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啟明星138717721
-
2 # 希言學堂
兒童在2歲到4歲之間認知能力發展很快,因為他們開始理解符號了。
比如,2歲至4歲的多數兒童,詞彙量會從200個擴充套件到約2000個,而這些詞彙就是一種符號。
再比如,當他們能夠用單詞“馬”或是一幅“馬”的圖片,再或者用木棍假裝在騎“馬”,說明他們會用符號來指代自己沒見過的事物了。
雖然,這時兒童會利用符號,但多數來不具備運用符號來進行邏輯思維的能力,特別是運用逆向思維分析的能力。
皮亞傑守恆任務
多數7歲以前的兒童並不能完成這些守恆任務,因為他們正處於皮亞傑所說的“前運算階段”;但小學一年級左右至11歲左右的兒童,均能完成這些任務,因為他們處在“具體運算階段”。
雖然,在成人看來,這些問題屬於物理常識,完成不難,但對於處於“前運算階段”的兒童而言則比較難,因為這涉及守恆問題,而且需要逆向思維。
守恆是一種客觀規律,即如果沒有增加新的東西並且沒有拿走任務東西,那麼無論事物的排列或外觀如何變化,事物的數量(或總量)都不會改變。
儘管父母可以以常識的方式告訴兒童結果,但他們只能單純回答某個問題,比如變形泥球重量一樣,但如果換成其他問題,他們還是會答錯,因為他們並未真正理解為什麼。
比如,無論把一張紙撕成幾片,碎紙片的總大小和原來整張紙時是一樣的。
為證明這一點,父母可以把整個過程反過來,把碎紙片重新粘在一起,這就是逆向思維,然而處於“前運算階段”,即大約7歲以前,兒童是無法這樣思考問題的。
因此,“嗨寶寶育兒”(hiangel_cn)認為,父母在教授孩子學習知識時,之所以同類問題雖告訴他結果,但如果變換一種形式,他們還是會答錯,就是因為超出了他們的理解能力,父母只是告訴他們一個結果,卻沒讓他們真正理解。
所以,當父母在家輔導孩子學習時,一定要基於他們的認知水平,不要因過於心急,過於在意孩子是否把題答正確;而應更多地關注他們是否理解為什麼是這樣的答案,以及他們是如何思考的。
正因如此,“嗨寶寶育兒”(hiangel_cn)認為,讓幼兒園孩子過早學習小學課程,並非明智之舉,特別是如果他們沒有真正理解,可能會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面臨更多的困難,這或許就是應試教育下的孩子,往往越往後發展學業表現越不佳的原因。
-
3 # 樂山樂水317317
順其自然,現在有些家長急功近利,在所謂的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蠱惑下,讓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和學習班,以為這樣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其實不然,正常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就可以讓他們具備了基本的常識,理解自然和社會現象了,還是讓孩子隨心所欲的生活和發展,家長輔助於必要的教導。這才是目前需要掌握的教育方式。僅供參考
-
4 # 慧智學前教育說
“兩種教育方式”的幼兒園,培養的孩子,結局大不同,看家長給的反饋吧。
先說說一個例子吧:
去年10月末,我參加了本市教育局,年末的全市,各級幼兒園的檢查活動,時長兩個多月。
在檢查的過程中,發現的主要問題就是:個別的個體幼兒園,沒有按照《綱要》的要求去教育本園的孩子。
他們每天教了很多知識給孩子,而沒有注重孩子興趣、能力的培養。
這裡的孩子:熟練拼音識字,兩位數的加減法......
我就想問問:這些孩子現在就把小學一年級的課程都學完了。那麼,上學的時候,他該做些什麼呢?
是不是別人學知識的時候,自己可以溜號兒玩耍呢?
天啊,注意力不集中,壞習慣的根、算是被埋下來了。
再看看那些,公立的教育幼兒園吧!
他們會按照《綱要》的要求,根據幼兒的年齡及心理特點,按照小班,中班,大班的三個班型, 對孩子進行:
探索能力,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交往能力,動作協調的能力。及對孩子的各種興趣進行培養。
這兩種幼兒園培養的孩子,將來進入學校會是什麼樣子呢?
家長的反饋:孩子的兩種結果,驚到每個人
孩子剛進入一、二年級時:
注重教知識幼兒園的孩子:學習成績非常好。 注重能力培養幼兒園的孩子:他們剛進入學校時,有點好笑哈,孩子不懂得考試,成績一般。孩子進入三、四年級以後:
注重教知識幼兒園的孩子:孩子的學習能力,停止不前,顯得有些吃力。 注重能力培養幼兒園的孩子:這時候孩子的學習能力及成績,已經突飛猛進,後起而勃發。孩子 進入初中,高中以後,家長反饋給我們說: 在初中,高中名列前茅的孩子,都是來自我們公立幼兒園的孩子。
家長高興且自豪的說:“我為孩子選對了幼兒園。幼兒園培養了自己孩子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孩子在幼兒園能力和興趣的養成,使他進入學校,直至高中,成就了現在的好成績。”
從這個反饋,家長您看明白了什麼最重要的嗎?
所以,教育孩子要遵循孩子的年齡特點。
幼兒期的孩子要以培養孩子興趣,和各種能力為主。 而且教育方式是:把遊戲貫穿於孩子的一日生活之中。
不要刻意去教會他什麼知識,尤其是大量的知識。
回覆列表
很多時候,再好的教育都抵擋不住功利化的侵蝕,就好像再完美的理想都抵擋不過現實的衝擊。我小時候在學前班就是和小朋友一起學習識字,算數,學學音樂和美術,即使是這樣,也有過不想上幼兒園的想法。所以,現在學前要學習很多文化知識,往近了說,過早地增加了孩子的課業負擔;往遠了說,讓孩子從小就加深了對於上學的恐懼,過多的考核和目標讓她們都童年失去了光澤,甚至說是黯然失色。這或許是一種超前教育,但從專業角度來說,過猶不及始終是種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