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正經的正經說
-
2 # 殺姐電影
對於英雄,最可怕的事情是廉頗老矣;對於演員,比拍爛片更可怕的是晚節不保。
阿諾·施瓦辛格曾靠無人能及的男友力縱橫時尚、影壇、政壇,半個世紀吸粉無數。但不曾想新電影《空難餘波》北美票房慘淡收場後,內地票房居然不足100萬!
可憐阿諾還在電影裡裸了全身,這次真的賠到只剩內褲。
“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是因為阿諾年老色衰再也沒人捧場了嗎?可明明兩年前的《終結者·創世紀》還豪取7億票房。這部讓州長賠大發的電影,也讓小殺姐看的一臉懵逼。
客觀而言,電影的故事題材是極好的。講述因為航空公司排程的不利,導致兩架飛機相撞。阿諾飾演的老人,在一日之間失去了妻子、女兒,之後艱難討說法的過程。
故事的架構源自歷史上真實的事件:烏柏林根空難。
但越好的素材就越需要卓越的導演來把控,如果劇情本身是災難的話,那麼這個導演的拍戲過程也是一場災難。
電影裡的人物很少,只有兩條線。一條線是阿諾的,身為底層工人的他,在等待妻女歸來中得知飛機出事,之後與航空公司交涉,認死理的的阿諾不要賠償,只求一個道歉。但討說法不成,最終被逼走上覆仇之路。
另一條線就是航空排程員傑克。戲裡的他因為安全系統臨時出問題,無法通知兩架飛機,導致相撞。
之後媒體的窮追不捨、內心的自責愧疚讓他精神恍惚甚至自殺,為了家人最終換了身份移居別處。
看大綱很容易讓人想起去年大獲成功的《薩利機長》,而且《空難餘波》涉及到家庭情感、媒體暴力、談判交涉等多個議題。
估計被故事打動,阿諾以70高齡出演了這部文藝片,但老油條還是被沒有功底的導演和編劇坑了!
如果導演看了《我不是潘金蓮》,本來阿諾討說法的過程是可以像范冰冰那樣出彩,來個演技時刻的。
但諸如航空公司用錢收買家屬、媒體對排程員的騷擾、航空公司在對待乘客家屬的冷漠都被導演一筆帶過,像是被“和諧”一般。
原來導演把重心全部放在“底層人民”的“冤冤相報何時了”之上。
在航空公司找不到說法的阿諾,最終把排程員傑克刺殺以解氣,被判入獄;
十年後阿諾出獄,被傑克的兒子尾隨,在就要舉槍替父復仇的瞬間,阿諾的道歉讓兩人彼此原諒。導演是想謳歌米國底層人民的包容心嗎?
電影的批判性、諷刺性全無也就罷了,bug也隨處可見。例如在事故現場,清理人員不是先尋找遇難者的遺體,而是到處撿拾垃圾。
阿諾的妻子和懷孕的女兒遇難,女婿卻全程消失,難道殺姐看的是刪節版?
至於場面,更讓殺姐無語。阿諾好歹是闖過無數大陣仗的,不能因為轉型文藝片就徹底放棄對視覺美學的追求啊。
飛機相撞居然是在排程間的電子屏上完成的,真難以相信這是施瓦辛格主演的電影。
而沉悶的全片下來,小殺姐最心疼是阿諾·施瓦辛格。記憶裡他是一個永遠從熊熊烈火中走出的強者,剛毅而憨直、威武而深情。歲月不饒人,昔日健美先生也頹然老矣。
雖然一直被指演技平平,但還是在好萊塢“打”出一片天。年近古稀的他,其實不懼衰老,去年還裹著睡袋躺在自己的雕像下自嘲。
《空難餘波》是阿諾的第一部文藝電影,賣力的表演,基本將一個失去家庭的老人詮釋到位。
電影裡下垂的胸肌和肚腩,以及古稀的年齡,讓阿諾估計再也打不起來。導演知道動作演員轉型文戲有多難嗎,坑也不能坑阿諾啊!
-
3 # 迷影生活
在觀眾的印象中,阿諾德·施瓦辛格向來以硬漢形象著稱,無論是《終結者》系列的無敵殺人機器T-800,還是在老牌動作明星雲集的《敢死隊》系列,施瓦辛格總是充滿腎上腺素的硬漢經典,都充滿了英雄的超凡氣場,在危急關頭穿黑色皮衣、戴著墨鏡、手持一把衝鋒槍出現,似乎從來不曾老去。
前幾年看了《金剛狼3:殊死一戰》,這才發現心目中那個有著不壞之身的超級變種人真的老了,老到動幾下就氣喘吁吁,老到同輩變種人死的死、殘的殘。不是遲暮英雄,而是英雄遲暮。
時間面前,眾生平等,已經70多歲的施瓦辛格也不例外。電影《空難餘波》讓觀眾看到一個蒼老、虛弱的施瓦辛格,在這部影片中,很多觀眾應該是第一次見到硬漢施瓦辛格痛不欲生的哭泣。
2017年上映的《空難餘波》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也就是曾經震驚國球的“烏伯林根空難事件”。本片雖然是一部“復仇片”,但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整部電影基調平緩甚至憋悶,並沒有傳統復仇片裡震撼人心的動作場景,主人公始終處於平靜而哀傷的身心狀態,他的目的和訴求只有一個——知道真相、討個說法。
《空難餘波》的劇情很簡單:由於航空管制的失誤,男主人公的妻子連帶著懷了孕的女兒在空難中不幸喪生,一夜之間失去三位親人的男主悲痛欲絕,彷彿喪失了對生活的希望,難以從痛苦的深淵中自拔。
航空公司只想著盡一切可能降低這次空難事故對自身帶來的影響和損失,用盡一些手段逼迫有關部門草草結束調查,而導致飛機上無一人生還的管制員,也只是被簡單的被辭退了事。男主對妻女的死亡始終無法釋懷,那是再多的金錢賠償也難以彌補回來的,他只不過是想要知道真相,獲得航空公司一句誠懇的道歉。
距離這次事故已經過了一年,但航空公司“用錢封口”的做法,以及管制員矢口否認的態度,還是讓男主下定決心復仇。然而,這次復仇沒有太多的動作戲份,只有一個男人的憤怒與絕望。男主找到了當年那個航空管制員,但他不敢也不願直面男主,面對航空公司的封口令與職業生涯的焦慮,航管員拒絕道歉,男主被傲慢與絕望激怒了,他直愣愣的把刀子刺了出去,如釋重負後的身心空虛,令他毫無復仇的快感,只剩下懊悔和痛苦。
《空難餘波》看似是一場私人復仇,始作俑者其實是躲在背後翻雲覆雨的航空公司。當所有人不願揭示真相時,總有一些人不肯或不願釋懷,才造成了這樣一個極端的結果。
施瓦辛格在這部影片裡以文戲為主,這對一向習慣打打殺殺的他來說,是一項不小的挑戰,整部電影氛圍都很沉悶,很考驗演技,雖然身心早已衰老,但他還是那個“最好的英雄”。
時間抹不平一切,金錢擺不平感情。《空難餘波》是個悲情的復仇故事,卻因過於平淡的甚至平庸的劇情而很難讓人用心看下去。重新回到大銀幕的施瓦辛格即使英雄遲暮,但也仍然在努力轉型,這便是一位明星的堅忍不拔。
回覆列表
好看,但不討喜。上週週末看了一遍,就是心裡堵得慌。
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原故事為2002年的於伯林根空難。因為學影視相關專業的,所以每次看電影之前都會了解電影的背景和創作故事,方便更深刻了解影片內容。
這部電影對事件還原度很高,不論是開頭的屍體,還是結尾男主的成功後的無助都很接近原始事件。阿諾·施瓦辛格飾演一位空難受難者的家屬,遠赴異鄉將涉及此事故的空管員刺殺。
仁者見仁吧。
這部電影不討喜。本身悲劇性的故事就比較壓抑,這麼慘的故事就更壓抑。當男主把造成事故的空管員刺死時,對他來說是使命的結束,卻是另一個家庭悲劇的開始。“冤冤相報何時了。”中國的古人最明白這些道理。
想起影片內容還是會唏噓不已。開篇一個家庭的破碎已經是讓人心痛不已,心中對航空公司多少也有些憤怏,所以當男主走上覆仇之路時還會為他叫上一聲“真漢子”。可當他真把空管員刺死時,悲劇沒有挽回,反而增加到了另一個家庭身上,這麼做對嗎?於情於理,糾結,難以言表的糾結。兩者的立場不斷調換,兩個破碎的家庭,兩份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