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王戲評歷史
-
2 # 衛仁閔
諸葛亮首先是個政治家,並不是三國演義裡無所不能的軍師。劉備得到諸葛亮後的幾次戰役也不是諸葛亮謀劃的,諸葛亮當朝可比荀彧,前後可比蕭何,李善長。
後來入蜀後南征北伐是因為蜀中無人了,跟隨劉備打天下的老兄弟已經垂垂老矣。而荊州和益州的人才並沒有多少發掘出來,王平,廖化,馬岱都不是蜀人。
實在是逆天而為,有一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壯烈。如果諸葛亮能佔據關中,有程度財力支援,有雍涼兵馬征伐,統一中原或許指日可待,但是歷史沒有如果。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不圓滿未嘗不是一種美
題主糾結的問題諸葛亮的北伐是否是無功而返。那我們來看看諸葛亮北伐的目的究竟是什麼,那麼他的目的達到了嗎?
一般人看到的諸葛亮的北伐目的概括在《出師表》裡就是八個字:“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諸葛亮高舉“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旗幟,鼓勵蜀漢人民擼起袖子加油乾的政治目的是什麼?
第一,牢牢抓住“漢賊不兩立”的政治正確,提高蜀漢軍民的政治覺悟,是蜀漢上下不放下對北方強敵的警惕。
第二,外部矛盾高於內部矛盾,統一北伐思想,團結內部不合作的益州派和東州派,使蜀漢上下齊心齊力。
第三,鍛鍊軍隊提拔、發現人才,透過實戰磨鍊蜀漢軍隊的戰鬥力,豐富蜀漢軍隊將領的作戰經驗,完成蜀漢二代乃至三代重要將領交替的過渡。
還有很多歷史大v可以舉出更多。
諸葛亮的政治目的達到了嗎?
一直到姜維段谷之敗前,北伐一直是蜀漢上下基本國策之一。這個背景下:
第一、對比同期曹魏司馬篡權、淮南三叛,東吳二宮之變、以血洗血的慘烈鬥爭,蜀漢內部始終保持著三國中相對最穩定的一方。
第二,蜀漢內部三大派系矛盾雖然難解,但始終沒給蜀漢帶來大的內亂政爭。
第三,興勢大捷成名的王平就是街亭之戰後諸葛亮提拔起來的,而蜀漢最後的大將軍姜維更不必說,他是諸葛亮北伐的一大收穫。
我可以說,諸葛亮北伐的政治目的基本達到,而“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就是他達成這些目的的手段與口號。
以諸葛亮北伐的政治目的去評判他北伐的軍事成績,得到的結果自然和題主一樣,是怪怪的。
那麼從軍事角度看,諸葛亮北伐成果怎麼樣呢?
你去讀讀三國志,結合地圖看看諸葛亮的出兵路線,你會發現諸葛亮基本上沒往長安那方向打,所以也印證了“還於舊都”肯定不是他的軍事目的。
諸葛亮的戰略目的主要是割據曹魏難以控制的隴右地帶,蠶食涼州,拉攏羌人,消化隴右的資源,另外也能對曹魏騷擾,遲緩曹魏國力的發展速度。
那麼他的目的達到了沒有?
“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宜預選步騎二萬,以為二部,為討賊之備。又以關中連遭賊寇,谷帛不足,遣冀州農丁五千屯於上邽,秋冬習戰陣,春夏修田桑。由是關中軍國有餘,待賊有備矣。”
——《晉書•宗室•安平獻王孚傳》
諸葛亮每次出兵,看似最後都是糧盡草草退兵,未下寸土但實際上諸葛亮間歇性的騷擾給曹魏造成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曹真三路伐蜀無功而返,司馬懿女裝大佬得了個“畏蜀如虎”的雅好,就好像國足圍攻巴西隊九十分鐘打成零比零一樣,當年的曹魏就是這麼窩囊。以致諸葛亮死後憋壞了的曹叡終於開始大興土木修建洛陽宮殿。
但諸葛亮街亭上用人的失敗葬送了最可能割據隴西的第一次北伐,他保守的戰術風格遇上穩得一匹的曹叡時期,這些都可以成為諸葛亮軍事上的爭議點。
我只要說一點,在同等的條件下,不考慮政治因素,就算讓韓信吳起來換下諸葛亮,他們同樣會拿鐵板一塊的曹魏無計可施。
要感嘆,只能感嘆上天沒有多借給武侯一些時間,武侯沒能等到司馬家和曹氏矛盾爆發、沒等到高平陵之變、沒等到淮南三叛,不然北伐
真的不是完全沒有機會。
“諸葛、司馬二相,遭值際會,託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漢,或冊名於伊、洛。丕、備既沒,後嗣繼統,各受保阿之任,輔翼幼主,不負然諾之誠,亦一國之宗臣,霸王之賢佐也。歷前世以觀近事,二相優劣,可得而詳也。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