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陽光空靈
-
2 # 王事情
一:木牛流馬、候風地動儀、甚至渾象儀,文人當然寫不出它的原理,能寫出的話也不至於失傳了。別看我,我也不知道。但是記載一下,至不濟也可以像《聊齋》的作者自序吧:才非幹寶,雅愛搜神。意思是我沒他們那麼有才,不過保持好奇之心總歸沒有錯吧?
我們不得不承認,記敘文和科技論文是有區別的,很大區別。
記敘文的定義: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以寫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形式。
科技論文的定義:它是科學技術人員或其他研究人員在科學實驗(或試驗)的基礎上,對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以及人文藝術研究領域的現象(或問題)進行科學分析、綜合的研究和闡述,進一步的進行一些現象和問題的研究,總結和創新另外一些結果和結論,並按照各個科技期刊的要求進行電子和書面的表達。
前者是初中生初習寫作的文體,而後者是科研人員發表科研成果的文體。
所以你看,差別真的是很大的,大到令人無語。
雖然說漢唐精神是我們的民族之根,但是史官的理工科水平估計還沒我一介初中生強,這是時代的侷限性。千百年之後,誰知我們引以為傲的量子計算機、航空母艦的記載,是像我們今日看《三國志》《後漢書》所記載一般冰冷生硬,還是如祖沖之所算出的圓周率一般世人皆知其所以然?
我家裡有一套殘缺的《二十四史》,願意給大家翻一翻其出處:
《後漢書·卷八十九·張衡列傳第四十九》: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說明一下,這段文字不是從網上覆制而來,而是我一字一字按照我那本書上敲出來的,並且校對了兩遍。
後之君子,若能用到,可直接複製過去,我保證絕無一字一點錯誤。下之“木牛流馬”亦復如是,符號【】中文字,亦一一照搬,不敢改動,下面不再說明。
《三國志·卷三十三·蜀書·後主傳第二》:
“(建興)九年春二月,亮復出軍圍祁山,始以木牛運。魏司馬懿、張合阝救祁山。夏六月,亮糧盡退軍,合阝追至青封,與亮交戰,被箭死。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諸葛亮傳第五》: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
注【26】《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皆有條章,以訓厲臣子。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亮集》載作木牛流馬法曰:木牛者,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為牛頭,雙者為牛腳,橫者為牛領,轉者為牛足,覆者為牛背,方者為牛腹,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肋,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細者為牛鞅,攝者為牛鞦軸【勒】,牛【仰】【御】雙猿,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載一歲糧,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勞。流馬尺寸之數,肋長三尺五寸,廣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徑中二寸。前腳孔分墨(二寸),去前軸孔四寸五分,【長一寸五分】,廣一寸。前槓孔去前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長二寸,廣一寸。後軸孔去前槓【孔】分墨一尺五【分】【寸】,大小與前同。後腳孔分墨去後軸孔三寸五分,大小與前同。後槓孔去後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後載克去後槓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槓長一尺八寸,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後槓與等。版方囊二枚,【版】厚八分,長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廣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鬥。從上槓孔去肋下七寸,前後同。上槓孔去下槓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長一寸五分,廣七分,八孔同。前後四腳,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長四寸,徑面四寸三分。孔徑中三腳槓,長二尺一寸,廣一寸分五,厚一寸四分,【同槓耳】【槓同前】。
以上文字我都能讀懂,但仿製的話恐怕得數年功夫。我是這樣想的,既然大家都沒搞清原理,而且科學的精神又允許我們懷疑,就像新聞中那些牛人仿製一臺出來,如果僥倖能夠復原並且行走數十里,以當今的科技水準,應該能分析出一些乾貨吧。
二、待我翻一些古代的徵兵資料,然後對比我已有的書籍,再行作答。
三、白髮三千丈,飛流直下三千尺這些詩句語出詩仙李白,忠告一下:如果你真的和這些誇張詩句較真,恐怕年都要過錯的。
祝大家雙十二快樂!
什麼木牛流馬、候風地動儀,文人真能寫出它的原理?有沒有誇張或道聽途說的嫌疑。現代解釋豈是一句“失傳”就可以偷懶掉的?
另外一場戰役動不動就幾十萬、上百萬軍隊,號令系統怎樣?後勤需要多少人。還能留多少老百姓正常生產經營。文人真的有這些概念?
文人“白髮三千丈”,今人也跟著認為頭髮真能三千丈?
回覆列表
對古人寫的:全信是傻子,全不信是噴子。
古人寫的這些,哪些該信,哪些不該信呢?我一般是這樣理解的:基本有其事,只是記敘有誇張。
比如,傳說魯班造木鳶能在天上飛幾天。飛,一直是人類的夢想,魯班當然也夢想飛起來,況且他技術又高,所以動手造木鳶是可能的,而且可能加了些彈射裝置,所以能飛很高很遠。人們見到了後,覺得驚訝,一傳十,十傳百,逐漸就失真了。所謂木牛流馬等傳說,大約與魯班造木鳶之類的事差不多。
至於軍隊多少萬問題,一般是號稱多少多少,是威懾對方的心理戰,這個不能太較真。比如赤壁之戰,操軍號稱八十萬,實際可能就二十多萬。況且,古代打仗會強徵和裹挾大量民夫參與後勤等,如果加上這些被強徵和裹挾的民夫,規模也是很大的。
關於白髮三千丈,屬於文學誇張,較真這個看來問者是真不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