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justerbae
-
2 # 丫頭160341667
從圍觀者看華人的看客心態 中國從來不缺乏看客的,以前沒有,現在也沒有。 早在八十多年前,魯迅就已把華人的看客心態刻畫得淋漓盡致。時至今日,這種看客現象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君不見,大街小巷上,一丁點事情立即有一大群圍觀者圍得水洩不通,更有甚者,從家裡搬來凳子悠閒自得地看熱鬧。 這是一個喜歡熱鬧的民族,人們都愛看熱鬧,都喜歡隨大流,大街上,哪裡人多就往哪裡湧,結果成就了“隨波逐流”這個成語的新含義。
一個外國教授在中國做過一個實驗,他讓學生們簽到。第一個學生寫著:××級××班,姓名:××,學號:××。結果後面所有的學生都按照這樣的格式把××級××班都寫上去。那個教授就很奇怪了,我明明已經知道你們是哪個班級的了,你們只需要把學號姓名寫給我就行了,為什麼每個人還要多此一舉把班級寫上去呢? 其實,這就是跟風現象,也即所謂的隨大流現象,社會心理學稱這為從眾行為。看著前面的同學都這樣做了,我雖然覺得好像有點問題,但也不敢標新立異,反正大家都是這樣做了,如果死大家抱著一起死。大家都是這樣的心態,結果也就不出人意料了。
社會心理學認為,在沒有外界控制的條件下,個體受他人影響而仿效其言行,並使自己的言行與之相同或相似的過程,是社會中人際影響的重要形式之一。塔爾德認為,模仿必須經過往復、對立和適應三個過程才能實現。他指出,任何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一開始都是個別的、無代表性的、暫時的,由於人們對它多次、反覆的模仿,才逐漸形成為一種普遍的、有代表性的和相對長期存在的社會現象。米德認為,社會角色和行為的掌握是由於模仿他人的角色言行而獲得的,因而模仿在人們的個體社會化中起著重要作用。中國有著5000多年的傳統文化,在傳統的“皇權”思想影響下,人們都善於察言觀色,學會效仿別人,循規蹈矩,於是造就了跟風這一奇特現象。
魯迅曾言:“在中國,尤其是在都市裡,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車摔傷的人,路人圍觀或甚至高興的人盡有,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卻是極少的。”為什麼呢?我們可以從社會心理學上找到原因,社會心理學認為,引發從眾行為只有二個原因:一是規範影響,規範影響是“與群體保持一致”以免受拒絕,得到人們的接納,或者獲得人們的讚賞,二是資訊影響,資訊影響來自於其他人為自己提供事實證據。偏離的代價會迫使人們支援自己不相信的東西,或至少壓制自己的反對性意見。通俗地來說,是心態在作怪,當人人都在看熱鬧時,即使有一二個有同情心的人也不敢輕易踏出第一步,他們怕別人說閒話,他們過不了自己的心理這一關,因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因此,魯迅悲嘆“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觳觫(即恐懼顫抖),他們就看了滑稽劇。”
一個二個這種現象還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此引起的鏈鎖反應,它會帶來整個社會的冷漠麻木。不敢想象,一個沒有愛心的社會變成什麼樣子。當人人都習慣了冷漠麻木,當人人都視他人而不見的時候,它引起的不僅僅是人人自危的恐慌,還有對這個社會存在價值的追問。
回覆列表
因為每個人都有看熱鬧的心理,當你的身邊發生了什麼事情,只要沒有觸及你的利益時,你都會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心態,這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