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首《斷章》和《雨巷》一樣經典啊,但是兩首詩是寫給誰的呢?
12
回覆列表
  • 1 # 大家好影視

    這是卞之琳的《斷章》,這首詩選自《魚目集》寫於1935年10月。詩只有四句,每個字,詞,每句話都通俗易懂,但細細品味便覺意味悠長,耐人尋味,詩 中用幾個 簡單的意象,詞語,營造了兩個優美的意境,同時帶著深深的傷感 。那橋,那夜,那風景,那夢都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詩人似乎在講生活,生活的狀況,講心靈,心靈的慰籍,橋是風景,是自然純真的美,然而這美又是人類眼中的世界,夜是人心靈的歸宿,又是生活的陰晴面,人們的陰影,人們的愁會積壓在夜裡,人們要從沉沉的暗夜擺脫出來,尋找美好的生活,所以,人們需要風景,需要夢,詩歌隱含了一種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處處存在相對狀態,作為個體的人,自然是獨立的,互不相干的;但作為群體的人,自然又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的,詩歌意境空靈優美,為人們帶來無盡的遐想;言有盡而意無窮,明白的話中有著啟人深思的哲理和觸動人心的落寞感情,引人深思的內在韻味.

  • 2 # 夢想港灣

    這是卞之琳的《斷章》,這首詩選自《魚目集》寫於1935年10月。詩只有四句,每個字,詞,每句話都通俗易懂,但細細品味便覺意味悠長,耐人尋味,詩 中用幾個 簡單的意象,詞語,營造了兩個優美的意境,同時帶著深深的傷感 。那橋,那夜,那風景,那夢都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詩人似乎在講生活,生活的狀況,講心靈,心靈的慰籍,橋是風景,是自然純真的美,然而這美又是人類眼中的世界,夜是人心靈的歸宿,又是生活的陰晴面,人們的陰影,人們的愁會積壓在夜裡,人們要從沉沉的暗夜擺脫出來,尋找美好的生活,所以,人們需要風景,需要夢,詩歌隱含了一種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處處存在相對狀態,作為個體的人,自然是獨立的,互不相干的;但作為群體的人,自然又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的,詩歌意境空靈優美,為人們帶來無盡的遐想;言有盡而意無窮,明白的話中有著啟人深思的哲理和觸動人心的落寞感情,引人深思的內在韻味. 《斷章》沒有華麗花哨的詞語,沒有故弄玄虛的文字,更沒有常見的掀情。詩人筆下淡淡的詩句,卻是字字珠圓玉潤。每一句詩就是一幅風景畫,寧靜、恬適、幽遠,卻又是極普通的生活場景。天高雲淡,徐徐清風,蘆葦搖曳,綠樹婆娑。橋上觀景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橋下影影綽綽,流水悠悠。殊不知,高處的樓上人卻在看你,你又是樓上人的風景。詩人把樓上人連同橋上人與景用一個廣角鏡頭全都呈現在讀者眼前。接著又是一幅充滿詩意的畫面:窗外明月,月光如水。推窗舉目,凝望明月,思接千里,或勾起故鄉的濃濃情結,或引發對友人的遙遠記掛,或泛起對戀人的依依情思。“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裝飾了你的心境。殊不知,此刻的你,同時又“裝飾了別人的夢”,又裝飾了別人夢中的思念和溫馨。景外有景,情景交融。畫中有畫,詩情畫意。詩句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天地,大大豐富了詩作的內涵。  聯想人生,無論你願意不願意,無非就是你看看別人,別人看看你,你裝飾別人,別人也裝飾你。林語堂先生從另一個方面說:“人生在世,還不是有時笑笑人家,有時給人家笑笑”。人生百歲,總有快意的歡笑,也有失意的苦惱,有空曠的徘徊,也有不盡的哀思。《斷章》作者,把世俗情境和生活本質中存在的詩意,用詩意的目光去觀察,從而在風塵世界的畫面中發現詩意,進而給這種普通生活畫面賦予特有藝術魅力,在筆下生輝、昇華,讓讀者從詩句體味其中深刻的意蘊和人生的哲理。 有人說這是朦朧詩的代表作,也有人說這是哲理詩,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欣賞,有所啟迪!

  • 3 # 漁孩

    可能有人說和張充和有關係,但詩中更多傳達的是人生的哲理,一些深刻性的處在哲學,如果把它理解為一首情詩,未免也大跌眼鏡了吧!

  • 4 # 知鴉

    「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這是卞之琳的詩作《斷章》,讀過它的人眾多,知道他寫給誰的卻寥寥。

    這首詩的目標讀者,其實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民國才女張充和。

    張家是合肥的大戶人家,張充和的曾祖父張樹聲曾歷任兩廣總督和直隸總督,父親是創辦樂益女中的民初教育家張武齡。

    「當充和還是七八歲的孩子時,她的姐姐們就知道這個妹妹和她們不同。」

    在姐姐們眼中,充和不僅寫詩最有靈氣,欣賞藝術的眼光也很獨到。而這一切,都得益於她從小接觸到的不同於姐姐們的生活環境與教育。

    充和的母親陸英為張家先後生下四個女兒和五個兒子。在生下第四個女兒充和後,她終於在難以承受的繁重家務、照顧嬰兒的辛勞以及「開枝散葉」的壓力下,將四女兒充和過繼給了充和的養祖母識修。

    養祖母是李鴻章四弟李蘊章的女兒,本是肥東人,後來因家裡包辦的婚姻嫁到了肥西。充和過繼到養祖母家中後,每日接受專門請來的幾位塾師各具特色的悉心教誨,其中一位就是著名考古學家朱謨欽。

    充和在童年時期很少有同齡人為伴,因此逐漸養成了獨處的習慣,獨立的工作方式、思維模式以及寧靜的氣質。

    ▲張充和書法作品《尋幽》,「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一句廣為流傳。

    不過,張充和在童年時期曾經有過兩個比較要好的朋友。其中有一個是僕人的孩子,名叫「大寶」。大寶將充和當男孩子看待,相互打鬧毫無顧忌。不幸的是,這樣的友誼卻只持續到了大寶14歲那年。當時大寶到充和家拜年,一見面給充和磕了個頭。充和真是像魯迅見到成年閏土時一樣,又氣又傷心,心裡只想著「不該長大了」。

    張充和這粒追求「平等」的種子一直埋在心底。她不僅喜歡與僕人的孩子游戲,還欣賞所有敢於無視等級身份的人。張充和曾經僱過一個苗族女孩幫助自己打掃、做飯。她說,這個女孩最吸引自己的地方就是:

    「她不會做出卑躬屈膝的樣子,也沒把自己看成下人,這和高幹幹她們很不一樣。」

    此外,張充和還有著很強的邏輯思辨能力,喜歡諷刺,這兩點集中在一個女孩子身上,稍不留意便容易發展成為尖酸刻薄。

    好在養祖母很早就發現了充和的天性並進行教導,加之後來書香氣的薰陶,充和這樣的天性才終於保持為一種精銳獨到的見地。

    張充和平日裡很喜歡說俏皮話和雙關語,對外的評價也是「誠實」得驚人,人稱「鐵口張」。就連在學生和朋友的眼中是沉默寡言的大詩人的卞之琳,也被張充和評價為「不夠深沉」「有點愛賣弄」,甚至連他的眼鏡都有些裝腔作勢,詩歌更是「缺乏深度」。

    與張充和尖銳的評價及挑剔的眼光形成對比的,是她對於「懸」境界的追求。這種追求最初始於書法中提到的「掌虛指實」,「心忘於筆,手忘於書」。

    在充和最得意的詩作中,她創造了「桃花魚」的意象,其含義之一就是「凌空」,意在追求似有若無、輕靈透明的境界。

    這種「懸」的境界被張充和應用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即便是演唱崑曲時,她也努力將自己「懸隔」起來,既融入戲中,又與角色保持距離,進而更好地探索角色的動機、心情和舉止,追求一種「能動而不動」、「懸在顯隱之間」的境界。

    ▲晚年張充和

    張充和與姐妹和母親的另一個顯著不同,就是她喜歡保持單身女性的身份,而且有足夠的能力獨自生活。

    她有著廣泛的社交圈和書法、崑曲等多種愛好,從小又養成了獨處的習慣,因此不易感受到獨身生活的寂寞;她的養祖母給她留下了一些田產,即便是在她沒有社會工作的時候,也能夠用租金維持正常生活。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充和的追求者眾多,卻未能有一人入她的法眼。

    「她喜歡保持單身女性的身份……她母親和姐姐們在這個年紀的煩惱,她統統沒有:沒有黏附她的『小附件』,沒有『主婦』的煩惱;日常生活中也沒有那麼多繁瑣平庸的東西。」

    這種「自由自在」的獨身生活一直持續到了1947年,她透過姐夫沈從文結識了精通多國文學的傅漢思,並在相識一年後就步入了婚姻。

    ▲張充和與傅漢思的結婚照

    「一個國學修養和傳統藝術十分精深的女性居然決定嫁給一個西方人,一個外人,然後離開中國,到一個全然陌生的、與她喜愛的世界毫無聯絡的地方去定居。」

    她曾經因章士釗將自己比作蔡文姬而耿耿於懷,卻又自願走上了蔡文姬式的道路,這究竟是為什麼?她的兄弟姐妹,大都留在了大陸,是什麼給了充和遠離故土的勇氣呢?

    ▲張充和書《結縭二十年贈漢思》(其二)

    充和說,當時只是覺得新世界對自己是:

    「暗淡的、陌生的,容不下她喜歡的那些東西,甚至連夢想著那些東西的空間都沒有。」

    她認為自己應當去尋找更適合自己的環境,於是帶著一方古硯和幾隻心愛的毛筆,登上了駛往美國的客輪。

    張充和後來的生活還算如意,直到晚年她依舊能夠堅持每天早起練上幾個小時的字,打理著一個種有花果的小園子。在小園子的後面,她還種了一片竹林,放了一把長木椅。

    張充和終於活出了自己在《尋幽》一詩中所寫的那番「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的意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程式設計師辭職轉行,還能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