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東北的小豆包
-
2 # 無功用行
清談成風,現實無奈。畸形的社會現狀,讓晉朝無法長久享受國運。
五胡亂華悲劇開啟。華夏大地陷入野蠻黑暗期。
所有人都發現了這個現實,有武力就能擁有一切,兵家思想成為社會主流。
無節制濫用武力的結果,華夏大地由此經歷長達二百多年的混亂時期。
上位士族清談論玄,
下層庶族飢苦度日。
國號更迭朝秦暮楚,
男做牛馬女為食羊。
長久的混亂,讓大眾想念兩漢的和平,讓躁動的人心思歸。
經過五胡亂華與南北朝的長時間分裂。漢胡混血的關隴軍閥集團憑藉強盛武力建立了隋朝。世家統治時期告一段落。
奴隸制最後的殘餘被瓦解。科舉制應運而生,平民庶族上升通道開啟。
隋朝以兵家思想建國,同樣以兵家思想亡國。
隋煬帝三徵高麗,不是他想徵,而是兵家為主的統治階級固有勢力,有著強大的慣性,讓他不得不開啟征伐之路。
後來三徵高麗失敗,隋煬帝需要變著法讓軍隊有事情做,否則無事可做的軍隊會譁變。於是南北運河之規劃開啟。
隋朝興於干戈,亡于軍閥。對於佔據統治思想地位的兵家文化,沒有牽制之力。匆匆幾十年國運,就此完結。
隋末軍閥混戰,同樣是關隴軍閥出身的李家最後一統天下。
節選自本人的文章:歷史輪迴與國運長短
-
3 # 王事情
宇文贇頭年五月二十四死,第二年二月甲子,七個月時間,楊堅就完成了從朝不保夕到帝國皇帝的華麗轉身。
《吐槽大會》有一期李誕吐槽上綜藝不需要演技後開始自黑,“我要理直氣壯的告訴你們,我啥都不會,就是命好。”
在1437年之前,楊堅接受北周靜帝禪位的那一天,在告天、告廟這一套繁瑣程式中,即使偶一思之他的無上際遇,大約也會在雄心壯志之餘生出無窮的恍然:怎麼就成了九五至尊了呢?為什麼是我?
客觀來說,李誕當然不是“啥都不會”,反而異常厲害,堪稱年輕人創業榜樣,他是詩人,出過幾本書,而且是節目的總策劃,有上億身價。楊堅無疑更是如此,做為千古一帝,當然十萬個李誕也趕不上他,然而他恐怕確曾懷疑過自己的得國之易、而將一切歸之於“命好”!
除此之外的一切,如:
1、生而神異,“有紫氣充庭”,“忽見頭上出角,遍體起鱗”;
2、長而深沉,“初入太學,雖至親暱,不敢狎也”;
3、人見而異之,“周文帝見而嘆曰:‘此兒風骨,非世間人。’”相者來和說,“公當為天下君,必大誅殺而後定。”
4、吉人自有天相,躲過宇文護、周文帝、明帝、武帝及宣帝等的猜忌欲殺;
5、事親至孝,其母呂氏寢疾三年,楊堅“晝夜不離左右,以純孝稱”;
6、另有種種神異之事,如定州城門久閉不行,或曰“當有聖人啟之”,而楊堅至而開之,眾人驚異莫名;又有王軌、宇文憲等見之便能看出反相,也是神奇……
都毋寧說是後來人的添油加醋、錦上添花,在那真正改變命運的一天到來之前,楊堅既非百戰百勝的將軍,也非負天下之望的賢人,其上述種種之事,正因簡單和勉強,反而證明了楊堅的根基實在很淺薄。
所以,他真的命很好!
命好在以下幾點:
1、能活,活了六十三歲,這點很重要。而北周從代西魏到滅亡,總共才歷二十四年,其中雄才大略的武帝宇文邕活了三十六歲,他竟然比楊堅還小了兩歲。揚言要族滅楊氏的宣帝宇文贇活了二十二歲,比楊堅小了十八歲。這父子倆的生命簡直就和開玩笑一樣,兩人任一人若在,楊堅都不會有機會進入權力中樞。
2、生了個好女兒,很重要。楊麗華,楊堅長女,嫁給了宣帝宇文贇,成了皇后。宣帝病重時,這是一條使楊堅得以“入禁中侍疾”的最直接的紐帶!
3、善於交際,這點仍然重要。劉昉,鄭譯,兩位宇文贇身旁的大紅人,不知道什麼時候楊堅就和兩位成了好哥們、好兄弟,老大就是有水平,不服不行啊。
宇文贇病重,詔楊堅侍疾,及駕崩,兩位好兄弟立馬:
“以帝(隋文帝楊堅)皇后之父,眾望所集,遂矯詔引帝入侍疾。因受遺輔政,都督內外諸軍事。”矯詔,意思是假託帝王釋出的詔書。
服了吧?
這就像楊堅在家裡坐著,突然就有一張倍投了88倍、每注都是500萬的彩票從天而降,飄到了堅哥的面前,不但沒過期,投注的錢都沒用他花一分——找誰說理去?
靜帝立,年方七歲,下詔令楊堅“假黃鉞、左大丞相,百官總己而聽焉”,軍國大事盡歸於一身。
宇文贇頭年五月二十四死,第二年二月甲子,七個月時間,楊堅就完成了從朝不保夕到帝國皇帝的華麗轉身。
然後隨便將外孫子(不是親的)弄死,將好哥們劉昉弄死。鄭譯逃得一命,下放地方,因病卒於任上。
為什麼說楊堅是千古一帝?《三國演義》開始於黃巾起義、天下大亂,三國諸人自此發跡,時為公元184年。
曹丕篡漢建魏,標誌著三國曆史真正的開端,時為公元220年。
匈奴前趙軍攻入長安,俘虜晉愍帝,西晉滅亡,時為公元316年。
劉裕代晉建劉宋,東晉滅亡,南北朝時期開始,時為公元420年。
楊堅代周,建立隋朝,北周滅亡,時為公元581年。
隋朝大軍南下,滅陳朝,南北朝時期結束,時為公元589年。
以滅陳之年減去漢末大亂之年,其間中國亂世共持續406年;減去天下三分之年,亂世共370年;減去西晉滅亡之年,亂世共274年;減去東晉滅亡之年,亂世共170年。
無論多少年,都在150年以上,又尤以406年駭人聽聞。
在這400餘年之中,嚴格的說來,中國其實剛剛經歷了兩個大一統王朝:秦、漢。秦之亡,在暴政;漢之亡,在外戚。西晉本來可以再次完成一個大漢盛世,卻興也勃焉、亡也忽焉,共歷四帝,以滅吳之年算起,立朝37年而已,這還不如二世而亡呢!西晉之亡,亡在不爭氣。
隋文帝做為中國有史以來第四個大一統王朝的開國之主,單是第四位、結束300餘年亂世這兩點,便足以當得千古一帝的稱謂。
-
4 # 古今通史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很多朋友對隋文帝楊堅篡權頗為不忿,自然對其人也不大看重。他的皇位由篡位而來,也隨篡位而去,算是現世報吧。其實對於時代程序中各朝代更迭罔替來說,這類事本已司空見慣,我們還是要從多方面綜合分析,來評價一個朝代、一個事件、一個人物。隋文帝楊堅,結束了自西晉末年到隋統一前近300年的分割割據狀態,實現了自秦漢以來中國的又一次統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經濟發展,這是他的不世功績。
《劍橋中國隋唐史》這樣評價道:人們在研究(楊堅)其後的偉大的中華帝國的結構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時,不能不在各個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國歷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唐朝到貞觀四年(630年)也未完全恢復隋朝的疆域。
首先,誠如題目所言,是隋文帝楊堅,消滅了南陳,再一次統一了中國。結束中國曆時最長的一次分裂。在美國學者邁克爾·H·哈特1978年所著中《影響人類歷史程序的100名人排行榜》排行第82位。
內政方面,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隋文帝開皇元年時全國462萬戶,到他兒子隋煬帝上臺時全國近900萬戶,有4600多萬人口。隋朝京城及各地的糧倉,大的可儲糧千萬石,小的也儲糧幾百萬石,都儲滿了穀物。長安、洛陽和太原的國庫中,儲存的絹帛各有數千萬匹。楊堅臨終時,天下倉庫的積儲可供全國五六十年正常使用。
政治方面,楊堅結束鮮卑化政策,恢復漢姓。府兵變為名副其實漢人或者夏人的軍隊。軍與民的胡漢之分,至此消除。
廢除九品中正制,改為五省六曹制,後改稱五省六部制,是為唐代三省六部制之藍圖。中書、門下兩省負責詔令的起草和封駁。
尚書省負責政務的管理。尚書省又下設吏、民、禮、兵、刑、工六部。
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調動;
民部,掌管全國的土地、戶籍以及賦稅、財政收支;
禮部,掌管祭祀、禮儀和對外交往;
兵部,掌管全國武官的選拔,和兵籍、軍械等;
刑部,掌管全國的刑律、斷獄;工部,掌管各種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
又對地方機構進行了改革。扭轉了南北朝以來,由於郡縣設定過繁,形成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
軍事方面,改變府兵制初設時,兵農分離情況。轉變為和平時期府兵耕地種田,並在折衝將軍領導下進行日常訓練;戰爭發生時,由朝廷另派將領聚集各地府兵出征的“兵農合一”的制度。
經濟方面,五胡亂華以來南北分裂達二百七十年之久,民生困苦,國庫空虛。輕徭薄賦以解民困。在確保國家賦稅收入之同時,穩定民生。
刑法方面,依法治國,且相對往昔政權更人性化。頒佈《開皇律》,雖然《開皇律》律文不過500條,卻具有很高的立法成就,是中國法制史上的偉大一步。唐朝的《唐律》就直接沿襲《開皇律》而來。《開皇律》在人道主義上有極大進步,廢除“五馬分屍”、梟首、宮刑等酷刑,只保留斬首和絞刑兩種。
人才方面,開創科舉雛形,選官不問門第不問出生。規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考試,合格者錄用。記:實施結果,有失公允,後被隋煬帝優化了一下。
隋於漢長安城東南筑新城,名大興城,在今西安城及城東、城南、城西一帶。即唐長安城。
楊堅統一了幣制,廢除其他比較混亂的古幣以及私人鑄造的錢幣,改鑄五銖錢,世稱“隋五銖”。
倡導節儉,提倡官員節儉。因為節儉,剝削較少,民眾能夠安居樂業,戶口和財產劇增,又加上其他一些促進生產的措施,在很短的時間內,百業興旺,經濟繁榮景象由此而生。
楊堅自身節儉愛民。其幼年生長於寺廟之中,素衣素食,生活節儉,這使他養成了崇尚節儉的性格。他雖貴為天子,但卻食不重肉,不用金玉飾品,宮中的妃妾不作美飾,很是節儉,他深知節儉的重要性,教育太子要節儉,說國家沒有因為奢侈腐化而能長治久安的。
開皇之治是楊堅在位二十多年中開創,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楊堅倡導節儉,節省政府內不少開支、廢除了不必要的雜稅並設定穀倉儲存食糧。
隋朝的軍隊殲滅或重創了突厥、吐谷渾、契丹、高句麗,拖延阻止了異族的強大與崛起,取得空前輝煌的勝利。《劍橋中國隋唐史》這樣評價道:“隋朝消滅了其前人的過時的和無效率的制度,創造了一箇中央集權帝國的結構,在長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區發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識,這一切同樣了不起。唐朝到貞觀四年(630年)也未完全恢復隋朝的疆域。
以上粗略列舉了隋文帝楊堅的文治武功以及對後世諸多朝代、諸多方面的影響和貢獻,人無完人,楊堅自篡位起就註定是個“爭議人物”他的缺點也不少,詳述怕有跑題之嫌,所以會在其他合適的題目中另行解答。
-
5 # 剛剛圖774
自西晉八王之亂以來,到北魏統一北方,北方終於恢復了和平,獲得了休養生息的時機。
北魏一百多年的和平為北方恢復發展生產提供了大量的空間,要知道當時的經濟中心仍然在北方!無論是人口還是賦稅,北方都要遠遠高於南方。所以從大勢來說,南北朝統一必然出自於北朝而不是南朝!
即使北魏建立,南朝這邊依然擁有很大的勢力,雙方都處於勢力均衡之中,劉宋無力北伐,北魏也無力南征。
雙方勢力均衡第一次大破發生在梁、陳換代之間,北方的北周趁機吞併了蜀中,佔據了天府之國而國力大增。後來周武帝又 統一了北齊,這樣,北周就擁有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以上,在國力上佔據了絕對優勢!
可惜,天不假年,周武帝宇文邕在討伐突厥的路上病逝了,更不幸的是宇文邕的兒子宇文贇在二十二歲的時候也病逝了,這樣,北周繼位的皇帝就變成了在襁褓中的幼兒……
亂世之中,幼主即位會發生什麼事情想必大家也知道,楊堅就是在皇帝頻繁更換之中崛起了,沒有經過太多的流血就接手了北周政權,可以說撿了個便宜。
楊堅建立大隋後,勵精圖治,北方繼續繁榮發展,國力蒸蒸日上。而南陳後主陳叔寶貪戀酒色不理國事,走滅亡的道路,公元589年,楊廣作為統帥一舉消滅了南陳,大隋完成了統一。
楊堅的崛起是因為他站在了風口之上,同時他節儉愛民,勤於理政,知人善任,也推了他一把,對比之下,那個時代沒有人能夠做得比他更好。
-
6 # 歷史簡單說
楊堅生於公元541年,弘農華陰人,他是東漢太尉楊震的十四世孫(楊震的兒子是楊彪,楊彪的兒子是楊修),弘農楊氏與袁氏一樣,都是四世三公。
楊堅的父親叫楊忠,隨北周文帝宇文泰起兵,賜姓普六茹氏,封柱國,大司空,隨國公。
公元568年,楊忠病死,楊堅襲爵。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宇文泰的兒子,宇文憲對宇文邕說:楊堅這個人相貌非常人,每次我看到的時候,都會覺得很驚訝,恐怕不甘人臣,請儘早除掉他。
宇文邕對楊堅也是心存戒心的,聽了宇文憲這麼一說,疑心更重了。但是他還是猶豫了,所以他就詢問來和,來和想暗中給自己留後路,說:楊堅這人呀,很可靠,如果皇上讓他攻打陳朝,肯定能打下來的。
宇文邕將信將疑,就讓相士趙昭給楊堅看相,可是趙昭與楊堅是好友,趙昭對宇文邕說:皇上,你不用多心了,從楊堅的相來看,很普通呀,一點沒有大富大貴的樣子,頂多能做到大將軍。
內史王軌跟宇文邕說:楊堅有反相。宇文邕早相信趙昭的話了,很不高興的說:如果是上天註定的,那我們也沒有辦法呀。
宇文邕死後,他的兒子北周宣帝宇文贇繼位,楊堅的女兒楊麗華嫁給宇文贇當皇后,楊堅晉升為柱國大將軍,大司馬。
宇文贇對楊堅更加的不信任,他直接跟楊皇后說:我一定會消滅你們楊家的。然後在宮中埋伏下禁衛軍,說:只要楊堅稍稍無禮,就動手。可是楊堅過來了,不管宇文贇怎麼樣,楊堅都十分的淡定,讓宇文贇一點機會也沒有。
宇文贇不理朝政,甚至把皇位讓給了只有六歲的北周靜帝宇文闡,而自己整天在後宮吃喝玩樂,二十二歲的時候就駕崩了,這時候宇文闡才七歲。
宇文闡即位,任命楊堅為丞相。楊堅殺掉了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等北周宗室王。
公元851年,北周靜帝禪位給楊堅,楊堅即位,定國號為“隋”,年號為開皇。公元587年,廢西梁後主蕭琮。公元589年,楊廣率軍與賀忠弼,韓擒虛攻入建康城,陳叔寶被擒,南陳滅亡,公元590年,嶺南臣服。
-
7 # 錢琢的尼
千古帝王隋文帝
楊堅(公元541年7月21日-公元604年8月13日),隋朝開國皇帝,鮮卑賜姓是普六茹,小字那羅延。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人。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官至柱國大將軍,封為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楊堅建立了隋朝,統一中國,是隋朝的開國皇帝定都長安(大興城),開創了輝煌的“開皇盛世”。隋文帝第一次實現了中國大範圍內的多民族的統一,他建立的政治統一維持了幾個世紀,其結果是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的強國之一,被尊崇為“聖人可汗”。使華人免受戰爭之苦。他在不長的時間內,將中國重新置於一個政權治理下,外御強敵突契,內令人民安寧生息,功業之偉大,足以流芳千古。;他首次實行了一直沿襲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他開創了科舉,制定了當時最為先進並影響後世基本立法的律法《開皇律》。不僅如此,他還開啟了隋唐盛世之門,實現了千古傳頌的“開皇之治”。 楊堅在位23年,604年病逝于大寶殿,終年64歲,葬於泰陵(今天陝西省楊陵(凌)區城西5公里處) 中文名 楊堅 出生日期 541年六月十三日(7月21日) 外文名 Yang Jian 逝世日期 604年七月十三日(8月13日) 別名(字) 普六茹堅、那羅延(鮮卑姓氏)、隋文帝 更多 人物簡介 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楊堅(公元541年7月21日-公元604年8月13日),隋朝開國皇帝。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 鮮卑小字為那羅延(金剛不壞),鮮卑姓氏為普六茹,普六茹鮮卑姓氏是其父楊忠受西魏恭帝所賜的。後楊堅掌權後恢復漢姓“楊”,並讓宇文泰鮮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漢人恢復漢姓。 楊堅在位期間,軍事上攻滅陳國,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擊破突厥,被尊為“聖人可汗”;內政方面,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 在美國學者邁克爾·H·哈特1978年所著中《影響人類歷史程序的100名人排行榜》排行第82位。[1] 楊堅得國以來,勵精圖治,兼且天資刻薄,自不容貪汙枉法之行為存在。楊堅命柳盛持節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長吏贓汙不稱者二百餘人,州縣肅然。吏治之整肅,不僅上裕國庫,下紓民困,隋高祖在位時之隆盛,此亦為要因。 楊堅開了科舉制度之先河,他即位後,廢除了以前選官用的九品中正制,選官不問門第。規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參加秀才、明經等科的考試,合格者錄用為官。 科舉制度順應了歷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的要求,緩和了他們和朝延的矛盾,使他們忠心擁戴中央,有利於選拔人才,增強政治效率,對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鞏固起了積極的作用。 從隋前中期的人口增長就看得出楊堅的政治才能:開皇元年(581年)全國戶口462萬戶,到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達到8,907,536戶,46,019,956人。其中在開皇九年(589年)南下平陳增50.0萬,此時的全國戶口700多萬,平均年增長226,708戶。
-
8 # 熊貓吃竹論史
隋文帝是一位被低估的皇帝,大概上被他兒子楊廣的名聲覆蓋了。
隋文帝之所以能夠結束長達三百年南北朝分裂局面,非他一人之功,是前朝多位君王南征北戰的結果。到了他手裡,南北朝局勢變幻、各方條件已經成熟。北周已經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南方只剩下個偏安一隅的陳朝,統一已經是大勢所趨。北周武帝死的早,楊堅自然而然得了果實,可以說隋朝統一全國的難度在歷朝歷代之中是最低的。
隋文帝諡號“文”,文治方面很突出。科舉制度大多數人應該知道,這裡不多說了。開皇律,是隋文帝在位期間制定的,沿襲至唐初,是中華帝國法典的起點。隨後,歷朝編寫法律法典,有隋朝影響。
隋文帝開創開皇之治的局面,文治武功登峰造極。三年打敗突厥,十餘年時間經濟上超越了漢代五代皇帝的積蓄了,悉除北周苛政猛法,大崇惠政,法令清簡,首倡節儉,天下悅之。西方對隋文帝評價極高,將文帝列入世界影響歷史程序100人裡,可見隋文帝自有他過人之處。
隋文帝寵幸獨孤皇后一人,當然他也想要其他小妾,但懾於皇后威嚴,納妾之事不了了之。隋文帝晚年失察,誤聽讒言廢掉太子楊勇,讓楊廣登上了皇位。也是這個兒子名聲太盛,超過了他老子的名聲,就好像李世民功勳卓著,聲望遠遠高於李淵一樣。
-
9 # 清水空流
自公元317年西晉南渡建立東晉。標誌著南北朝正式開始。到公元589年,楊堅統一華夏。歷經272年分裂終於再次一統,這是楊堅對華夏民族的最偉大的貢獻。但他也恰恰是關注度最低的帝王。
實際上來說,統一華夏的是關隴集團的集體行為,而楊家是代表而已。關隴集團由北魏權臣宇文泰創立。關隴集團一共是八家,這八家出了三家皇帝,其中就包括楊堅的隋和李淵唐,而且隋唐還是表親,隋唐不分家就由於此。
楊堅,生於公元541年,祖姓普六如。是北周隋國公楊忠的張長子。而且是在寺廟長到13歲。自幼相貌奇特讓北齊皇帝宇文邕不放心,舉得非人臣之貌。數次要殺楊堅,但都被臣下所阻。宇文邕死後,其子宇文贇繼位,楊堅的女兒楊麗華為皇后,楊堅成為國丈,被加封為大司馬,柱國大將軍,也掌握了北周的軍政大權。
宇文邕昏庸無道,不愛當皇帝,於是把帝位讓六歲兒子,自己當太上皇。不過幾年就把自己折騰死了。這樣一來,楊堅就以外戚身份徹底掌控朝局。楊堅經過籌劃,在關隴集團的的策劃下,在公元581年登基為帝,改國號為隋,楊堅時年40歲。楊堅登基以後,就開始了統一華夏的軍事行動,應當說 北周的家底不錯,楊堅要消滅的就是南陳,北周和南陳是宿敵。雙方可謂是仇恨似海,不共戴天。公元588年,以晉王楊廣為帥,楊素與韓擒虎為副,起兵51萬開始了統一戰爭,南陳後主陳叔寶荒淫無度。根本沒有抵抗,三個月就亡國了,標誌著華夏再次一統。楊堅成為繼秦,兩漢,西晉之後又一個大一統王朝的皇帝。
在英國的《劍橋中國歷史》楊堅被評價為其次於秦始皇的帝王,在歐美國家的歷史學家的眼裡,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不如楊堅,在美國評價的世界上最偉大的一百個皇帝裡,中國就兩位帝王評上,就是楊堅和秦始皇。
而在中國楊堅之所以名聲不顯,是因為隋朝國祚太短,喪失了話語權,而且楊堅設立了三省六部制,開創科舉制度。這一切都是首設。並且一直延續到清朝。隋代律法《開皇律》是第一次系統的法律,唐宋的律法基本沒有超出他的範圍。有隋一代的經濟是及其的發達,唐代的經濟頂峰也沒有超過我隋代。
-
10 # 泊圖泊途
楊堅的出身對其整合鮮卑部和漢族具有很大的優勢。
楊堅的父親楊忠是同宇文泰創立西魏、北周的功勳。其家因為戍邊而遷到武川鎮,是軍閥成員之一。後來官至柱國大將軍,封隨國公(這沒寫錯,就是這個隨)。賜鮮卑姓普六茹氏。
他的家族並非僅從他父親時候才為官,事實上,他的家族就是官宦家族。
北周宇文氏的皇族內鬥給其內部權貴以各懷鬼胎的機會。宇文泰死後,既是宇文家的喜事,也是悲事,喜在代替西魏建立北周,被在權力被權臣宇文護所攬,獨孤信死於權力爭鬥。直到第三代皇帝宇文邕繼位才除掉宇文護。
宇文邕子宇文贇又是個敗家的,他繼位後聲色犬馬,國力日衰。年紀輕輕就幹出禪讓的荒唐事,身體一日不如一日,死時年僅22歲。
這不是給楊堅機會是什麼?
除了權重還位高,其女兒是宇文贇的皇后。只能說,太給機會了。
(大概位置示意圖,不精確)
楊堅在“輔佐”新皇帝宇文闡期間,殺大量宇文氏皇族鞏固其地位,還做出政策上的改革以籠絡人心。
-
11 # 破之世界觀
隋文帝楊堅是非常成熟的政治家,懂得中國當時的內憂外患,是中國優秀的偉大政治家。沒有他,華人還要被鮮卑人統治很久吧。而且正是他徹底解決了強大的北方突厥的軍事威脅。這個漢唐以來都是少見的偉大帝王之業,不遜於開疆拓土的歷史功績。然後統一全國,自然更是民族正史要大書特書的。
-
12 # 沙中土大溪水
事實上,漢末到魏晉南北朝就是地方士族豪強興起時期。就是這些勢力是統一的阻力,他們的存在阻礙了對地方的有效管理。
曹魏被司馬取代就是司馬家是士族得到士族支援。曹魏根基太淺。沒有得到地方士族的有效支援。而且曹魏出身寒門,雖說有東征西討打下北方一片江山。但士族們依然看不起曹魏。否則袁紹也不會天天把什麼三公掛嘴邊,就怕人家不知道他是士族。同期的東吳和蜀漢也是士族把持的。諸葛本身也是出身士族,否則不會,諸葛家兩邊都有人。諸葛亮舌戰群儒其實也是替蜀漢造勢,說給東吳我們家也是豪門。其本質上當年士族勢力控制著中下層社會,只有得到士族的支援才能有根基。所謂的人心向背其實是控制於這些人之手。
既然是得到士族的支援才有天下,那麼也就受制於士族。士族不是一個單一一個人或什麼家族,本質上是就是多個地方豪強勢力,本身就統一的最大阻礙。而且他們之間就是紛爭不斷,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的戰亂不休,就有他們的影子。他們的爭亂嚴重影響了對北方的入侵的抵抗,這就是五胡亂華的原因。
很多結論都說,西晉統一後執行了錯誤的分封制。其實不盡然,西晉有天下,是士族勢力的大族支援下血腥屠殺曹魏勢力後才立的國。這種情況下,司馬家政權受制於世家大族,迫於無奈只有分封諸王去看守地方的世家大族。但後來事情表明,諸王更不可靠,這就是西晉的有名的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後西晉徹底不行了。本來東漢末年由於戰亂人口損失較多,已有大量胡人內遷中原,西晉八王之亂的打來打去,算是消弱了西晉的軍事實力,胡人開始造反起事。這就是後來的五胡亂華。
中原大族一看不行了,隨即攜帶著司馬家的人,南渡長江避禍去了,這就是衣冠南渡,隨後建立東晉。這種情況東晉王朝就更加受制於世家大族,也就是所謂的王於馬共天下。
士族也不見得就是歷史書寫得腐朽,落後的代表。士族的形成其實就是,自秦滅六國,六國貴族消失後,朝廷對地方管不過來的自然而然形成的在全國各地一種血緣紐帶的地方勢力。士族的毛病就是誰當皇帝無所謂,就是別影響我家的利益。於是這些勢力之間紛爭不斷,而且這些勢力往往只關注自己的利益。各個士族之間互相爭鬥使得問題不但得不到解決,而且會擴大問題。最後就是血腥的內訌,刀兵相見。東晉以及其以後的宋齊梁陳內部的殺戮不斷,背後就是士族之間的紛爭。
中原的無險可守只得由著五胡亂華,然後是鮮卑的魏朝的興起。在北朝由胡人部落,軍事酋長戰亂兼併,最後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形成了類似士族的軍事貴族,這就是關隴軍事集團,最後形成八柱國的貴族集團。基本上北朝後期以及隋唐前期的統治勢力。楊堅,李淵,宇文家族,孤獨家族等均是出自這一軍事貴族集團。
南朝經多年士族內訌,已沒多少實力。隨後被隋朝統一。雖隋統一,但楊堅知道自己的王朝受制於關隴軍事貴族,要想辦法制衡這些人,所以就得其他人當官。出於察舉,薦舉最後受控於士族的教訓,那就考試吧。這就是科舉制度的由來。這一制度徹底摧毀了士族再次興起的可能。使得世家大族再有勢力也得來考試才有當官的資格。從此以後,中央才算是對地方豪強勢力有控制力。在這之後,中國就再無百年以上的分裂了。雖有短時分立,但隨即就統一。
但科舉制度明顯的是影響了關隴軍事貴族的利益。於是借隋煬帝東征北韓半島的失敗,關隴軍事貴族推翻了隋朝。然後李淵在這些人的支援下建立了唐朝。但唐朝不也一樣繼續執行打擊關隴軍事貴族辦法。從開唐,經李世民,武后,直到唐玄宗時這些勢力才退出歷史舞臺。在這之中武后任用酷吏,使勁折騰百官,但卻沒有太大後遺症。其實背後真相就是武后以株連的方式,打擊李氏皇族的同時也是在有目的處理這些八柱國的人,然後提拔科舉的人。開元盛世的人才其實都有武后朝提拔的。
隋煬帝其實不是什麼昏君,很多事的記載都是動機不純。大運河的開鑿,對後世益處甚大。徵高麗也不是什麼錯事,唐朝建立,最後不一樣要繼續徵高麗,這是必須的國家大事。
由後世遼對宋的威脅來看,以及安史之亂興起於河北三鎮,徵高麗是必須。否則,一開國就在幽州和東北那裡有個地方獨立的敵對勢力,那就什麼事都別幹了。隋煬帝的問題是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失去對這些人的控制,僅此而已。
-
13 # 歷史研習社
從西晉永嘉年間的紛亂開始,到隋文帝時代,歷經270多年的時間才結束了分裂局面。魏晉南北朝的紛亂局面持續時間之長,涉及民族之多,波及地域之廣,堪比同一時期歐洲面臨的“蠻族入侵”。但隋文帝繼承北周遺志,南下滅陳,統一全國,歷史為何選擇了由隋結束紛亂局面。這其中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偶然性是說本來北周有望能一統天下的,特別是在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時期。周武帝勵精圖治,完成了滅掉北齊、統一北方的重任,鞏固了邊防,在578年曾帥軍五路進擊突厥,可惜因病逝世。這位明主去世時不過36歲,可謂天不假年,設若周武帝能多活20年,繼承人中能悉心培養選擇有才者,楊堅怕難以篡奪北周的帝位。隋代和北宋的經歷很類似,都是屬於站著摘桃子型別,得來的容易。
說必然性則是當時南北分裂但經濟交流未曾中斷,而內在的統一的市場需要有統一的政權,人民也迫切需要國家重新統一以恢復生產。在大分裂時期,前秦、北魏、東晉都曾有過統一的規劃,但紛紛敗給了現實。
苻堅在淝水之戰的失敗是因為那時候的民族融合尚未深入,敵對的鮮卑、羌族勢力強大,後院起火;北魏的失敗則是南朝的宋、齊、梁三朝經濟富裕,依仗淮河防禦,一時北魏還無力全力南下。北方的柔然突厥,東方的契丹、庫莫奚、高句麗,境內的山胡、鐵弗匈奴都構成了潛在的威脅,北魏內部後來的分裂也一度削弱了統一的步伐。至於東晉則更多是為了政治競爭的需要而北伐,典型例子就是桓溫北伐。
隋朝能統一全國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擁有了黃河流域的全部人力、物力,並有巴蜀等地的上流優勢。因此看待隋朝一統並不能孤立地來看,至少北魏、北周都做出了巨大貢獻。隋代建立之後的首要任務就是統一,在解決了北周舊臣的反覆之後,很快對江陵的梁國動手,解除了南下的釘子;接著多路並進,橫掃江南,陳朝歸附。從統一的難度看,南征持續時間並不久,可見當時的時機選擇的十分妥當,陳朝內部君臣荒淫,不理朝政,民心不服。隋軍戰鬥精悍,多是飽經沙場的能人,自然對南國軍隊形成壓倒優勢。
隋朝統一全國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共同促成下,自然也就如摧枯拉朽,很快見效。天時說的就是隋內部的人才輩出,高效率的軍政體制;地利是因為佔據了巴蜀、荊襄等上中游;人和則是百姓親附用命。
參考資料:
1、中國曆代戰爭史
2、司馬光《資治通鑑》
3、中國軍事史
-
14 # 紅小豆館主
古典小說《三國演義》開篇便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確實是中國歷史的一種總結,隋朝對天下的統一,就是這樣一種情況。自西晉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中國又開始了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對峙的亂世。從大體上看,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更迭頻繁,戰火頻飛,政局更加紛亂,南方的東晉及南朝則相對穩定,軍事衝突也相對較少,但一直保持了一種北強南弱的局面,長期看,南方必定被北方所統一。
先說北方,經過十六國的戰亂之後,鮮卑族的北魏統一了北方,並透過諸多改革,使得國力極為強盛,且從制度上確保了北方的長期強大,只不過在北魏時期,也趕上了南朝相對強大的時期,從南北力量的對比來看,雙方力量並沒有太多的懸殊,所以此時的北方也沒有統一的條件。後來由於爾朱榮之亂,北魏又分裂成東魏、西魏,以及北齊、北周,直到最後,才出現了一個強有力的北周。
北魏分裂後,出現了兩個強有力的人物,宇文泰和高歡,宇文泰建立了北周,高歡建立了北齊,正好與南朝的陳三足鼎立。不過,北齊後主高緯太過昏庸,導致朝綱混亂,軍事能力下降,導致了北周最終滅掉北齊,統一北方,其實如果不是宇文泰死的太早,統一天下的很有可能是北周,後來被權臣楊堅取而代之,成為了隋朝。隋對天下的統一,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當時最強有力的人物宇文泰和高歡的過早去世,使隋文帝楊堅有機會可以借北周興盛之機統一北方,他可以說是坐享其成,他本身又有很強的能力,能夠維持住局面,使各方勢力籠絡到自己的身邊。
而南方自宋齊梁陳以來,南朝的國力日益下降,國土也是一朝少似一朝,到北周統一北方的時候,南北統一已經是大勢所趨了,而此時的陳朝本來就已經不堪一擊,又趕上一個特別懂得吃喝玩樂的陳後主陳叔寶,那麼結束南北朝的紛亂局面,自然也就是一蹴而就,各方面的局事在那個時間點上對於隋朝來說,都是最為有利的。
-
15 # 江雪寒
隋文帝楊堅(公元541年7月21日-公元604年8月13日),隋朝開國皇帝。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
鮮卑小字為那羅延(金剛不壞),鮮卑姓氏為普六茹,普六茹鮮卑姓氏是其父楊忠受西魏恭帝所賜的。後楊堅掌權後恢復漢姓"楊",並讓宇文泰鮮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漢人恢復漢姓。楊堅在位期間,軍事上攻滅陳國,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擊破突厥,被尊為"聖人可汗";內政方面,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在美國學者邁克爾·H·哈特1978年所著中《影響人類歷史程序的100名人排行榜》排行第82位。
統一全國後,楊堅勵精圖治,開創了輝煌的“開皇之治”。結束了自西晉末年到隋統一前近300年的分割割據狀態,實現了自秦漢以來中國的又一次統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經濟發展。
政治方面,楊堅結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鮮卑化政策,將被改成鮮卑姓的漢人大臣以及府兵將領(以及其所轄府兵)恢復漢姓。複姓,代表漢化的主流,終究戰勝了鮮卑化的逆流。表明府兵不再是一支胡人的軍隊,而是一支名副其實漢人或者夏人的軍隊。軍與民的胡漢之分,至此消除。也表明關隴貴族集團事實上名義上都是關隴地區的一個漢人集團。
另外,楊堅廢除九品中正制,改為五省六曹制,後改稱五省六部制,是為唐代三省六部制之藍圖。中書、門下兩省負責詔令的起草和封駁,尚書省負責政務的管理。尚書省又下設吏、民、禮、兵、刑、工六部。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調動;民部,掌管全國的土地、戶籍以及賦稅、財政收支;禮部,掌管祭祀、禮儀和對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國武官的選拔,和兵籍、軍械等;刑部,掌管全國的刑律、斷獄;工部,掌管各種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
軍事上,楊堅改變府兵制初設時,兵農分離情況。轉變為和平時期府兵耕地種田,並在折衝將軍領導下進行日常訓練;戰爭發生時,由朝廷另派將領聚集各地府兵出征的“兵農合一”的制度。
經濟上鑑於五胡亂華以來南北分裂達二百七十年之久,民生困苦,國庫空虛。故自開皇九年(589年)統一天下後,即以富國為首要目標。輕徭薄賦以解民困。在確保國家賦稅收入之同時,穩定民生。由於魏晉南北朝以來,戶籍不清,稅收不穩。於是於開皇五年(585年)下令實行大索貌閱。並接納尚書左僕射高熲之建議,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結果查獲沒有戶籍的百姓達165萬餘口,其中丁壯44.3萬人,以增加國家稅收,改善經濟,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之積弊。
《隋書》:“高祖龍德在田,奇表見異,晦明藏用,故知我者希。始以外戚之尊,受託孤之任,與能之議,未為當時所許,是以周室舊臣,鹹懷憤惋。既而王謙固三蜀之阻,不逾期月,尉迥舉全齊之眾,一戰而亡,斯乃非止人謀,抑亦天之所贊也。乖茲機運,遂遷周鼎。於時蠻夷猾夏,荊、揚未一,劬勞日昃,經營四方。樓船南邁,則金陵失險,驃騎北指,則單于款塞,《職方》所載,併入疆理,《禹貢》所圖,鹹受正朔。雖晉武之克平吳會,漢宣之推亡固存,比義論功,不能尚也。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鹹暨,尉候無警。於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陵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考之前王,足以參蹤盛烈。但素無術學,不能盡下,無寬仁之度,有刻薄之資,暨乎暮年,此風逾扇。又雅好符瑞,暗於大道,建彼維城,權侔京室,皆同帝制,靡所適從。聽哲婦之言,惑邪臣之說,溺寵廢嫡,託付失所。滅父子之道,開昆弟之隙,縱其尋斧,剪伐本枝。墳土未乾,子孫繼踵屠戮,松檟才列,天下已非隋有。惜哉!跡其衰怠之源,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非一朝一夕。其不祀忽諸,未為不幸也。”
《北史》:“皇考美鬚髯,身長七尺八寸,狀貌瑰偉,武藝絕倫;識量深重,有將率之略
-
16 # 新史角
隋文帝之所以能夠結束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成為隋朝的開國皇帝,個人認為大致有三個原因。
第一 晉朝的覆滅
一方面是西晉內部統治的腐朽導致數十年的皇權爭奪戰,西晉國力被消耗的所剩無幾,另一方面是官僚壓迫入境的少數民族,造成了邊關不穩定。
第二 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後的永嘉之亂,使得南方又建立了燕、西魏、東魏等少數民族政權,為楊堅這位亂世梟雄締造了發揮實力的環境。
第三 楊堅稱帝
他本是後周重臣,由於當時的皇帝小,自己有官至丞相,在周圍的人的慫恿下楊堅就篡位了,開皇八年楊堅派楊廣、楊俊、楊素共五十一萬八千大軍,三路大軍伐陳,陳叔寶被捉後,基本宣佈陳的滅亡。
由此結束了南北分裂
-
17 # 斷鷹攀崖
你好,時勢造英雄,加入沒楊堅,可能會有王堅、劉堅、馬堅……統一中國。
1、漢末以來的分裂(不包括西晉)達300多年,人民需要統一。
2、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民族矛盾尖銳,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融合,為統一奠定了基礎。
3、北周腐敗,且皇帝年幼,大權落入外戚(楊堅)手中,為統一創造條件。
4、楊堅個人雷厲風行,篡周建隋。
5、隋朝建立後,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經濟,軍事。而南陳腐敗,隋文帝於是滅陳,統一中國。
-
18 # 至樂無如讀書
隋文帝是開國皇帝,他以自己的雄才偉略,統一了南北朝以來三百多年的天下大亂,大破突厥,被尊為“聖人可汗”。厲精圖治,社會極大的得到恢復發展,開創了開皇之治,開創“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度,使隋朝達到鼎盛時代。開國皇帝取得如此成就,在歷史上並不多。被西方評為中國最偉大的皇帝!
-
19 # 銀河淘玉
除了隋文帝自己所謂的過人之處。還有更重要的呢。首先就是北朝的北魏開始的全面漢化取得了重大成功,使中國經濟文化的中心又迴歸到了北方兩京地區,而南朝自南晉至陳已四次改朝換代政治不穩,從而改變了只有南朝是漢晉正統天命所歸的認知。二就是南朝宋齊粱陳,實力逐漸越來越弱,已經走到盡頭了。三還有就是北周武帝滅北齊一統北方,給楊堅打造的實力基礎和戰略態勢。而人們在談楊堅時,都忘了北周的功績。
回覆列表
時也,運也,命也。
由於東漢末年的民族內遷的民族政策,使那些北方的胡族們,內遷到中原的腹地,在中原王朝強大之時,這些胡族,尚能夠遵守律法,臣服於中央政府,一旦政局有變,便會乘勢而起 。
三國時代,曹魏牢牢掌控著北方政權,儘管羌人不時作亂,當時尚未成心腹之患,而在司馬晉篡魏後的開始階段,也有著新王朝的勃發向上走之氣,新晉王朝終結了三國時代,並完成東漢末年以來的分裂局面。
統一的西晉王朝(當時河套地區已經被羌人佔據)
然而司馬西晉的統一併沒有維持多久,由於司馬家族的分封政策,司馬家族各個藩王都手握重權,司馬炎死後,“何不食肉糜”的司馬衷即位,天下八位司馬家族諸侯王為爭奪權力,互相騎兵混戰,一時間北方中原腹地天下大亂。而此時已經內遷並蟄伏的匈奴等立馬是聞風而動,從匈奴單于劉淵起兵建立漢(前趙)開始,中國歷史上迎來了各種胡族的集中爆發,匈奴鮮卑羯氐羌,中原華夏民族迎來史上的空前浩劫.....
五胡內遷
北方胡人少數民族政權和東晉的對峙
中原生靈塗炭,大批人民和貴族們逃往江南,在西晉被匈奴人、羯人攻滅後,司馬睿在江南貴族們的支援下建立東晉,維持著半壁江山,但是司馬氏的東晉仍在無休止的內鬥,司馬皇族基本上都是權臣的傀儡和玩偶。
北方胡羶遍地,南方內鬥不休,貌似中國完成統一遙遙無期,這時候北方迎來統一天下的機會公元350年左右,北方的氐人在苻氏家族的帶領下,趁著石虎的殘暴帶來的後趙的分裂、以及冉閔的迅速崛起和覆亡的機會不斷攻滅北方各國,特別是苻堅在王猛的輔佐下基本上統一了北方,而且創造幾乎是北方政權最大的版圖。在此形勢下,苻堅舉國南征東晉,意圖一統天下,可是此時的前秦立國過短,而且國內民族眾多,派系林立,苻堅沒有完全解決自己的內部問題,而此時的南方正是名臣謝安主政,還有著名的戰鬥強悍的北府兵,結果是苻堅八十餘萬前秦大軍,在淝水之戰敗於東晉,結果導致前秦內部各派別爭相反叛,前秦被滅,北方陷入重重戰國,東晉趁勢收復了淮河以北的一些領土,這一場北方統一南方的大夢碎了。
淝水之戰前夕前秦已經統一北方
北方不行,南方怎麼樣?此時的南方的東晉沒有多少進取之心,而政權逐漸有權臣把持,東晉的名將桓溫依仗著對北伐的戰功逐漸左右東晉的政權,可是此時的王謝家族的影響力仍在,桓溫篡晉自立的想法沒有實現,而其子桓玄卻直接篡位建立所謂的大楚,而此時的東晉將領起兵勤王的過程中,劉裕的脫穎而出,攻滅了桓玄,並逐漸掌握東晉的主導權,並在最後篡位代晉建立宋國,此為南朝的開始,也是南北朝時期,南朝最為強大的時期,宋武帝劉裕和其子宋文帝劉義隆將南方的北伐事業推向頂峰,攻取了長安、洛陽等關中地區,並將慕容鮮卑的南燕、羌人的後秦等滅國,可是劉宋遇到崛起中拓跋鮮卑,很快拓跋鮮卑將劉宋逐出關中地區,並進一步將勢力拓展淮河一帶,劉宋的北伐失敗。
劉裕北伐攻滅後秦、南燕奪取關中、河南大片地區,但是急於回南方篡位的劉裕最終將北伐半途而廢
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是南北朝北朝的第一個朝代,北魏統一北方後,仍然定都與平城(山西大同)兼顧中原和塞北,可是到了北魏孝文帝時期,他覺得鮮卑人依然堅持胡人的制度不能夠長久,於是飽受漢文化浸淫的他開始以南征的名義遷都到洛陽,並且強迫鮮卑人漢化,要求鮮卑貴族著漢服、改漢姓與漢族通婚,並且按照漢人制度治理國家。正是孝文帝的改革,是北方的漢文化得以復興,使一直以來的南方的把持的所謂正統,開始逐漸北移到北朝手中,不過孝文帝的改革形成了北方的門閥家族,這些門閥後來一直影響著後來的隋唐。
北魏的漢風襲來,中原漢文化的復興,可是沒有治療北魏的頑疾那就是原本的手握兵權的軍閥貴族與中央政府的矛盾,因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變得愈演愈烈,於是爾朱榮等人開始粉墨登場,直接的後果就是北魏分裂後東魏和西魏,而此時的南朝,也迎來權臣篡位的政權更迭,劉宋之後,蕭齊、蕭梁,南陳等先後更迭出現。
北魏孝文帝元宏以南征為名完成遷都並進行漢化改革
北方的東西魏名義是元姓家族(拓跋家族改姓為元),但是都是國內的權臣把持政權,西魏由宇文氏把持,東魏則由高氏掌握,後來高氏篡魏建齊,是為北齊,宇文氏篡魏建周,是為北周。北周和北齊在北方的攻伐上互有勝負,但是後周佔有上風,到了後周第四任皇帝北周武帝宇文邕時期,他蟄伏12年,突然擊殺了權臣宇文護,然後再北周實行均田制、府兵制的改革,並根據當時寺廟佔有大量財富卻不盡興納稅的實際情況大肆滅佛拆廟,短時間內使北周國富民強,並在誅殺宇文護的的五年之後,就興兵滅掉了高氏的北齊。一統了北方。此時的北周國力昌盛,經過孝文帝的改革之後,北方各民族已經深度漢化,國家的凝聚力也遠超前秦之時,此時的南方的南陳在陳霸先死後,即位的陳後主衰弱無能,是南朝最軟弱的一個朝代,北周的一統天下似乎是近在眼前,可惜的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在滅北齊不久之後,就病亡,年僅36歲,一代雄主英年早逝。
北周平滅北齊一統北方後的形勢
自古以來虎父多犬子,宇文邕死後,他的兒子宇文贇即位,是為北周宣帝,可是這貨是個花花公子,喝酒吃繞玩女人縱慾過度,只當了一年皇帝就退位去當太上皇,把皇位給自己的幼子北周靜帝宇文衍,然後再把自己給玩死了,宇文贇死後,他的岳父,他兒子的姥爺楊堅又名普六茹堅(楊堅的鮮卑姓為普六茹)矯詔把持了朝政,然後上演著篡位的老戲碼建立了隋朝,楊堅建隋的過程中沒有多少腥風血雨,政權基本上平穩過渡,所以避免了對國力的消耗,而且楊堅建立隋朝後,繼續著周武帝的政策,並進一步進行積極的改革,將隋朝帶入發展的快車道,此時的南陳後主卻仍在花叢中醉生夢死。於是588年,隋朝派兵滅亡南陳如摧枯拉朽,最終完成西晉以來將近400年的中國上空前絕後的大分裂時期。
滅亡南陳統一中國的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