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指的是在大城市奮鬥打拼的年輕人,他(她)們遠離故鄉、親人,獨居生活,缺乏感情寄託,沒有家庭生活。空巢青年與父母及親人分居、單身、獨居、租房的年輕人。
回覆列表
-
1 # 李傲文
-
2 # 大唐君講歷史
首先在中國,“一個人生活”有那麼可怕嗎?如今的科技手段那麼發達,在物質上有問題嗎?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旅行,一個人也可以去醫院,怎麼了?不可以輕鬆做到嗎?為什麼一定要麻煩別人呢?
其次,換一個角度來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庭的價值已經被強調得夠多了,而個體的價值則被強調得遠遠不夠。現在5800萬年輕人選擇了這種空巢單身的生活,說明個體的存在價值正在覺醒,人們對生活的選擇也正在多元化。空巢階段不是你人生的灰暗時期,恰恰相反,它有可能是我們人生中唯一能好好思考人生的時候。
“空巢青年”……這個話題嘛,半數人一年沒有性生活!!!
這三則空巢青年報告,揭露的是關於單身青年的消費、薪資、感情狀況、生活狀況和性生活狀況…… 有點厲害的樣子。
某易連結: 空巢青年之性生活(http://bj.news.163.com/17/0503/10/CJGN0PAI04388CSB.html) 某寶連結: 空巢青年之消費購物(http://www.ddsb.cn/news/20170504/gncj106013.html ) 某度連結: 空巢青年之租房薪資(http://net.chinabyte.com/359/14029359.shtml)我在網上看到了他們的報告,不得不說「空巢青年」這種名詞,真的挺抓眼球的,不過看下來,仔細想想……在我看來,空巢青年本來就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屬於玩梗那種。以前有空巢老人,代表的是中國老年人群體與中國社會的悲劇性脫節,但是現在你跟我說空巢青年……
感覺是有點悲慘性在裡面的。
但是不能這麼說。空巢青年確實是一個越來越龐大的群體,不能小瞧這個群體未來的基數,未來單身狗的數量只會越來越多。
隨著中國社會二元結構進一步加深,很多年輕有為的進步青年湧入大城市,成為大城市繁華背影下辛勤工作、盡心盡力為其添磚加瓦的一份子。不可避免的,身處他鄉獨自一人,久而久之就習慣這種獨自奮鬥的生活。我有個兒時我叫哥哥的發小,當年零幾年大學畢業,一畢業就去了上海獨自一個人打拼,到現在快十年了,依舊沒結婚,養了一條薩摩耶,活得好好的。我在上海和他聚會的時候,感覺他的精神狀態非常健康,並不覺得自己的狀態有什麼「問題」……如果拿題目中的標準來看,這種情況也算一個“空巢青年”。
所以這樣來看,單單以一個方面的角度來切入,難免會讓空巢青年的資料不準確。比如百度的調查資料……就有些蛋疼,竟然是以外賣為基數來進行統計的;網易是以性生活作為切入點,而這些資料難免都會有偏差。
大資料有用,網際網路公司這方面更是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一定要注意統計口徑的問題啊~
就像高票答案裡的幾位答主說的那樣,有的人就喜歡一天三頓外賣,點外賣可能是在公司,也可能是在家裡,但是在公司點外賣怎麼能叫“空巢青年”呢?以及性生活,這個也是有點無語,這種資料很少有人會在網路上赤裸裸地提供出來——除非是登入草榴1024瀏覽健康影片,否則被直接抓取到的資料,在很大程度上,具備一定的“遮蓋性”。
遮蓋性是最恐怖的,也就是二次資料,沒有一手資料那麼準確。
那麼回到這道題上。如何看待三家空巢青年資料報告?我個人還是偏向阿里的報告準確一些。因為購物消費是剛需,是每個人都可以被觸發的需求。
這個很好理解,有現成的例子,大家去看看「克強指數」就懂了。
我有個朋友在餓了麼,他說他們公司估值很高,幾百億那種。雖然現在網際網路行業普遍泡沫較大,也許其他網際網路公司到最後都會死掉,但是餓了麼不會。為什麼?大家也許不會拿某APP交友,但你不能不吃飯。吃飯是人的剛需,就像購物,買東西,所以購物消費的資料是可以平鋪到每個人身上,這樣資料來源不再是侷限於某個社交應用場景或是某個固定人群的小圈子,而是普及性較強的一個表現。
說道這就想到我一個朋友的故事了。當年他一個人在上海打拼的時候,一個人下班回到家裡,獨自看劇刷微博玩手機打遊戲,自己其實玩的很開心,經常自己給自己買一些很貴的玩具,比如限定版的手辦比如昂貴的遊戲機什麼的,自己的生活過得有趣且快活。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不需要女朋友,也可以過的很好”。
後來他跟我說,有個妹子想追他,於是兩個人在一起嘗試了一段時間,好了一陣子。在一起時是十分甜蜜美好且無憂無慮的,朋友很享受這段來之不易的二人時光。但是隨著時間流逝,朋友對愛情的熱度日漸褪去,愛情也從甜蜜變成了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羈絆。最後他選擇回到單身生活。
我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想說,有一些被定義為“空巢青年”的青年,其實並不是客觀因素比如屌絲比如很窮、比如生活習慣差、比如對提升自己沒什麼慾望只想混一天是一天,而是自己真的不想找伴侶。
這部分人,我認為不屬於定義上的「空巢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