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琪聞怡事

    戰國七雄的出現不是偶然,強大八百年的大周超為何分裂成上百小國?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打敗商紂後,實行分封制,本意是讓他們拱衛周王室,可曾誰知為以後的紛亂留下禍根。分封制下的成員功臣和王室成員,其中我們知道的太公姜子牙分到了今天的山東地區,成立了齊國。

    東周建立後,沒有軍隊的周王室已經不足以控制諸侯,於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亂爭時期—春秋戰國時期來了。從春秋到戰國時間諸侯之間相互討伐攻略,經過長年的戰爭打的只剩七個國家,最後形成了戰國七雄的局面——齊,楚,燕,韓,趙,魏,秦

    那麼這七個國家憑什麼能夠從幾百個小國之間崛起,成為最後的贏家?我們逐一看看。

    歷史記載周武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強大的代名詞——齊國

    齊國是老牌強國,作為姜子牙的封封地,齊國從一開始就屬於富庶之地。從齊桓公重管仲開始,齊國各方面迅速發展,甚至齊國的國都臨淄可能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借用地理優勢和軍事優勢,成為了第一個稱霸的國家,提出了尊"尊王攘夷"口號,九合諸侯一時風光無二。

    齊國在齊威王時期強盛達到巔峰,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打敗了魏國,守住了霸主的地位,各國諸侯無不頂禮膜拜。

    齊國的強大不像其他戰國六雄那樣強弱相間,它的生命力旺盛,從成立以來一直保持著強有力的實力,就算最後秦國統一六國,依然堅持到了最後。因為他們已經將強大成為習慣。

    南方巨擘——楚國

    楚國遠離中原核心地區,獨自一國佔著南方,好像不在周天子的封國一樣。其他六國認為楚國就是蠻夷,做什麼也不帶楚國玩。事實證明,你可以忽視我,但不能輕視我,楚國生氣了。

    春秋時期楚國經過一系列變法逐漸強大,到楚莊王時期"問鼎中原",這是其他國家才發現曾經他們瞧不起的國家,已經對他們產生了極大的威脅。

    楚懷王時期,楚國吞併越國,勢力達到了巔峰,楚國國土甚至和其他六國加起來一樣大,它就像一個巨大的柱子,鼎立在中國南方。即使在楚國滅亡後,楚人依然對秦國保持著強有力的抵抗。楚國項氏家族的後裔項羽,更是親手滅掉了大秦。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北塞雄鷹——燕國

     燕國在血緣上可以說最親近周天子的諸侯國。它守衛著華夏大地的最北方,長年攻伐高夷和胡人,使得中原內地長期處於穩定。

    連年的征戰使得燕國的軍事實力強悍,燕昭王時期,樂毅帶領燕國軍隊連破七十餘城,差點打的強大的齊國滅國,同時燕昭王勵精圖治,擴地千里,使燕國的版圖延伸至今鴨綠江以南,直至滿番汗為界。

    它就像一個孤傲的雄鷹,翱翔在六國的頭頂。

    武器大師——南韓

     南韓的開國君主原來作為晉國的公卿與趙,魏,三家分晉。分家完後南韓分到的東西最少,而且被大國夾立在中間,經過申不害變法也才能苟且一下國運。

    南韓的兵工業是很強,“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這一句話就說明了其厲害之處。南韓造的弓弩,射程達到800米,可謂是一大殺器。作為戰國七雄最弱的國家,南韓以它獨特的方式保住了其地位。

    後起之秀——趙國

      三家分晉後,趙國得到的也不多,還曾被原來都是好兄弟魏國打到了國都,最後還是在齊國的幫助下才保留下來。至此趙國開啟自強之路,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軍事實力快速發展,後期廉頗和藺相如的將相和,更是將趙國上下團結推向新的高度。

    作為七雄較晚建立的國家,到了戰國末期,趙國成了唯一能跟秦國打掰掰手腕的國家。

    舊王的繼承者——魏國

      作為三家分晉中獲得最多家產的魏國也是最早變法的國家。魏文侯在李悝變法之後,成為戰國早期的霸主,連年對外戰爭,打的鄰國苦不堪言。

    吳起還曾以5萬人打的秦國50萬人潰不成軍。從出生起就握有一副好牌的魏國,在前期把握住了機會,遺傳了強晉的血統,成為了最強大的繼承者。

    最後終結者——秦國

      戰國六雄雖然都強大過,不過他們最終還是迎來他們的終結者秦國。秦國在戰國初期一直默默無聞,甚至經常被中原國家欺負,甚至一度差點滅國,然而赳赳老秦,共赴國。

    秦孝公啟用商鞅變法,秦國國君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最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為戰國七雄寫下了句號,一個絢爛且殘酷的時期就這樣結束了。

  • 2 # 西安—豐鎬遺子

    夏商更像是一種部落聯盟,諸侯國之間地位平等,夏王和周王更像是盟主。

    而西周不一樣,其目的是“封土建國,以藩屏周”,周武王和周公兩次分封71個諸侯國,姬姓同宗諸侯國就佔了53個,加上商朝歸附的諸侯國,周朝諸侯國達到130個!

    戎狄破鎬京,宗周六師毀於一旦,周平王東遷,周王室千里之國變成百里之邑,實力大損!

    春秋時期,維繫分封的嫡傳繼承製已名存實亡,大國開始兼併小國,周天子無力制止!繼而形成春秋五霸!

    三家分晉,天子承認,進入戰國,禮樂崩壞,維繫分封的周禮徹底崩塌,春秋五霸最終變成戰國七雄!

  • 3 # 襟亞

    這個問題怎麼說呢?

    戰國的時候肯定不是隻剩下七雄,還有很多在大國夾縫中艱難度日的小國。他們在國際舞臺上存在感的確不強,不強歸不強,但是不能說不存在啊。

    課本中的《唐雎不辱使命》

    很簡單的一個例子,我們初中學過一篇課文《唐雎不辱使命》。文中唐雎代表的安陵國不就是個小國嗎?公元前225年,秦已經滅掉了七雄中的三個韓、趙、魏(剛巧是分了晉的三家),但是附屬於魏國的小國安陵國卻還依然存在,這才有了唐雎出使秦國最終不辱使命的一段佳話。雖然現代有學者質疑唐雎不辱使命的事蹟是古代史學家編撰的,但是我們至少能從這個故事中看到,即便是到了戰國末年,除了七雄,的的確確還是有其它的一些小國存在的。

    另外既然他們被稱為“戰國七雄”,當然要有“被”稱雄的群體環境,就是要有“不雄”的國家作為對比陪襯。假如只有這七個國家,幹麼還要叫做七雄呢?“雄”給誰看呢?

    最後,從秦統一過程中消滅的國家來看,戰國末期也不止剩下了七雄。除了七雄,秦在統一過程中消滅的國家還有諸如巴國、蜀國、苴國、充國等等小國……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產生到了戰國就只剩下戰國七雄這樣的歷史錯覺呢?

    戰國七雄地理格局

    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大國兼併嚴重,小國力量衰微引不起人們的注意。

    西周王朝總共分封了多少諸侯國,到今天也沒有統一的說法。有說一千二百個左右的;有說八百個左右的;有說四百個左右的;有說一百多個的;有說七十一個的。說法不一樣,那是因為認定的標準根本就不一樣!

    你要計算有多少諸侯國,那就得先確定什麼叫做諸侯國。方國、部邦及部落是不是也和封國一樣算諸侯國呢?這個標準沒統一。

    所以我們能知道的就是,西周的諸侯國很多很多。既然很多很多,有一些可能史書中就沒有記載,但是沒有記載也不能說沒有。這方面,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的發掘就是個很好的例證。

    曾侯乙復原雕像

    曾國史書中就沒有記載,現代學者推斷“曾國”和“隨國”是一國兩名。然而,這也僅僅是個推斷。曾侯乙墓都挖出來了,史書卻沒有曾國,那麼史書裡又有多少沒有記錄下來而確有其實的諸侯國呢?

    從西周到了東周的春秋時期到底還有多少個小國家,其實是個未知數;是不是有100多個,也說不好。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大國欺負或者乾脆吞併小國,是那段特定歷史時期生存、發展、成長的必然。

    “假道伐虢”、“借蔡滅息”的成語裡活生生的儲存了當年大國兼併小國的鮮活例項,其它吞併,手段可能不同,目的和結果大概是可以類推的。

    晉國“假道伐虢”

    很多小國在被滅之後消失在歷史的雲煙中,還有一些倒是沒有被滅,但是在歷史的雲煙中也同樣的模糊難見。

    2.七雄的實力強大,霸佔了那段時間的歷史舞臺。

    “弱國無外交”,無外交又哪來的走上歷史舞臺呢?

    當年的“五霸”動不動就會盟諸侯,主角永遠都是大國的“大佬”,小國只有站隊、捧場和鼓掌的權利,稍稍刷點存在感,“大佬”不爽就把你辦了。然而五霸多多少少還有點想要“以德服人”的樣子,到了七雄就徹底撕下了偽裝,“何必曰義,曰利已矣”。於是,爽不爽都可能把你給辦了!大國越是急赤白咧,小國越是戰戰兢兢。

    歷史舞臺上充滿了“七雄們”忙忙碌碌互串的身影。什麼縱橫捭闔;什麼雞鳴狗盜;什麼戰國四君子(小國有能力出這樣的名人嗎);什麼四名將(二趙二秦);什麼滅國復國(齊國田單);什麼你打我、我打他、他要打大家……

    戲份都讓他們佔了,小國要表現,有機會嗎?表現,七雄答應嗎?這個答應剩下的那6個答應嗎?

    弱國無外交古今亦然

    3.我們的歷史知識不全面,被熟知的歷史事件裹挾著,習慣性的想當然。

    後來的史書當然要記錄那個時代的大事,“偏偏”那個時代的絕大部分大事都發生在戰國七雄的身上。“荊軻刺秦王”牽扯的是燕國和秦國;和“信陵君竊符救趙”相關的是魏國、趙國和秦國;“觸龍說趙太后”的背景是趙國……

    歷史偏心眼的把那段時間的話題、流量都給了七雄!小國分演著路人甲乙丙丁,連句臺詞也沒有,最後很多人就想當然的覺得他們根本就不存在了……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大轉盤。

    秦統一中國

    四海畢,天下一。秦最終掃六合,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而此前七雄對於小國的兼併戰,都是為秦的統一打前站做準備的。也正是因為這樣,很多人都有了戰國末期就只剩下戰國七雄的錯覺。

    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發展都為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戰國七雄在統一前龍騰虎嘯,風光無限,到頭來有6個都是“為他人做了嫁衣裳”!

    ——end——

  • 4 # 歷史堆中的胖子

    那還能咋沒的?這一百多個小國都被滅了唄。當然了,戰國時期雖然叫“戰國七雄”,但實際上還是有一些小國存在的。

    春秋時期諸侯特別多,哪怕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反正上百個是有的。但這麼多的國家早就在春秋時被滅的差不多了。特別是楚國,原來就是在南方底下窩著呢,最後成長為了南方唯一的大國,就連稱霸一時的越國也是被楚國所滅。還有晉國,假道伐虢說的就是晉國辦的事,一下子就滅了兩個國家。還有齊國,最後能獨霸山東半島那也是滅了好幾個國家呢。

    為啥說春秋無義戰呢,就是因為這些國家都是為了搶地盤,沒有一個是為了仁義,更沒有一個是真的為了周天子,那是禮崩樂壞的年代啊。

    等到了戰國時期,雖然歷史教科書說上是七個國家,但其實還有宋國、衛國、薛國等,不過戰國時期的小國也沒有活太長時間,宋國、薛國被齊國所滅,衛國到公元前239年就名存實亡了。

  • 5 # PM趙小磊

    最近收到熱播劇《大秦賦》的影響,又回顧了一下當時的歷史,發現自己還是有很多知識點沒有通透,這人啊,真是得活到老學到老。我們中華五千年曆史,有記載以後被編成了順口溜: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南北朝並列,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今天我們就重點看看東周這段兒。

    周朝也就是西周,我們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小時候看的《封神榜》那呼呼喊喊的,就是西周時期發生的事,因為年代久遠,很多記錄不可考證,所以那時候神了鬼兒了的事就比較多。周朝其實存在的時間挺長的,通常都說800年,其實這是把前前後後都算上了,我覺得,周朝到周幽王那個老色皮這,就算結束了。之後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春秋五霸的形成,基本也就形成了之後幾百年春秋、戰國時期的幾大勢力。

    從周朝到春秋,甚至到戰國時期,他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有一個緩慢的過程,當時古代通訊、交通非常不方便,周朝又重禮數,那破木頭車,還得講究什麼人用多大的軲轆什麼的。所以當天下都得知周朝已經基本喪失了集權統治的能力後,就紛紛自立山頭了。最多的時候,據史料記載, 應該有140多個國家。其實這也很正常,就像歷史上任何一個大的王朝土崩瓦解的時候,一定會狼煙四起,各自為王,像無數邪惡的蟲子,或者說正義的蟲子,吞噬著王朝的主體,等到主體死亡了,這些蟲子就開始互相撕咬,最後存留下來的就是蟲王,或者說新的王朝。

    題主這個問題,恰好就是周這個大王朝死亡以後,眾多豪強互相撕咬的過程,只不過這個過程是漫長的,從春秋五霸開始,一直到大秦統一,經歷了幾百年。而戰國七雄就是最後存留下來的七隻最強壯,或者位置最好的蟲子,因為各種原因,達成平衡了很多年。直到秦始皇嬴政登基,才完成了一統大業。

    其實對於老百姓來說,這個時期戰事連綿不斷,各種暴政苛政層出不窮,難以正常生活,是非常痛苦的。大家都希望著有天下太平的時刻。中國史上每次王朝更迭都是這樣一個規律,狼煙四起,然後形成一統。只不過這個從狼煙四起到完全統一的過程越短,對於老百姓來說, 就越好,越避免了更多的戰火和顛沛流離。史上有幾次維持時間比較長的混亂時期,對老百姓來說都是悽慘無比,甚至差點有滅族的危險。分別是春秋戰國時期、三國時期、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

    有時候我就在想,生活在我們當下的時代到底是幸福還是不幸,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生活的不幸福,而且甚至還有不少年輕人,想不開自殺的。我說的也不一定對,就是覺得,這些人缺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缺少對歷史和這個世界的瞭解。其實我自己生活壓力也挺大的,也有心情低落的時候,但是想一想世界這麼大,人們都在這麼勇敢的面對生活,也就沒什麼了。不想灌什麼雞湯,就是覺得,人,一定得多瞭解歷史,尤其是男人。

  • 6 # 吟風社

    首先明確一點,戰國時期雖然沒有像春秋那麼多諸侯國,但遠不止只有七雄,先來看看戰國時期處七雄外的國家。

    戰國不止七雄

    越國:在戰國初期疆域僅次於楚國,版圖自山東琅琊臺起,沿海而南,有今江蘇蘇北的運河以東地區和全部蘇南地區、安徽的皖南地區,江西東境一部分,兼有江蘇北半部。公元前312年,秦、魏、韓與齊、楚對峙,楚國派遣大軍把秦軍包圍在曲沃和商於時,越國遣軍助陣秦魏韓聯軍,至此楚國和越國結仇。公元前306年,楚懷王乘著越國內亂,攻滅越國。

    除了越國和七雄外,還有早已經成為空架子的東周王室,各諸侯國以宋國、魯國、中山國疆域為大,鄭國、衛國次之。宋魯鄭衛與邾國、薛國、郳國、滕國、莒國、任國、郯國、費國、邳國並稱為泗上十二諸侯。它們皆為七雄所滅,值得一提的是,衛國比山東六國還要長命,直到秦二世元年,衛國最後一任國君衛角君才被秦二世廢除。

    戰國諸侯國數量為何遠不如春秋

    首先,各大諸侯國都在爭相變革,魏國由於魏文侯任用李悝變化,最早成為強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秦國也強盛起來,而齊國和楚國是自春秋以來的老牌強國,也先後經歷了晏子改革和吳起變法。而南韓和趙國也先後進行申不害變法和趙武靈王軍事改革,形成為中央集權國家,而燕國也在戰爭中嶄露頭角,於是七強並立的局面形成。

    各國為了爭霸,之間相互攻伐,同時也對各小國進行兼併,其中,楚國僅僅在春秋時期就滅掉四十餘個諸侯國,根據《左傳》記載,“漢陽諸姬”和鄧、申、息等國都被楚國所滅。楚文王在位期間,共兼國三十九個,凌江漢間小國,小國皆畏之。到了楚莊王時代,又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公元前447年,楚國滅蔡國,兩年後滅杞國,之後先後滅了越國、魯國。

    正如前文所說,越國在戰國早期也是強國,先後攻滅滕國、郯國、 繒國;南韓攻滅鄭國,魏國攻滅中山,中山國後來復國一次,又被趙國攻滅。秦國則先後攻滅蜀國、義渠國。

  • 7 # 世界人文通史

    戰國時期還剩下大約15到20個諸侯國左右,其中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就是戰國七雄,分別是齊國、秦國、楚國、趙國、魏國、南韓、燕國。

    在戰國七雄之外,還有宋國、中山國、越國、魯國、巴國、蜀國、衛國、鄭國等國家。

    要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亂世,“春秋爭霸,戰國爭雄”的典故由此而來。

    不過,相比於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的百國林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數量已經大大下降,數量銳減到30個以下。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的諸侯國僅剩下戰國七雄和一些中等國家,數量僅在20個左右。到了戰國中期,諸侯國數量又下降到15個左右。

    這是因為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遠遠多於春秋時期,各國為了爭奪土地和財富,不斷擴充軍隊、發動滅國戰爭。按照周朝的分封制度,周天子把諸侯們分封在各地建國。

    戰國時期的周天子已經無足輕重,諸侯國的兼併戰爭也越來越頻繁

    按理來說,各諸侯國們不但要遵守和睦共處的原則,還要一起效忠周天子。到了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威嚴下降,無法再約束各國,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相互攻打。

    儘管如此,周天子仍然代表著正統,所以春秋時期的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仍然以爭霸戰爭為主,這是什麼意思呢?

    那就是最強大的諸侯國可以成為霸主,並建立秩序,然後率領小國們一起效忠周天子,從而出現了歷史上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可是到了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已經變得無足輕重,而各國完全不再接受周天子的規則,並發動了頻繁的滅國戰爭,他們目的已經不僅僅是相互爭霸,而是要爭奪更多的土地、人口、財富。

    據統計,戰國七雄之中滅國數量最多的是楚國。楚國在周天子分封建國的時候,還只是一個方圓50裡的“蠻夷小國家”。中原各國都把楚華人當蠻夷,所以楚國的君主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當時,只有北方的齊國、魯國、晉國等國家才有資格自稱中國(華夏)。

    可是,楚國後來強大了起來,吞併了南方的大部分小國家們,史稱“江漢之小國盡亡於楚”。漢水流域和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全部都被楚國滅掉了,比如唐國、鄧國、申國、息國、江國、黃國、陳國、蔡國等幾十個國家。

    (春秋初年的楚國,紫色區域)

    到了戰國時期,楚國的疆域居然擴張到了“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的地步。

    其實不只是楚國,就連其他的諸侯國也在大肆兼併小國、擴充領土,比如秦國就消滅了西北的20多個小國家們,齊國則消滅了山東境內的一些小國們,燕國、趙國分別消滅了河北地區的小國們。

    (戰國中期的楚國,紫色區域)

    正是由於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非常頻繁,所以諸侯國的數量已經大大下降,只剩下一些實力較強的國家。除了戰國七雄這種大國以外,還有中山國、宋國、越國、鄭國、魯國這些中等強國。

  • 8 # 戀戀荷顏

    這個怎麼說呢,夏商周,朝代更替,分封天下,諸侯都有自己的封地,慢慢的周朝中央政府權利分散,諸侯各自為政,從最開始的臣子,逐漸擴大勢力範圍權利範圍,到不聽從中央政府周朝的管控。

    有的比較厲害的大王獨立了,朝廷管不了,別人也跟著逐漸在自己封地上建國,但是一直到秦襄王時期還是有名義上週朝這個中央政府的,一直到秦始皇小時候,中央政府才徹底被秦朝拿下,秦國統一華夏的步伐才加快。

    三國時期,七雄並列,其實中間還有許多小國家,只是這七個國家比較強大,比較強悍,都是有歷史記載過來的,其他的小國家,在戰亂紛爭當中,逐漸被其他國家吞併,比如我們河北到現在還稱之為燕趙大地,除了燕國趙國還有中山國,估計大家也聽說過中山狼的故事,就出自中山國。

    先秦時期,文字還沒有統一,就說七雄吧,這七個國家各有各的文字。想來其他小國家也是這樣,而且那時候對於文字的掌握也是士大夫貴族階層,平民老百姓是不識字的。即使朝廷裡是有歷史記錄的官員,所書寫下的歷史,由於國破家亡,又不注重記載保護,慢慢消失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說到這裡,我們慶幸有秦始皇這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始皇帝,如果他不統一華夏,沒有把國家的版圖,統一到一定的基礎上,我們現在腳下土地,說不定還會像現在的非洲大陸一樣,有很多的國家,很多的部落,每天部落紛爭,國家打仗,搞的生產生活比別的國家,落後多少年都不止。

  • 9 # 魯西南精神小夥

    當然不是隻有七個國家,還有一些實力不強的但也對戰國曆史有影響的國家,在這裡我們只說活到戰國中後期的國家,且有比較完整的主權。(衛國在戰國末期已經成為附庸)

    1.宋國,“五千騎之勁宋”,行王政,能與戰國七雄單打獨鬥,但是由於過於強大和得瑟,最後被齊國和幾個強國聯合滅掉。

    2.中山國

    這個國家是個蠻族國家,但被漢化,能與趙國單打獨鬥,並且經常獲勝,但最後還是被趙國逐次擊敗並滅亡。

    3.魯國

    應該是戰國後期僅次於七雄和宋國中山國的國家,春秋時期能與齊國單打獨鬥,甚至獲勝,如長勺之戰。但戰國也沒什麼實力,最後被楚國滅掉(不是齊國,齊國那時已經沒有實力滅掉魯國)

    除此之外,還有十多個諸侯,如越國,衛國,鄭國(勉強算活到戰國中期) 蜀國,巴國,任國,費國,薛國等等等這些諸侯國甚至能被宋國魯國這樣的不強的國家滅掉,甚至有的從西周到戰國一直在玩“開局一座城”,幾乎沒有任何實力和話語權。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小附庸,可能都沒有流傳下來。

  • 10 # 簡運書生

    春秋時期一百多個國家,但只有五個霸主,戰國七雄,只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國家,但並不意味著戰國時期只有這七個國家。戰國除了秦齊楚燕趙魏韓,還有宋國、中山國、越國、魯國、巴國、蜀國、衛國、鄭國等國家。只是這些其他國家地盤小實力弱沒什麼話語權,很多都是依附於別人才能生存,有的甚至幾度搬家,流離失所,比如杞國,他就是一個移動的國家,打不過別人只能迴避,但最後避無可避,還是讓楚國給滅了。

  • 11 # 東邊出太陽啦

    任何一個統一王朝,它的滅亡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正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大周的運數日漸凋敝,各路諸候各顯神通,其中不乏雄才大略者、當中也有濫竽充數人。

    當一個人或團隊失去了固有的倚仗和借鑑,只能憑自己的能力謀生存的時候,它的優勢和劣勢就一覽無餘了。春秋時期的100多個小國家,有的名附其實有的欺世盜名,勢力大的不僅可以獨當一面、而且能夠拉幫結派,這就是傳說中的“春秋無義戰”。經過數年的你爭我奪蠶食鯨吞春秋時期真正能立足立蔓的不過是“春秋五霸”:秦穆公、宋襄公、晉文公、楚莊公、齊桓公,這五個人和他們背後的勢力都有一統天下的野心和實力。他們在相互的巧取豪奪中此消彼長,互不相讓終於衍生出戰國時期的齊、楚、燕、韓、趙、衛、秦,這七個實力比較強大的國家。

    但這七個國家也是特定時間的特定產物,隨著秦國的逐漸強大和一枝獨秀,最後秦國吞併了其它六國建立秦朝,中華重歸大一統時代。

  • 12 # VC眼中的創業

    春秋時期,主要是差異化競爭,諸子百家爭鳴,而到了戰國時期,主流思想開始趨於儒家思想,開始進入同質化競爭,市場集中度大幅度提升,當集中度達到極限時,就會形成壟斷,出現秦朝統一六國。孔子逝世後,其學生6代人,用了兩百餘年的時間完成了論語的編纂,那時也進入了戰國時期的尾聲。論語完成之後的2000多年,儒家思想在中國的學術思想領域都佔據著主導地位。這也是為何論語形成之後,中華民族絕大多數時期都保持著大一統國家的原因。

  • 13 # 夏雨風

    東周春秋時期,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到秦國廢了東周,天下群龍無首,強晉就被四大家族瓜分,最後形成魏、趙、韓三國,華夏就進入了戰國大兼併時期。

    經過龍爭虎鬥,大魚吃小魚,最後形成了戰國七雄:秦、魏、楚、齊、韓、燕、趙。這七國都是有歷史底蘊的,秦、晉(分三國)、燕、楚、齊等大都曾經有過春秋五霸的顯赫歷史。有的還要追溯到周文王時,比如齊魯兩國是周公、姜太公之後。楚國是南方後起之秀,春秋最後吳越爭霸,最後盡被楚國收入囊中。

    除了春秋五霸外,戰國四公子、兵聖、縱橫家、三教九流等顯赫人物,幾乎都來自七雄。就連名聲最低的南韓、燕國,最後還出了大漢第一大謀士張良和天下第一刺客荊軻。

    戰國七雄,能傲視群雄,都各有很多名侯名相名將的出類拔萃、才華橫溢,才能雄據一方。他們因此群星薈萃,七星高照,是華夏即將走向大一統的列國史的最後輝煌。他們烘托了、見證了大一統的秦王朝創世紀般的磅礴欲出!

  • 14 # 小卅

    1.自然界有優勝劣汰的規則,社會發展自然也是如此,遵循規律。

    2.其次就是這些小國因為自己的原因,不思進取,安於享樂,最終覆滅。

    3.別國發展太快,自己跟不上他們的步伐了。

  • 15 # 與君共鳴

    春秋最先確有100多個諸侯國,但經過近300年的你爭我鬥,弱肉強食,很多實力不夠的小諸侯國被消滅吞併,進入戰國的時候,只剩下大小共20多個諸侯國。而其中秦楚燕趙韓魏楚七個不論從實力還是版圖來說比較強,是前七,也稱戰國七雄。

    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怕啥來啥,特朗普訪日演講,安倍聽了心裡是啥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