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古代皇帝祭祀的天,上帝是什麼樣的神?詩經中的上帝和聖經中的上帝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48
回覆列表
  • 1 # 惟德是崇

    在回答題主的問題之前,先把中國一般意義上的“上帝”和猶太教、基督教所崇奉的“上帝”做一區分。《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是這樣區分的:中國古代指天上主宰萬物的神;猶太教、基督教所崇奉的神,被認為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者。

    《聖經》中的上帝是耶和華。

    “上帝”一詞,在《詩經》中出現了許多次。《詩經》中的“上帝”大多數是指“天上主宰萬物的神”,但是,也有用它的比喻義的,借指統治者。具體的意義大致有三種情形。一、天上主宰萬物的神

    1、尚之子孫,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於周服。

    ————《大雅•文王》

    原詩的大意是:殷商的子孫有很多,他們的數量不能用億來計算。上帝命令普天下的人,都要臣服於周朝。

    2、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大雅•皇矣》

    原詩的大意是:光明偉大的上帝,俯視人間最最分明。觀察天下四方的事情,謀求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

    在《詩經》中,“上帝”指“天上主宰萬物的神”的例句還有很多,這裡就舉出這兩個例子。

    二、借指周幽王

    既克有定,靡人弗勝。有皇上帝,伊誰雲憎?

    ————《小雅•正月》

    原詩的大意是:他如果能夠做出決斷,沒有人膽敢逞兇。皇皇的“上帝”呀,你到底憎恨誰?

    《正月》,是一首憂國哀民、憤世嫉俗的政治抒情詩。《詩序》中說:“《正月》,大夫刺幽王也。”因此,說這裡的“上帝”借指周幽王。

    查“百度”知,《小雅•菀柳》也是一首“刺幽王”的詩。詩中的“上帝甚蹈,無自暱(nì)焉”和“上帝甚蹈,無自瘵(zhài)焉。”中的兩個“上帝”,都是借指周幽王的。

    三、借指周厲王

    蕩蕩上帝,下民之闢。疾威上帝,其命多闢。

    ————《大雅•蕩》

    原詩的大意是:胡作非為的“上帝”,下民受他的統治。暴虐無道的“上帝”,他的政令太邪僻。

    這首詩是召穆公諷刺周厲王的詩。這首詩,託古諷今,在《詩經》裡別具一格。

  • 2 # 一老沈一

    《詩經》中的“上帝”,是天神,亦稱天帝。

    這個“上帝”,與《聖經》中的“上帝”沒有關係。

    先說《聖經》中的“上帝”。

    基督教的“新教”,將信奉的 “God”的中文譯名,翻譯為“上帝”,也譯為“神”。

    這是19世紀初新教傳入中國後,由外國傳教士自己翻譯的。

    基督教的“天主教”,最早在唐朝就曾傳入中國,但沒能站住腳跟。

    明末,天主教耶穌會教士進入中國。他們在學習中國文化後,借用《史記.封禪書》中“八神:一曰天主”的詞彙,把“God”譯為“天主”。亦有說法,說天主教是採用了“最高莫若天,最尊莫若主”之語。

    總之,中國的天主教,不使用“上帝”這個譯名。

    我們統稱的“基督教”,是指從公元1世紀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生平、教誨和死亡而產生的宗教。

    “基督教”內部,分為“羅馬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三大派別。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為了東西兩個帝國,這對建立不久的“基督教”也產生了深遠影響,逐漸形成了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希臘語派和以羅馬為中心的拉丁語派。

    1054年,兩個教派徹底分裂。希臘語派強調自己的“正統性”,稱自己為“正教”,即所謂“東正教”;拉丁語派則強調“普世性”,稱自己為“公教”。

    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後,天主教中分化出來一些派別,統稱“新教”,又稱“抗議宗”或“更正教”。

    《聖經》中,祂主要活動於中東、埃及一帶。就此,曾寫過幾篇問答,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出來看看。

    再說《詩經》中的上帝。

    從已經發現的考古材料和古文獻記載看,中國上古先民信仰自己的“上帝”。

    殷商甲骨卜辭中,出現了很多“帝” 和“上帝”的記載,“帝”的使用,多於“上帝”。

    陳夢家先生曾總結說,卜辭中的“帝”有三種用法:“一為上帝或帝,是名詞;二為禘祭之禘,是動詞;三為廟號的區別字,如帝甲、文武帝,名詞。”

    從甲骨卜辭和金文看,殷人不稱“天帝”。甲骨文中的“天”,是“大”的含義,如“天邑商”,就是“大邑商”。

    但可知,殷商有“天神崇拜”是肯定的。

    到了周代,人們仍然信奉“上帝”,但很可能,周人信奉的“上帝”,與殷人信奉的“上帝”並不是一個。

    這個時期,周族的“上帝”,更明確地稱為“天帝”或“天神”了。

    《詩經.大雅.蕩》傳疏雲:“上帝者,天之別名。“

    《禮記.曲禮》:“天神曰帝。”

    《詩經》中的“上帝”,大致分為“頌”、“祭”和“刺”,基本集中於《大雅》中。

    “頌”一類,主要是周族史詩。

    如《生民》,頌揚上帝“感天而生”周族。

    其曰:“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yin)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

    這是說,周族先祖后稷,生於姜嫄,而姜嫄是因為踩了上帝的腳印才得以懷孕。

    如《文王》、《皇矣》,頌揚上帝降命於文王。

    與此相同的,還有《大眀》。

    “禱”一類,是周王的祈天求神的“禱”詩。

    如《雲漢》,是周宣王祈雨之詩。

    其雲:“后稷不克,上帝不臨”,“昊天上帝,則不我遺”云云。

    是說,沒有天帝的幫助,后稷也無可奈何;偉大的天帝呀,不能對我見死不救。

    “刺”一類,是向上帝發牢騷,諷刺周王無道。

    如《板》、《蕩》,是借文王指責殷紂,而“刺”周厲王無道。詩人不敢把矛頭直接指向周王,則採用向上帝發牢騷的方式。

    在《詩經》裡,“上帝”皆指天神。

    但春秋以降,“上帝”也指代人君了。這個時候,人間君王稱“天子”,是天神之子。

    《素問.藏象論》:“此上帝所密,先師傳之也。”“上帝”指古時帝王。

    顧頡剛先生曾詳細考證過“帝”從天神轉為“人君”的演變過程,很有說服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職期貨交易散戶,即使賺幾千萬,為何在社會上仍被極度看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