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卡妹

    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日本為了擺脫亡國滅種的危機,毅然走上了洋化革新的道路。隨著國力的增強,日本持續對外擴張。作為東亞島國,其侵略矛頭自然指向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大陸。

    1895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擊敗中國。1905年,日本更是擊敗歐洲傳統強國俄國。屢屢得手的日本軍人們愈發狂熱,軍國主義綁架了整個日本。

    日本擅自奪取滿洲,自然引起了西方列強的不滿。但由於滿洲緊鄰蘇聯,為了勾起日蘇兩強對抗以坐收漁翁之利,列強們做出讓步。但出乎意料,不敢招惹蘇聯,日本捏起了中國這個軟柿子。挑起的日本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這嚴重侵犯了西方列強們的在華利益。

    在中國戰場上,日軍初期是勢如破竹。但隨著中國改變策略,利用廣闊的國土縱深,戰局陷入了膠著。更要命的是,惱怒的西方列強與日本的外交關係愈發緊張,更是對日本實行了石油禁運。資源是貧瘠匱乏的日本的七寸,物資禁運不啻於迎頭棒喝。

    為了資源,為了國運,日本終於橫下了心。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軍悄然駛向太平洋深處,緊接著對美國位於夏威夷的基地進行了空襲,珍珠港頓時一片火海。此役日軍炸沉了美軍四艘戰列艦和兩艘,2400多名美華人喪生。

    訊息傳來,美國國內一片譁然,群情激憤的美華人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至此,所有的全球大國均被捲入戰爭。美國不同於中國,中國是個農業國,與工業國的日本有著巨大的國力差距,但美國可是十足的全球第一工業強國。日本捅下了大簍子,緩過氣的美國在太平洋上反手暴打日本。在中國戰場上,戰爭儘管持續了十幾年之久,日軍才損失不到百萬,而就在一個個彈丸之島嶼的太平洋上,日軍損失了二百多萬的精銳部隊。

    日美兩國壓根就不在一個層級上,隨著戰局的演變,太平洋一步步失手,最終也被美國攻取。戰火很快燒到了日本本土。除了京都和奈良,所有的日本城市均被美軍的炮火洗禮。急於結束戰爭的美國向日本投擲了兩枚原子彈,日本的抵抗一直瞬間瓦解,很快,日本接受無條件投降。

    作為戰敗者,日本必要付出代價。戰敗的日本最終把後的擴張成果悉數吐出。五十年的東瀛大國夢,最終化為南柯一夢。

    回顧二戰歷史,無疑是日本的重大戰略敗筆,因此有人說如果日本不去招惹美國,也許結局會是另一個樣子。

    其實不然,在當時的全球戰局下,日本侵華嚴重侵犯了列強的在華利益。縱然沒有珍珠港事件,美日之戰也終不可避免,只不過加速了戰爭爆發。如果不偷襲珍珠港,那麼日本便無法奪取資源豐富的東南亞,而不佔據東南亞,日本就無法繼續侵華戰爭,而不侵華,日本永遠只能固守那狹小的孤島,大國夢想將無法實現。

    同樣,有人還認為如果日本冒險奪取中國東北後就收手,也許日本還能鞏固擴張成果,此言雖然不差,但我們再試著想想,日本的整個擴張歷程就是一個個賭徒般的冒險。如果因為懼怕風險而選擇拒絕冒險,按照這一邏輯,面對風險巨大的日本是否也該剋制?而風險巨大的日俄戰爭日本是否也該剋制?賭上整個國運的日本如果懼怕風險是否也該剋制?

    日本必須冒險,這正是日本無法擺脫的宿命,隨著日本擴張戰爭的節節取勝,失敗的宿命也在步步接近,這就是國運的宿命。

  • 2 # 史海起航

    日本人之所以要向比自己強大數倍的美華人發動戰爭,主要是其自身的盲目自信,日本人希望痛擊美國,在美國還沒有恢復過來的時候拿下中國,這其中也與美國越來越仇視 和排斥日本有關。

    美國學者約翰·託蘭著《日本帝國的衰亡》就提出了這一看法。作者質疑“為什麼一個幅員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那樣大小的國家要對珍珠港發動自殺性的進攻,從而使自己與一個國力十倍於己的敵人決一死戰呢?兩國之間的戰爭是不是像今天許多人所認為的那樣是不可避免的和非打不可的?”

    1、山本五十六知道美日雙方力量懸殊,但過度的自信和賭徒心理讓他迷失方向

    事實上,日本人當時並非不知道日美雙方力量的懸殊。就連山本五十六也曾公開預言,如果與美國開戰,日本最終將戰敗。山本曾在美國哈佛大學讀書,畢業後被日本政府派駐華盛頓任海軍武官。他對美國的實力瞭如指掌,經常警告日本人要當心美國的工業潛力。然而,山本後來還是孤注一擲地投入戰爭,這其中自有其特殊原因。美國學者魯思·本尼迪克特將其歸結為盲目自信,其背景則是日本人獨特的民族心理。

    2、美國要求日本從中國撤兵,這個日本人無法接受的條件在日本人看來,就意味著美國已經向日本宣戰了

    從當時日本的立場來看,他們對美國是非開戰不可的。因為美國國務卿赫爾代表美國政府對日本提出的要求之一是日本從中國和東南亞撤軍。從東南亞撤軍可以接受,實際上日本人自己早已主動提出了,但從中國撤軍這一條是日本軍方絕對不能忍受的。滿洲是日本用巨大的血汗代價得來的:失掉滿洲就意味著經濟上大難臨頭。日本人把美華人的這個建議看做是對日本的挑釁,甚至具有宣戰的意味。因為赫爾明明知道日本人不會接受這個苛刻的條件。

    3、美國禁止向日本運輸石油等戰略物資,日本認為與美一戰不可避免

    除了從中國撤軍問題外,美國對日本禁運石油等戰略物資(此前,日本80%的石油靠美國進口)也促使日本要背水一戰。總之,日本向美國宣戰的必要性在當時是無可置疑的。然而,在沒有一定把握的情況下冒險發動戰爭,這隻能說是賭博,是孤注一擲的賭博。既然是賭博,結局就是難以預料的。

    4、珍珠港事件後,日本也沒有完全拿下中國,而且美國名正言順地被日本拉進了群,美日差距越拉越大,日本漸漸意識到戰爭的結局

    首先,襲擊珍珠港並未像日本人預期的那樣對美國的軍事實力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到珍珠港事件發生一年後,美國潛艇已擊沉139艘日本貨船,總噸位達56萬噸。此時,大本營才最終認識到,由於疏忽,這場戰爭要打輸了。《劍橋戰爭史》說:“1941年12月,日本對珍珠港停泊的戰艦的攻擊將美國徹底捲入了戰爭。然而,蔚為奇觀的戰術成功卻掩蓋了一場重大的戰略災難。因為日本人完全錯過了真正重要的目標:珍珠港的補救設施和為美國未來的太平洋海戰打下基礎的巨大的油場。”其次,隨著戰事的擴大和發展,日、美雙方力量對比的差異日益顯現,從抽象的數字變為具體的現實,讓日本人深切地感受到落後必捱打的結局。最明顯的是兩國的生產能力有巨大差距。據統計,日本製造業的效率只有美國的35%。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以1940年為100)到1943年初只增加了2%,而美國增加了36%。另外,美國在各方面都有良好的擴充套件生產計劃,日本卻未能多樣化,軍火生產以犧牲非軍事專案生產為代價,最終破壞了日本的經濟體系。

  • 3 # 都市潮時尚

    其實在二戰之前,日本的政治意識形態就已經和美國對立,並日本在學校教育裡就把美國樹立為終極敵人。因為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體制的對立,一種代表了獨裁專制政體,一種代表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體制。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的計劃是先統一亞洲,組建他們的大東亞共榮圈,以亞洲為後方基地,待日本強大後再挑戰終極敵人美國。

    而在日本發起對中國的侵略後,美國在羅斯福總統的號召下,又是最早聲援中國抗戰的國家,並且從美政府到民間,均給中國戰場捐獻了大量的錢與物資。後來美還派出美志願軍“飛虎隊”參與中國的領空抗戰,擊落了很多日軍飛機,保護了中國西北的生命線(當時是中國最後的生命線)。當然美方也有很多飛行員犧牲在了中國,把自己的鮮血流在了這片土地。

    但這還不足以讓日本失去理智,早早的對美宣戰。而是後期美第七艦隊實行亞洲海域的封鎖線,導致日本在整個亞洲過長的戰線上,面臨大炮沒有炮彈,坦克沒有油的窘境,不出三個月日本就要不戰自敗,形式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日本大本營迫於無奈之下,只好提前把美國納入打擊目標。這也是無奈而絕望的自救。當然,日本首先需要解決的是亞洲運輸線的恢復,也就必須先解決美珍珠港第七艦隊這個眼中釘,最後就發生了日本宣戰前先秘密偷襲了珍珠港的歷史事件。

    希望本答案能幫到你。

  • 4 # 觀史以明智

    正因為日本國力比美國相差太遠,所以才要採用偷襲戰術。當戰爭不可避免的時候,偷襲是一種絕佳的主動出擊的戰術,利用敵人的疏於防備,麻痺大意,給敵人以毀滅性的打擊。

    日本的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十分清楚 ,美國的工業能力是何等的驚人,一旦跟美國開戰,美國的軍艦能像下餃子一樣,潛力驚人,正面硬拼,沒有任何勝算。

    所以山本五十六寄希望於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重創美國的海軍主力,使得美國即使開戰,也無法在幾年之內對日本在太平洋構成大的威脅。

    同時,對美國開戰,能迅速搶佔菲律賓和東南亞,獲得日本急需的各種戰爭物資,維持日本的戰爭潛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園的老師是歲數大(四十左右)好還是年輕(二十左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