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佛漂廖小九
-
2 # 寫歌人代伐鍾
我們的毛病是,太容易往好處想,人人頭上都頂著一個幸福萬年長的美夢。
中國出了個楊振寧,很多男人便以為我82歲也可以再娶28歲的老婆;出了個楊絳,很多人便以為我也可以活到105歲;出了個黃永玉,很多人便以為我93歲也照樣可以開法拉利跑車;出了個馬識途,很多人便以為我104歲時也一樣可以辦畫展……其實,這些人不僅僅是人傑,也是真正的個例,絕大多數人是拿出吃奶的力氣也學不來的。
一個國家(烏克蘭)的衛生部長,公開建議國家把抗疫經費花在年輕人身上,別把錢浪費在65歲以上的老人身上,甚至直接稱呼他們是“屍體”,這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了。
不過,仔細想想,他說的也並非全是誅心的鬼話,對即將老去或已經老去的人們,多少應該有些啟示。
看了這則新聞,我想對自己說:當我60歲時,會自覺把自己當作一個老人;當我65歲時,會自覺把自己當作一個閒人;當我70歲時,會自覺把自己當作一個病人;當我75歲時,會自覺把自己當作一個廢人。至於何時把自己當作一個死人,那得看老天爺的臉色了。無他,人生就這麼回事,至少有一件事是絕對公平的,那就是死亡。
最基本的例子就是對自己的容貌、能力自我感覺良好,又或者異性對你客氣幾句就以為對自己有好感,再高一級的就是可以意識到自己的一些缺點但是不改變甚至有些引以為豪。對最後一點我暫以為是為了“個性化”,刷存在感?(不懂心理學不知道如何表述)
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想了解這種心理產生的背後心理學驅動,以及其驚人的普遍性。
針對他人的自我感覺良好,該如何處理?比如在與一些異性交往中表現出的禮貌行為,被認為是“喜歡對方”,這會帶來社交困擾。想知道的是如何打破這種困擾,包括相處技巧以及消除“不敢對別人好”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