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一87307835
-
2 # 目已識丁
承邀。在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是一種特殊現象,其實留守父母也同樣值得關注。父母在,人生尚有去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筆者自己就是一個農民工。只不過有些技能,做個小老闆領著幾個工人做些工程。稍微體面一點而已。然這個中滋味,卻是深有體會,親身親歷。父親去世得早,母親和老兒子一起生活。我們子女四人出糧出錢共同贍養。因為都要為了生活,全部外出打工。母親一個人在家,我們出門之前,儘量多釆購一些生活用品放在家裡。而平時我們幾個人輪流每晚一個電話。母親耳聾,有時打了幾十個才接都是常事。特別是老人家不會用手機,有時凌晨兩三點鐘來個電話,搞得我們心驚膽顫。後來母親年齡越來越大,我們都越來越擔心。就一起商量著接老人隨我們一起出去。長勸短勸終於同意隨我們出來生活。現在己經有三四年了。也從不習慣到現在自己一個人去廣場轉轉。身體也變得越來越好了。
我寫的這些,不是在寫我家傳記,更不是顯擺自己是多麼的孝順父母。只是以我一個最最真實的經歷來詮釋一個現實問題。不是我們不懂孝敬父母,而是現實很無奈,很無奈。誰人不願承歡父母膝下,盡孝盡責。
當然,我們也應該盡力做到最好。父母養育之恩,在世之前,當緊投報,不要等想報答之時才發現父母已離我而去。同時,我們也期盼國家、社會各界能夠重視留守老人這個問題。多些政策傾斜,多些獻計獻策,縮小城鄉差別,讓我們一起努力,讓留守兒童、留守老人這些成為歷史。
-
3 # 叫三少
只是因為他們沒有讀懂“樹欲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真情大過天,演給別人看又有何意義呢?可以罵他們一句嗎?“都不如家裡的一條狗”
-
4 # cl笑一笑
爽,有種很自我的激動感,莫名的興奮那種感覺很少有人能完全體會的,能體會到都是身體每個部件有點變態的組成的,才會使你有這種莫名的興奮感,包括流的血液!
-
5 # 情感故事小屋
這是個非常普遍的社會問題!不管你是生活在城市,或者是農村,這個現象普遍存在!
現在的生活節奏這麼快,成家立業的兒女各奔東西,為了生計,忙的焦頭爛額,只顧的忙著自己的小家家轉,哪還顧得上生他養育他的爹孃?
在他們心目中,哪裡還有養育之恩可言?一年半載也未必回家一趟,即使回家了,最多也就是陪陪父母吃頓飯,說句話,揚長而去……有的兒女甚至就沒有回家的念想,好一點的兒女打幾百塊錢或者讓親朋好友帶點禮品回家捎給父母,也就完事了,他們根本就不曾想,年邁的父母,要的不是這個,他們更需要兒女的關懷,陪伴他們嘮嘮家常,享受和自己孩子在一起的快樂時光……
老人的要求,其實並不奢侈,然而,就是這樣的小小的心願,在現實的生活中是多麼難以兌現的奢望!
老人們,一天天就是在這樣的枯燥無味的生活裡,慢慢的老去,在一次次無奈的失望裡走完了人生!
兒女是傷心的,他們會給死去的爸媽大辦一場喪禮。哭的稀里嘩啦,死去活來!他們所做的一切給誰看的?當然不是給自己!
父母死了,所有的大操大辦無非就是讓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知道,他們是多麼的孝順,兒女做事是多麼到位……他們在父母死後還在給自己貼金,臉面何在?
死去的爹孃不再成新來過!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讓愛心,孝心的傳遞不再有缺憾!
感謝分享,期盼關注!給別人一個機會,留給自己一個夢想!
-
6 # 私人情感驛站
這句話充分的說明了老人生前沒有人孝順,子女們照顧的一點都不周到。這是多麼一句痛心疾首的話啊。我姥爺前些天剛剛過世,媽媽一直在醫院陪了一週多!平日裡工作太忙一個月也就去看那麼一次。我想不僅僅我們家裡會遇到這樣的事情,其實有很多家庭,由於常年在外工作,工作時間的限制,很少見到老人。老人在自己家還好,每天都可以見到,可以照顧生活!所以趁年輕給自己的子女做做榜樣,真的不知道自己老了,有多麼的寒心!
寒假的時候,我三奶奶不幸因病去世,去世之前由於病的特別的嚴重,我爸的兄弟姐妹就沒有給我爸說。我爸只聽到生病了,但是沒有反應過來最後一次病的十分的嚴重。三奶奶走的頭一天口頭唸叨的就沒有見到我爸,其他人都見了!其實也怪我爸,一天工作原因太忙了,七點多出去,晚上七八點才回來!時間真的顧不過來。另一個原因就是我爸的兄弟姐妹傳話的時候沒有傳我爸耳裡。我爸為了這件事也特別的自責和愧疚!
現在孤寡老人越來越多了,小區門口,菜市場無處不見!一個買菜年輕人完全可以解決掉,老年人出去多不方便。趁著自己的父母還在,一定要去好好的照顧他們。陪伴才會安心,別把自己工作忙當做一種藉口!現在很多年輕人為了要面子,把喪事辦的特別的好,但是老人生前得到的照顧和陪伴真真有多少。
女兒們嫁出去了,到了別人的家庭,也要常回家看看!人走了茶也就涼了,生前的陪伴比死後的哭泣更重要。人死了什麼都感覺不到了,所以趁年輕,多點時間去陪陪自己年老的父母,當一個孝子,做一個好兒女!
-
7 # 林林媽媽
這個問題提的太好了!我就特別討厭這種生前不孝,死後亂叫的人。目前有的地方特別是比較困苦的農村裡還有一些這樣的人。
說個真實的故事。我有個初中女同學,比較強勢(說得好聽是強勢,其實就是不講理)找一個老公兄弟兩個,她老公是老二,公公早年被打成右派自 殺了。婆婆一個人把三個孩子拉扯成人,老大是用姐姐換的媳婦,並且一家人淨身出戶去東北了。家裡只有他老公跟婆婆。結婚後,就把婆婆趕了小偏房去住了。落實政策後婆婆的錢都補貼了她家,當時剛剛開始承包責任田,她婆婆是小腳,就是一耙地(大約一米多寬),她寧願讓耙空著回來,也不讓老公順便給她婆婆耙一下,(當時集體耕地自己耙平才能種莊稼)。有一次她沒在家,老公偷著給她婆婆挑了一擔水(當時村裡沒有自來水,都是用水桶到村頭的一個打井去挑水的)讓她知道了,她連 打帶 罵她老公還不算,還給她婆婆把水全潑出去。(她老公由於成份不好,生性懦弱)最後她婆婆快七十歲了又嫁了人。(那個時候的老人改嫁很難的,不是萬不得已生活不下去了不會走這一步)結果她婆婆百年之後,她接回來出 殯,又是喇叭又是鞭炮,自己又哭又叫的,感覺好可笑。活著時一點都不孝敬,死了來了她那個孝順,惹得知情人都笑話。
目前還有一些這樣的子女,父母活著的時候不聞不問,有的是迫於生計背井離鄉的常年顧不上父母,有的即使在父母身邊也幾乎是老死不相往來,結果父母去世了,大操大辦,出殯時大哭大叫,勞民傷財,有什麼用呢?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覺得趁父母健在時,物質上精神上多多付出,多多陪伴,讓父母安享晚年。百年之後,簡簡單單的讓父母入土為安就是最好的孝順。
這就是我對生前不孝,死後亂叫的理解。
-
8 # 986圓糰子
我能說我住的老房子的鄰居家父母剛月初的時候去世了,17號出殯,昨天做了法事,燒了一個大紙亭子(我們這兒的風俗,出殯後第七天請道人唸經做法,道人用紙糊一座約3米高的亭子,做完法事,燒掉亭子,一場喪事才算圓滿結束)
說起來,去世的是我爸爸的堂哥堂嫂,我叫大爸大媽。大爸十多年前就中風臥床,一直由大媽和他們的女兒伺候著。他們的兒子早年不務正業,三十四五歲才娶了一個二婚女,生了雙胞胎孫子,認識的人大都會說,不錯了,兒子的生活總歸有個安頓了。可是那個兒媳婦不是個省油的燈。我是小輩幾乎不關注家長裡短的事兒,我媽告訴,他家兒媳婦厲害著呢,不許大姑姐回孃家,跟大姑丈打架打到馬路上。大媽起初六十多歲還在掃大街,後來兩個孫子出生後就在家裡幫忙帶孫子,沒了收入。家裡兩間房,一間剛幾年前建的,錢是大媽出面像親戚借的。房子建好後出租,房租都被她兒媳婦拿著,包括村裡分的一家六口的口糧福利費都在兒媳婦手上。他們兒子不管事兒的。去年大媽得了腸癌,捨不得做治療,他們兒子兒媳也沒給做,一直就這麼在家待著等死。其實,大媽之前工作的時候攢了八萬左右,在她病重時,這錢都被兒子兒媳捏走了。臥床十幾年的大爸月初去世了,他們女兒回家,結果兒媳婦以為大姑姐來分家產,當即就吵架了,不讓大姑姐們進門,還是家裡的親戚出面喝止才消停。過了不到一星期,大媽也去世了。因為怎一些瑣事,她兒媳婦又和家裡的長輩,我大媽的兄弟姐妹們吵了個天翻地覆。她兒媳婦平時就是情商不高,說話做事很衝,老得罪人。之前親戚長輩看在大爸大媽的面上都忍著,如今他們一去世,這兒媳婦還那麼不著調,這下被惹怒的長輩親眷們群起而攻之,我媽本是去幫忙,結果回來說,當時場面太……不知道怎麼形容,就是吵得整條街的人都出來看熱鬧。最後,那兒媳婦自知理虧被懟的無言以對。
不管怎樣,死者為大,總要出殯下葬的。大媽那邊的親戚全得罪了,大爸沒有親兄弟姐妹,他們兒媳婦只得找到我父母,我爸媽幫忙張羅請了喪葬班(專門做這一行的,一條龍服務),10號吧,大媽去世的當晚遺體被抬出家門(大媽堅持待在家裡,這房子是他們畢生的心血),我就住在老房子,我父母住新房子。其實起初我不知道大媽從家裡出去的,那天中午我媽接到電話說大媽快不行的時候,我以為她在醫院。那晚我聽到窗外傳來她兒媳婦的哭聲,然後一邊哭一邊訴說著什麼,我還在想剛中午吵了群架這會兒又吵上了?趴到視窗一看,殯儀館的車剛好到巷子口,大媽被白布裹著由一群人抬出去,她兒媳婦跟在後面哭嚎,到了車前就安靜了,大媽上車後就走了。之後做七,出殯都算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直到昨天落下帷幕。願大爸大媽一路走好!
-
9 # 校外講堂
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是親情。在我們中國我覺得祖孫三代,形成的家庭才是真正的家。由其在當今的社會,兄弟多的。有老人在,與老人不在,感覺不一樣。老人能使兄弟關係不好的,也能連在一起,好的關係更好。所以盼望所有老人健康長壽。
常會家看看這首歌代表了,我們人需要愛。沒有愛的生活,讓人渴望。老人需要孩子的敬愛,孩子需要父母的痛愛。不一定是物質,是牽掛是關心。有了牽掛,有了關心才讓我們的身心有溫暖,才可能找到幸福。
我生長在農村,老人去世經常會有人家請唱歌的。在我們這邊都形成了風氣。老人一般在六十歲往上的都請。
在農村有的家庭對老人確實不好。在老人去世之後請人唱。花很多錢。如果單點歌,一個人單點一個歌一百。孫男娣女很多人點。加在一起點歌就花很多錢。可是花那麼多錢。生前要給老人花不是更好嗎?唱歌的比親生兒子哭得還傷心,眼淚也真流。可是有什麼用呢?
記得有一次,一個年齡小的家主,對另一個堂哥說:“這麼多人,現在讓唱歌多亂,不如等人少一點在唱。”那個堂哥說:“現在不唱,你給誰聽?”所以說死後亂叫都是給人聽的。來掩蓋自己的不孝。
人世間只要制止住暗處,不容易被人發現的地方的惡,人間才可能有真善,才可能讓光照亮人間。
-
10 # 廣西小鄧
但是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物質要求的提高,生活不得不使遊子們離開父母身邊,為謀求生活而外出。確實很多人沒有在父母的身邊,沒有盡到照顧父母的義務,沒有在他們需要兒女的時候出現,生活就是那樣殘酷,無奈。
有多少在外打工的朋友們,能多回家看看,因為他們外出比較遠,回家來回一次就花掉幾個月工資,所以在外的人們不可能常回家,最多是過節或過年回去看看,幾天又走了,為了掙點錢這是很無奈的。父母都希望咱們能在家多待幾天,有兒孫在家多熱鬧,走後的那幾天是父母很失落的幾天,家裡一下又冷清了。
所以大家都希望在家門口就能工作,就能和外面一樣的工資,那就可以天天回到自己的家裡,父母有什麼不舒服也可以有個照應。但是不管怎樣,條件允許或如果父母身體不適,再遠的朋友們都應該回去看看,多回家看看,老人年齡大了,真的是見一面,少一面了,咱們要做到盡最大的能力去做。
所以那句話說生前不孝,死後亂叫,確實是沒意義,人死了就是什麼都沒了,死後再叫、再哭個死去活來的、再說沒有在家好好照顧、後悔沒有讓父母過上好日子又有什麼用,沒有後悔藥,平常做什麼去了呢?
人的一生短短几十年時光飛逝,要想照顧到父母就要趁父母健在時行動,不要等到父母走後才想起照顧,那就太晚了。
-
11 # 信願唸佛決定往生
生前不孝,是不願儘子女的責任;死後亂叫,有真心悔過的,有做給別人看的,還有怕亡者報復的,還有……不說了,人心難測,說不能盡。
-
12 # 恬然滋味
謝謝邀請。我們華人的文化與歐美有極大的不同。我們一向是以家庭為社會的最小單元。你是個神童也得讓人知道你是誰家的孩子。所以,我們有身份證還有戶口本。華人生來就是集體主義的。家有家教家規,國有國法。家規國法的核心於家是孝,於國是忠,於天下是仁。中國曆代都是提倡以孝治國。一個不孝之人是齊不了家的,他於修身是談不上的。於國於民無益。可以說是社會國家的隱患。孝,就是華人的價值標杆。古話說,子欲養而親不在,是人生一大痛。而喪親之痛錐心泣血。現在,華人對於孝面臨極大的考驗。主要的還是時代的原因。比如空巢老人,比如獨生子女,還有西來價值觀的影響等。溫馨實在的家現在經常空嘮嘮的。我們怎麼進這個孝?個人觀念,一個是我們對孝有敬畏心。二個我們對上人有孝心。三個我們努力孝行。生前不孝,死後亂叫。至少這對於孝是有敬畏心。他知道不孝不見容於社會。遭人唾棄。真孝假孝他在努力告訴社會我是盡孝的。這對於 下一代是有正面意義的。但左鄰右舍的眼睛是明亮的。現在的現實,是相當多的人無法膝前承歡盡孝。孝心孝行蒼白無著,人生有大憾。
-
13 # 覺悟40985715
謝謝邀請!答:這個問題是一個值得社會關注的問題。因為很多子女為了工作,為了前途,遠離家鄉,遠離父母,未能盡孝父母身邊。但當父母年老病逝時,他們趕回去心感慚愧,為表達自己的悲傷心情,當然就得嚎濤大哭,傾訴一下,特別是農村那種傳統習慣養成了孝子孝女的一種最後對父母的哀悼情緒悲放,卻是使然。
-
14 # 14說4
生前不孝,死後亂叫?有何意義?
這道題問得很現實,也很普遍存在。主要是要掩人耳目,排場作戲,彰顯活人氣埸作罷。大概有兩種情緒表現可言。
一種是真的疚心疾首,撕心裂肺,痛徹心扉,懺悔心疾,可是後悔已晚矣。
二種純粹是作佯演戲,投契積蓄,利用喪事挖人錢財 ,裝腔作勢演把戲,裝顯有人氣,是給活人帶面具。
第一種行為表現,動情悲哀真意,憔悴臉色變異,淚如雨滴,身疲軟著地,哭天搶地,惆悵悲嘆心有不甘痛惜,問心有愧,疚心有餘悸,懺悔當初對待老人不周濟,如今仙逝已去,哭喪成泣。這種人心有孝不實際,力不從心所欲,工作生計所迫,卻把老人排擠,而對老人感到照顧不濟,傷心自有抱負,哭入肺腑人神木,真情懺悟。
第二種行為表現,完全弄虛作假掩人耳目,哭如唱歌神表若然淡素,純粹作輯裝束。對老人生前不問不顧,讓空巢老人死不瞑目,遺憾魂注,哀哀欲絕黃泉赴。死後講究擺埸搞超度,自身不安寢宿,心有餘悸,他們的哭只是為安撫自已虧心不孝而哭,哭在表面,心悸虧欠。擺埸作焉,全是矇騙,純粹為活人裝面。
不管是為活人體面,還是為死人哭喪愐懷祭奠,還是裝模做樣,人死不可回現,再痛徹心扉不再見,生前有孝老人沒有怨嘆,享樂怡年勝似死後搞片面,活人問心無愧,老人順心不拆壽而仙逝,陰陽兩間各遜色,心安自若,樹欲靜而風不止,兒欲孝而父不在。
-
15 # zc榮
活著不孝死後亂叫?清明節到了,我們每個人都會無限的哀思已故的親人。帶上鮮花、“元寶”、“紙錢”、供果……去墳墓前拜上一拜,靜默一陣,回憶著,悲痛的流著思念的淚水,有時我們應該感謝迷信,讓我們對親人的想念有份寄託……
我每天去菜市場買菜時,總會看見很多70歲以上高齡的大爺、大媽在買菜。這些老人一個個孤零零的身影,提著“沉甸甸”的一袋菜,一步一步挪著腳步,我的心酸酸的,他們基本上都是走一會兒,坐到馬路基石上或石階上歇一會兒,然後提起菜再步履蹣跚的離去,當自己想幫上一把時,他們會拒絕,因為他們會說幫得了一次幫不了一世。問及兒女時,他們會無奈的擺擺手……。
爸爸家的鄰居,一位將近90歲的老奶奶,因為房產給了二兒子,名義上和二兒子、媳婦一起生活。可是老奶奶的衣服自己洗,飯菜自己做,菜園子自己種……她有兩個兒子,四個女兒,卻沒有一個人照顧她的生活起居。看著老奶奶駝著背艱難的勞作的樣子,我的心真的不是滋味。
又如農村,很多留守老人,兒女長期在外,較少照顧父母,但待到父母離世後,則哭哭啼啼,大搞各種排場。真是所謂“活著不孝死後亂叫”啊。
是的,每當祭日、清明節、“鬼節”時,老人的兒子女兒,孫男娣女一大群,去墳前流著淚吊念老爺子,然後回到家,各人過個人的日子,沒人管老母親的生活!
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人父母健在時從來不關心孝順父母,從來不為父母做任何事情,可是等父母去世了,卻會大操大辦,花一大筆錢去買心安,老人家活著時不聞不問,而死了哭的昏天地暗,這種擺拍的“孝順”真的讓人不忍直視!
人已故去,再怎麼想念,悲傷都是你的一種無形的情感,而活著的父親或者母親,你不聞不問,這是怎樣的一種孝順啊?
在這感傷的日子,我只是提一點點小的建議,我們想念已故親人的同時,更應該善待未亡人,感恩孝順活著的人,不要真的等到老人撒手人寰時留下太多的遺憾……。
以上資料,僅參考。
回覆列表
沒有生前不孝的。這個“孝”,要如何理解。是儒家的那個“孝嗎?”儒家的那個“孝”。坑了我們很多年。常回家看看。很煽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