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我是查理就姓查

    隨著1853年黑船事件的發生,美國用艦炮敲開了日本國門,以此為導火索,日本的維新大幕揭開了。與滿清中國對比,差不多的時間,同樣的起點,日本走向了現代國家,而中國卻淪為了半殖民地,這裡面的經驗和教訓是值得華人沉思的。

    先說客觀上歷史的機遇,日本在開國前,雖然名為天皇譜系萬世一系,實際上自平清盛開始,掌握國家政權的統治者就已不是天皇,而是徵夷大將軍了。如果我們換個稱呼,把天皇當成會動的雕像,把將軍看做國王,我們就可以發現,日本從平家到鎌倉到室町到德川,雖然實際上是有王朝更替,可作為橡皮圖章的天皇卻擁有天生的大義,能為革命者所用。現代國家中的憲法首先要規定的就是權力的歸屬,君王的許可權,政府的許可權,如何產生政府這些內容。而日本的君王虛位這一點,是原本就符合君主立憲制政體特徵的,幾百年都是如此,只差明文寫成憲法了。這對於日本的政治制度近代化來說,是個天然的優勢: 反正本來天皇就沒權,推翻了幕府立憲,天皇的政治地位和實際權力反而會得到提升。所以很明顯的,從政體結構改變程度上來看,沒有徹底動搖最高統治者地位權力的需要,相反可以得到整個皇族的支援,日本完成革命,建立資產階級政府的阻力本來就小於中國,就好比換CEO和換董事長,難度級別差太多了。

    二是思想淵源,個人認為,在明治維新期間,有兩種南轅北轍的思潮佔據主導地位,這兩種政治綱領的成功結合,形成了倒幕大業成功後明治維新的政治格局。一種是民族國家化,全盤西化,代表人物是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一種是尊王復古,草莽崛起,代表人物是吉田松陰門下諸弟子,桂小五郎,高杉晉作,伊藤博文,山縣有朋等人。日本是個擅長學習的民族,唐朝時發現了自己的全面落後事實後,開始了對中國的全面學習,儒家思想,兵法,武器,衣食住行,照單全收,對日本文化的最終形成,起到了進化級別的關鍵作用。這一次,日本又開啟了擅長學習先進國家種族天賦,開始了全盤西化,政府,工商,法制,教育,衣食住行,只要被擊敗,就承認對方比自己先進,然後迅速的從方方面面學習,這是日本作為一個民族,最令人敬畏警惕之處。另一種思潮是維新精神導師吉田松陰倡導的尊王復古,草莽崛起,在這種思潮下,打破了日本千年來以血統論政治地位的封建社會格局,也否認了幕府執政的合法性,認為應該天皇以下,能者上,庸者下,這裡的復古,僅指恢復天皇執政權,然而官員的選拔,採納了西方近代國家的方式。不能說明治維新是一次徹底的改革,就在於天皇是有實際行政決策權力的,而且許可權還非常高。這是日本明治維新後區別於西方近代民族國家的地方,在大久保利通遇刺後,日本迅速軍國化的根源也就在於此,軍人效忠的物件不是政府民族和國家,而是個人,這使得軍人在效忠天皇的口號下,可以凌駕於政府之上,看看現在有著類似政治結構泰國的政局亂局,就明白近代直至二戰結束日本為什麼頻繁發生兵變政變了。而當時的中國呢?一聲苦笑,造反代表洪秀全,精英代表曾國藩,不是裝神弄鬼,就是還沉浸在士大夫自我實現的滿足感裡,完全都是井底之蛙。2000年延續的儒家思想統治,中國的歷史慣性讓中國的思想轉變也來得遲緩且遲疑。

    況且,這就要說到第三點了,軍事冒險。軍國主義化的日本,在建立了近代工業和教育基礎之後,按照他們先後佔領北韓,東北,中國,全世界的擴張綱領,迅速的露出了獠牙,持續的展開以小博大的一系列軍事豪賭,除了二戰,甲午海戰,日俄戰爭,一戰,發動九一八佔領東北,竟然全部都實現了戰略意圖,成功了。這給日本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好處,大發戰爭財,這讓日本相信軍國主義化擴張對日本是正確的,一本萬利的。也讓日本盲目自信,他們以前都賭贏了,以後也會一直贏下去。終於悍然發動七七事變,全面侵華,妄圖三個月滅亡中國,這一場戰爭反而真正最後促成了中華民族的民族覺醒,日本大大低估了中國抗戰的決心和犧牲,在中國戰場泥足深陷後還敢開闢第二戰場,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橫掃東南亞,豈不知這對於反法西斯陣營來說,真是個天大的好訊息,經濟工業實力全球第一的美國,終於被日本拉下場了。日本終於犯錯了,陷在它滅不了的中國,還惹出了它惹不起的美國。真正應了一句老話,久賭必輸,日本的賭運總算用光了。他們國家的發展,成在發動戰爭掠奪,也敗在了窮兵黷武。

    二戰後有個美華人寫過一本書,名為菊與刀,深度剖析了日本的民族性,認為日本是個很矛盾的民族,守禮與野蠻,細膩與殘忍並存。其實在我看來。日本不論成敗,民族性的原因都只有一個,喜歡追求極致: 他們可以瘋狂的學習強者的一切,在任何工藝細節上精益求精,做到極致精湛,也可以不計後果的發動戰爭,燒殺擄掠,殘忍到超出人類容忍底線,野蠻到極致。虛心專注細膩是其性格長處,狹隘短淺殘忍是其短處。

    中國在這個階段也進行過憲政的嘗試,可惜完全不符合中國國情,第一中國當時是被異族統治,他們永遠都有大不了退回關外這個選項,漢族不是他們自己人,只是奴役與被奴役的關係,自己日子還過得下去就行了,所以才有以中華之物力結列國之歡心語句。第二中國的資產階級地位太低,實力也太差,完全不足以在憲政嘗試中得到話語權,而缺乏資產階級支撐的百日維新,在滿清政治生態下,找不到任何著力點,終究是一場鏡花水月,還不如洋務運動多少做了一點實事。而等到辛亥革命時,中國早已被瓜分得四分五裂,奄奄一息了,怎麼也趕不上搶先了好幾步的日本了。

  • 2 # 青年史學家

    學術界一直流傳著一句順口溜,那就是在如何被避免殖民的途徑上面,中國是靠大,泰國是靠巧,日本是靠強。那麼,日本在近代是如何迅速崛起成為亞洲乃至世界性強國的。

    首先,日本人的國民性是崇拜強者的。縱觀日本歷史,但凡日本遇到比它強的對手的時候,它就會非常虛心的去向對手學習,但是等到日本發現已經趕上對手或者趕超對手的時候,日本就會反過來鄙視它。比如,日本在中國唐朝的時候,我們現在都知道日本在唐朝的時候向中國派出了遣唐使,但是實際上日本人之所以向中國派出遣唐使是與唐朝初年中日之間的戰爭是有很大關係的。唐高宗年間,為了援助新羅國,唐羅聯軍與日本、百濟聯軍爆發了戰爭,在白村江之戰中,日本海軍被擊潰,因此,日本在隨後選擇了向中國派出使臣,學習中國的政治與文化,但是中唐以後,隨著唐王朝的衰落,日本也就不向中國派出使臣了。

    近代日本也是一樣,當“佩里扣關”事件發生後,日本人意識到了日本在歐美國家之間的落後,加上中國在第二次鴉片中的慘敗,日本人深刻意識到學習西方的重要性,因此,和歷史上學習中國一樣,日本人決定拋棄日本固有的一切傳統,轉而向歐美學習。所以有了後來的明治維新運動。

    明治維新期間,日本的許多思想家甚至主張要“脫亞入歐”、還要透過與歐美人聯姻的方式來改良人種。在學習和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上,日本人更是不遺餘力,為了建造一支稱雄亞洲的海軍,日本天皇身先士卒,以每天只吃兩頓飯來表示支援。

    日本的以天皇為中心的“神道教”也是團結日本人的一個重要武器。在日本走向近代化的過程中,日本國民幾乎是上下一心,為了實現國家強大而團結一致,反觀當時的中國則是一盤散沙。

    因此,當然的日本人那麼拼,日本怎麼可能不強大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開一個洗車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