域之最”,形成商業核心吸引力——也就是說,這些地方會是流量最大的地方。再比如,在公共空間和配套設施設計上,更注重辨識度,讓人們停留觀看,或者更好記住。透過這些方式,提升人們逗留的意願。
但是我覺得,這篇文章提到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轉變,還是商場需要回歸到“以人為本”,服務好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只不過,過去我們說消費者需求,預設指的是物質需求。但現在,誰能同時服務好物質和精神需求,誰才能從激烈的競爭當中脫穎而出。
文章裡有一句話,我覺得說得很好,在這裡跟你分享:當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極大的豐富,就越來越重視內心細碎的感受,渴望“求大同,存小異”。日本的實體商業之所以做得好,可能就是因為,他們服務好了消費者那些“細碎的感受”。
看了這篇文章,我想起前段時間,我聽到一位零售業資深的從業者,分享的一個判斷。他說,現在人們談論消費領域,經常會用“線上消費”和“線下消費”劃分。但他認為,真正有意義的劃分方式,不是線上和線下,而是“有目的”的消費和“無目的”的消費。
你發現沒有,“遊逛”不就是一種無目的消費嘛?線上也好,線下也好,誰能把“漫無目的”變成了一種精緻、愉悅的體驗,誰就有可能抓住下一波消費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