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一世界

    第一

    康熙帝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個皇帝,作為一位出身於少數民族的封建帝王,他對儒學極為尊崇,以“崇儒重道”為其基本的文化國策,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比較典型的。

    康熙像康熙帝名玄燁,生於清順治十一年(1654),卒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享年69歲,在位61年,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封建帝王。

    自從儒學產生以來,特別是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歷代封建王朝在制定政策時,都不能也沒有對儒學視而不見,重視文教,一直是歷代王朝相沿不變的傳統。清朝的統治者也是如此。

    在入關以前,他們已經深受漢文化的薰陶和濡染。

    據說,後金政權的建立者努爾哈赤便熟悉漢文,受漢文化影響頗深。皇太極繼立以後,也對漢人進行優禮,用他們制定國家制度。清朝建立之初,雖然戰事頻仍,戎馬倥傯,但順治皇帝親政不久,便開始重視文化建設,順治十年,頒諭禮部,把“崇儒重道”作為其文化政策,以圖振興文教。然而,這一國策尚未來得及付諸實施,順治皇帝便駕崩西去。

    康熙帝少年即位,由滿洲四大臣輔政,他們反對接受漢族的文化傳統,在文化政策上倒行逆施。

    康熙六年,玄燁親政,又過了兩年,清除了以鰲拜為首的頑固守舊勢力,使文化建設重新走向了正軌。

    這一年,康熙皇帝親臨太學祭祀孔子。康熙九年八月,恢復了被鰲拜等人撤銷的翰林院;十月,康熙皇帝提出了以“文教是先”的十六條治國的綱領;十一月起,相繼舉行“日講”和“經筵”大典,這些典禮具有封建帝王“崇儒重道”的象徵意義。

    以後,在一些漢族文士的輔助下,年輕的康熙帝由朱熹的《四書集註》入手,繼而學習《尚書》《周易》《詩經》《資治通鑑綱目》等。

    康熙十七年(1678)一月,玄燁頒諭吏部:“自古一代之興,必有博學鴻儒振起文運……我朝定鼎以來,崇儒重道,培養人材,四海之廣,豈無奇才碩彥,學問淵通,文藻瑰麗,可以追蹤前哲者?”

    於是,詔舉“博學鴻儒”,以備顧問著作之選,羅致天下名士學者143人參加,經過次年春天的考試,錄取一等20人,二等30人,俱入翰林院供職。

    詔舉“博學鴻儒”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標誌著康熙帝已經將“崇儒重道”的國策具體地付諸實施,奠定了獎掖儒學的基本格局。

    第二

    康熙時期的詔舉“博學鴻儒”被認為是一種“曠世盛典”,在思想學術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籠絡了一批士人。

    如徐乾學及其弟徐元文等就是以經學致顯的,他們被視為親近之臣,侍於左右,備受禮遇。

    又如湯斌、李光地也都是著名的理學大臣,湯斌以道學受寵,特授江寧巡撫,歷官禮部尚書。

    李光地更是倍受康熙皇帝寵幸,康熙帝甚至說:“知光地者莫如朕,知朕者亦莫光地若也。”另外,以理學而受到康熙重用者還有不少。

    康熙皇帝還十分注重購求、編纂以及詮釋儒學典籍。

    他認為“書籍關係文教”,曾說:“唯以經學史乘,實有關係修齊治平,助成德化者,方為有用。”

    因此,他在自己初政的20餘年中,不僅廣泛搜求秘籍,還多次組織儒臣編輯圖書,在經學方面,編成的著作有《日講四書解義》《易經解義》《書經解義》《孝經衍義》等。

    李光地則秉承康熙的御旨,編纂《性理精義》以闡明性理;撰《理學真偽論》以試詞林;又刊定《性理大全》《朱子全書》等,廣為流傳。

    此外,康熙時期編輯撰寫而成的其他方面的著作還有很多,這些著作涉及史學、詩文、音韻、天文、曆法、數學、地理以及名物彙編等。其中的一些著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第三

    在尊崇孔子與儒學方面,康熙皇帝落實在了具體的行動上。

    他親政之初在太學釋奠孔子,應該說是僅僅做出了一種尊崇儒學的姿態。

    以後,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的冬天,他南巡返京途中,專程到曲阜的孔子故里拜謁孔廟。

    這次,他不僅在大成殿為孔子行三跪九叩大禮,親手書寫“萬世師表”四字讚譽孔子,而且還與衍聖公孔毓圻及孔子後裔孔尚任等講論儒學。

    據《康熙起居注》記載,為了準備這次講學,康熙帝特意先專門派人前往曲阜,與孔氏後人撰擬講章。

    稿成之後,康熙帝還親自審閱,並責成大學士王熙、學士孫在豐精心改訂。

    講論完畢,康熙皇帝說道:“至聖之道與日月並行,與天地同運,萬世帝王鹹所師法,逮公卿士庶罔不率由。”

    他宣佈:“歷代帝王致祀闕里,或留金銀器皿。朕今親詣行禮,務極尊崇至聖,異於前代。所有曲柄黃蓋,留之廟中,以示朕尊聖之意。”

    第四

    在清朝初年,理學的發展已經支派各異,營壘分化,尤其是程朱與陸王的學術界分,令清初的統治者在提倡儒學時必須做出抉擇。

    康熙帝要表彰儒學,同樣也要回答是尊朱還是尊王的問題。

    隨著他儒學素養的提高,在比較、鑑別之後,他表現了崇獎朱子之學的傾向,康熙四十年之後,他下令以“御纂”的名義,令理學名臣彙編《朱子全書》。

    五十一年(1712)正月,康熙帝還明確地說:“朱子註釋群經,闡發道理,凡所著作及編纂之書,皆明白精確,歸於大中至正,經今五百餘年,學者無敢疵議。朕以為孔孟之後,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為弘巨。”(《清聖祖實錄》卷二四九)

    他隨即頒諭,將朱熹在孔廟中的祭祀之位升格,由東廡的先賢之列,提升至大成殿的十哲之次。此後,朱熹學說在清初受到了較高的尊崇。

  • 2 # 苦茶庵

    清朝統治者,從順治開始,就尊奉孔子,推崇南宋理學家朱熹,利用儒家學說來鞏固統治。康熙帝親政後,更是提倡儒學,進一步表彰孔孟程朱。他自稱統治天下當“以講學明理為先務”,稱頌朱熹是:“集大成而繼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歸”。1712年,把朱熹升入孔廟大成殿的十哲之次。以後,“朱子祠宇遍天下”。康熙帝不僅自己寫書,發揚朱熹性理之說,又命理學大臣李光地等編纂《朱子全書》、《性理精義》等書,廣為宣傳。

    康熙帝以身作則,刻苦攻研儒學。他以儒家理想的內聖外王賢德仁君的標準要求自己,推己及人,治國平天下。他從五歲就開始讀書,到老年也從未間斷過。四書、五經、通鑑、性理等儒家經史,無不研讀。他每天請儒臣講解儒學,反覆研討,努力做到義理貫通。這樣,他從漢族士紳手中奪過儒家旗號,作為滿族統治階級的思想武器,利用儒家提倡的倫理道德,以爭取漢族士紳,加強對全華人民的統治。

    康熙帝曾頒佈“聖諭”十六條。後來雍正帝胤禛對此十六條發揮衍繹,編成《聖諭廣訓》一書。這是“普天率土應一體讀講”的訓條。無論文官武將,都要於每月朔望向百姓、兵丁宣講,並要求他們用方言俗語反覆析解,做到家喻戶曉,達到“愚民感發天良,戾氣消而和氣聚”的目的。童生赴考,教官要在明倫堂前對考生宣讀《臥碑文》和《聖諭廣訓》。考試時,考生必須默寫“聖諭”一節。“聖諭”的主要內容,是宣揚整套的所謂“明倫紀,辨名分,正人心,端風俗”的說教,企圖用勸諭教化的方式,消除僭越反叛的思想行為,以鞏固統治,這也就是孔子“道之以德”的統治辦法。

    康熙帝利用儒家思想駕御群臣和統治全華人民,最突出的是宣揚三綱五常。三綱五常是古典國家中央專制集權統治的理論基礎,是鞏固士紳統治的思想武器。程朱理學的核心即三綱五常。康熙帝深知忠孝節義是治國安邦的根本。

    “君為臣綱”是三綱之首。清朝竭力宣揚“君之尊同天,親同父”的一套說教。康熙帝十分重視《明史》的纂修,這主要是要表明清朝繼明的正統地位。但透過《明史》的纂修,選擇一些忠於明王朝的人加以表彰,既可撫慰一些明朝遺老和一部分漢族知識分子,也可以告戒天下萬世的為人臣者,君臣的綱常是永恆不變的,正如儒臣魏裔介所說的那樣:“不忠於明朝者,必不忠於我朝”。

    康熙帝又竭力標榜“孝治天下”,宣揚“父為子綱”。忠和孝是聯絡在一起的。孝本來是指善事父母,是從家族血緣關係引伸出來的一種道德觀念,在古典社會里,是維護家長制的工具,同時也是維護古典國家統治的工具。《論語》說:“孝慈,則忠”,又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康熙帝和歷代統治者都標榜“孝治天下”,其目的就是要在臣下和百姓中灌輸君父民子的思想,確立自己的君父地位。康熙欽定的《孝經衍義》,對“孝治天下”的道理大加申述,“聖諭”十六條第一條就是“敦孝悌以重人倫”,把孝放在社會生活的首要地位,要求不分民族、不分官民、不分性別、不分年齡,都講求孝道。孝道經過發揮和演義,擴充套件成為生活中不莊重是不孝,作戰不勇是不孝,對官怠慢是不孝,對皇帝不忠也是不孝。總之,一切不利於統治者的言論和行為,都是不孝。皇帝就是企圖透過提倡孝道,達到統治臣民、鎮壓臣民反抗的目的,從而鞏固士紳統治。

    三綱中的“夫為妻綱”,是壓迫婦女,伸張夫權的,同時它也是維護和鞏固政權、族權、神權的手段。清朝從康熙以後,朝廷每年都要大力旌表夫死殉節、未婚守志之類的節婦,給銀建坊,視為常例。宣揚節義的目的,和宣揚忠孝是一樣的。忠孝節義是清王朝治國安邦的精神支柱。 康熙帝利用儒家學說來鞏固封建統治的做法,是起了作用的。在康熙統治時期,全國一統,民族矛盾相對緩和,這和他宣揚儒家理論,爭取漢族士紳的支援與合作是分不開的。

  • 3 # 綺緯

    謝謝邀請:清朝時,康熙作為一位少數民族皇帝,自從小就開始學習儒家學經典,不但沒對中原的漢人文化進行歧視,甚至看到漢人文化先進性,就開始對漢人文化學習,隨學習過儒家學還把它當作施政來指導,但對於少數民族政權是仰慕漢人文化,而開始進行在中國歷史上雖有先例。可謂康熙把中國發展成為繁榮盛世,把儒家學作為自己統治精神資源…

  • 4 # 手機使用者21358211239

    康熙是看到了儒道至聖的很多漏洞,才用的儒家思想,也就是不廣開民智,讓人民不知真偽,他也做到了,像周培公被他整得多慘!就一句廣開民智,文武合一,可追漢唐。直接被髮配了,開玩笑呢!人都聰明瞭,我幹嘛活呢?

  • 5 # 我的好多分玩電腦

    康熙是少數民族皇帝,從小就開始學習儒家學,不但沒對中原的漢人文化進行歧視,甚至看到漢人文化先進性,就開始對漢人文化學習,隨學習過儒家學還把它當作施政來指導,但對於少數民族政權是仰慕漢人文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超市被子如何陳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