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個人認為,馮小剛導演有被高估的嫌疑,幾部好看的電影都是喜劇,而且葛優葛大爺在戲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就是說,馮小剛的成功靠的是演員葛優。是這樣嗎?
7
回覆列表
  • 1 # 一個人揮之不去1

    首先,我認為,馮小剛沒有被高估。馮小剛被誰“高估”了?大家給馮小剛導演戴什麼高帽了?我覺得他就是比較受觀眾(尤其是北京本地觀眾)喜愛的一個導演,很平民化,接地氣,喜歡拍普通人,小人物,還有那種平民到甚至有些痞氣的幽默感,操心的都是老百姓身邊的那些事。拍的片子也從不在藝術上設定什麼門檻,群眾基本都能看懂。我既沒有聽過馮小剛被捧成第五代導演藝術上的楷模,也沒聽說賈樟柯把馮小剛當作啟蒙大師,更不知道馮導在國際上得過什麼大獎,比如金棕櫚一類。馮小剛在國外也遠遠沒有張藝謀有名。他拍的賀歲片是中國大陸第一,又喜歡親自出境串個角色,平時接受採訪也常語出驚人,最近還參加綜藝節目,這導致他在中國觀眾中知名度非常高,這是事實。但我真不知道馮小剛有什麼被高估的?而且他們說馮小剛的成功靠葛優,我覺得是這兩個人配合默契,互相成全。但葛大爺沒了馮小剛,好像就不是葛大爺了,也沒塑造別的能被人記住的角色。馮小剛離開葛大爺,倒一直在試著突破自己,拍一些真正想拍的東西。

  • 2 # 小白榮耀

    如果把馮小剛當做偶像看,那肯定是高估他了。與人之間的矛盾無非是利益的爭奪,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也是利益驅使。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馮小剛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畢業後在部隊做宣傳工作,27歲才開始接觸影視。1993年,35歲的馮小剛與導演鄭曉龍合作執導《北京人在紐約》,播出後在國內引起巨大反響,創收視率最高紀錄,並獲得一九九三年度“五個一工程獎”和大眾電視“金鷹獎”。這才為他打下了名氣。也算是大氣晚成的人物。馮大導演前幾天同王小主的“互撕”使他又火了,又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為什麼馮小剛新片《我不是潘金蓮》受到萬達抵制呢,大家都知道是因為華誼曾挖萬達牆角。萬達大家都清楚是王家的,那麼華誼跟馮小剛又有什麼關係呢?原因很簡單,馮小剛曾註冊東陽拉美影業,沒想到入不敷出,2015年11月,華誼兄弟釋出公告,斥資10.5億元收購東陽美拉70%股權,馮小剛持有東陽美拉剩餘30%股權。這樣一來,馮小剛就同華誼綁在了一起,他迫切希望這部電影來“回本”

    如果不是因為這件事,他一定會像陳凱歌,張藝謀導演那樣成熟穩重,為但了影響力,為了利益,他選擇了爭吵解決問題。事與願違,許多本來支援這部電影的網民也放棄去觀看的打算。

    僅表個人觀點,路過的朋友給個贊吧

  • 3 # Schaller

    馮小鋼沒有被高估他是一個很好的導演他的作品都是百姓的故事民間的傳統文化優秀文明。很接地氣,希望他能有更多的作品給大家。

  • 4 # 大魔王丶Carry

    馮褲子這垃圾就是個人渣,以前有個電視劇,佟大為演的!裡邊的馮褲子就是馮小剛,這孫子最後跑去拍電影還火了,娛樂圈果然都是些地皮無賴!

  • 5 # 跳跳虎136311350

    混子導演。騙觀眾買票的始作俑者就是這孫子。我呸。錢圈到了又裝象拍文藝片,唐山大地震說是3d,結果只是開頭幾分鐘。1942、潘金蓮,好不好,大夥心裡有數

  • 6 # 葉楓1569958

    馮小剛做演員不比做導演差,這一點毋庸置疑。《Sunny》中的胡老師,《功夫》中的鱷魚幫幫主,《子彈》中的湯師爺,就那麼短短几個鏡頭,都能讓人印象深刻,著實是片子的一大亮點。今天就單說他做導演的水準。馮小剛這個名字似乎一直都是與喜劇聯絡在一起的,他早期的作品,在編劇上有劉震雲,在演員中有葛優,三個男人一臺戲,他們仨為觀眾帶來了很多歡樂,馮氏喜劇深入人心。可是深入人心歸深入人心,他的導演水平要是從藝術角度上來評估,還略顯稚嫩,和同時代的姜文還有一定距離。他的作品受眾廣,接地氣,可是深度不夠,銜接的不夠遊刃有餘。就說他導演的這麼多作品,要是把葛優給拿掉,那片子都得大打折扣,葛大爺可是為片子貢獻了不少。所以一個導演要是說離開了某個演員,就會讓觀眾感到不適,那就說明這個導演還有待提高,可如果一個導演用任何演員,觀眾叫的都是這個導演的名字,那就是一種巨大的成功。像姜文,周星馳,徐克等導演都早已打上了自己的烙印,脫去了任何演員的束縛,獨樹一幟。很顯然,如今沒有葛優的馮小剛電影,似乎總讓人覺得少了點什麼,變得不倫不類了,從《集結號》開始,馮小剛導演似乎就和喜劇漸行漸遠了,或許相比於讓人笑,他更希望的是讓人看了他的片子,能由衷地流出淚來。可是不管怎樣,馮小剛這個名字都將勢必為大眾所熟知。

  • 7 # 迷影映畫

    題主的問題其實是分了兩個:

    馮小剛是否被高估和馮氏喜劇的成功是否完全依賴於葛優?

    我們分開來看這兩個問題:

    首先,馮小剛絕對沒有被高估。

    即便是,僅僅就喜劇領域而言,以馮小剛為代表的馮氏賀歲喜劇的重要性在中國當代影史的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的。

    馮氏賀歲喜劇開創了賀歲檔的概念,並引領了此後二十年中國喜劇的發展。

    從票房號召力來講,馮小剛比同輩的第五代導演更加成功,甚至,可以說——

    馮小剛是中國大陸最成功的喜劇導演,也絕對不是謬讚。

    儘管馮小剛因為常與市井喜劇,所以一直不為主流電影圈所接納。

    很多年裡馮小剛的電影被抨擊為“俗”,就像馮小剛當年的御用編劇王朔的小說一樣,在過去,其實也被斥責上不了檯面。

    但正如通俗文學和純文學之間並不存在嚴格的界定一樣,馮氏喜劇的那種嬉笑怒罵、諷刺現實、針砭時弊的社會性內涵也不能被否認。

    時代在發展,一切曾被認為媚俗的藝術形式只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勢必將證明其自身的價值。

    況且,馮小剛並不完全是個喜劇導演。

    在拍攝賀歲喜劇之前,馮小剛曾拍攝過不少現實題材力作:

    有講述中年婚姻危機的《一聲嘆息》,

    有講述官場問題的《一地雞毛》,

    更不用說近些年來馮小剛功成名就的“個人史詩三部曲”。

    《集結號》即使放到十年後來看,依然是中國最好的戰爭片,且沒有之一;

    《一九四二》,這部電影存在的本身就像一道刀鋒刺破了中國百年的國民性問題;

    《我不是潘金蓮》,馮小剛再次以自己審視的視角來剖析華人的人情世故和官場哲學;

    以及最近的《芳華》,依然是有關個人命運和集體主義的反思。

    從這些作品的深度和立意來說,馮小剛已經不在單純是個喜劇導演了。

    可以這樣歸類馮小剛的導演生涯——

    年輕時候混跡電視劇圈,中年時候做導演迎合市場拍攝喜劇成全別人,到了老年反而想要拍自己想拍的題材只為成全自己。

    最後在說說葛大爺。

    毫無疑問,葛大爺在馮氏賀歲喜劇作品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但還是那個問題,馮小剛並不是只拍喜劇。

    尤其是近些年,馮小剛甚少拍攝喜劇,葛大爺就很少出現在馮氏作品當中。

    舉個簡單的例子:葛大爺在《夜宴》中的表現就難免讓觀眾想到過去的喜劇形象,儘管葛大爺在認真表演,但他一張口就會讓觀眾齣戲發笑。

    我想,這也是馮小剛導演近些年有意迴避與葛大爺合作的原因。

  • 8 # 韓浩月

    馮小剛沒有被高估,也沒有被低估,他一直隨著時代的變化,出現在最為合適的位置上。

    在三大導演中,張藝謀最容易被符號化,“國師”的稱謂一度成為他最大的標籤。陳凱歌最具人文意識,但“饅頭血案事件”之後他對商業斷崖式的妥協讓人大失所望。

    而早期被認為偏於淺薄的馮小剛,反而後來居上,在複雜的市場環境下,體現出勃勃的電影野心。

    面孔以及作品都寫滿慾望的,三大導演中唯餘馮小剛一人。從《集結號》開始,經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蓮》,再到當下引起知識群體廣泛議論的《芳華》,馮小剛在審查、市場、觀眾等諸多張漁網的覆蓋、糾纏之下,體現出驚人的逃脫能力。

    不是大師,但想成為大師,成為馮小剛奮戰在電影一線的最大動力。

    在張藝謀與陳凱歌頻繁討好觀眾與市場的時候,反觀馮小剛,懟“屌絲”得罪大量網路草根,連發七條微博大罵影評人,稱“一大批觀眾是垃圾”……每每在一場激烈的輿論戰之後有新片上映,人們還是願意去看他的電影,《芳華》六天5億票房,已經創造了文藝片的最新記錄,雖有知識分子仍堅持批判馮小剛“雞賊”,但絕大多數觀眾已經眼含熱淚為《芳華》點贊。

    馮小剛一直在反抗。他可以公開感謝審查部門領導的幫助與支援,也可以因為審查怒摔酒杯、因為電影換檔感傷落淚。馮小剛的反抗姿勢雖然被擠壓變形,但難得的是他會一直在夾縫中求生存。

    馮小剛的彎道超車,已經刺激不到張藝謀和陳凱歌,後兩位仍然在等待,等待好時機的到來,在等待中慢慢衰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烘焙用的抹茶粉有哪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