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色陽光溫暖
-
2 # 四時隨順
越到中年,越能體會女詞人的詞意,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說出多少心思。
-
3 # 樂艾776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北宋詞人。
從我個人而言,歷史上的女詩人或者女詞人眾多,卓文君,謝道韞,薛濤,朱淑真等等,而我最熟悉的也是最喜歡的便是李清照。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初中學到這首詞時,一下子便喜歡上了,只覺得朗朗上口,閉上眼睛,只覺清風徐來之際,一片寧靜。
再後來,讀了更多她的詞,從《如夢令.昨夜風疏雨驟》中感受到她傷春惜春的心情,再到中年《聲聲慢.尋尋覓覓》時的深沉凝重,一種難言的心疼在我胸口湧動。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我不知道該如何去想她生命中遇到的磨難。
那個在北宋生活優越,與趙明誠舉案齊眉的李清照,平日裡只會寫傷春怨別、閨閣生活的她,我覺得很好。
可那個經歷了金兵入主中原,朝廷南渡,趙明誠病死,改嫁張汝舟的李清照,我一樣愛她。我難過她遇到的一切磨難,我又欣喜這一切磨難帶給她的成長。
只恨時光不能倒轉,我們永不相逢。
-
4 # 莉莉分
李清照堪稱“千古第一才女”,號易安居士,婉約派代表詞人,經典名篇有《如夢令》《聲聲慢》《一剪梅》《夏日絕句》等。
名篇欣賞《如夢令1》: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讀完便覺得一幅畫浮現在眼前了:夕陽下,少女泛舟回家,荷香四溢,只聽得見槳聲和鷗鷺拍打翅膀的聲音。
短短几十個字,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生動的場面。和日本的俳句給人的感覺一樣,陳述簡單,意境悠遠。
《如夢令2》: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2》和第一首相比,多了一絲煙火味,描寫的是宿醉清晨詢問窗外春色的情景,即使身在紅塵中還是關心著花事,可見詞人骨子裡的浪漫, 世事變幻,自己還那個自己。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從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濃濃的愛意,格調清新,意境優美,用字也是極美的:紅藕、蘭舟、錦書,情人眼中的事物,都自帶光環;相思、閒愁,點名作者心意,微涼的愁緒淡淡漫開。
《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是一首後期的作品,是國破、家亡、夫死後詞人所作,這一系列的打擊對於一個女人來說,是刻骨銘心的。
整首詞都透著沉鬱悽婉的基調,而篇首的疊字的精巧及其傳達出來的雙重力量,也一直為今人稱頌。
幾點原因1.在我很小的時候,父親是文藝青年,喜歡買磁帶回來聽(不好意思,暴露年齡了),有一次,無意間聽到播放的《一剪梅》,那時還沒學過李清照,只覺得曲調很上口,歌詞也很美,於是經常自己哼唱。
2.上學後,語文課上學到了李清照的詞,老師要求背誦,別的古詩文我總是背不下來,但是很巧,李清照的《如夢令》,我不花什麼時間就能背了,莫名覺得自己和這個詞氣場很和,於是更加喜歡了。
3.大學後,我的唐宋文學老師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老師,她除了給我們教授文學知識,還會給我們唱宋詞。記得她講到李清照時,唱過一段,覺得聽古韻中的宋詞,是一種享受,意境更美了,不得不喜歡。
知識連結:李清照,1084年出生於宋代一個官宦人家,她的父親先後在學校(鄆州官學)教過書,還做過財政局長(司戶參軍),後調入京城開封,在太學校做教授。母親也是名門閨秀,文學修養很高。李清照從小就很喜歡博覽群書,讀經史、諸子百家、詩詞歌賦等,還曾有一次為了買一本書而當掉了身上的衣服。她之所以後來在詞作上有如此高的造詣,與優渥的成長環境以及自己後天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
5 # 詩書雅讀
千古才女李清照,你只知道她愁,卻不知道她到底愁什麼?
她是千古第一才女,
也是千古第一“愁”女。
很多人說,她的“才”全用在了“愁”上,
而她的愁,盡是些兒女情愁。
我不知道,人們為何這樣看待李清照?
其實,李清照的傳奇人生,和她那極富時代特色的“愁”,
根本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
01
公元1099年某日,北宋開封太學,太學生們正瘋了似的傳閱著一首詞,此詞名喚《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詞人僅用“綠肥紅瘦”四字,活畫出春末夏初之景色。此四字一出,致使其它詩人再描寫暮春時,發現竟無更恰當的詞可用,紛紛自嘆不如。有宋一朝,全民皆是詩詞發燒友,對好詩好詞及其作者的熱捧,比現今之影視明星亦有過之而無不及。
自然,這首詞的作者,當時15歲的李清照,一時間紅遍大江南北。
太學生中,有一人,姓趙,字明誠,18歲,在看了那首小令後,他陷入無限遐想之中。在他看來,能寫出如此詩文的女孩,該是何等的靈氣!何等的優雅!人生若能得此佳人為妻,夫復何求?
趙明誠好想見李清照一面!
二年後的元宵佳節,趙明誠與李清照的堂兄李迥一起,到開封大相國寺賞花燈,熙熙攘攘的人群裡,趙明誠見一年輕女子,淡裝素裹,容貌清秀,氣質卓爾不群。
身旁的李迥過去跟她打招呼,稱她為堂妹。
趙明誠一個激靈,原來這就是李清照!
他再也挪不開腳步。
李清照呢,卻只是淡淡的望了他一眼,就到別處去了。
過往的相思一旦被勾起,便如決堤之水,一發而不可收。
一切竟如此順利!
新婚之夜,趙明誠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而李清照,對眼前這位夫婿也挺滿意的。自古婚姻父母定,女子找到如意郎君的機遇就像中獎,李清照當時的感覺就是,自己可能中獎了。
趙明誠雖是官二代,卻並非紈褲子弟,他是古文字、書畫的骨灰級發燒友,由於古文字一般是刻在青銅器上或石碑上的,故又稱金石文化。趙明誠當時在金石文化研究上,已頗有名氣,他這種高雅的情趣和文人氣質,很對李清照的味口。
結婚當晚,兩人聊了很多,聊著聊著,居然一起離開婚房,跑到書房,拿出趙明誠收藏的字畫,研究到半夜。
這一年是1101年,李清照18歲,趙明誠21歲。
李清照並不知道,她婚姻大喜之日,正是萬般愁緒開始之時。
02
李清照的第一縷愁緒,來自於她的公公趙挺之。
說起趙挺之,不得不說北宋臭名昭著的黨派之爭。
北宋自王安石變法後,改革派與保守派形成兩大陣營,勢若水火,形同仇敵。李清照父親李格非,趙明誠父親趙挺之,都在朝廷為官,但李格非是保守派,趙挺之是改革派。
李清照結婚前後,保守派正得勢。
當時,李格非與保守派宰相韓忠彥關係非同一般,趙挺之就是為了能抱上韓忠彥這顆大樹,才主動去與李家結親的,可是結親後,李格非並沒有幫趙挺之什麼忙。
風水輪流轉,1103年,以蔡京為首的改革派得勢,趙挺之巴結蔡京,攀上高位。改革派一上臺,便將保守派劃為“元祐奸黨”,要全數踢出京師。
父母離京,夫妻分離,“黨爭”到了如此六親不認的地步,令李清照愁緒滿懷,她寫了《醉花陰》一詞寄給趙明誠:
在這首詞裡,李清照向趙明誠傾訴的,絕不只是妻子對丈夫的思念那麼簡單,
她為什麼要“愁永晝”?
因為她害怕“黨爭”會引起家庭的分崩離析,甚至是國家的敗亡。
李清照囑託丈夫勸一勸公公,不要繼續參與黨爭了,
怕趙明誠不重視,她又給趙明誠寄了二首舊詩,題為:《語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
詩中,李清照警示趙挺之,與蔡京這種小人勾結,最終會被出賣的:
“君不見當時張說最多機,雖生已被姚崇賣。”
她還借唐朝的毀滅,警示宋朝黨爭會亡國:
“夏商有鑑當深戒,簡策汗青今俱在。”
才女的憂國之心,讓多少男子汗顏!但後人評價這兩首詩,最佩服的是李清照的政治敏銳性,她提出的二個警示,最後居然都應驗了:
3年後,即1107年,趙挺之與蔡京爭權失利,丟掉了官職,趙挺之竟活活氣死。死後第三天,趙明誠全家又遭蔡京陷害入獄,後來雖然被放出,但趙家所有男兒的官位,都被剝奪了;趙明誠因此失去工作,不得不攜李清照回老家山東青州種地。
23年後,北宋因黨爭耗盡實力,導致靖康之變,亡國了。
03
在山東青州,李清照與趙明誠曾有過十年的幸福生活。
李清照把青州舊宅的客廳好好裝飾一番,命名為“歸來堂”,
白天,趙明誠外出尋找有價值的碑文和書籍。
晚上,夫妻倆坐於“歸來堂”中品茶和交流讀書感受。
歸來堂的古書越來越多,將整個屋子裝點得古意盎然;
有時侯,窗外的風吹進來,翻動書頁,李清照就調皮的問丈夫,
那些被風翻動的書頁裡,都寫了些什麼事情?
趙明誠回答後,兩人便一起跑過去驗證。
然後,趙明誠也要考考李清照,某個歷史事件寫在哪本書的哪一頁?
李清照記憶力超強,往往能答出;
而換個問題問趙明誠,趙明誠卻不一定能答出。
按規定,答對的,便喝茶,答錯的,不準喝。
只是,答對者往往因為太高興、太興奮了,那茶都潑到自已的身上了……
這真是一段神仙眷侶般的生活!
可是,李清照並不滿足這樣的趙明誠。
十年後,李清照送趙明誠外出做官;
1127年,金滅北宋,南宋建立,趙明誠在江寧做知州,抗擊金兵。
李清照很有豪氣,她來到江寧觀看趙明誠抗金;
李精照希望看到,丈夫不光是個才子,還是個保家衛國的大英雄。
然而,趙明誠給她帶來的,卻是深深的失望。
1129年2月,江寧軍中有個叫王亦的官員發動叛亂,趙明誠下屬事前發覺,提前佈防,鎮壓了叛亂。可是趙明誠膽小,聽到外面殺聲震天,他竟然藉助一根繩子,越牆逃跑了。
就這樣跑了!不要他的下屬,也不要妻子了。
一代學問大家,滿腹經綸的趙明誠,靈魂深處竟藏著這樣一個“小”。
李清照深感恥辱,幾乎一夜愁白頭。
趙明誠因“越牆”事件被朝廷停職,不久,又被派往江西湖州任職。
李清照相送丈夫,途經安微和縣烏江,項羽自刎之地,李清照與趙明誠暫歇,一同前往憑弔。
時值七月,浩浩江水如鏡,遙想當年楚漢相爭,十面埋伏之情景,西楚霸王項羽的英雄氣概如在眼前。
李清照不覺感慨萬千,遂口拈五絕一首:
夏日絕句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才女略帶沙啞的嗓音緩緩送出,顯得無比悲壯、激越。
李清照此詩,本是諷刺當今朝廷懦弱無能,可是,趙明城就在身邊,“越牆事件沒過多久,這不也是在諷刺趙明誠嗎?
李清照當然明白這一點,但她確實想以此刺激一下丈夫,並希望丈夫知恥而後勇,在後期能將功補過,儘量去做一個像項羽那樣的人傑。
趙明誠佩服妻子又寫下千古名句,但“人傑”,“鬼雄”,“項羽”,這一個個沉甸甸的詞語,讓他無比羞慚。
“越牆事件”後這許多日子,妻子對自己未置一評,不曾想今日噴薄而出,
似是把自己看得低如塵埃。
趙明誠一介書生,喜歡的是金石字畫,嚮往的是紅袖添香夜讀書的生活,這抗金第一線其實並不適合他……
可李清照不會這麼想,她自視甚高,對丈夫要求也高。
趙明誠從此悶悶不樂。
他還沒有趕到湖州任職,便於1129年病死於建康。
突如其來的傷痛讓李清照無法忍受,她掩埋了丈夫,寫下長長的祭文,因悲傷過度,大病一場。
04
宋朝是個奇葩王朝。
北宋時,改革派與保守派爭得頭破血流;南宋時,又有主戰派與投降派之爭。
所不同的是,南宋皇帝趙構,本就是個投降派。
投降派最大的特點,就是逃跑。
新生的南宋政權,從建立之日起便開始向南逃竄,先從河南商丘逃到江蘇楊州,再從江蘇楊州逃到浙江杭州。不久,金兵再次南犯,趙構又先後逃往越州、明州、定海、溫州……
總之,金兵一來他們就跑,金兵一走,他們就回。
李清照對於一味的南逃極為反感,她寫詩諷刺投降派:
“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
你們逃到了氣候溫暖的南方,居然覺得南方的水很冷,受不了,那北方的水豈不更受不了,指望你們去收復故土,真是種奢望啊!
李清照心裡,十分渴望有像東晉王導、劉琨那樣的英雄人物,能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力換狂瀾,可惜沒有。
於是,她發出重重的嘆息:
“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訊息欠劉琨”
那段時間,李清照看到了太多的難民,她走水路,看到滿江的難民,走陸路,看到滿山遍野的難民;拖兒帶女,沿途啼哭,無比淒涼。
李清照也是難民中的一員,她一個孤弱女子,護送著丈夫留下的文物書籍,有如風中落葉般,無依無傍、輾轉飄零;最終文物損失貽盡,身體日漸衰弱。
她將漫天愁緒揮灑在《聲聲慢》中:
這首詞,李清照單寫一個“愁”字,真是愁到了極頂。
很多人認為,才女只是在愁自己的遭遇。
是嗎?
且看“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這舊相識的雁,正是從家鄉飛來的雁,
而家鄉,早已與故國一起淪陷了。
家愁與國恨,還分得清嗎?
其實,李清照想改變自己的處境並不難,她有一個親表姐王氏,是當朝宰相秦檜的妻子。這樣有權勢的親戚,誰不想去巴結呢?可李清照就是不去找她。
為何?
只因秦檜是投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討厭投降派,所有站在投降派那邊的人,她一律拒絕交往。
王氏其實很想幫助李清照,她託人帶話給李清照,有困難可以找她,李清照並不理會;秦檜家裡做什麼事情請客時,常叫人給李清照送去請貼,李清照收到了請貼,卻拒不參加宴請。
李清照的原則:就是窮死、愁死,也決不向投降派求助!
05
南宋的主戰派,個個結局悽慘。
第一主戰派宗澤,上書皇帝20多次,不被採納,最後大喊三聲“渡河”“渡河”“渡河”而死;
最有成就的主戰派岳飛,因一個“莫須有”的罪名慘死在風波亭。
李清照生活在二者之間,主戰之志不亞於二人,只不過,她是以“詩”來主戰的。
1133年某天,宋高宗忽然想起,他的父親還有哥哥,正在金國的俘虜營裡受苦,他想派官員去看望一下,順便議和。
滿朝文武都不敢去,韓肖胄和胡松年兩位大人卻挺身而出。
李清照得知,立即作了二首長詩相送。
詩中,李清照熱情讚揚了兩位大人的膽量,但她非常反對兩人去與金人議和:
“夷虜從來性虎狼,不虞預備庸何傷”
金國從來都是虎狼之心,他們侵略宋朝的野心是不會改變的,別指望跟他們講和,而應作好軍事準備啊!
李清照還鄭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願望:
“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
真想將自已的單薄之軀奉獻給故國山河啊!就算是死,也要死在故國,用家鄉的土來埋葬自已。
李清照有一業餘愛好,名為“打馬”,“打馬”本是宋朝的一種棋類遊戲,有點像現在的麻將。李清照不僅喜歡這一遊戲,還非常精通,她寫了《打馬賦》、《打馬圖經》來介紹這一遊戲。
很多人由此而鄙視李清照,說她好賭。
其實仔細閱讀《打馬賦》,才知其真正原因。
李清照打馬時,總是把自已想象成主戰派,把對方想象成金兵;每一次勝利,都令她非常激動:
“生平不負,遂成劍閣之師;別墅未輸,已破淮淝之賊.”
現實中,南宋一敗再敗;遊戲中,李清照卻找到了勝利的快感。
可她知道,遊戲中的勝利畢竟是假的,於是在文章末大呼:
“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不復志千里,但願將相過淮水.”
她依舊希望朝中那些“將相”們,能夠爭氣一點,渡過準水北伐,收復失地。
可是,再多的英雄夢,再大的雄心壯志,皇帝不欣賞,又有何用?
公元1134年9月,金兵再次侵宋,趙構又往南逃。
李清照被迫到浙江金華避亂,次年,感慨於金華所見所聞,她在無比憂愁中寫下了《武陵春》一首:
李清照感嘆“物是人非事事休”,是因為她知道:收復河山、迴歸故土的希望恐怕此生是難以實現了,於是,她心中的愁緒,重得用一艘船都載不動了。
06
浙江金華,是南宋非常重要的軍事重鎮,這裡的水路,攸關江南三千多里的國土和十四州的生死存亡。
在金華婺江,有一座非常有名氣的樓,名為八詠樓,它矗立婺江之畔,樓高數丈,乃當時金華第一高處,是重要的軍情瞭望臺,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公元1135年,李清照登上了“八詠樓”。
佇立樓頂,江風撲面而來,無限河山盡收眼底,已經五十多歲的李清照淚水橫流,想到這八詠樓不知何時也會落入金人之手,萬般酸楚湧上心頭。
李清照再次寫下千古名句:
好一個“江山留與後人愁”
真可謂千古一愁,愁出了新高度!
從少年到老年,
從北宋到南宋,
從開封到杭州,
從杭州到金華,
李清照一路走來一路愁,
她累了,沒有力氣再愁了,想把這愁留給後人
她希望後人能繼承這種愁
愁自己,愁國家,
愁出一個真正強大,無人敢欺的中國……
公元1155年,李清照走了,孤苦零丁的走了……
但她的愁,千古流傳。
才女的愁在詩裡,也在詞裡,
詩裡的愁,多是國愁,詞裡的愁,多從家愁切入。
而我們接觸才女的詞多,詩少,
所以認為她多是兒女情愁,
這世間,真的缺一本能完整了解李清照的書。
才女的人生遭遇,與當時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
國家的傷與痛,全都重重的擊打在她羸弱的身上。
可她對國家的關心,遠遠多於對自己的關心;
這種難得的愛國情懷,在女子中絕無僅有,
在男子中,也不多見……
回覆列表
李清照的那首如夢令,我大概是小學五年級從商店裡的<李清照的故事〉,草草地翻看了一下,模模糊糊地也不懂什麼叫詞,對那幾行描述的文字一下子就走進了我的心裡。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當時,我也就是十三歲吧,天哪!怎麼還會有這麼好的文字哪?加上那本書對李清照從少女時代的有骨頭有肉的描述,我就覺著我眼前的天一下子更亮堂了。我的心撲騰撲騰地跳得好歡呀,我撒丫子一溜小跑地跑了十里地,就不錯眼珠子地看了起來,那叫一個香呀。
小雨朦朧地下了,海棠花含苞似開非開,翠綠肥大的葉子還沾著亮閃閃的水珠,伶俐俏皮的小丫頭歡快地向十三四歲的小姐報告,小姐,海棠花還未開呢,葉子好肥大呀?
文字的美就像一個悠揚的小笛子,呼呼地吹到了我幼小的心坎裡,天地之間,我忘記了整年累月吃不上肉的饞,一天只穿著哥姐的破舊衣裳的不高興,接連幾天都是這本書裡的內容,李清照少女時代的無憂無慮,我看著也歡氣。那時還小,不大懂李清照嫁給趙明誠,夫婦舉案齊眉,詩詞唱和的幸福,但也很高興。記憶中,夫妻倆比賽寫詞,請了個行家評論,李清照的人比黃花瘦勝出了,事實也證明了,不管趙明誠如何優秀,他寫的詞後代沒有幾個人記得,只怪他有個大才女老婆。
江山代有才人出,千古詞人唯易安。紅顏多薄命,大才女命更坷坎。國破家亡,清照的閨中無憂無慮,夫妻恩愛的甜蜜詩詞畫風突變,才有了那首絕句,汗顏多少男子啊!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駛去,多少詩詞歌賦氣勢才華都各有所長,但是,這首絕句,有多少人都會牢牢地記著。
讓我心疼地是晚年的李清照生活不幸福,嫁人還遇上了渣男,悲憤中才有那首醉花陰的淒涼,生活如此殘破,但是,她的詩卻永遠都是清新脫俗,為有李清照這樣的詞人,作為後輩的草根我,深深地感謝了。她的詞安慰了我痛苦悲傷的心,給我帶來了許多無法用文字表達的快樂。永遠地愛她的詞,此生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