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廣州親子教育圈
-
2 # 陰硝
一歲的應該也可以記到,我記得我弟弟出生幾個月時,我要求抱他,不過這估計是在做夢,但稍大一點時提起這件事時大人卻沒有否認,我和我表弟相差一歲多幾個月。但我妹妹出生時我記得很清楚,大人們也表示沒有錯,我和妹妹相差兩歲多。但三歲前被父母打應該是小事,不會記得太清,可也應該會為此產生隔閡,小孩有意識後可能會莫名的想要遠離或害怕。。。
-
3 # 浮沉一夢9999
我一歲的時候扶著牆壁練習走路的情景;還有一歲左右其他的幾個情景也記得……說起來我爸媽都覺得很驚訝,別人都不相信。
-
4 # 梅花76688589
孩子對童年的回憶,應該是四周歲吧!我對我四周歲時,發生的一些事情,有些記憶,這些事是對自己有些刺激,印象深的。
-
5 # 希言學堂
為什麼我們無法回憶起2歲以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是因為這些記憶沒有被儲存下來,還是它們留在了我們潛意識裡只是沒有被喚醒?"嗨寶寶"帶您揭開記憶的秘密。
如果作為父母不瞭解這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那麼,我們該如何對嬰兒進行有效的早期教育呢?“嗨寶寶”以親子閱讀為例,探尋一下父母們是支援沒被儲存的觀點,還是支援沒被喚醒的觀點。
親子閱讀是很有效的早期教育方式,暫且拋開感情交流方面的因素,單純從嬰兒記憶的角度,你是會選擇幾天、一週甚至更長時間只給孩子讀一本繪本,還是會選擇每天都更換不同的繪本?你認為,哪種方式對嬰兒未來的學習更有幫助?
如果你只讀一本繪本,那麼你可能認為記憶沒有被儲存。因為皮亞傑認為,早期事件沒有保留在記憶中,因為大腦還沒有發育到能夠儲存記憶的程度。所以,你會選擇透過不斷的強化,來讓嬰兒記住繪本的內容。
如果你每天換不同繪本,你可能支援了沒被喚醒的觀點。因為你認為繪本的內容會留存在嬰兒的記憶中,以後會在某種情況下喚醒。弗洛伊德認為,早期記憶確實被儲存了下來,只是由於它們會帶來感情上的困擾,所以被壓抑了。
那麼,嬰兒是否能記憶某些事?這些事又能夠在他們的記憶中保持多久呢?
近年來的一些研究結果顯示:除了保留時間更短一些外,嬰兒的記憶過程與年齡大的孩子和成人之間可能並不存在根本性差別。如果嬰兒能夠週期性地接觸最初的學習環境,那麼他們在幾天甚至幾周以後仍然能夠重複習得的行為。這些研究,能夠顯示出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因為3歲時嬰兒的大腦重量已接近成人的90%。
嬰兒的記憶可以保持多久?實驗結果顯示,嬰兒條件反射的保留時間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對2個月大的孩子來說會保留2天,對18個月大的孩子來說,保留時間長達13周。
如果1歲以前的嬰兒在經歷一段長時間間隔,無法再記住他們曾學會的行為時,透過把當時學習的情境再現或週期性地非語言提示,可以讓他們的記憶一直保持到1.5-2歲。
回到最初的問題,有研究者認為,成人之所以不記得嬰兒期所發生的事件原因之一,是因為嬰兒期是一個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從長期來看,保留這段特殊經歷的記憶並沒有什麼用處。
因此,“嗨寶寶”建議,父母要把握好繪本閱讀的量和質的關係,既不要一味追求數量,因為沒有必要的強化,他們無法記住;也不要一味追求質量,認為只要單一的強化,就能讓他記得更牢,因為乏味的閱讀會帶來厭倦。
當然,在嬰兒其他早期教育方面,比如讓他們感受重量、溫度、體積,練習手、腳、腿等身體的靈活性,等等,與親子閱讀涉及的問題相類似,都應該注意這方面的問題。
尤其當有些父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對於孩子對某一繪本或某一遊戲執著堅持時,非要強迫他們擴充套件知識和技能的廣度,是不理智和不科學的行為。遵循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才是最重要的。
-
6 # 紅塵醉無憂
每個人其實記事兒的年齡都不一樣,最長見的一般是在四歲左右。
我說出來,可能有人會質疑,但我確實是從一歲左右就開始記事了,我現在仍以清晰的記得,我的太姥姥的樣子,記得太姥姥臨死時候,把我放到炕前地上,要看看我長多高了。我現在甚至還清楚地記得我當時腳下踩的那個白色正面,背面花格子的小棉墊。
真的,這些真都是我自己記住的,不是後來聽大人向我進行描述的。
開始的時候,和大人們說起來,她們也不相信我,但當我說出事件的具體細節的時候,她們才相信了。我說的這些都是真的。
所以說,每個人的記事兒年紀是不同的。所以我們平時教育小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以孩子還沒到記事的年紀為理由去隨意應付和欺騙小孩子,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不利的,因為有些事,孩子並不是沒記住,而只是當時他沒說。
-
7 # 小馬兒的兔兔
我是三歲開始的,很多事情我都記得!我三歲的時候拍了很多照片,照片上有年月日,那些情節全部記得。還有我哥哥打我的時候,十年後我又一次告狀!哈哈!我媽還不相信,說是不是聽我奶奶或是我爸說的!
回覆列表
很多心理學研究者都認為童年經歷影響孩子一生。那麼問題來了,孩子對童年的記憶,是從幾歲開始的?3歲以前我打過他,他會記得嗎?
第一種觀念
我怎麼還記得很小時候的事呢,不是全部,而是一段一段的或者一個場景,比如我躺在床上,我奶奶給我拿鞋,好久沒有拿來,於是我故意哭,奶奶就來了,那應該是幾個月的事。比如我媽抱著我,說讓我別害怕,還不讓我往牆角看,於是我就哭著非往牆角看。我長大了我媽還給我說是我爺爺剛去世來看我,其實我記得就是因為大人不讓我看我才非要看,我一哭往他們懷裡躲他們就反應很大。自己有孩子了,每當有個熟悉的場景,我突然想到我小時候的情景,很多都對的上號。
第二種觀念
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提出了“童年陰影”理論,認為人的創傷經歷,特別是童年的創傷經歷對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響。童年的陰影會影響成年之後的世界觀。他將人的意識部分比喻為冰山露在水面上的一角,而潛意識卻是冰山在水面以下的巨大部分。潛意識雖不為人知,但很多時候在不知不覺地支配著人的行為。而這些童年創傷,因為人的自我保護機制,大多被壓抑到潛意識區域。雖然我們認為它已經不在了,但一不小心被某事觸動。從這個理論出發,人關於童年的記憶,其實從嬰幼兒期就開始了。只是潛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
3週歲—6週歲。就是最早記事一般不會提早至3週歲以前,大部分人開始記事都會在4週歲,5週歲開始。當然一般不會晚到6週歲以後,如果是6週歲以後那是極端現象(例如存在嚴重智商缺陷),因此不予考慮。
記憶也分長時記憶和短時記憶,一般小孩子來說,2-4歲時屬於短時記憶,寶寶可能3歲時能記住2歲時的一些事情,4歲時能記住3歲時的一些事情,但5歲時就未必記得3歲或2歲時發生過什麼特別深刻的事了,所以真正的長時記憶應該從5歲左右開始(不排除個體差異及特別事件)。
我至今仍能記得3歲時的一些事情。
我覺得這和你自己的記憶力有關,另外和你是否對這些事情感興趣有關,我記得一些事情,我感覺一個是家長有時會提起,有些是你自己會經常與別人說的(值得炫耀的事情)。
記憶和記事是兩個概念的東西。上面的朋友說得很對,孩子從出生就有記憶了。有句老話是:“三天的孩子是娘慣的”,就是說小孩子生下來以後,如果他一哭你就去抱他,就會養成要抱的習慣。還有小孩子認人、學說話都是靠記憶來完成的。至於記事,確實是因人而異的,他能夠記得的是他感興趣,並能有自己的理解的事情,或者當時並不知道這是什麼事,但記住了這個畫面,長大了能夠作出解釋的事情。
我所知道的記事最早的小孩還不到100天。長大一點的他曾經問他的媽媽,為什麼用白布在他的嘴裡磨擦[七十多年前的農村衛生條件很差,這是清潔口腔裡長白膜的土法子]。
我自己記事時也只有一歲多,還不大能說清楚話,能記得院子裡娶媳婦的場景,和別人逗自己的情形。這種記憶比較偶然,因為大人所提的我小時個的一些事,自己反而毫無印象。記事早不一定就聰明,譬如我,就是很笨拙的人,一生也沒有什麼成就。
相反有的人好像記不得小時候的事情,什麼印象也沒有,能記得的都是已經上學時候的事情[這至少是五六歲了],可是人家很聰明,學習非常好,理解力特別強,工作成績非常好。
所以我認為小孩半歲記事是有可能的。五六歲記事也是有可能的。記事的早晚與聰明不聰明沒有太大的聯絡。
一般情況4到7歲,這段時間他應該知道 那個記憶到底是那一年發生的,而不是別人告訴他是那年發生的
當然特殊的事件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