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感覺和孩子太親近了,就容易導致孩子沒大沒小的;太嚴厲了又覺得父子關係太疏遠,怎樣才能讓孩子和大人親近但又不會看起來“沒大沒小”?
9
回覆列表
  • 1 # 瑞安仙降微生活

    平時父母和孩子交流時間很少,交流的話題基本不離學習。造成許多孩子感覺和父母沒什麼共同話題,對家長敬而遠之,有的甚至封閉起來,拒絕和父母交流,親子關係緊張。

    那麼如何溝通呢?太陽灣在這裡給大家建個議

    1、溝通上避免過於急躁,目的性太強。不可“盯緊學習不放”、“哪壺不開提哪壺”,幻想透過正式的一兩次長談,就能解決孩子思想問題。兩代人之間差異大,理解需要過程。

    2、親情勝過純粹的說教,對於平時和父母缺乏交流的孩子來說,最需要的並非學習和思想上的關心,孩子真正缺少的是親情,因此家長不宜將親子時間用於對孩子進行枯燥空洞的說教,而應該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去,讓孩子在活動過程中感受父母的關心與愛心,以增進親子感情

    3、在活動內容的安排上,應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比如孩子希望與父母一起逛街購物,只要孩子的願望合乎情理,即便沒有多大的意義,父母都應該儘量滿足。

    4、平時聊天時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感情和想法,少批評、少否定,多聽孩子怎麼想,怎麼說,發現他思想的閃光之處表示支援贊同,使孩子感覺被父母接納和認同,這樣他才會不排斥你的觀點和建議。

    5、家長真誠地開放自我,設法讓孩子走進自己的生活。讓孩子跟自己學做飯或其它活動,讓孩子體驗自己動手的樂趣,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給孩子講講自己對其寄予的希望,讓孩子明白奮鬥的方向;給孩子講講自己的人生遭際或自己生活、工作中的某些酸甜苦辣,讓孩子充分了解自己,以便形成相互間的交流與溝通。

    6、給孩子信任,還孩子自由,只要他完成了每天的規定的學習任務,其他時間由他自主安排,不要全天時時刻刻都想操縱孩子。 總之,家長要適當地轉變角色,抓住機會和孩子做朋友,瞭解孩子的心理世界,並努力和孩子建立起平等、信任的關係,以便為今後在指導孩子方面做好鋪墊。

    那麼孩子和大人親近了,看起來“沒大沒小”太陽灣覺得無知者無畏。 小孩兒人際交往的意識不強吧,對長幼尊卑的秩序沒有很強的概念,需要耐心引導。

    那麼糾正孩子的行為太陽灣認為分為以下幾點

    1、告訴孩子正確表達方式。當孩子表現不禮貌態度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如何用較有禮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2、先隔離冷靜一下。對於正在生氣而口不擇言的孩子,可以讓他獨處一下,等他的情緒平穩時,再透過故事或角色扮演方式,讓他了解他說話的方式是不正確的,會讓對方感覺很不舒服。而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自己先發一頓脾氣,然後等大家都氣消了就不了了之,這樣孩子不清楚錯在哪裡,也不知怎麼樣才是正確的學習模範。

    4、耐心引導及學習。爸爸媽媽應該讓孩子知道:一顆尊重的心是最重要的。有禮貌、守規矩的孩子,會讓周圍的人覺得愉悅、舒服與溫暖,且受歡迎;相反的,如果你是一個沒禮貌、沒規矩的孩子,就會得不到喜愛,朋友也會疏遠你。相信只要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細心地教導及引導孩子學習陪伴,孩子就會成為人見人愛的小天使。

  • 2 # 在路上的Nancy

    記得一個故事,爺爺和孫女在一起玩,本來玩得還挺好,接著孫女說了一句話“爺爺你有病啊!”說完還咯咯直笑。爺爺則七竅生煙,皺著眉頭,臉拉的老長,“怎麼跟爺爺說話呢?”跑去跟孫女父母告狀“這孩子說我有病!沒大沒小!你們怎麼教育的?”

    這樣的小孩,一般家長覺得他沒大沒小的。他的兒童態屬於“自由型兒童”--有話直說,不顧及,很自由。這樣的小孩點子多,鬼靈精怪,獨立意識強,更具有創造力,但是不循規蹈矩,容易沒大沒小。​

    有的小孩,即使自己一不留意,把玩具掉地上,也會偷眼看看大人,怕自己犯錯,挨說。這樣小孩的兒童態則是“適應性兒童”--順應家長的意願,很乖很聽話的小孩。這樣的小孩循規蹈矩,常常受家長喜歡,但依賴性強,做事容易膽小刻板。​

    相對應的父母型別,包括滋養型父母和控制型父母。滋養型父母,顧名思義,會愛,包容,滋養孩子;控制型父母,會限制和規矩孩子的行為。​

    如果過於滋養孩子,沒有邊界規矩,就容易變成溺愛孩子,曾經見過一個媽媽,任孩子自由發展,不限制孩子的行為,不僅沒培養出孩子的創造性,反而發展出孩子的臭脾氣,一不如意就又哭又鬧,動手踢打父母。

    如果過於控制孩子,這也不許那也不許,也不關注孩子的情緒,簡單粗暴的教養小孩,孩子也會出現心理問題,例如過於膽小怕事,沒有安全感,喜歡與人動手,抽動症等等。

    想要孩子有規矩,又不疏遠親子關係,就是兼具嚴父慈母的特性,即能安撫孩子的情緒,又一定程度的限制孩子的行為。​

    該怎麼做呢?Nancy教你妙招。

    1.拿抱枕洩憤,發揮慈母的特點。

    情緒可以有,但是行為不能做。例如,孩子對媽媽不讓吃巧克力的事情非常氣憤。家長可以允許他生氣,把抱枕當做媽媽洩憤,但是不可以真得打媽媽。當然,抱枕可以換成畫畫,運動,哭,大聲喊叫。

    情緒發洩完了,自己就不氣了。​

    2.限制行為,發揮嚴父的特點。

    就像上述說爺爺“神經病”的小妞。需要教給她什麼能說,什麼不能說,因為她不懂。她覺得他父母說的“你有病啊!”“你有藥嗎?”這樣的俏皮話,可以拿來和爺爺玩。

    這樣的限制行為,前提是允許孩子發洩情緒。​

    很多小孩,其實兼具自由型兒童和適應型兒童的特點,不會那麼極端。如果過於自由型兒童,就會無法無天;過於適應型兒童,就會沒有自我。這兩個極端都是不合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第66回的標題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