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研習社
-
2 # 彩雲東昇戴寶山
普通話的主要基礎是老北京活,它是漢族各省的語言精華,它的發音和節奏是以老北京話定的,和八旗子弟的漢語沒有聯絡。
-
3 # 思之狂飆
普通話不是北京話,而是河北承德話。那兒是滿族人聚居區,明末清初時漢人全部內遷。普通話屬於北方方言。使用北方方言的人口只有一千多萬人,而以普通話為母語的人口只有二百多萬人。實際上,在上世紀50年代,北京人已經不說普通話(內城話)了,而說北京土話(外城話)。國家語委從承德山區把普通話又找了回來,強行推廣,這相當於糾正98%華人的口話發音,代價太大。
-
4 # 意77677275
這種說法是金啟孮(1918~2004年),滿族老先生的論文觀點,主觀性上就有很大不可信的地方。一滴牛奶掉進大海里海水就是牛奶味兒了嗎?最後說吳語是國音也是胡說八道,吳越並稱在一起,侗臺語和漢語根本就是兩回事好麼?!為什麼蘇州的崑曲精華的部分要用“中州官話”?還不是連他們自己都認為吳語是鄉野土語上不了檯面麼?
-
5 # 伊蘭圖門夾溫猛哥鉄穆爾
準確的說,滿式漢語是老北京土話,而且是九門以內,和城外三營的旗人使用的漢語。普通話是49年以後才有的語言。
-
6 # 木馬憑來處
普通話是漢語的眾多發音方式的一種,屬於東北和北方地區,確切的說是滿清學的講的漢語也是這種,而不是普通話是八旗子弟說的漢語。不要本末倒置了。
-
7 # 嶽陽樓記
謝邀。不是的。普通話是中國官方語言,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集全國漢語言著名專家反覆研究,制定的國家標準語。說是八旗子弟說的漢語,這話不全對,你想,大清推翻明朝,統治中國以後,不可避免地將滿語方言帶到北京,再與北方各地方言揉合在一起,形成北京方言。我認為,儘管滿蒙語影響北京語,但還是以北京漢語為主,結合河北及周邊省份的方言而制定的普通話。因受北京語音的影響,滿族人民說話語音很接近普通話,但決不是八旗子弟的方言。
-
8 # 使用者1234709394
可以這麼講,普通話這語言大概產生於蒙,定型於滿清,糅合蒙語滿語漢語以及其他少數民族語。近代有個例子就是末朝皇帝溥儀在宮中自幼就操一口“滿大人”即普通話,即滿清官話。
民國初孫文極力反對粵語,成全“國音”。後袁世凱廢國音,立滿清官話。新中國沿用。
從普通話用詞可看出與先祖漢人語言相差甚遠。例如: 走作行用,聞作嗅用,喝作飲用,吃作食用……
值得一提的是古書記載古漢語有八調,但普通話只有四調,損了一半。輕聲呢?古漢語中根本就沒有輕聲。
語言文化是否值得重視,重新正視呢
-
9 # TangBeethoven
不是,準確的說不是!據史料記載清朝初期依舊實行滿語,在順治、康熙年間漢語才被用作官方語言!至於普通話,現在普通話的定義是1949年建國後的官方定義,並不是特定的某一種語言或某一種方言!
-
10 # 世外散人
至少可以說普通話的形成與滿族人入主北京有很大關係,不少人只是從漢民族感情出發,不願承認這一點。但事實如何呢?現代人對這一問題的觀點都是建立在個人主觀推測的基礎上的。讓我們來聽聽清朝人,而且是反淸鬥士是怎麼說的吧。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在他撰寫的《奉天討胡檄》(網上可查閱)一文中說:“中國有中國之語言,今滿洲造為京腔,更中國音,是欲以胡言胡語惑中國也。”楊秀清所說的“京腔”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普通話”,也就是滿式漢語。他明確地告訴我們,京腔(普通話)是滿人造的。滿人所造的京腔在當時受到了廣大漢族人的抵制,直到清朝被推翻,京腔(滿式漢語)也只侷限於北京這一有限的區域內,向全國推廣是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的。
-
11 # Muss1221210439
不會是,如果國家要推行一種語言怎麼不全國推行,只北京等北方呢,但是影響肯定是有一些的。我是南方人但是我認為南方的比如什麼閩南語,粵語,之類的是跟古代百越,閩越,越語更接近吧
回覆列表
坊間一直傳聞,普通話並非正宗的漢語,而是被滿蒙等北方民族“胡化”過的語言,是滿洲人講的“蹩腳漢語”。甚至舉出了英語的例證:英語中的普通話叫做Mandarin,所謂Mandarin正是“滿大人”的音譯云云。而Mandarin,顧名思義,自然就是“滿洲大人所說的語言”了。言之鑿鑿,令人信以為真。
然而,普通話真的就是八旗子弟說的漢語嗎?答案是否定的。
(一)差別迥異的讀音我們知道,滿文是一種拼音文字。拼音文字的好處在於,可以準確且詳實的記載當時的發音。所以有清一代滿語的發音我們是清楚的。要想弄清今天的普通話是不是滿語版的漢語,對比一下清朝的滿語和普通話就可以了。
很多人認為普通話中的兒化音來自於滿語。事實上,根據清代的滿語字典《清文鑑》記載,滿語中並沒有“兒”這個音,以至於滿人在標註漢語“兒”的讀音時,用“el”這個接近漢語中“兒”的音來勉強替代。“el”和兒化音的發音位置並不相同,兒化音發音位置又卷又深,是深喉音,這是滿語中明顯沒有的。所以兒化音來自滿語的說法並沒有根據。
其次,有人認為漢語原來是沒有捲舌的,滿語的大舌顫音為漢語帶來了r這個捲舌音。事實上,滿語中也並沒有“r”這個音。從故宮仁壽宮的滿文牌匾可以看出,滿人為了表示漢語中的“r”音,專門生造出了一個字元,寫作:
而這個字元和滿語中的大舌顫音R有本質的區別。滿語中的大舌顫音讀為Ra,寫作:
還有人認為滿語中的j、c、 š的發音影響到了漢語,為普通話帶來了zh、ch、sh等捲舌發音。但實際上,滿語的j、c、 šf發音接近英語的dʒ、tʃ、 ʃ,滿漢語言在這些音上的差別非常懸殊,不能混為一談,更談不上影響。
(二)所謂的“滿大人”
再來說一說“Mandarin”。Mandarin一詞,最早見於1584-1588年由傳教士羅明堅、利瑪竇編纂的《葡漢辭典》,是一個葡萄牙語詞彙:
這個詞的本義其實就是“官方”,相當於英語的official。葡萄牙人也用這個詞稱呼明朝的官員。所以“Mandarin”不是“滿大人”,而是“官話”。
在這本詞典編成的1588年,努爾哈赤還在東北的深山老林中苦苦奮鬥呢。哪來的“滿大人”?
(三)滿語藉詞的存在
當然,普通話中有很多來自少數民族語言的“藉詞”,比如蒙古語的“衚衕”,滿語的“發小”、“馬虎”、“麻利兒”、“掰持”等等。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蒙古語、滿語中也有許多來自漢語的藉詞,兩種語言互相滲透,這本是各民族交往中的正常現象,無可厚非。到了現當代,漢語中有了更加大量的來自西方語言的詞彙,更是數不勝數。我們能說漢語已經是英語版的漢語或是法語版的漢語嗎?顯然是不能的。所以同理,雖然現在的普通話中借用了一些滿蒙語言中的詞彙,但是也不能說普通話被“胡化”了。
參考文獻:
常瀛生:《北京土話中的滿話》王力:《漢語語音史》唐作藩:《普通話語音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