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歷史觀人心

    謝邀。簡單的說,這是趙高的說辭。戰國時代流行這種誇大和扭曲事實的說法來達到推銷自己觀點的目的。

    字面意思不再贅述,只說事實。要理解趙高的說法,需要先了解秦國的制度。統一六國後的秦制基本秉承前制(注意,我說是基本),尤其是在軍功爵祿方面,依然秉承的是:功及本人,不澤後世。這與漢的世代襲爵、父業子承是截然不同的。秦制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於商鞅變法前後(獻公時期已經開始著手部分改革)推行的耕戰立國策略,布衣也好,世族也罷,要想加官進爵,兩條路:耕,或戰。其中又以戰為優先。秦法有云斬首一名進爵一級,但是分田賜宅要從第五級爵位開始。即便是第五級爵位開始,在當時只有耕戰兩條晉身之路的前提下,也有無數人擠破頭要領田宅。以有限的資源對無限的需求,怎麼辦?秦國面臨兩條路:1 、像齊國那樣,言而無信。說的好,重賞,但是功勞大了不兌現。2、像魏國那樣,慷慨賜田並允許家人繼承,結果就是無田宅可賜、政府財力削弱(功臣將士的封地享受免租稅待遇),更要命的是老一批魏武卒死了,新的上不去,戰鬥力大大削弱。秦國呢?選擇了第三條路:我言而有信,依法行賞。但是,我只賞你。等你老了(普通百姓授田,老而歸國)或者死了(功臣將士),田宅是要收回,再給別人的。你的子女怎麼辦?自己去掙!那麼趙高說的所謂“秦免罷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的誅心之論就很有意思了。

    事實上,翻翻秦國曆史,確實很難找到功澤惠及下一代的人,即便是名將之後,也多是行伍裡打拼一級一級出來的,爹牛逼是爹的,和兒子孫子木有關係,你們要牛逼,自己證明。比如王剪祖孫、蒙驁祖孫。所以秦國自孝公以後很少出現“因為趙奢牛逼就覺得趙括也牛逼,來吧你帶兵”的案例。

    而如果說丞相及功臣將士最後都以伏法被誅收場,也不確切。舉幾個例子:大良造商鞅(彼時秦國無相。秦武王時才設相),死於謀反(甭管真假,官方說法);嚴君公子疾(樗裡疾),善終。(有說法是秦惠文君之弟)。張儀,去職歸魏,善終。甘茂,去職,反正不是被秦殺的。穰侯魏冉,一國之兵營兩國之力,和王權發生衝突,罷相回封地。當然,他是秦昭王的孃舅,當年助力贏稷力克公子壯登上大位,功莫大焉。應侯范雎,以鄭安平事去職。史書上說是高老。但有新史料說是伏誅(雲夢秦簡有跡象表明這貨確實是被處決了,存疑)。蔡澤,去職善終。贏柱短命,丞相不明。文信侯呂不韋,賜死。箇中原因,不再贅述。昌平君,反秦,伏誅。王綰、隗狀,似乎是善終。馮去疾等一干老臣,死於秦二世。然後就是李斯被腰斬。也是秦二世。

    所以截至到始皇帝死的時候,秦國的丞相(準)們的下場,還算是正常的。

    當然,我們這些千百年後的凡夫俗子都看得到,當時的人精李斯不可能不知道趙高的用意。趙高說動李斯的也決然不是這句話,而是:要是扶蘇當了皇帝,重用蒙恬,丫就別想再和你的兒孫們享受這份榮華富貴了!

    一想到要從官倉裡的老鼠再做回廁所裡的老鼠,李斯動搖了。

  • 2 # 智慧包裝

    從沒見過罷免了的丞相功臣,他們的封爵封地還能襲封到兩代人。這些人的封爵封地最終都因為這些人見罪被殺而沒收了。

    《史記·李斯列傳》趙高和李斯沙丘密謀的片段:

    高曰:“君侯自料能孰與蒙恬?功高孰與蒙恬?謀遠不失孰與蒙恬?無怨於天下孰與蒙恬?長子舊而信之孰與蒙恬?”

    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責之何深也?”

    高曰:“高固內官之廝役也,幸得以刀筆之文進入秦宮,管事二十餘年,未嘗見秦免罷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PPO的線下渠道那麼多,為什麼還設立自己的首家旗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