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中的承諾2016
-
2 # 不酷很愛笑的妞
西方人的喪禮一般都以莊嚴肅穆、簡單的方式進行;華人大多習慣以哭得呼天搶地來表示悲傷。不同表達悲傷的方式,給孩子的感覺也不同。要根據孩子的心理狀況來告訴他們,成人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情緒失控。如果真的無法控制,最好把孩子先帶開,大人的情緒平穩,才可以安撫孩子。
不少教育專家表示,特別小的孩子就不建議帶去掃墓,最多就是感受一下清明是怎麼過的,對學齡前兒童來說,掃墓本身在教育上意義並不大,他們往往無法理解其中的意思。
在尊敬長輩方面,家長平時以身作則更有必要,比如從孝順自己家的老人開始做起,這樣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也會學著做,並在思想中深刻地明白何為孝,如何孝,這樣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
清明祭奠親人時,孩子有時會問到關於死亡的問題。這時,家長們不要刻意迴避,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段、接受能力、適當地跟孩子聊聊。
“路邊有隻小鳥死掉了?”“為什麼我的奶奶被送到火葬場了?”每當聽見小孩子說到死亡這個話題時,我們的老師不會刻意告訴孩子什麼是死亡,但會從詩詞描寫或者動物、植物的死亡中正面積極地引導,比如會告訴孩子們死亡就像花開花落,是一種自然規律。此外老師會告訴孩子要懂得珍愛生命、懂得快樂生活、珍惜跟家人在一起的時光。
才上幼兒園的孩子覺得死亡就像睡覺或旅行一樣,不會有太多死亡的概念。年紀稍長的孩子已經能夠接受死亡的觀念,但不知道死亡會發生在每一個人或自己的身上,只有情商高或者經歷過家人死亡的孩子才會有所感觸。而10歲左右的孩子已經知道死亡無法避免,甚至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家長在跟孩子聊死亡等生命教育的話題時,要特別注意孩子的年齡、心理特徵,避免在孩子心裡留下陰影。
清明祭拜,其內涵是緬懷先人、禮敬祖宗的孝文化。向已逝的親人、祖先送上思念與敬意,給孩子提供一個認識孝文化環境,讓他們知道感恩。
“讓孩子給祖輩掃墓,實際上是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是教育孩子不要忘記根本,去感念祖先。清明掃墓,是感恩教育的一種很好形式。”這是清明祭拜對孩子的意義。
趁著清明節掃墓的機會,在祭拜時家長可以跟孩子講講家族歷史,上一代、兩代、三代的人所經歷的故事。可以和孩子們聊聊已故親人的故事,讓後代瞭解家族故事也是一種歷史的傳承。
當家長和孩子談到祖輩的時,可逐漸引導孩子坦然面對死亡。讓孩子感受到人生命的結束是怎麼回事,能讓孩子更懂得珍愛生命、善待生命的道理。
清明節傳統的傳承是人們精神生命的一種延續,是人們生存的動力和價值之一。小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逐漸感受到這種精神的需要,更加重視這種文化傳統。
家長在帶著孩子祭拜祖先時,也要告訴孩子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避免孩子在墓地裡打鬧嘻戲,掃墓的目的都是為了祭拜祖宗,是莊嚴的事情而非玩樂。
家長在帶孩子掃墓的時候儘量避免穿鮮豔衣服。去祭拜已亡人,要懷著肅穆的心情,穿素色的服飾較為合適。如若顏色過於鮮豔,代表對已亡人的不尊重。
另外,去祭祀都少不了焚燒冥紙,家長除了要讓孩子知道火災的危害性,最重要的還是告訴孩子防火的知識。在祭拜結束後,要求孩子幫忙檢查四周,看燃灰是否清理乾淨。在確保沒有餘火後才能離開,避免死灰復燃。
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環保意識的加強,家長可告訴孩子一些低碳、環保的祭拜方式。如“家庭追思會”、“網上祭奠”、“鮮花祭奠”和“代理公祭”等新型文明祭拜方式,代替以往的燃放爆竹、燒紙錢等方式。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懷念先人的同時也要對孩子進行早期的人生教育,讓孩子正確認識生命的意義。孩子不僅可以真正參與其中感受清明節的氛圍,還可以學習到相關的習俗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