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技牛驛站

    首先戰爭只會越來越殘酷,但是規模並不一定越來越大。但就三國和戰國時期來看,三國時期的戰爭不一定比戰國的小。原因可能是 演算法不同就從三國時期三大戰役戰役:官渡,赤壁,夷陵。與戰國末期最大規模戰役長平之戰來看。戰國時期發生戰爭動輒便是全國動員,而三華人丁凋敝,人口逃亡嚴重,到了後世除了那八年的特殊時期,更不可能做到全民皆兵、全國動員了。長平之戰的結局,傳統說法是趙軍全軍覆沒, 戰歿者5萬,投降被俘者40萬,降卒全被秦軍坑殺。但是根據學者考證趙軍應該不超過四十萬。因為有記載 白起敢於用兩萬五千人去絕趙軍後路、堵截援兵,以五千騎兵騎分割穿插趙軍中路。所以說至少趙軍可戰之兵不過四十萬人中的一部分。為什麼這樣說呢?從地圖來看,長平遠離趙國腹地,只是一個邊疆重鎮。既遠離邯鄲又不接上黨郡,而是太行山山地。這樣對秦趙兩國的物資轉運都產生了巨大困難。況且長平之戰時間持續三年有餘(有爭議)。秦趙兩國只能動員全華人力來運輸物資。況且戰國時代車輛牛馬並不充裕,甚至只能肩扛背馱。四十萬軍隊中民夫苦力當在半數以上。再看一個例子王翦滅楚之戰。嬴政遣李信、蒙武率軍20萬攻楚。秦王嬴政二十二年,李信、蒙武兵分兩路深入楚國境地,企圖圍殲楚軍。項燕設伏李信大敗回師。秦王問老將王翦,“多少軍馬可以滅楚?”王翦回答:“非六十萬不能滅楚。”嬴政無可奈何給予王翦六十萬軍馬最終才敢深入楚地。其中原因便是深入敵國物資不能就地解決,只能靠從秦國千里轉運。這樣六十萬軍馬便顯得並不過分了。再來看看三國時代。首先看一張中國歷史人口統計可以震驚的看出三華人口是中國歷史上人口最少的,只有800萬不到。其中戰爭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更多的是由於瘟疫、旱澇災害導致。((中國瘟疫暴發)一是東西漢之間至東漢時期(公元1—3世紀);另一是明末至清初(公元16—17世紀)。這兩段時期都是處在地理環境的突變時期。氣候變遷異常激烈,導至生物圈和人類智慧圈的失調及震盪。此間一些奇怪的病症、瘟疫就會預想不到地突然出現。東漢末年從公元204年至219年(建安九年至建安二十四年)中原地區流行瘟疫兇猛。東漢張仲景在“傷寒卒病論”中說“餘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來,猶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傷寒十居其七” 。特別是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死人特多。魏文帝曹丕回憶說:“昔年疾疫,親故多受其災”。又說:“疫癘多起,士人雕落”。那時中原“家家有伏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聲,或合門而亡,或舉族而喪者” 。)建安二十二年(217),陳琳與劉楨、應瑒、徐幹等同染疫疾而亡。建安七子同一年死了四個。曹操小兒子曹衝甚至都不能倖免,在赤壁之戰前夕在軍中染病身亡。甚至有種說法,曹操並未被孫劉打敗。只是因軍中瘟疫自己焚燬船隻撤軍。三國時期戰爭,由於中原及長江周圍土地已經充分開墾,轉運糧草已經並不十分困難,所以一般需要的民夫人力較少,記載的五萬、十萬人馬都是實實在在的可戰之兵。至少已經大大去除了運輸人馬。但只有一地除外,那就是漢中。漢中地處蜀魏反覆交兵之地。諸葛亮多次將漢中人口遷往蜀中,魏國也多次將本國雍涼百姓遷入關中。兩國在此開戰之時也動輒用兵二十萬至三十萬以上,已經超出了官渡、赤壁等大戰。也正說明了物資轉運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到了後代,清朝軍隊鼎盛時期龐大到擁有200多萬人。但大多是維持地方治安的民團,真正常備軍不過百分之二十。維持一支常備軍非常耗費財力。清朝末年,八國聯軍侵華時期,由於德軍還在海上,實際上打北京的是七國聯軍,總計18000多人,其中日軍8000多,俄軍4000多,英軍3000多,美軍2000多,法軍800多,奧軍58人,意軍53人。而北京城有守兵15萬,還有30多萬刀槍不入的義和團,然而最諷刺的是偌大的北京城五個多小時就宣告淪陷了。 這就說明一大部分中國軍隊並不是有實際戰鬥力的甚至會拉低戰鬥力。最後不知道怎麼結尾了。大概就是這樣。

  • 2 # 愛吃烤魚

    這是社會發展的結果。總的規律是:社會越發達,社會分工越細,職業化特質越明顯。春秋戰國時期,技術相對落後,一場大戰基本是全民出動,當然結果也可能是一戰輸了滿盤皆輸。漢武帝徵匈奴的時候也可以看出來,出動軍隊不過20萬,但是這20軍隊卻需要全國動員為其基礎。三國一場大戰人數少得多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人禍+天災使得三國時期人口銳減,隨便百度一下就能夠找到相關資料,而且這也可能是此後出現五胡亂華的一個原因;二是軍人職業化程度高,說是出兵20萬,實際後勤補給加起來可能就上百萬了

  • 3 # BeegGao

    這個還真沒有認真考慮過,但是單從當時的人口數量上看,戰國時期中國的總人口比三國時期多,有史料記載,秦統一中國時,全華人口3000多萬人,可見戰國時之前比這時候多,光一個長平之戰白起就殲殺戰國40萬兵。而三國時期,總人口才2000餘萬。而且戰國時是全民皆兵,三國時社會分工精細化,兵力趕不上戰國。我想應該這是原因之一吧。

  • 4 # 方元我心

    三國初期中原人口3000萬,三國結束時中原人口還剩800萬。死亡人數2200萬,這還沒加上期間新生的人口。實際上死亡人口應該是超過2200萬人。

  • 5 # 寂寞的紅酒

    第一,戰國二百年時間,分散來看的話,戰爭時間所佔的比例並不多!所以各諸侯國有足夠的時間休養生息,人口數量能得到充分的保護。三國幾十年,尤其是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加上天災人禍,幾乎沒有和平期,人口數量急速下降。208年時,曹操說當時全華人口只有和平年代的1%,估計也就一百多萬了……

    第二,戰國兵馬都是多年積澱,且跟兵制也有關。戰國郡縣徵兵制,農民是主要的徵集物件。軍隊組織往往和居民組織相結合。加上各國競爭激烈,打仗注重建設,對人口保護好,且大規模戰役少,當時打擊的主要是城池而不是人口。所以兵力多。曹操迎獻帝都許,挾天子以令諸侯,尤其是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取得冀、並、青諸州以後,他的統治區才漸具國家的規模。這時局面大了,再不能象過去一樣,帶領一支軍隊(雖不是全部也是大部)到處征戰,因之便產生了留屯的辦法。平定一個地方,即留一部分軍隊在那裡駐防,並由一人任統帥,統攝轄區內諸軍。這種留屯制,實即魏晉以下盛行的軍事上分割槽的都督諸軍制的濫觴。這種情形,發生於曹操打敗袁紹佔有冀、並諸州之後,到赤壁戰後,三國鼎峙的局面形成,便漸漸固定為一種制度。

    第三,戰國時代全民皆兵,幾乎青壯年都是兵,每次打仗都是傾國之力,而三國時期多為職業兵,人少很正常。

  • 6 # 子龍魂的宿主

    最主要原因是戰爭前景不同——三國是戰爭和天災後的戰爭,戰國是和平醞釀後的戰爭。三國之前發生什麼,黃巾起義(之前旱災,大難開始),董卓變亂(燒城+瘟疫,傷筋動骨),諸侯搶糧(袁紹,袁術,曹操,呂布都搶過糧,即使搶黃巾賊的,那也是黃巾賊從百姓那裡搶來的,百姓易子而食了),等到三大戰役打響(軍人是和平時期種地,戰爭才打戰,可見百姓基本沒了,直到曹丕阿斗時期,人口才有所回升),戰國之前的春秋只是宋鄭魯衛之類的小國滅國戰,而且很多是不戰而降的,而且連瘟疫都沒有,五國在互攻之前都沒動手,都是拿小國下菜,最大的一件事是三家分晉(政變而已),基本沒有死人的大事情,所以在戰國之後,七國都是兵強馬壯,蓄勢待發,皮癢要打一架,戰爭規模自然大。

    其次原因是戰爭機器不同,三國是最強的是騎兵,戰國最強的是戰車,騎兵與戰車最大的區別就是騎兵比戰車少了個車伕,因為騎兵是自駕自拿武器,而戰車是車伕+矛手配置,三國之後車伕不再是兵,尖端兵少了50%。

    最後還有部落集結兵的原因,以楚國最明顯,楚國下屬很多部落兵,平時歸部落酋長統領,需要戰爭時才集結,而這些兵是是完全沒經過國家訓練的,戰國平白多這麼多非正規兵,規模看起來自然更大;到了三國,只有孟獲還有請兵這種遺俗,大部分國家都只承認正規兵,沒有請部落兵這遺俗。

  • 7 # 牆頭草隊長

    跟戰國混戰年代相比,東漢末年到三國戰爭其實已經處於戰後重建階段了遍佈全國的大規模黃巾起義導致中原,河北,江南人口銳減。

    緊接便是董卓進京為開端的軍閥混戰,人口持續銳減。

    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時人口絕對不超過500萬,在這麼個人口基數下試問如何能打起大規模戰爭呢,況且戰國時期史料記載十分不全面,戰役人數極其不可信。

  • 8 # 洪荒之力143037935

    說起三國我就有很多的幻想假如不按照歷史的程序來!魏蜀吳三國長期打仗導致人口銳減,不得不休養生息,三國定下約定止戰20年!表面上的止戰實際都是各懷鬼胎都想利用外圍來壯大自己的實力,假如荊州在劉備的手裡三國打了平手不分上下魏國止戰以後開始興兵遠征西北地區和東北地區國和軍力快速上升,有了北方牧馬場魏國的鐵騎得到了大大的提升,版圖也從原來的地方擴張到了現在俄羅斯遠東地區以及北韓地區,西北擴張到今天的土耳其地區。我們再來說說東吳,東吳大家懂知道他們的水軍很厲害為了提升自己和魏蜀兩國抗衡!東吳進行了東南亞大航海擴張地區到東南亞各國自己澳大利地區,我們再來說說蜀國因為蜀國是三國裡實力最差的一個所以他們進行了對南方擴張和統一擴張地區有印度以及雲南南部各國三國實力都得到了大大提升!三國因這場大擴張得到了很多比如外國文明外國軍事外華人文都不如中國然後進行了全世界都向中華三國來朝學習中國文化,因此三國不在打仗,進行了一次現代化的新革命中國興盛世界興盛 完!這些都是幻想 瞎寫的

  • 9 # 晁明陽

    因為在戰國時代,諸侯國為了獲得更多的土地,需要發動戰爭來兼併他國。為了防止被別國吞併,只能擴充軍備。

    每個國家都經歷了上百年的經營,逐漸變成了一部高速運轉的戰爭機器,所有國家行為都是為征伐服務,有人負責種地,有人負責玩命,有完善的制度支援戰爭的進行。

    各國紛紛變法圖強,經濟人口迅速增長,有更多的力量保證戰爭的進行。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任何一場戰爭都可能決定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參戰雙方都要拼盡全力搏殺。在長平之戰,趙國基本集中了本國除了北方防備匈奴的邊防軍之外的所有兵力,秦國更是動員了本國所有14歲以上的男子,連地都不種了。

    到了三國時期,之前的東漢末年發生了饑荒,死了一部分人了;饑荒引發了黃巾起義,又死了一批人;鎮壓完黃巾起義後軍閥混戰,又得死了一波;中間再來幾次饑荒,折騰個十幾二十年,人口當然少了。人少了,自然打仗的大兵就少了。

    再有,各路軍閥割據一方的時間都不長,無法建立如戰國時那樣完善的耕戰制度,後勤、兵員等都不能長期保障,不能支援太多的軍隊長期作戰。

    所以,從兵員和後勤等制度上講,三國都不具備發動如同戰國時期大規模戰爭的條件。

  • 10 # 炮灰兒團團座兒

    因為戰爭開始專業化了,不是隨便叫個人就能參加的,行軍,紮營,列陣都需要協作,一個環節出錯可能影響整個軍隊。

  • 11 # 史論縱橫

    很多人因為對三國的歷史瞭解,完全來自《三國演義》,所以,赤壁曹操83萬,官渡袁紹70萬,夷陵劉備75萬,這其實都是扯淡,《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

    官渡之戰,袁紹不過十萬,曹操前後加一起不過四萬;赤壁之戰曹操不過二十萬,孫劉聯軍不過五萬;夷陵之戰也差不多,因為劉備兵力一直很少!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三國時期的戰爭規模比戰國還小呢?

    首先是人口上,戰國比三華人口多許多

    戰國時期,雖然兼併戰爭很多,但是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人口已經達到3000多萬,而三國時期,由於東漢末年的腐敗統治,再加上天災人禍,黃巾起義等叛亂,人口急劇下降,三國時期人口八百萬左右,所以,相比於戰國時期能夠發動上百萬的戰役,而三國時期沒有發動過雙方兵力加一起超過三十萬的戰役。

    以總人口,戰國將近四倍與三國,所以戰爭規模三倍與三國也可以理解了!

    其次是兵制上,戰國時期是全民皆兵

    因為戰國時期是先進生產力帶來的變革,土地很多,只要肯開荒,就有土地,那時候的土地還沒有完全的私有,為了調動士兵作戰的積極性,實行獎勵耕戰,獎勵軍功,就是將戰爭和土地捆綁在一起。

    因此,地廣的國家往往能夠調動大規模的兵團去作戰,但是隨著土地私有,隨著國土收縮,老百姓打仗的積極性就會降低,只有秦國在秦昭襄王時,對外戰爭一直取得勝利,所以更多的人願意去打仗,來分得土地。

    三國時期早就開始門閥化了,曹操、劉備、孫權其實都是各種豪族門閥的代言人,並不能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因此,也沒有能力調動全華人去參軍,所以,打仗都開始抓壯丁。

    再次是戰鬥力上的差別

    人數多並不意味著軍隊就厲害,戰國時期戰爭的後勤人員,一般都包括在內了,當然,戰國後勤人員也承擔打仗的責任,而三國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有限,能夠給養的部隊有限,所以,都是精兵,而且騎兵作為重要作戰兵種加入到戰鬥中,可以說,三國時期的騎兵相比戰國時期的騎兵,不是強一星半點。

    所以,如果戰國時期和三國時期開野戰,也是一種屠殺的狀態。

    最後是戰國時間跨度長,三國時間跨度短

    其實拿戰國和三國相比,從時間跨度上來說,對三國是不公平的,戰國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時間跨度是254年。

    三國真正的時期是從公元220年到280年,只有60年時期,官渡和赤壁之戰嚴格來說都發生在三國前。如果三國再往後延續200年,東晉383年發生的淝水之戰雙方兵力投入也不少。

  • 12 # 天下第一火雲邪神

    春秋時期軍制的特點,一是"兵農合一",二是"華人當兵,野人不當兵"。所以一個國家男性青年起碼還是有上百萬,出動幾十萬兵很正常,打戰的時候徵召起來。不打戰了,就回去務農。三國是在漢之後,那時候當兵是招募。常備軍,所以不可能有春秋戰國那麼多。畢竟財政也不支援這樣做。春秋時期的君主最在意的是自己國家的人口《孟子,梁惠王上》中,梁惠王還專門問孟子,為什麼自己國家的百姓不增加。所以春秋時期,戰爭基本不會對平民下手太重,三國經歷黃巾之亂,人口減少嚴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量子物理學的發展對哲學的發展造成了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