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dqst聖殿騎士團

    在15世紀中期,土耳其人把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林”,現在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佔了君士坦丁堡。隨後,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把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林,作為了奧斯曼帝國的首都。

  • 2 # 國家人文歷史

    現在這座城市叫做伊斯坦布林,自從1453年奧斯曼帝國的征服者把君士坦丁堡改稱為“伊斯坦布林”,西方世界很長的時間裡仍舊習慣沿用這個城市古老的名稱,鬧得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後,不得不一再重申此地名叫“伊斯坦布林”。

    實際上,君士坦丁堡也不是這座城市最早的名字。先是在公元前657年,希臘殖民城邦麥加拉的海軍統帥拜扎茲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歐洲一側建立了希臘商業殖民城市,將其稱作拜占庭。不過在羅馬帝國時期,羅馬皇帝塞維魯(146-211年)為了報復該城居民支援他的政治對手這件事,在公元194年幾乎將它夷為平地。拜占庭從此一蹶不振,破敗成濱海小漁村。又過了一百多年,君士坦丁大帝結束了“四帝共治”的混戰亂局,重新統一羅馬帝國,並且沒有選擇羅馬作為君主駐地,而是在324年選擇了東方的拜占庭作為帝國的新首都,羅馬帝國重心至此加速東移,深遠地影響了帝國的歷史。

    公元330 年,君士坦丁宣告正式定都拜占庭,並取名為“新羅馬”, 既然叫做新羅馬,那麼城市建設自然以羅馬為藍本,不僅保持了羅馬的城區建設特點和城市管理規則,其城區格局幾乎完全按照羅馬城的模式建成,就連城中的競技場和羅馬競技場完全一樣。不過後來世人為紀念它的建立者君士坦丁大帝,所以將它稱為君士坦丁堡,意思就是君士坦丁之城。從此, 這個城市開始了它輝煌的千年歷史,而君士坦丁的名字與這個城市融為一體,一直沿用到 1453 年。

  • 3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並非其首都安卡拉,而是地處歐亞交界處、扼守黑海要衝的伊斯坦布林。面積5343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的人口統計資料為15067724,屬於世界一線城市行列。目前國際上有四大文明古都的說法,不過關於四大文明古都的說法其實存在兩個不同的版本:其一說是義大利羅馬、希臘雅典、埃及開羅和中國西安;另有一說為義大利羅馬、土耳其伊斯坦布林、希臘雅典和中國西安。然而就是這麼一座世界聞名的文明古都卻還擁有另一個名字——君士坦丁堡,甚至有些國家仍更願意使用後者來稱呼這座城,以致於土耳其政府不得不屢次向全世界強調:此地名叫伊斯坦布林。

    君士坦丁堡是以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的名字命名的,事實上這並不是這座城最初的名字:公元前657年希臘麥加拉城邦的海軍統帥拜扎茲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歐洲一側建立了一座商業殖民城市並將其命名為拜占庭。這座城同周邊其他地區一樣在羅馬的擴張過程中被納入羅馬的版圖,這裡同羅馬核心地帶義大利之間的地緣距離是比較遙遠的,因此發展上受到一定限制。公元194年羅馬皇帝塞維魯為報復該城居民支援其政治對手而將其夷為平地,從此拜占庭城一蹶不振。

    公元272年2月27日在羅馬帝國上麥西亞行省的內索斯(今塞爾維亞和黑山東部的尼什)一名嬰兒呱呱墜地。此時的羅馬帝國已不是一個統一的帝國,而是實行一種在世界歷史上都比較另類的四帝共治模式——帝國被分為東、西兩部分,分別由兩名奧古斯都統治,而在兩位奧古斯都之下各設一名凱撒以協助其治理。這名嬰兒是帝國的西部奧古斯都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克羅爾的長子,也是日後的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年輕時主要是為帝國的最高皇帝戴克裡先在東方服役。305年戴克裡先與馬克西米努斯雙雙退位,正是這時君士坦丁的父親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克羅爾升任帝國西部奧古斯都,君士坦丁則奔赴不列顛與已經升為奧古斯都的父親會合。306年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去世,不列顛軍團於306年7月25日在英格蘭北部城市約克宣佈君士坦丁為奧古斯都。此時的羅馬帝國由四位皇帝分別統治——他們是李錫尼、馬克森提烏斯、馬克西米安·達扎和君士坦丁。君士坦丁聯合李錫尼反對馬克森提烏斯。他越過阿爾卑斯山,佔領義大利,在312年10月28日臺伯河上穆爾維大橋附近的決戰中擊敗馬克森提烏斯。馬克森提烏斯在逃跑中落水而死。313年君士坦丁與李錫尼在麥地奧蘭(今日之米蘭)會晤。李錫尼與君士坦丁的姐姐君士坦提婭結婚,以鞏固兩人的同盟。兩位奧古斯都同時簽署了米蘭敕令,給予基督教在帝國境內的合法地位。在教會史上這是一件頭等大事。313年,李錫尼在小亞細亞戰勝馬克西米安·達扎,與君士坦丁瓜分了帝國。但他們之間的和睦僅僅維持了一年。兩人都為獨霸帝國而投入了新的戰鬥。314年發生的衝突未分勝負。324年君士坦丁擊潰李錫尼,後者在保住性命的保證下投降。然而君士坦丁在325年以陰謀叛變和私通蠻族的罪名將李錫尼絞死,從此成為羅馬世界唯一的統治者。

    然而當君士坦丁重新統一羅馬帝國後卻沒選擇帝國首都羅馬城作為自己的駐地,而是在324年選擇了東方的拜占庭作為帝國的新首都。這並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其實羅馬帝國重心的東移早已有跡可循:公元3世紀羅馬的奴隸勞動已無利可圖,羅馬國家的發展進入停滯階段。戴克裡先時代就把小亞細亞的尼科米底亞作為自己的駐地並將其建設成為僅次於羅馬、亞歷山大里亞和安條克的城市。事實上帝國中心的東移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在羅馬文明的早期階段羅馬城所在的義大利是地中海貿易的中心,因此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財富;然而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地處歐、亞、非三洲交匯處的帝國東部地區的地位日益凸顯,而拜占庭恰恰是控制黑海到愛琴海的整個貿易的關鍵節點,是地中海世界的商業中心。另一方面羅馬帝國晚期所面臨的主要外患是日耳曼人和薩珊波斯,定都羅馬不利於帝國中央加強幼發拉底河、多瑙河和萊茵河一線的防務。事實上四帝共治時期的西部奧古斯都的駐地也並不是羅馬城,而是位於阿爾卑斯山麓的邊境要塞米蘭,因為對監視阿勒曼尼人而言:這裡比羅馬更便利。然而當君士坦丁大帝重新統一羅馬帝國後再定都米蘭就顯得過於偏西了,而拜占庭更適合作為一個龐大帝國的首都——這裡位於歐亞邊界,交通上四通八達,利於帝國中央調兵遣將壓制周邊蠻族勢力。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宣佈正式定都拜占庭並將其命名為”新羅馬“,而後世為紀念君士坦丁大帝建城就用他的名字將此城命名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在很多方面幾乎就是羅馬城的翻版:這裡盡力保持了羅馬的城區建設特點和城市管理規則,其城區佈局模式幾乎完全沿襲了羅馬的風格。這裡也按羅馬的模式設立了元老院。城市的管理體系、巡夜制度、消防組織也與羅馬保持高度一致。由於皇帝身處”新羅馬“,這裡一躍成為地中海世界第一大城。不過”新羅馬“也有一點和羅馬城不一樣的地方——這裡沒有供奉希臘-羅馬神話中諸神的萬神殿,取而代之的是信仰一神教的基督教堂。

    君士坦丁堡地處歐亞交界處、扼守黑海門戶,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作為重要軍事戰略要地的君士坦丁堡面對博斯普魯斯海峽的一面有著高聳的峭壁,這使外來入侵者極難攻破,由此構築起一道天然屏障。而位於君士坦丁堡東北角的金角灣則是一個天然的深水良港,該港灣是古代河流的入海口,由博斯普魯斯海峽深入內地達7公里,平均水深42米,可以停靠大型帆船和戰艦。金角灣入口處水流平緩,而君士坦丁堡城市的主體部分就坐落在金角灣南岸,與其北部城區加拉太隔水相望,形成了一道海上屏障。至於君士坦丁堡的陸上一面是歐洲大陸東南角的巴爾幹丘陵山地,自古以來即以易守難攻而聞名。君士坦丁大帝還在城外修建了堅固的城牆:從城北的金角灣向南延伸至馬爾馬拉海。城牆上每隔一定距離設定一座塔樓,每座塔樓上都安置有站崗的哨兵。公元408年東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二世開始在君士坦丁城牆西邊大約1.5公里處修建全長約5.5公里的狄奧多西城牆,到公元423年為止這一工程終於竣工。狄奧多西城牆是雙層城牆:內城牆厚5米、高12米,表面用精心切割的石灰岩塊建築,城牆內部則用石灰及碎磚壓成的灰泥磚塊建造而成。距離外牆約15米處還挖有護城河,河寬約20米、深約10米。靠近城牆的一側建有高1.5米、有射擊口的牆壁,用來抵禦外敵。這座城市憑藉天然的地理屏障和堅固的人工城防工事在上千年間先後抵禦過匈奴人、哥特人、阿瓦爾人、阿拉伯人、羅斯人、保加利亞人,使東羅馬帝國在西羅馬帝國覆滅後仍得以延續千年國祚。

    1453年在西部的羅馬帝國滅亡千年之後東方的拜占庭帝國終於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軍隊攻陷,土耳其人隨即將拜占庭帝國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林(意為伊斯蘭的城市)。伊斯坦布林市區包括海峽中、南段兩岸以及與之相連的馬爾馬拉海北岸地段,包括海峽東岸的於斯屈達爾,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大城市。由於地處亞歐交界地帶,扼守黑海與地中海之間的航道,因此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早在這座城市還叫君士坦丁堡時就屢屢被匈人、阿拉伯人、保加利亞人、羅斯人、拉丁人和突厥人光顧,儘管如此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仍對這一擁有悠久歷史文化傳承並扼守戰略要地的城市情有獨鍾,事實上在當時這也不失為一個明智的決定——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是一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帝國,而伊斯坦布林地處亞歐交界地帶,大體上位於帝國的中心地帶,有利於帝國中央政府向四周擴散影響力,同時四通八達的交通也便於帝國中央政府鎮壓各地的分離勢力。

    然而到了19世紀後半期希臘、塞爾維亞、黑山、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等巴爾幹半島各國紛紛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下獨立出來,土耳其的歐洲領土只剩下伊斯坦布林附近一小塊地方,這時伊斯坦布林在土耳其帝國內的位置就顯得過於偏歐洲了,不再適合向整個帝國輻射中央政府的影響力。一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土耳其被戰勝的協約國集團進一步瓜分:敘利亞、伊拉克、巴勒斯坦等地盡數失去,土耳其只剩下伊斯坦布林附近一小塊歐洲領土和亞洲的小亞細亞半島,對這時97%左右的領土都在亞洲的土耳其而言:伊斯坦布林就顯得過於偏歐洲並直接置身於協約國集團的威脅之下。

    事實上協約國集團對土耳其殘存的小亞細亞和伊斯坦布林並非沒想法:1920年8月10日土耳其在協約國的壓力下籤訂《色佛爾條約》——這幾乎使土耳其殘存的領土全部成為協約國的勢力範圍。在歷史上曾長期被奧斯曼土耳其統治的希臘在英國的支援下試圖佔領包括伊斯坦布林在內的所有土耳其歐洲領土和小亞細亞西部地區。儘管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迫於協約國的壓力而屈服了,然而這時在小亞細亞的安納托利亞高原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土克建立了土耳其國民軍。1921年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國民軍在薩卡里亞戰役中遏制了希臘咄咄逼人的攻勢。1922年8月25日凱末爾下令土耳其國民軍發起總反攻,最終土耳其國民軍以傷亡1.3萬人的代價擊斃和俘虜12萬多希臘軍隊。9月9日土耳其國民軍收復被希臘佔領了三年計程車麥拿,一個月后土耳其國民軍從協約國手中和平接管了伊斯坦布林。

    儘管成功收復了這座從拜占庭帝國到奧斯曼帝國的千年古都、扼守亞歐分界線的戰略要地,但對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國民軍而言:這座城市是陌生的——事實上土耳其國民軍的成員絕大多數來自安納托利亞高原並一直戰鬥在那裡,位處安納托利亞腹心地帶的安卡拉實際上成為土耳其革命的中心。而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新政府也明白:如今的土耳其不是奧斯曼時代了——伊斯坦布林不再處於土耳其國家的腹心地帶,而是偏居歐洲一隅,定都於此不利於中央政府對廣闊的亞洲領土的管轄。與此同時儘管與協約國的戰爭結束了,但這時的國際局勢還相當複雜,貿然定都於過於靠近邊境的伊斯坦布林意味著土耳其必須在此投入大量財力、軍力以維持,這對迫在眉睫的土耳其改革圖強運動和整體國防建設是不利的。另外有志改革土耳其的凱末爾新政府認為:伊斯坦布林儘管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但也正因為如此繼承了太多奧斯曼帝國時期的弊政,遷都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也是為了同此前的奧斯曼帝國劃清界限,向土耳其國民和外界展現自己的改革決心。1923年10月3日凱末爾正式將國都遷往安卡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牛股的特徵有哪些?如何識別大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