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海天壹色

    日本偷襲珍珠港雖然取得了戰術上的成功,但在戰略上卻是失敗了,它喚醒了美國龐大的艦艇工業,美國海軍的規模急速擴大。

    圖為集結在烏利西環礁北側的美國艦隊,大小艦艇交織在一起,綿延得很遠很遠。

    圖為1945年3月泊錨在烏利西環礁的美國海軍第五艦隊,遠處有多艘航母,整個艦隊一望無際,遠處看不到盡頭。

    圖為第38特混艦隊在日本海岸附近進行轉向,整個艦隊轉向的場景非常壯觀。

    前進中的美國航母編隊,五機編隊的艦載機已經升空,圖中總共有3艘航母

    白雲之下,正在開赴日本的第38特混艦隊,各艦的尾流都很長,整個編隊應該是在進行高速航行

    為奪佔硫磺島,美國海軍向附近海域派遣了大量的戰艦,靠近島嶼旁邊的小黑點,是登陸船團。

    太平洋戰爭催生了史上產量最大的重型航母——“埃塞克斯”級艦隊航母,總計17艘建成服役。1944年12月,萊特灣戰役後,正在烏利希錨地休整的第38特混艦隊旗下5艘重型航母——(從下至上)“黃蜂”、“約克城”、“大黃蜂”、“漢考克”、“提康德羅加”(重名者均為紀念戰沉的同名艦)

    停泊在尤里西環礁美國海軍基地的 TF58 航母打擊部隊,此圖可顯現美國太平洋艦隊當時的壯盛軍容。位於畫面最右方較近處的就是企業號,左下角則為一艘獨立級輕型航空母艦。畫面中央可見到至少四艘愛賽克斯級航艦。此外,照片中還可看到至少兩艘快速戰鬥艦以及另一艘獨立級

    在沖繩外海的美國第38特混艦隊,艦隊上空有兩架攻擊機。在行進途中,整個編隊散得非常開。

    從空中俯拍一支美國海軍的登陸艦隊。美國能夠從地球的另一邊將大規模的艦隊開赴西太平洋,僅後勤能力就足以讓人驚歎。

    行進中的美國航母編隊,近處的航母上停滿了艦載機,而在美國眾多的航母上,這只是非常普通的一個場景。

    準備進攻沖繩的登陸艇編隊,裡面夾雜著一些兩棲突擊車。

    這張照片的拍攝位置應該非常高,艦隊內的船隻只能拍到尾流,無法分清是什麼艦艇。

    停泊在海上的美國快速航母編隊

    準備投送海軍陸戰隊員,攻擊硫磺島的美國海軍編隊。

    一支正在轉向的特混艦隊,由於編隊龐大,這張照片都還沒有照全整個艦隊

    正在進行大幅度轉向的美國航母編隊,各艦之間的距離隔得非常開。 1945年8月15日,東京灣,日本簽字投降後,上千架美軍作戰飛機編隊透過盟國艦隊上空——其中大多數是海軍艦載機。美國僅用3年零8個月便打贏了太平洋戰爭,航空母艦的作用無可替代,這一幕也可以說是航母登上海洋霸主寶座的加冕典禮。

  • 2 # 歷史區總柴

    太平洋戰爭對於美華人來說不過是美國軍隊抵達日本的運動過程而已。

    真正稱得上驚險的也只有中途島海戰而已。

    日本人最上頭的時候也從來沒覺得自己能戰勝美華人,他們想的是迫使美國承認日本在西太平洋戰爭利益,通過幾場勝利讓美國妥協。

    但是那幾場勝利不存在的,美國的妥協也不存在的,一旦這些都不存在,美國的戰爭機器全面啟動,日本戰敗的倒計時就開始了。

    雖然前期英美盟軍在東南亞慘敗,巴丹死亡行軍,珍珠港損失一幫主力艦,遠東艦隊打出gg。

    但是日本人其實也就到此為止了。

    因為日本在1942年控制範圍達到巔峰的時候也只能絕望的發現,緬甸後面還有印度,東印度群島後面還有澳洲,太平洋對面還是穩如泰山的美國本土。

    蛇始終是吞不了象的,更別說日本當時想的是吞天。

    跳島戰術確實厲害,但厲害的是美國能能用的起跳島戰術的龐大後勤和軍工,下餃子一般的艦隊加上一波又一波的水員飛行員,日本的絕對國防圈本身就是個笑話,任誰都能想出這樣的作戰計劃。

    所以太平洋戰爭只是尼米茲和麥克阿瑟走到日本的過程而已。

    瓜島之戰之後,一個又一個島嶼的爭奪戰,都是在日本陸海空完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進行的:

    想一想,日本戰敗輸掉了島嶼,就是失去了交通線,東南亞的戰爭資源無法回到本土加工成戰略物資和武器裝備,而印度,澳洲,美國本土的資源無數,工廠一堆一堆,而日本的工廠隨著失去島嶼開始被美國轟炸機威脅。

    日本的飛行員戰敗身死,飛機可以再造,有經驗的飛行員戰死,新的飛行員卻經驗不足,而美國光是有飛行執照的人就有數萬,在戰場上獲得功績的飛行員回國成為教官把現場經驗傳給新人,這是良性迴圈,而日本飛行員晉升制度和飛機設計對注重效能輕視生命的程度讓日本飛行員一年不如一年,這是惡性迴圈。

    很多很多的惡性迴圈,從日本人發動侵華戰爭的時候就開始了。

    底本不夠卻過於瘋狂又過於樂觀,輸為必然。

  • 3 # 戰爭史

      高射機關炮從地面對空中目標射擊的火炮。它口徑小,炮身長,初速大,射界大,射速快,射擊精度高,主要負責中低空域的防空,可以單獨或和同大口徑高射炮協作,構建戰場防空體系。在波瀾壯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這麼一款高射機關炮,為各交戰國所採用,並且以自身優越的效能改變了某一地區的戰爭局勢,這門炮是什麼呢?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瑞典博福斯公司研製的40毫米高射機關炮。

      

      (博福斯40高射炮)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高射炮最為一種全新的武器在各國軍隊中迅速推廣開來,1922年瑞典購買了兩門英中國產2磅高射炮,服役了一段時間後,瑞典軍方對此炮效能並不滿意,於是要求博福斯公司研製新型高射炮,1930年10月,第一門高射炮誕生。

      

      (英國生產的2磅高射炮)

      但測試表明,博福斯公司的原型炮效能並不出色,瑞典軍方表示可能要終止開發時,恰好德國的克虜伯公司為了躲避《凡爾賽和約》轉移技術人員,購買了博福斯公司三分之一的股份,於是博福斯公司就在德國技術人員的幫助下對火炮進行改造,由德國技術開發的火炮很快便獲得了成功,經過幾次改進後,於1936年量產,定名為M1936型40毫米高射炮。博福斯40高射炮有效射高6200米,最大射速170發/分,是效能極為優秀的高射炮,也正因此出色的效能,使得博福斯高射炮被許多國家所採用,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國家便是美國。

      

      (美國海軍的博福斯40高射炮)

      

      (馬里亞納“獵火雞”)

      1941年12月,日本海軍奇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當時英美海軍艦艇防空火力薄弱,而日機得以橫行一時,如1942年4月競技神號航母在錫蘭被日軍俯衝轟炸機擊沉了,便是吃了防空火力不足的大虧,也鑑於此,美國海軍加速了40毫米高射炮的上艦計劃,同年7月1日服役的考夫蘭號驅逐艦便是第一艘安裝博福斯高射炮的軍艦。自此開始,博福斯高射炮上到航空母艦和戰列艦,下到驅逐艦和巡邏艇,都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博福斯高射炮使得美軍艦艇的防空火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強,其巔峰便是1944年的馬里亞納大海戰,在艦載機和博福斯高射炮的配合下,日本損失了282架艦載機,使得日本海軍最後的機動力量徹底喪失,從而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死亡。參考資料:《終極對決:美日馬里亞納大海戰》《第三帝國艦炮全集》

  • 4 # 使用者5770541302

    其實美國在珍珠港遇襲之後,立即對日宣戰,而美國的各種工業系統等,也轉向向戰爭服務,很多民用產品受到限制,比如尼龍就屬於軍用品,禁止生產民用品。

    當時美國最為緊迫的任務就是阻止日軍的進一步擴張,當時日本已經佔據了東南亞的大片區域,而美軍當時沒有力量去支援,這才有了後來的麥克阿瑟敗退菲律賓。同時,美國意圖恢復民眾的信心,因此組織了獨立特空襲日本本土,極大的鼓舞了同盟國士氣。

    此時已是1942年,美國已經進駐瓜島,阻止日軍繼續推進,同時進行的中途島戰役中,日軍慘敗,失去了大部分航母。此時日軍已經和美軍進入了膠著狀態,開始打消耗戰。比如圍繞瓜島進行的一些列海空戰,但最終美國堅持了下來,日軍敗退。

    而美軍雖然想攻擊日本本土,但是要穩步推進。於是美軍以跳島戰術,不斷佔據日軍防禦圈上的重要節點,不斷殲滅日本的海軍以及航空作戰力量,逼近日本本土。同時,美軍也開始以中國本土以及一些島嶼為基地進行戰略轟炸,打擊日本。

    最終,日本的海空力量幾乎損失殆盡,美軍已經打到了日本本土,再加上美軍的原子彈攻擊、蘇軍出兵東北等,日本最終崩潰,選擇了無條件投降。

  • 5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3年4月,隨著山本五十六的座機被尼米茲擊落,日本人心目的英雄就此隕滅,也預示著日本聯合艦隊從此在太平洋地區採取全面的守勢。為此,日軍大本營提出了“絕對國防圈”的指導意見,也就是如何防守的問題。

    然而,“絕對國防圈”全部防線長達6400公里,憑日本人的人力和物力,在無數的島嶼上進行防守,顯然是不現實的。而美國海軍在太平洋的規模和反擊速度,遠遠超過了他們的想象。想來想去只能保住重點,忽略其他。

    “越島進攻”戰術。

    以阿留申群島為例,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為了能夠牽制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日本發動阿留申——中途島戰役。可是,掌握山本所有計劃的尼米茲根本不上當,在他看來,那個終年寒風刺骨、“鳥不拉屎的地方”根本無利可守。

    於是,1100名日軍在幾乎沒有抵抗的情況下佔領了阿留申群島,該群島屬於美國的阿拉斯加,尤其是阿圖島和基斯卡島更是進攻美國北部的跳板。但它氣候惡劣,並不適合人類居住,日本人只好選擇自然條件稍好的基斯卡島建立了軍事基地。

    而更靠近北極的阿圖島上的軍事設施只建了1/3,更談不上防禦能力。作為二戰期間日本佔領美國的唯一領土,太平洋戰場反攻的第一戰就是阿留申群島。並不是說它有多少戰略價值,關鍵在於美國領土被日本佔領近一年,這是美華人心中的“梗”。

    1943年5月12日,尼米茲的北太平洋艦隊決定先拿阿圖島“開刀”,一是相對防守薄弱,二是可以切斷基斯卡島日軍的補給。戰役進行得很順利,阿圖島上2500名工兵沒有什麼戰鬥力,很快就被消滅乾淨。

    基斯卡島上的日軍如臨大敵、嚴陣以待,準備與上島的美軍決一死戰。但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美軍包圍小島後,每天大炮、飛機炮轟和轟炸,就是不派一兵一卒。這下,日本人急了。在荒無人煙的北極,又沒有補給,根本無法堅持。

    美軍進攻的第10天,基斯卡島上的日軍在大霧的掩護下,趁美軍編隊返航補充燃料的機會,主動撤離。此戰真實反映了“越島進攻”的意義,繞過防守嚴密的島嶼,攻佔薄弱的島嶼並加以封鎖,既減少傷亡,又打擊對方士氣,一舉兩得。

    血戰貝蒂歐島。

    美軍在太平洋各島嶼採取“越島進攻”戰術,屢試不爽。再加上發達的美國工業將各種裝備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美軍在太平洋的日子愈發好過,反攻的規模越來越大,攻擊的節奏也越來越快。海軍部金上將對早日結束戰爭充滿了樂觀。

    瓜島戰役結束後,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兩人,雖然對進攻日本在南太平洋最大的軍事基地——拉包爾沒有異議,但在其進攻方向上各持己見,華盛頓方面乾脆“和稀泥”,准許兩邊同時進攻。金上將看不去了,乾脆自己也制定一個反攻路線。

    他的計劃是,繞過日軍實力較弱的吉爾伯特群島,直攻馬紹爾群島。在他看來,美軍的實力不可同日而語,現在是“要槍有槍、要人有人”,完全可以“步子再大一點”,進攻重點的馬紹爾群島,加快攻擊節奏,儘快結束戰爭。

    沒有料到的是,尼米茲第一個反對。他認為,繞過吉爾伯特群島,勢必將美軍置於日軍的夾攻之下,腹背受敵,十分被動。更何況,“越島進攻”不是越過群島進攻,日軍實力再弱,也不能一蹴而就,還是要謹慎一些。

    金上將作為尼米茲的支持者、上級, 被一口否決,很沒有面子,但他還是選擇同意尼米茲的作戰計劃。出乎他意料的是,吉爾伯特群島的日軍實力根本不弱,甚至可以說是“強悍”,美軍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1943年8月戰役開始,美軍進展順利,只剩下最後的塔瓦拉環礁。尼米茲決定依舊按照“越島進攻”的戰術,先拿下“防禦薄弱”的貝蒂歐島,剩下的島嶼將不攻自破。美軍第53特混艦隊搭載海軍陸戰隊第2師,藉著夜色逼近貝蒂歐。

    戰列艦上的巨炮和航母的轟炸機對小島狂轟濫炸,共計使用了4000噸炮彈和炸彈,每平方米落下超過一噸的炸藥。整個小島炮火連天,火光熊熊,戰艦上的官兵歡呼一片,似乎勝利就在眼前。

    陸戰2師剛踏上海島,就遭到地下工事中日軍的猛烈還擊,這些地下工事都用混凝土和鋼板澆築,十分堅固又十分隱蔽,艦炮、炸彈根本傷不到它。登陸的美軍被暗處的日本人當成活靶子,第一天的進攻,5000人的登陸部隊就陣亡1500人。

    儘管美軍用推土機、火焰噴射器佔領了全島,但3天傷亡3100人的代價讓尼米茲大為震驚。更讓他覺得後怕的是,4600名守軍只有14人因傷被俘。從作戰的情形看,越是靠近日本本土,日軍的反抗更加頑強。他要重新審視這場戰爭。

    尼米茲和麥克阿瑟“穿一條褲子”。

    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國發表了著名的《開羅宣言》,討論如何聯手打擊日本。羅斯福希望南京方面死死拖住日本陸軍,不要到太平洋上搗亂;丘吉爾則希望由自己收復緬甸;而南京方面也趁機獅子大開口,要了10億美元貸款和大量物資。

    訊息傳來,金上將又來勁了。他提議,首先攻佔馬紹爾群島,越過加羅林群島,直接攻擊馬里亞納群島。這樣既可以封鎖日軍向南方運輸物資的航線,又可以用陸基的B-29“超級堡壘”轟炸機轟炸日本本土。

    麥克阿瑟堅決反對金上將的計劃,在他看來,沒有陸基航空兵的掩護,艦隊將會遭受損失。海、陸兩軍種向來不合,金上將對麥克阿瑟的反應一點也不奇怪。當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尼米茲也不同意他的計劃,血戰貝蒂歐的教訓讓他記憶猶新。

    更讓金上將接受不了的是,尼米茲居然同意麥克阿瑟的計劃,進攻菲律賓,充分發揮岸基航空兵的作用。這兩人破天荒的“穿一條褲子”,讓金上將勃然大怒,立刻寫信堅持自己的計劃,並對尼米茲的“窩裡反”行為進行了嚴厲的批評。

    1944年2月,馬紹爾戰役中,美國海軍充分總結了塔拉瓦戰役的教訓,以很少的代價取得戰役勝利,打破了日本所謂的“絕對國防圈”,尼米茲此時,轉而又支援金上將的計劃。倒不是他“牆頭草”,而是有了更好的解決方法。

    他堅持金上將以中太平洋為軸線的進攻計劃,但不想立刻進攻千里之外的馬里亞納群島,因為日本聯合艦隊的大本營——特魯克港,是他的下一步目標。作為日本的“珍珠港”,他要讓日本人嚐嚐被“偷襲”的滋味。

    戰術要服從戰略的需要,但戰略也要考慮到戰術的實際。金上將的戰略要求和尼米茲的實際情況出現了牴觸,但最終都能相互理解對方,才是保證戰役勝利的根本。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海上騎士:尼米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緬甸軍方晉升體系透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