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燦說籃球
-
2 # 麻村吳彥祖
高曉松在有一期節目裡分析過這個問題,他說等人工智慧高度發達以後,人類的工作只剩下給人工智慧提供富有創造力或者有藝術審美能力的腦力活動。因為只有這兩樣工作是人工智慧沒法做的,剩下的工作都沒有人類的份了。人類只能每天躺在那裡想東西,給人工智慧提供創造力,人工智慧則給人類提供生存下去的養份,人類的四肢和活動能力會慢慢的退化掉,只剩下一個大腦整天躺在那裡。如果你沒有人工智慧需要的能力,他就會淘汰你扔進垃圾桶裡。到時候人類就像是人工智慧養起來的肉豬,他們會在每天聊天的時候討論自己的存欄量。
-
3 # AI加一人工智慧家
當然人還需要工作啊, 機器人主宰世界時總得需要有人幫它們打工的,不是嗎?屆時人類得仰機器人的鼻息來過活。如果一個機器人是以能力為導向的,那我們人類得有很好符合他們需求的能力來服務機器人老闆,若一個機器人喜歡人家恭維,那我們人類得要好好的呼前回後的讓機器人們高興,如果一個機器人是喜歡用‘內人’,那我們得尋求管道和他們信得過的人(或機器人)先搞好關係,若一個機器人是喜歡只用自己的親人,那,抱歉,人類沒希望了,第1000代的XY模型機器人可能只信任第1001代的XY或YZ型機器人來服務它們,反正機器人自己就可以複製下一代機器人了,還要人類幹什麼?
君不見人類最聰明的愛因斯坦智商就190, 達芬奇也就200多一點,那如軟銀的孫正義所言,未來機器人智商10000以上,那還有什麼是機器人自己做不到的,要人類何用?
當然,人類還是有選擇的,是要建立一個沒有下限也沒有上限的社會還是要定義了下限,也能夠可以‘允許’到達的上限?目前自認為聰明的人類,但卻又常常自私狡詐的交流著;正義、有道德意識之士與狡猾物慾橫流的群體有機會達成共識嗎?
-
4 # 矽釋出
人當然還是需要工作,實際上,整個 2017 年,關於人工智慧在未來會大幅替代人類工作導致失業率上升的問題,各界一直都有著熱烈的討論。與其問未來人工智慧的科技社會,人類還需不需要工作,不如問一下人類還可以做哪些工作來生存,人類未來到底還能不能有足夠的工作機會?要知道,在過去十年,就已經看到了在最先進的經濟體裡面,很多工人家庭或者說工資驅動型的收入已經在減少了。這也是因為也許人類在過去5-8年這個時間段在科技上取得的進展比過去50年都還要多,如今的自動化已經不是過去的自動化可以相比。所以其實很多人現在很焦慮,很擔憂。
然而事實上,大家要明確的是,雖然研究報道因為自動化的出現,人工智慧的出現,未來人類有 50% 的工作可能會被人工智慧代替,但是不代表這 50% 的工作都會消失。所以,很可能發生的情況就是,未來很多現在被人工智慧替代掉的工作,對於人類來說,這些工作崗位不是說就沒有了,而是發生了變化,可能人需要做的是更為細緻和複雜的工作,要解決更復雜的問題。所以,未來人工智慧的科技社會,人工智慧做的工作,是什麼樣的工作,簡單來說就是技術上可以實現自動化和標準化的工作,但是整個勞動力市場並不是只有自動化的工作,還有很多工作是短期內自動化沒有辦法替代的,比如心理學、法律、金融等領域,很多工作看似都可以被人工智慧替代,但是牽扯到更深層的東西,也許人工智慧就替代不了了。總之,人始終是要工作的。
-
5 # 喲積土成山
就人工科技智慧而言,他們只是缺乏思想,他們只能為我們人類服務!
就5G技術而言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就是5G手機的應用了,畢竟現在正好是5G在國內試運營的階段,網上很多人都在討論這個東西。但是實際上5G手機與5G基站,只是5G運用中最基礎也是最基本的一點。雖然在現在看來這方面的話題的確炒得是挺熱的,但是這點根本不是5G運用裡面佔大頭的。那麼真正佔大頭的是什麼?是5G的人工智慧運用。 人工智慧在挺早之前就已經有了,相關方面的研究也一直都在進行,可是有突破性的技術卻不多,尤其是在實際運用方面一直就像是一座空中樓閣,明明能夠看得到卻始終摸不到,而5G的出現就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就拿自動化工廠來說,以現在的技術是完全能夠建造出來的,但是問題卻仍然存在,就是資料方面的傳輸。全自動化工廠的執行必須保持高速且高效的資料傳輸,一旦某個環節出錯的話或是慢上一點,就有可能導致一步錯步步錯。而5G的特點不就是超高的網速嗎!這樣的話就可以達到同步傳輸,出錯率大大降低,這樣一來之後工廠還需要工人嗎?一個操作觀察員完全就夠了。 再就是可以看出來現在很多行業已經逐漸被機器取代掉了,對於很多方面來說機器的工作效率是要遠遠高於人工的,而且長期下來成本方面也要划算很多,只不過礙於人工智慧方面,很多地方還達不到使用要求。
回覆列表
謝邀,我來簡單說下我的看法,就像有些人愛吃機器面,有些人愛吃手擀麵一樣,有些人有能力出去買的吃,還是願意在家享受那種做飯的樂趣,有些人有能力開車去西藏有些人就願意騎腳踏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們更注重精神層面的享受和自我感知的能力,如果把機器人取代工作,人們不需要工作當成一種安逸,明顯就與這一趨勢背道而馳。有很多可以不工作就獲得生活回報的人,高階層的就是巴菲特,比爾蓋茨那種,他們已經上升到把工作看成一種習慣和樂趣,你不讓他參與他會渾身難受,底階層的就像我周圍一個老頭每日光靠收房租就可以豐衣足食,卻要出去免費義務的修共享單車,一個忙了半輩子的人突然閒下來會讓人很迷茫,這種空洞讓人感覺迷失自我找不到生命存在的意義。我自己的話,從百度辭職月薪一萬多的安逸工作,轉入創業戰線,是為了挖掘自己更深層次的潛力。錢和安逸每個人都想有的,但那只是對於物質匱乏人來說,目前只為解決生計人來說。而生活不止有錢還有自我實現的價值,自我創造的價值,挖掘自我潛力的價值等等,太多了。我有一個大膽的猜想,不同階層的人們之所以這樣努力工作是受萬年以來體制化的影響,那就是創造力,這已然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至於未來幾百年,幾千年這種“思想”能否改變?機器人能否完全取代人?問題還在於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