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務齋
-
2 # 楊仔同學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從一個窮放牛娃開始,經過一步步的努 力,洪武元年,不到四十歲的朱元璋開創了歷史上長達 280 年的大明王朝!僅用 15 年的時間!我感覺確實了不起,看看他是怎麼踏上帝王之路的!
朱元璋既不是當今的富二代官二代。朱元璋貧苦身世。中國歷史上的開國皇帝中似乎沒有誰比朱元璋出身更加低微、身世更加悽慘的。但就是這樣一位慘到掉渣的人成就了中國歷史上難有的偉業。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在他的發家之路上,朱元璋用他的才幹和人生倫理成就了一番事業,然而這其中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
接下來的時間,讓我們看看朱元璋是如何做到的:
第一點:高築牆、廣集糧、緩稱王——擴內需、儲資源、勤務實
朱元璋從元朝手中攻下了金陵,環顧四周,強敵如林。東有張士誠、方國珍,西有徐壽輝、陳友諒,南面是元朝的軍隊,北面是他的頂頭上司“紅巾軍”統率劉福通在和元軍主力廝殺。在諸多勢力之中,被圍在中間的朱元璋實力是最為弱小的,可以說稍有差錯就會遭到毀滅性打擊。在那個時期,時局動盪,各路農民起義軍都在兼併土地來壯大自己,卻又害怕他們共同的敵人----元朝的反撲。所以就地利而言朱元璋是既被四周強敵窺視,而對手又為他提供了抵擋元軍的屏障。就好像現在的商戰一樣,有利可圖卻又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必須要有合理的策略和相應的執行力才能在如此環境中得以生存和壯大。於是朱元璋篩選了手下們的建議,採納了朱升的九字真言----即後來著名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高築牆” ——用我們現在的話講就是積極的防禦戰略,朱元璋在戰爭的初期是打到哪裡算哪裡,好不容易佔領了一塊兒根據地,卻又強敵環伺,無法向外發展,進退不能怎麼辦?“高築牆”的意思不能從字面理解,就是壘牆就行嗎?實際上這裡暗含的意思是,你要是去和別人爭奪市場,就會付出比較大的成本和風險,而且失敗的可能性大,作為一個小公司,朱元璋無法承受帶來的嚴重後果,那看著別人搶奪市場又眼紅,那就只好把自己的市場內需擴大,不追求規模效益,而採用集中化的業務戰略定位,別人要想進行競爭也要付出很大代價,而且朱元璋在這個區域品牌形成,就像“非常可樂”把農村定為他的進攻方向一樣,農村一開始不知道有可口可樂,就知道有“非常可樂”,這樣還大大降低了經營成本(打仗)人事成本(軍餉)。總結一下,大並不代表強,集中所有資源用在一個地方,方能產生區域性優勢,從而逆轉戰局!
“廣積糧”——維持和平,才能為朱元璋贏得時間,但是軍隊不打仗幹什麼?而且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可是資源恰恰是朱元璋所缺的。而且農民的數量嚴重不足,1個老百姓要供10個兵打仗,這問題非常嚴重!如果把兵當作營銷人員,而農民看做生產工人,這就可笑了,沒有產品,銷售人員怎麼打仗,那不成傳銷了嗎?所以朱元璋終於醒悟過來了,抓緊把士兵們培養成複合型人才(能種糧能打仗的兵),是人力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別小看這步工作,朱元璋要開很多動員會,改變員工的價值觀,重新營造節儉、尊重的企業文化,呵呵,這不但營造了和諧氛圍,改善了銷售隊伍與生產隊伍的人際關係,還在提高生產率和現金流上得到了重大突破!這為朱元璋在後面的兼併、重組贏得了非常重要的管理人員儲備和現金儲備,以至於出現次貸危機後,別人都愁眉苦臉,而朱元璋卻大肆收購。總結一下,戰略規劃裡資源的積累、調配、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基礎。
“緩稱王”——緩稱王是典型的跟隨戰略,用低調務實的辦法來把注意力關注最實際的問題,而不是弄花架子,每個屬下都希望朱元璋稱王,因為朱元璋稱了王原來叫“經理”,現在就可以叫總監,原來叫“總經理”,現在可以叫“執行長”,但是這又有多大意義呢,華人愛面子呀!能夠說服大家沉下心來做事,朱元璋的領導力就很強,那時像現在一樣也是“浮躁年代”!
朱元璋經過了幾年的發展,在南方群雄割據的勢力中由最為弱小漸漸的變得有了競爭的實力。
第二點:器小與志驕——高瞻遠矚、科學決策
依靠九字真言積攢了一定實力後,朱元璋的發展出現了瓶頸。隨著時局的發展,各大軍閥之間的小勢力都漸漸被兼併。朱元璋這個時候面臨一個決擇----東邊的張士誠和西邊的陳友諒之間拿誰先開刀,當時大家普遍認為張士誠比較弱,希望先對付他,並利用佔據的江浙一帶土地擴張自己的勢力,從而與陳友諒決戰。應該說這個決策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正確的,但朱元璋在此時體現了他的天才的戰略眼光。
在實際決策中,不受他人,特別是多數人的意見的影響是很困難的,當許多人眾口一辭時,很多人都會從大流,甚至改變自己原來的看法,而朱元璋用他的智慧告訴了人們,真理往往是站在少數人一邊的。
朱元璋對他的謀士們說:“你們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你們沒有看到問題的關鍵,張士誠的特點是器小,陳友諒的特點是志驕,器小無遠見,志驕好生事。如果我進攻陳友諒,張士誠必然不會救他,而進攻張士誠,陳友諒就一定會動員全國兵力來救,我就要兩線作戰,到時就很難說了。”
最主要的是朱元璋具備了領導者的品質,接下來我們看下:
1、苦難是做大事者的必修課
2、審時度勢、冷靜沉穩
3、領導以身作則,方能令行禁止
朱元璋在郭子興手下討生活時,無論受到怎樣的待遇,都堅持要把自己接到的任務完成得盡善盡美。不能不讓人懷疑,除了忠心之外,他或者還有一種完美主義強迫症狀。也正是這樣的性格特點,不但促成了他成就大業,也清清楚楚地表現在了他的治國方面:水必要至清,人必須克己。他自己是這麼辦的,也要求別人這麼辦,而且不許違反。
正是因這樣朱元璋關鍵的文臣武將都非常守紀律,服從命令,對朱元璋也是畢恭畢敬。朱元璋本人也做事踏踏實實,有分寸,有節制。深得文武官員的擁護和愛戴!從而激勵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惜命。正是因為文臣武將的潛心配合,才在短時間內結束了元朝的統治,掀開了大明歷史的一頁。
-
3 # 撥開雲霧見光明HYB
說起我們朱老闆,是如何打造一個上市公司的,這裡面大有文章,首先像老朱這樣的身份建國的只有兩人,另一個為漢劉邦。
朱元璋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因為他們家三代都是農民,他的想法也很簡單,好好給地主打工,以後結婚生子,讓兒子在接著給地主打工,可是天公不作美,元朝的統治一直都是混亂的,到了老朱這個時候,基本上已經到了頭了,天下大旱,他爹媽餓死,哥哥餓死,沒辦法出了家,出去化緣,加入了明教。
湯和給他寫信邀他加入起義軍,後來被人發現,沒辦法去了湯和那,原先在郭子儀賬下混飯吃,後來被人猜疑,自己帶人出去混飯吃,開始了宏圖偉業,
在朱元璋的一生中有一場戰役不得不提,鄱陽湖之戰,以少勝多,打敗陳友諒,後又幹掉張士誠,徐壽輝,整個南方唯他獨尊,這裡就要提幾個關鍵人物:謀士劉伯溫,後勤部長李善長,他的侄子朱文正,將軍徐達,常遇春,耿炳文,馮勝,馮和,湯和。
其實老朱當皇帝,是因為那幾個稱帝的陳友諒,張士誠都被幹掉了,再加上韓林兒又莫名其妙得死掉了,所以老朱的皇位來得是理所應當。
-
4 # 珠城老盧
洪武元年(1368年)大年初四,朱元璋率文武百官在南京鐘山之巔祭天,正式宣誓帝國建立,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改集慶為南京。大明帝國從新開啟漢民族277年統治
-
5 # 簡史資深宅
朱元璋開國之路
1328年,出生盱眙太平鄉,童年貧苦,為地主放牛
1344年,入皇覺寺當行童
1352年,投靠濠州郭子興的紅巾軍,後升任副元帥,娶馬氏
1355年,郭子興逝世,遙奉小明王龍風政權,被封為左都元帥
1356年,攻佔集慶,改名應天府,奉行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方略
1363年,鄱陽湖水戰大破陳有諒60萬水軍,陳有諒陣亡
1364年,自立為吳王,陳有諒子陳理投降;進攻張士誠
1367年,徐達攻克平江俘張士誠,一統江南;討方國珍,開始北伐元朝
1368年,在應天府稱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9月,徐達攻克大都
-
6 # 田客
朱元璋泥腿子出身,放過牛,當過農民,17歲為討生活入廟當過和尚,後來還是為討生活四處流浪。在流浪途中,朱元璋開闊了眼界,增強了本事,拓展了人脈,鍛鍊了能力。1351年元末農民起義爆發,天下烽煙四起;朱元璋審時度勢於元順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閏三月起兵,進入濠州追隨郭子興,當時他24歲。因為朱元璋有能力、有擔當,帶軍隊有一套,得到郭子興器重,把馬秀英嫁給了他,也就是後來的馬皇后,得以進入起義軍的核心領導層。
之後,朱元璋憑藉著在起義軍中的影響力,回鄉招募兵勇,打造了徐達、湯和為代表的淮西二十四將最初的班底。
1354年因為看不慣起義軍內鬥,就率自身班底獨自出徵,由此開啟了朱元璋的開國之路。而後下滁州,經略滁州大本營,期間經歷內部整合,威望日著,取代郭子興成為起義軍首領,完成了起義部隊向正規軍轉變的歷程,在各路起義軍中脫穎而出,走向了爭霸道路。
1356年拿下南北戰略要地,打下應天,同年稱吳國公,其後收攏民心,網羅人才,積極戰備,開始了與一生中最大的兩個對手陳友諒、張士誠的交鋒。這是朱元璋征伐天下,建立明朝歷程中最為艱辛的一段。
從實力最弱而走到最後,期間多次因戰略失誤而陷入困境,最終因對方未把握時機而得以完存壯大,連朱元璋本人都稱此乃天意授之。
1363年打敗陳友諒,1364年稱吳王。1367年消滅張士誠,殲滅方國珍,一統江南!
江南一統,萬眾歸心,民心熾熱可待,而後的1967年朱元璋北伐,席捲天下!
1368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同年,殲滅蒙軍,驅趕蒙元,收復燕雲十六州。開始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盛世。
縱觀歷史,大明得國之正,無出其右!
-
7 # 風逍逍兮易水寒
元朝末年,吏治腐敗,天災不斷,百姓生活民不聊生,各路人馬紛紛揭竿起義,反抗元朝的統治。前有郭子興、劉福通、徐壽輝等起義軍,後有張士誠、陳友諒等人。但是最後一統天下,榮登九五的人卻是當過和尚和乞丐的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於一個貧寒的家庭,自小家境就不好,很小的時候朱元璋就在地主家放牛為生。之後朱元璋的父母死於一場瘟疫,他只好在外乞討為生。過了一兩年,各地爆發了反抗暴元的起義,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正式開始他輝煌的一生。
朱元璋跟隨郭子興南征北戰,憑藉自己才智和勇敢,成功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並拉攏了軍中一大批支持者。郭子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朱元璋,朱元璋正式擠入紅巾軍高層,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就成為了這支部隊的首領,並逐步招兵買馬,擴充勢力,漸漸的朱元璋的軍隊成為了最有實力的起義軍之一。
要說朱元璋的統一之路,就不得不說“九字真言”。傳聞朱元璋打下徽州後,在城中遍訪人才,有一位叫朱升的賢士給了朱元璋這九字真言,也就是著名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正是憑藉這九字真言,朱元璋成功的奪取了天下,成就了霸業。
高築牆也就是打造一個固若金湯的大本營,有一個自己的地盤。朱元璋的發家之地就在應天府,所以應天府就成為了朱元璋勢力的根據地。以應天府為中心,朱元璋逐步向外擴張,勢力一步步強大了起來,也有了爭霸天下的基礎。
廣積糧很好理解,就是要不斷囤積軍糧。一場戰爭中,後勤保障至關重要。如果沒有足夠的糧食,士兵就會吃不飽,戰鬥力也會下降,更重要的是怕引起譁變。在古代,糧食是最重要的戰略物資,比兵器鎧甲都重要得多,有了足夠的糧食,才能募集到足夠的兵源,才能有足夠的實力去爭取天下。
緩稱王就是暫緩稱王。當時各路起義軍都爭相恐後的稱王稱帝,夢想著成就千秋霸業,比如龍鳳政權劉福通,陳漢政權的陳友諒。但是槍打出頭鳥,元朝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可以容忍起義軍,但是絕對不能容忍有第二個皇帝出現。而且如果誰稱王稱帝,就相當於對元朝統治者及所有起義軍宣戰,勢必會受到各方的打壓。所以朱元璋實行的是緩稱王戰略,他沒有沒權力慾望矇蔽頭腦,等各路諸侯紛紛退出歷史舞臺,天下大勢逐漸明朗後,朱元璋才建國稱帝。
朱元璋能成就霸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善於用人,他手下聚集了劉伯溫、李善長、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文臣武將,個個都是萬里挑一的人才,正是他們的輔佐,朱元璋才能一一掃平強敵,統一天下。
回覆列表
元朝末年,元政府壓榨百姓,民族矛盾尖銳,這個時候很多活不下去的百姓就紛紛起義。這裡家住濠州的朱重八,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朱重八家裡的父親、大哥和母親先後去世,只剩下朱重八和二哥,家裡沒錢買棺材,鄰居給了他們一塊墳地,安葬好之後,為了活命,朱重八被迫逃生,走投無路之下,只好投奔皇覺寺做了行僧。
後來皇覺寺鬧饑荒,只好打發和尚們出門化緣。朱重八隻好出門流浪,流浪三年中走遍淮西名都大邑,充分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這段時間也是元末農民起義最盛的時候。
此時,朱重八收到兒時夥伴湯河的來信,邀請他參與郭子興的義軍,朱重八於是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入伍之後,朱重八作戰勇敢、機智靈活、還懂一些文墨,很快就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於是就把朱重八調到帥府當差。郭子興看朱元璋是個人才,就把自己的養女馬氏嫁給了朱重八,並改名叫朱元璋。
此時濠州城內爭權奪利,朱元璋決定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創新局面。後來,朱元璋回鄉募兵,徐達、周德興、郭英等同村鄰鄉的熟人聽說朱元璋做了紅巾軍頭目,紛紛來投,一下子就募兵七百人。後來有帶領24個心腹離開濠州,到達定遠,並在途中招募了近4000民兵。帶領這隻隊伍,擊敗了定遠元軍營地,編入20000人,南下滁州。
在滁州途中,收納下李善長成為幕府,而後成功拿下滁州,此時在濠州被排擠的郭子興來到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三萬兵權。此後郭子興病逝,雖然權力傳給其子郭天敘,但朱元璋成為名義上的主帥。朱元璋在浙西駐紮6年,採納徽州謀士朱升的策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並迅速秘密擴張自己的實力。
至正十六年,張士誠在長三角地帶進攻江南元軍,朱元璋乘機率領大軍進攻集慶,不到十天拿下集慶。此時朱元璋已經擁有十萬兵力,但是四面受敵,不過都不足以兼併朱元璋,朱元璋暫時擁有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至正二十年,劉伯溫被朱元璋邀請到應天,劉伯溫針對當時形勢,向劉伯溫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策略,被採納。此後,陳友諒約張士誠東西夾擊應天,陳友諒率領艦隊向朱元璋開戰。朱元璋率兵20萬,在鄱陽湖與陳友諒展開決戰,朱元璋軍隊充分發揮小船靈活的長處,火攻陳軍,最終取勝,陳友諒被亂箭射死。至正24年,朱元璋到武昌督兵攻城,陳友諒的兒子陳理最終出城投降。
至正26年,朱元璋發表檄文聲討張士誠,平江之戰中,朱元璋築城圍牆,張士誠幾次突圍都以失敗告終,到至正27年,朱元璋攻入平江城,張士誠展開巷戰抵抗卻失敗被俘,自縊而亡。
此時,朱元璋已經基本統一南方。吳元年,朱元璋命湯和討伐割據浙東的方國珍,方國珍投降。
洪武元年,朱元璋稱帝。並在當年被破殘元,結束了蒙古在中原98年的統治,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丟失400的幽雲十六州也被收回。至此,朱元璋統一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