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諮詢師範青

    如何消除羞恥感,這個問題本身就存在問題,所謂的羞恥感是指的什麼呢?因為羞恥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要處理自己身上的羞恥,更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要想完全把羞恥感從我們的內心感出去,這是不可能的。

    我們就來看一看什麼是羞恥,什麼是羞恥感?從心理學上說,羞恥是個體因為自己的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與行為方面,和社會常態不一致而產生的一種痛苦的情緒體驗,那麼羞恥的個體往往會感到沮喪,自卑,自我貶損,自我懷疑,絕望等,認為自己對事情無能為力,產生強烈的無力感。

    那由這個定義來看,羞恥感源於我們對自我的認識,對自我能力的界定。也許這種感覺來自於我們小時候失敗的經驗;也許這種感覺來自於,從前我們不經意間與人比較的過程;也許……因為羞恥感只有在人際互動的情境中才會被體會到,所以公開的情境會強化這種感覺。

    由此可見,我們要想避免羞恥感,就要合理地對自己進行定位,知道自己的優勢,知道自己的不足,不隨意把自己跟別人進行比較,不枉自菲薄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要做到這些也不容易,它需要我們有著比較強的自我覺察能力,也需要我們對自己有著一個更加客觀的認識。從而能夠使得我們,在自己的能力上揚長避短,不斷的取長補短。

    還要強調一點的是,健康的,正常的羞恥感,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有的,這種羞恥感,會對我們的行為是一種約束,在這裡我這樣說,我相信大家都懂的。

  • 2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姜瑩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社工師、中科院心理所婚姻家庭專業研究生、INHMA國際認證催眠師、華人民大學社工系實習督導;具有紮實的心理學功底和較豐富的心理諮詢經驗。整合精神分析、敘事、催眠、繪畫、沙盤等流派技術,諮詢範圍涉及青少年升學壓力管理、婚戀家庭、創傷療愈、職場人際關係、親子關係等領域,諮詢風格溫和抱持而有力量。多次自主開發課程,為學校、企事業單位、社群普及心理學知識和方法,被譽為震撼心靈的課程。

    有羞恥感未必是壞事,古語說知恥而後勇,明明是一個逆襲的模範。

    相反,如果一個人沒有絲毫的羞恥感,恐怕就需要精神科醫生來治療他了,因為這樣的人是沒法在社會中生活的。

    其實,人的羞恥感是從小時候就開始建立的。兩三歲的孩子,會被訓練大小便,形成自我控制的能力,孩子會透過羞恥感,來學習接受社會規則,為將來長大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做準備。

    但是羞恥感太強又容易困住人的手腳,使得人們不敢做更多嘗試,所以管理好羞恥感也很重要。

    如何管理羞恥感呢?

    從認知行為心理學流派中,我們可以瞭解到,羞恥感太強的人,往往有錯誤的認知信念。

    比如,認為自己必須在別人面前表現完美,這種叫絕對化的要求,這種信念會讓人在覺得自己無法完美完成任務時,擔心被強烈的羞恥感打倒,因而採取逃避的方式;還有的人,認為這一件事做不好,整個人都不好,這種認知叫過分概括化,就是認為一時的某一種不好表現,就代表整個人都是沒有價值的人;再有一種,就是糟糕至極,就是這次沒做好,太糟糕了,是種災難,簡直是滅頂之災。

    這些不合理的信念,會使人脫離現實地感到羞恥,並因此陷入自責、自卑等情緒當中。

    若要擺脫過分的、與現實脫節的羞恥感,需要進行心理成長,改善不合理的認知,幫助自己不再被過多的羞恥感困住,走出瀟灑的、盡興的、令自己滿意的人生!

  • 3 # 心理諮詢師馬景芬

    首先,從情緒的分類來說,羞恥感是一種複合情緒體驗,也是一種刺激情緒體驗。是對初級情緒(恐懼、憤怒、悲傷和高興四種)體驗的判斷和覺察而產生的情緒。當事情發生後,初級情緒必然會產生,無法避免和剋制。羞恥感是人類所有感受中最致命的情感,深藏很深,一般人很難覺察。最大的感覺就是:我的存在就是個錯誤,對自己的不滿進而投射對別人的不滿,否定自身,進而產生無能為力的感受。羞恥感往往來自於原生家庭的陰影。

    消除羞恥感的第一步就是停止用這樣的念頭懲罰自己,不憎恨自己,接納自己。其次回想一下從小到大,你曾經被關愛的時刻與情形,寫下你當下的身心感受,並時刻保持覺知,和那個情緒在一起。還可以每天練習記錄“成功日記”,找出當天做的自己認為很棒的事情,寫出自己的情緒感受,並加上一句鼓勵自己的話語。練習多照鏡子,讚美自己認為漂亮的部位。還要多與人互動,學習表達。積極參加一些小組活動或戶外運動,曬太陽,聽輕鬆、舒緩的音樂。

    近年來,正念在降低焦慮、抑鬱、疼痛等方面效果顯著,也可以試試!

  • 4 # 了凡心療愈

    羞恥感並非一種心理疾病而是一種道德障礙,也就是身體與內心道德標準的衝突時產生的情緒,當然這種衝突也可以轉化為內在的力量,去消弭這羞恥感帶來的衝突,所以古人有“知恥而後勇”的說法。

    就像是無法打破的魔咒,一代接著一代傳遞下去,比如你認為男人或女人是靠不住的,不可以相信他人,我永遠做不到,別人永遠比我好等這些限制性信念,你意識不到這些都是從你的父輩哪裡繼承的,最終會傳遞給自己的兒女,而這些都是你好幾世所積累的垃圾,而你卻坐在垃圾堆上,並洋洋自得的認為它是你的王國,你根本不會意識到問題的所在,但是隨著年齡漸長,內心的自我開始挑戰這個標準,你開始叛逆了,你的內心就像是放在100攝氏度的高壓鍋裡備受煎熬,直到開悟的那一刻到來,在這之前你都沒辦法獲得片刻安寧,你一直被這種情緒困擾,比如你一直在挑戰內心的道德標準, 你會產生羞恥感。

    陳老師說,我們多數的不良情緒是在家庭成長過程中養成的,也就是說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在家庭中曾經受到的忽視、漠視和虐待,即便是養育者的無意之舉,也會在我們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影響我們現在的一言一行,甚至導致我們與他人相處時產生障礙。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羞恥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解釋我們我們出現某些行為的心理原因,例如,自我評判和自我責備、自我漠視、自毀行為(如使用食物、酒精、毒品或者香菸虐待自己的身體等)、自我破壞行為(如與自己愛的人挑起爭吵或者打架等)、認為自己不值得擁有美好的事物、相信別人真正瞭解自己後不喜歡或討厭自己、討好他人、對他人非常挑剔(試圖擺脫羞恥感)、暴怒(時常與他人發生肢體衝突或路怒)、反社會行為(違法亂紀)。在這些現象中,羞恥感在受虐或施虐中反覆出現。

    擺脫羞恥感的方法

    我們確實很難直面羞恥感帶來的問題,但想要掌握自我療愈的辦法,我們就必須擺脫羞恥感帶給我們的影響。研究證明,慈悲心是治療羞恥感的良方,而自我悲憫就是將悲憫拓展到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失敗和各種苦難,這對我們很有好處。

    自我悲憫包括五個要素:自我理解、自我寬恕、自我接納、自我關愛、自我鼓勵,其中自我理解、自我寬恕、自我接納是我們關愛自己的前提。陳老師認為,只要受害者能理解“虐待的發生不是因為我”,並且意識到“在應對虐待時自己的很多消極行為是迫不得已的”,他們就會傾向於接納並原諒自己,從而開始關愛自己。

    在自我悲憫五個要素中,自我理解位於這五大要素之首,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學會了自我理解,我們才能卸下“羞恥感”這個重擔,不再用虐待經歷繼續責怪自己,也不再苛刻自己。自我寬恕可以幫我們舒緩身體、意識和心靈,遠離和擺脫折磨人的羞恥感,從而更加認清自己。自我接納是自我理解和自我寬恕的自然結果,當我們可以理解自己的行為,並且原諒自己過往的行為和不作為,那麼我們就可以接納現在的自己。自我關愛是自我悲憫的核心。關愛自己的人,自然會相信自己值得擁有其他人的關愛。自我鼓勵是發展自我悲憫的最後且最重要的一步,自我鼓勵意味著武裝自己,關注自己做了什麼,發現、培養自己的能力,為自己的成就感到驕傲。對於兒童虐待的受害者來說,自我鼓勵是自我悲憫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如果沒有自我鼓勵,那麼他們可能會像之前一樣嚴厲地批評自己,並把關注點放在自己所謂的失敗而不是成就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企業管理中,員工怎樣才能融合,服從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