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丸子大大
-
2 # 一貳一橙
記得小時候教科書裡關於吐蕃的介紹,無非就是文成公主入藏,嫁給了當時的吐蕃贊普松藏乾布,為其帶去了唐朝先進的文化和農耕技術,以及大量的農產品、工匠、各類技師作為嫁妝,使得中原王朝的核心技術——農業、手工業等開始傳入西藏,造就了西藏輝煌的敦煌文化。
也就是在這時候,吐蕃和唐朝之間的關係進入了蜜月期,吐蕃成為唐朝西南屏藩,協助唐朝防禦西北勁敵吐谷渾,而在唐朝文化的影響下,吐蕃也開始從遊牧民族轉變為半農耕半農耕民族,並極力學習唐朝文化,史稱“自褫氈罽,襲紈綃,為華風。遣諸豪子弟入國學,習《詩》、《書》”。
可是到松藏乾布去世後,吐蕃和唐朝的關係極速惡化,自高宗李治到穆宗李晟這接近兩百年的時間裡,唐吐兩方的戰事就沒停止過,直到最後吐蕃內部發生了大規模的民變,曾經輝煌一時的吐蕃帝國被一分為四,逐漸消失在了史書之中了。而宋朝時期的吐蕃,僅僅只是原先吐蕃帝國的一個後裔所建立的一個在西藏地區相對而已較為強大的部落而已,完全不能和唐朝時的吐蕃帝國相比。
關於吐蕃是如何勢微的?其實原因和歷代的少數民族興衰差不多,我個人總結了一點:內憂外戰。其中因外戰所引起的內部民族矛盾激化,是吐蕃最後衰亡的主要原因,而這外戰的最大對手,就是當時世界最強大的國家——唐朝。
由於地理位置,吐蕃、吐谷渾和唐朝三分西藏地區,彼此之間互相征戰,而在吐谷渾滅亡後,吐蕃和唐朝之間沒了緩衝地帶,雙方矛盾也就逐步顯現出來了西藏地區在松藏乾布之前一直都沒有與中原王朝來往,當時兩方的對手都是盤踞於唐朝西北的吐谷渾,這是一個自五胡十六國時就由慕容家建立在河西一帶的國家,趁著中原內亂時佔據了青海、甘肅等地,切斷了絲綢之路,導致了中原王朝和西域等國的往來戛然停止。
公元638年,吐蕃在松藏乾布的治理下國力強盛,而吐谷渾也進入了國家的衰敗階段,多次在吐蕃和唐朝的夾擊之下步入衰亡期,當時吐蕃因為沒了解到唐朝的強大,頗有點夜郎自大的意味,在擊敗吐谷渾之後繼續東進,侵犯到了唐朝的四川地帶。可是當時唐朝正是唐太宗貞觀之治時期,交河道行軍大總管侯君集正在討伐吐谷渾和高昌,西部地區佈置了遠征大軍,松藏乾布入侵是撞到了槍口上了。
在侯君集的反攻下,吐蕃軍隊很快就遭到失敗了,而戰敗回國的松藏乾布痛定思痛,在見識了唐朝強大的戰力之後決定與其實行聯姻,派使者祿東贊進入唐朝進行外交。這是吐蕃歷史上第二次和中原王朝互通,第一次時松藏乾布就要求李世民聯姻,要求把皇女嫁給自己,可是李世民不許,之後就發生了吐蕃大軍入侵四川的事,可見即使是松藏乾布這樣的雄主,在對待中原王朝的態度上也是十分傲慢的,這也為日後吐蕃和唐朝連年交戰埋下了伏筆。
又攻党項、白蘭羌,破之,勒兵二十萬入寇松州,命使者貢金甲,且言迎公主,謂左右曰:“公主不至,我自深入”。
在松州大戰之後三年,李世民將文成公主嫁給了松藏乾布,唐吐關係緩和,吐蕃方面將文成公主作為末蒙(吐蕃贊普的正妻稱呼),還特意為此修建了一座公主城,極具隆重,並不斷派兵協助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威亞西域諸國,而唐朝方面也沒有虧待吐蕃,基本上每次吐蕃使者入朝要啥就給啥,致力於幫助吐蕃建立起健全的社會制度。
可是吐蕃的野心很大,一直想取代西突厥和吐谷渾在西域的地位,於是藉著唐朝的支援,不斷在西域進攻吐谷渾和西突厥,以及他們的一些屬國,甚至於有些戰事還是連唐朝都不知道或是禁止的,可吐蕃卻依舊裝聾作啞地在西域鬧事,逐漸引起了唐朝的不滿。
對於唐朝來說,如何保持西域各勢力的平衡才是關鍵,而不是幫助一個強大的政權,反過來威脅到自己,所以李世民嫁文成公主給松藏乾布,李治出兵幫助吐谷渾討伐吐蕃的種種舉動,都是為了謀求這樣一個平衡;在西突厥逐漸勢微後,吐谷渾取代了他成為西域霸主,而在唐朝的打擊下吐谷渾對西域的控制減弱,終於在貞觀年間成為了唐朝的屬國,而吐蕃又在這時候興起取代了吐谷渾,為了防止老是重複這樣歷史迴圈,所以唐朝一直都在有意無意地打壓吐蕃;而吐蕃卻想著借唐朝這個風口,提高自己在西域的影響力,像李治剛繼位的時候,吐蕃執政祿東贊就上書宰相長孫無忌說:“天子初即位,下有不忠者,願勒兵赴國共討之”,當然唐朝也沒中吐蕃的計謀,徵漠北、徵高句麗、徵西突厥時都沒有讓吐蕃軍隊來幫忙。但是對於吐蕃來說,如何成為西域霸主,和唐朝分庭抗禮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雙方對於各自集團利益目的的不同,導致了日後兩百年的唐吐之爭,期間雙方雖然有過多次會盟和聯姻,可戰爭一直都是西域的主導,並最終先拖垮了本來實力就不及唐朝的吐蕃帝國。
吐蕃帝國最“耀眼”的時代是在唐玄宗時期,這時候的吐蕃一度成為了唐朝的外援,甚至還攻佔了長安在唐太宗李世民之後到玄宗李隆基之前,吐蕃帝國其實並不足以對唐朝造成過大的威脅,雖然在李治時期,吐蕃侵吞了已經成為唐朝屬國的吐谷渾,佔領了唐朝設立於西域的安西四鎮,奪取了今部分新疆地區,還打贏了大非川和青海湖之戰,連名將薛仁貴都敗給了吐蕃騎兵。
可是李治時期的軍事中心並不在吐蕃,而是在於東北的高句麗和西域的西突厥,對於吐蕃一直都沒有去認真對待,像薛仁貴徵西時,所帶的軍隊也不過五萬而已,而且唐朝在西域的統治根基很深,在經過西突厥和吐谷渾虐待之後的西域諸國,對於唐朝的統治是十分感恩的。所以在對待吐蕃的問題上,西域各國一直都是站在唐朝這邊的,武則天時期大將王孝傑多次大破吐蕃,收回安西四鎮,就是得到了西域的支援,源源不斷地提供援軍和物資。
很快的,唐朝陷入了內亂,武則天的去世使得朝廷內部經歷了一次動盪,加上繼位的中宗李顯和睿宗李旦,兩人在母親武則天的權威下被磨滅了銳氣,不斷使得後宮干政,朝綱混亂,而吐蕃也捉緊這個機會,開始用兵於河西走廊,當然最後在名將薛訥(薛仁貴長子)的奮戰下,吐蕃軍最後還是敗走了,吐蕃又沉寂了一段時間。
可是唐朝卻在虛假的榮華之下快速崩塌,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亂,使得在西域佔據了上風主導地位的唐朝和主動來捱打的吐蕃地位發生了轉變,吐蕃趁著唐玄宗調動防秋兵入關平亂之機,出兵佔據了河西走廊,安西四鎮又落到了吐蕃手裡。唐肅宗時期,吐蕃聯合回紇協助唐朝進攻安史叛軍並奪回了長安。
而在唐代宗時期,叛將僕固懷恩勾結吐蕃,引其入河東一帶,吐蕃率領党項、吐谷渾、羌等二十萬進攻長安,在抵達奉天之後,代宗李豫倉皇逃離長安,吐蕃一度佔領了長安,再立新帝,到處縱兵搶掠,長安“蕭然一空”。幸好代宗臨走前重新起用了老將郭子儀,在其威望和計謀之下,吐蕃不知唐軍底細,於是在佔領長安十五日後就急忙退去,長安再次收復。
之後吐蕃又聯絡了回紇等三十萬大軍進攻長安,結果郭子儀單人匹馬進入回紇大營,就策反了當時實力僅次於吐蕃的回紇大軍,和唐軍聯合起來進攻吐蕃,吐蕃又大敗而歸。吐蕃又開始了和唐朝會盟,但是當有便宜可佔的時候,吐蕃還是不遺餘力的,當然這些戰事,最後基本都以唐軍的勝利而告終。
唐代宗大曆三年,吐蕃圍困靈武,被大將李晟奇襲後方臨洮重鎮而大敗,唐德宗貞元二年,李晟兵出陝西,在龍州再次大敗吐蕃,終德宗一朝,吐蕃和唐朝的戰事幾乎每年一次,頻繁的軍事動作使得吐蕃內部民變頻發,並最終滅亡了吐蕃。
吐蕃雖然在李世民時期學習了農耕文明,可是其內部占主導地位的還是奴隸制度,在過多的對外戰事上,吐蕃上層集團對待百姓的剝削日益加重,引起了民變在對外戰事上,吐蕃不遺餘力地和唐朝開戰,每次動輒就是數十萬、十幾萬大軍,就是在德宗、憲宗時期,吐蕃國力衰弱,內部起義不斷、上層統治混亂的情況下,還是每年保持著數萬軍隊侵擾西域的做法,而且吐蕃自建國以來就不斷地面臨著諸王奪權的情況,其對外戰事的目的實則是為了轉移國內的矛盾。
但吐蕃實行的是奴隸制度,戰事對下層百姓的剝削十分嚴重,且在對唐戰事中又佔不到太多的好處,一向都是輸多贏少,如此一來國內矛盾不斷沒得到緩解,反而愈演愈烈,而在外交上,吐蕃不論是軍隊還是文化,都遠遠比不過唐朝。
除了因玄宗操作失誤而將其逼去戰隊吐蕃的南詔之外,回紇、阿拉伯國家都是偏向於唐朝的,尤其是回紇的崛起和阿拉伯在其西線的牽制,使得吐蕃不得不花費大量精力防備,就連南詔國,也在憲宗時期開始恢復外交關係,吐蕃是四面受敵。
到最後吐蕃實在是應付不了這四面楚歌的情況,只好低下頭和唐朝會盟,在唐穆宗剛繼位的時候就一連派了三次使者入唐希望和好,恰好此時的唐王朝也逐漸日落西山了,藩鎮割據、宦官弄權等方面嚴重消耗著唐帝國的國力,於是雙方達成協議,恢復友好往來。在沒了吐蕃鬧事的形勢下,唐帝國很快迎來了一次次中興之局,得以續命八十多年,可是相對之下的吐蕃就沒這麼好的運氣了。
和唐朝和解之後的吐蕃就遇到了嚴重的雪災,雖然唐朝出於道德層面數次接濟吐蕃,可是杯水車薪,而吐蕃貴族們也沒想過如何去解決,以前還能透過戰事,現在就只能靠橫徵暴斂,透過剝削百姓來填充國庫空虛,像後面引起吐蕃分裂的沙州人張義潮,就寫過一首《無名歌》,痛批吐蕃貴族這種苛政猛於虎的情況。
飲鴆止渴之下的吐蕃帝國,其實就和每個滅亡前夕的帝國一樣(不論是中原王朝還是少數民族王朝),滅亡已只是時間問題了,即便已經開始縮減戰事規模,可是吐蕃內部各階級的矛盾也到了不可調和的程度,之前被吐蕃入侵為淪為奴隸的唐朝人、羌人、吐谷渾人等,個個憋著一口氣要脫離吐蕃,最後在唐宣宗大中二年,張義潮發動起義,聯絡了吐蕃內部各處唐人,很快就擊敗了已經羸弱不堪的吐蕃禁軍,張義潮以沙州歸入唐朝,並協助唐軍收復之前被吐蕃所侵佔的土地,再開河西走廊,張義潮正式入唐為官,世鎮河西。
張義潮起義只是一個引子,他最主要的是脫離吐蕃,迴歸祖國的懷抱,可這引子就點燃了早就不滿吐蕃統治的各部族群,尤其是張義潮以兵力弱於吐蕃軍的實力,反而擊敗了吐蕃邊軍,更助長吐蕃內部對於脫土自立的野心。張義潮迴歸後,吐蕃再次陷入了諸子爭權的內亂,而各地將領、奴隸也紛紛自立門戶,連原先被迫臣服於吐蕃的周圍勢力也脫離了吐蕃的控制。
(張義潮)初發難於康,寢而及於全藏,喻如一鳥飛騰,百鳥影從,四方騷然,天下大亂。
到最後吐蕃在內亂中被撕成四部分,分別由四個皇室後裔掌管,而北宋時期入宋臣服的唃廝邏,就是四王系中的雅隆覺阿王系的後人,而張義潮佔領了河西、回鶻佔據了安西、吐谷渾佔據了祁連山,吐蕃原有國土面積大幅縮減,實力虛弱,無法再對唐宋兩朝造成威脅了。
總結:正如《舊唐書所記》,吐蕃、回紇“為中國患最久”,幾乎是跟著唐朝一起由盛轉衰的,可是唐朝之後還有大中之治,之後還有宋朝延續其華夏文明,而吐蕃在九世紀時卻沒能挺過奴隸們的連番起義,導致了最後的解體,消失於歷史的時輪之中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其始終沒從遊牧民族的文化中轉變出來,吐蕃以武立國,始終將武事放在首要地位而忽略了文治,而缺少文治的最後,就是吐蕃內部因戰爭被俘的奴隸們,從頭到尾都只認同“吐蕃”的敵人地位,而不是“主人”、“領導者”,對吐蕃始終沒有歸屬感。
吐蕃之亡,是出在了戰事頻繁而導致的賦稅過多、民族矛盾激化的問題上,他們錯誤地把唐朝當做了自己的對手,在實力不允許的情況接連發動對唐戰事,並在安史之亂這個風口上一度昇天,造就了所謂的“鼎盛”。可是風口上的豬始終是豬,終究成不了龍,在風口一過還是會跌個粉身碎骨的,吐蕃就是這樣一個典型地把平臺當做實力的錯誤例子。
回覆列表
吐蕃是大唐斤兩百年中最為強大的對手。使得大唐退出了西域,甚至一度還佔領了大唐很多土地,從這一點吐蕃還是佔據上風的不過吐蕃也是因為自己的好戰而滅亡了
八世紀末以後,吐蕃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日益激化王室內部互相爭奪,將領之間互相發生內戰使吐蕃陷於分裂。848年(大中2年)沙甘(甘肅敦煌人)張儀潮發動起義唐軍迅速反技奪取了沙洲等地又攻取了瓜、伊、西、甘、肅、蘭、鄯、河以上地區是現今甘肅青海新疆等地。851年(大中12年)張儀潮遣其兄張儀譚奉沙瓜等十地節度使迴歸唐朝至此河隴動地區迴歸唐朝統治。
吐蕃王朝自朗達瑪死後,其二子沃松和丹永各具一方互相攻伐吐蕃陷入了分裂。
真正讓吐蕃滅國的還是奴隸平民的起義其中有兩次大規模的起義直接葬送了吐蕃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