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銳觀察影片
-
2 # 環球網
目前聯合國的五大常任理事國是美國、俄羅斯、英國、中國、法國。但是在聯合國在籌備建設之時,法國並未被考慮在內,甚至中國的合法席位也面臨著威脅。這其中的原因今天環環就為大家來解答一下。
德國、日本、義大利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最重大的災難,涉及全世界60多個國家,幾十億人口,超過半億生命消逝。在此重大歷史災難面前,美國總統羅斯福最先提出構建聯合國的想法。其實美國提出建立聯合國還有一層目的,就是建立以美國為核心的新的世界秩序。
羅斯福最初的建議是由美國、英國、蘇聯、中國組成維護世界秩序的四大警察,之所以將中國考慮在內一方面是因為二次大戰中,中國方面無論是參戰規模和戰後損失都是十分巨大的,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另一方面中國的人口數量龐大,試想龐大的聯合國如果缺少了當時中國的幾億人口,那還算是全球求化的組織;還有一點,就是美國有意示好中國,拉攏中國(民國政府)抗衡蘇聯,牽制日本。
然而羅斯福的這一建議,最先不服的就是斯大林和丘吉爾。斯大林只希望世界上有三大國家那就是蘇聯、美國、英國,那麼聯合國就應該由這三國為主導,顯然,斯大林不希望東方還有一個大國和自己平起平坐,也擔心中國會成為美國遏制自己的工具;英國不希望中國進入,最擔心的還是香港的主權問題,擔心日後中國擁有話語權後收回香港。
在美國希望中國在,蘇聯、英國希望中國不在的大背景下,法國這個二戰中貢獻並不突出的國家被英國想方設法加了進來,當然英國是希望日後法國能和自己並肩作戰,形成在聯合國內的話語權;而美國認為英法都是資本主義陣營,這樣就等於‘五大警察’中就有四位(當時的民國政府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是資本主義制度,這對於對抗蘇聯是十分有益的。當然中國當時希望自己能留在“五常”之中,那麼法國加入自己也不得不同意;因此法國的加入事實上也是英美蘇中三國相互博弈和妥協的結果。
-
3 # 北玄武
對於法國為何成為五常之一這個重大國際問題上,這次提供給各位讀者一個內外因的分析框架,這是我們從中學就開始學的,以後此類問題你都可以這麼看(當然,也可以用其他方法),非常實用。法國成為五常之一,由內外兩重因素而定。
其一,法國內因,希特勒讓過馬奇諾防線閃擊法國,法國幾周即戰敗投向,並建立了維希傀儡政權助紂為虐,看起來戰後也該遭到懲罰,卻成了戰勝國,而且還成了五大常任理事國,這邏輯上說不過去啊?確實,只看這些肯定是這樣,這裡邊忽略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法國雖敗但是抵抗力量猶存,戴高樂組織了流亡政府,領導法國抵抗運動,逐步發展壯大,而這個法國政權是得到英美承認的,維希是德國承認的政權,由此形成了“兩個法國”的局面。最終,戴高樂流亡政權合法性逐步超越維希政權,與英美一道解放巴黎,成為戰勝國重要一員,戴高樂政府也成為法國唯一合法政府,繼承了法國一切法統,實力不俗。而維希政權則被扔進了歷史垃圾堆,遭到唾棄。假設沒有戴高樂抵抗運動發展壯大,歐美反攻到法國時依舊是維希政權,那即是不把法國作為戰敗國對待,也絕對不會是給予聯合國五常之一的地位和權力。也就是說,法國能獲得五常之一的地位,法國自己的奮鬥是最主要原因。
其二,大國博弈的外因,戰勝國之間也有博弈,最終法國作為平衡者角色被拉了進來。話說當時最開始商議時要設定三個常任理事國,也就是美英蘇三國,但是美國為了鞏固二戰後全球霸權地位,增加自己的話語權,在東亞牽制蘇聯和監督日本,將中國拉了進來,成了美英蘇中四常。蘇聯當時是非常不樂意的,英國也很不爽,於是他們共同相中了法國,讓法國加入這樣可以稀釋美國話語權,同時加強歐洲力量,同時還可以監督德國再次崛起為患世界。美國也不好說啥,於是法國順勢就被英蘇拉了一把,成為了常任理事國。
法國自身的貢獻這一內因為主,大國之間的平衡博弈拉法國入夥這一外因為輔,共同促成了法國成為二戰後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
4 # 歷來現實
法國能夠在二戰之後成功躋身於聯合國五常,所靠的除了自身努力,更多的是外部機遇。先來說自身努力:
首先要肯定的是法國具備五常實力,從疆域來說,二戰前期的法國殖民地雖然缺少了北美大陸的廣袤面積指標,但僅憑西北非、馬拉加西、印支半島等地也達到了千萬平方公里量級。
從軍事實力來說,無論是二戰前後,法國實力都在五名之內。
從政治影響力來說,人家好歹貢獻出了史詩般的法蘭西大革命,是後世自由民主思想傳播的源泉。
從歷史投資來說,藏私幫助美國的建國,還送人家一具老大個兒的女神像,害得人家百姓一直在神魂顛倒中念他的好。
更為關鍵的是,雖然本土六週戰敗,但戴高樂將軍的自由法國運動一直堅挺在英國,在北非殖民地戰場是也與軸心國進行了激烈的抗爭,同時也是後期盟軍登陸反攻的主要組成力量。
除了海外的自由法國運動,法國本土的抵抗力量在戰爭後期也風起雲湧,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一句話,法華人首先是展開了規模龐大的自救行動,並不是一味依靠別人的施捨。上帝只救自救之人,法華人就很好地詮釋了這個道理。自身再努力,也架不住機遇好。聯合國來自美國的主倡,用意是建立戰後新秩序,取代過氣又不好用的國聯,發起國是美英蘇三國。
當年的國聯常務理事國是英、法、意、日四國,偶數意味著扯皮和無效,後來德國加入又拽著日本退出,三個常務理事國穩定性是夠了,又顯得有些缺乏代表性。
到了聯合國被提上議事日程後,蘇聯開啟頭就希望哥仨就行,那是因為蘇聯認定座位越少越豪華,另外也覺得有時候美英也是面和心不和,完全具備挑撥離間的空間。美國希望拉上中國,原因自然無需多說,中國是比較忠實的追隨者,也是制衡蘇聯的可靠盟友,同時中國也的確為抗日付出了很多,後期的實力在全世界排名也達線。英國看不起中國,認為老蔣後期抗戰成績稀鬆,但小樣的民族情緒還挺重,動不動就在耳邊聒噪收回香港什麼的。後來一看美國特別堅持,只好稍作妥協,你找來老鐵,那麼我也要找我的老鐵法國加入。最後大家就達成了目前這樣的一致意見,其實還是個三角體系,三角型最有穩定性嘛。三角的一角是美加中,一角是英加法,最後一角是蘇聯。蘇聯倒也想拉盟友,但放眼一望,實在是拉不上臺面,不想吃暗虧,堅決要求加上了“一票否決權”這一條靈丹妙藥。
於是法國撓著頭“意外”入局賜座。其實大家的選擇權並不是太多,真要是評五強,也只能是這五位爺了。德日意都是戰敗國;義大利就是漂白了也不夠格;西班牙還法西斯著呢;加拿大、澳洲那些地方几乎還是白地;巴西寸功未立,一心玩球;印度,印度還沒有成為國家呢!
話說最近這幾年,很有些國家想抱團加座,五常也經常單獨摸摸他們的頭私下表示支援,其實五強內部早就確認過心照不宣的眼神.....朋友,你知道五常是什麼嗎?那是打出來的戰後國際新體系! -
5 # 歷史軍魂
歐洲大陸的老大不是法國就是德國,二戰由於德國戰敗,歐洲大陸就只剩下一個法國了。如果法國沒入常,歐洲就只有英國一家獨大,這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此外,當時的同盟國如加拿大、印度、澳洲等都是英聯邦國家,自然不能躋身於五常。因此,不管是從地位還是從美國自身的利益來說,法國都能躋身進五常。
-
6 # 風雲焦點說
二戰給人類社會造成的損失是慘痛和巨大的,正是因為那些列強貪心不足,慾壑難填,人類之間才會爆發戰爭,作為曾經不可一世的法蘭西帝國,按照他的實力,加上提前得到德軍進攻的計劃,實在不應該在開戰六週就投降,任誰都沒有想到。
法國此時已經沒有了當年拿破崙時期的雄風,雖然法華人看似比較慫,在開戰沒多久就舉雙手投降,而且耗費全國之力打造的馬奇諾防線(和小型城市差不多,醫院,工廠什麼都有,各種防護措施齊全),也被德國不費吹灰之力就攻破,寄託所有法華人希望的馬奇諾防線沒用上,頓時喪失了和德國作戰的信心,沒多久就投降了,可以說是不戰而降。
這種“沒骨氣”的做法,反而讓法國儲存了相當大的實力,國家的損毀程度比其它幾大國家都要好,工業設施也並沒有受到多嚴重的損失,綜合國力在戰後是其他國家面前也是名列前茅的,戰後重建的很快。
當時羅斯福提出三大國英美蘇為li shi guo,當時除了蘇聯,英美都是走資本主義道路,而且影響力很大,美國為了牽制蘇聯和日本,便拉攏了當時的guo min zheng fu,成為四大國,但是作為英國來說,如果zhong國真的有一天恢復國力,有了實力,在國際上有了影響力後,把XG 和ao men收回去就麻煩了,於是拉攏法國一起加入,遏制其它國家的權利,增強自己的實力。
法國和zg能進入其中,在那個時代,是美英蘇三國之間博弈的結果,他們都想要拉攏自己的勢力加入進來,平衡各方的勢力,儘量不讓一家獨大,各自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形成了今天的國際局面。
回覆列表
在二戰期間和德國簽訂和約的是維希法國政權,而非自由法國政權。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後,英法隨即向德國宣戰,但雙方並未爆發激烈的衝突,而是進入了長達半年的“假戰”對峙狀態。由於法國東北部與比利時的阿登山區地形崎嶇,不易運動作戰,因此法軍對德軍的防禦重點放在了東部地區,也就是著名的馬奇諾防線。
馬奇諾防線的部分地下電車通道
但令法方沒有想到的是,德軍並沒有延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進攻路線,而是透過在北部地區調動兵力對法方進行牽制,集結裝甲叢集穿過防禦鬆散的阿登山區,直取法國後方,對主力在馬奇諾防線上據守的盟軍士兵形成了包圍之勢。在德國壓倒性的攻勢下,1940年5月24日,近34萬的盟軍士兵開始在敦刻爾克向英國撤離,6月4日撤離行動完成,6月14日法國首都巴黎被德軍佔領。
1940年德軍在凱旋門
在法國即將戰敗時,當時的法國總理保羅·雷諾宣佈辭職,之後由菲利普·貝當繼任,並向德國求和,1940年6月22日德法雙方簽訂停戰協定,1940年7月貝當在法國中南部的維希被推舉為元首,法國開始實行法西斯獨裁統治,這就是維希法國政權。
同年6月,時任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國防部次長夏爾·戴高樂因拒絕向德國投降,流亡到英國,於6月18日透過英國廣播公司發表《告法華人民書》,呼籲法華人不要放棄抵抗。這也標誌著“自由法國”運動的開始,該政權獲得了英國的承認,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也承認自由法國,之後向軸心國宣戰的同盟國也開始支援自由法國政府。
1944年戴高樂將軍在解放的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上
1944年7月,法國被盟軍收復,自由法國政府解散,由戴高樂將軍領導的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取代。1945年5月,德國投降後,戴高樂以法國臨時政府最高統帥的名義,和盟軍一起接受了德國投降。
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期間,美、英、蘇、中各國代表在華盛頓附近的敦巴頓橡樹園舉行會議,商討規劃了聯合國憲章的基本輪廓。在討論期間,美國最初提議由美、英、蘇、中4個國家組建常任理事國,後英國提出將法國納入常任理事國之中,期間還曾討論過將巴西也納入常任理事國之中,但英、蘇沒有同意,最終經多方討論五個常任理事國被確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