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曾園

    我最難忘的是伏地魔。

    美國著名文學理論家哈羅德•布魯姆一直反對哈利•波特,現在他的口氣鬆動了。說讀這部小說會耽誤人們去閱讀偉大小說的時間。

    仔細閱讀《哈利•波特》就會發現,這其實不是一本浪費時間的小說。請看小說是這樣對“麻瓜”進行定義的:“他們的血管裡連一滴魔術的血都沒有”。對於達德利肥胖和貪吃的揶揄難道不顯得有些深奧了嗎?“達德利說著,並且對著一個看不見的女人抖動他的脂肪盔甲。”“達德利回去搞他的土司麵包。”

    但最吸引人的人物,是伏地魔。有一個預言,伏地魔的對手將會是一個在7月底出生的、父母均為魔法界人士的孩子,將來比他更厲害。除了哈利•波特,還有一個人:納威•隆巴頓。可是伏地魔選擇了哈利,給他“做了標記”。這裡的問題是:“哈利真的是那個命中註定要與眾不同的孩子嗎?還是因為伏地魔的選擇才使他成為了這個人?”甚至,我們還會意識到,預言不僅是預言了現實的未來,預言還干預了現實,正是預言透過干預現實才導致了預言的實現。

    不談伏地魔在第七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開頭中的莊嚴感(幾乎是顛倒過來的鄧布利多)、幽默、尖刻、對女性的魅惑……就說《哈利•波特與密室》中從日記中復活的少年伏地魔,這個在未來將成為魔王的優等生、學生會主席如何?似乎沒有哪部名著創造過相似的角色。即使我們用《大師與瑪格麗特》中的沃蘭德來比較,成年伏地魔也並不遜色多少。在惡毒、兇殘與冷嘲熱諷等方面似乎還略勝一籌。

  • 2 # 河北人張鵬程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這部電影是根據J,K·羅琳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系列小說,迄今已被翻譯成全球42種文字發行,銷售超過l億冊。《哈利·波特》這部描寫一個戴眼鏡的魔法男孩的電影耗資達l.25億美元,它的橫空出世用任何人都沒有想到的魔力席捲了全球,無論大人和小孩都成了它的發燒友,“哈利”風潮—路襲來,神奇的魔法石吸引著全世界大人和小孩的目光。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改編自英國女作家J.K.羅琳(J.K.Rowling)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說。該系列小說已被翻譯成46種文字,銷量超過1億冊,被評為最暢銷的4部兒童小說之一,有可能成為繼米老鼠、史努比、加菲貓等卡通形象以來最成功的兒童產業。本片是《哈利·波特》的首部銀幕作品,耗資達1.25億美元。影片描寫11歲的哈利-波特從小被人家當成怪胎,他一直以為自己只是一個平凡的小孩,直到他收到來自魔法學校的入學通知書,帶領他進入神奇的魔法世界,他的人生才從此有了重大的轉變。片中的主角哈利·波特由11歲英國男孩丹尼爾·雷德克里弗(Daniel Radcliffe)扮演。丹尼爾是從數千名應試者中挑選出來的,他曾在BBC拍攝的《大衛·科伯菲爾》一片中扮演過年少時的大衛。另外兩名英國學生、今年11歲和10歲的沃特森和格林特將出演劇中人物哈里的兩個好朋友。

    J.K.羅琳(1966-),英國女作家。羅琳自小喜歡寫作和講故事。24歲那年,她在前往倫敦的火車旅途中,一個瘦弱、戴著眼鏡的黑髮小巫師一直在車窗外對著她微笑。7年後,羅琳把這個名叫哈利·波特的男孩的故事推向了世界,哈利·波特成為風靡全球的童話人物。 J.K.羅琳作為一位單身母親,羅琳母女的生活極其艱辛。在開始寫作“哈利·波特”系列兒童小說的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時,羅琳因為自家的屋子又小又冷,時常到住家附近的一家咖啡館裡把哈利·波特的故事寫在小紙片上。不過,她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回報。小說一出版便備受矚目,好評如潮,大獎頻至,其中包括英國國家圖書獎兒童小說獎,以及斯馬蒂圖書金獎章獎。隨後,羅琳又分別於1998年與1999年創作了《哈利·波特與密室》和《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進一步轟動了世界。2000年7月,隨著第四部《哈利·波特與火餡杯》的問世,世界範圍的“哈利·波特”熱持續升溫,創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話。據悉,羅琳女士的“哈利·波特”系列將還有三部作品。

    魔法之一:影片雖然由美國華納公司拍攝,但在忠實原著的原則下,演員全部起用英國的著名演員,而攝製組成員竟有800位之多,群眾演員達到上千人。拍攝資金本來是1億美金,但為了讓影片更忠實於原著,所以影片最終投資超過了1.25億美元。而影片中著名的霍格沃茲魔法學校是英 國建於1093年的牛津大學的杜漢大教堂。神秘的古零閣銀行是澳洲駐英國的官方機構。牛津神學院成了影片裡霍格沃茲的醫院。而英國倫敦動物園也為影片的開場戲提供了全部場所。如此精良龐大的製作,是近年少見的。 魔法之二:影片由於是美國華納公司出品,所以製作方特別邀請了世界上名聲最大,曾獲5次奧斯卡獎、18次格萊美獎的著名作曲家約翰·威廉姆斯。這位《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單》、《星球大戰》系列的作曲者,這次創作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全部音樂,那神奇而詭異的音樂與影片中的魔法世界十分貼切,這部影片的原聲音樂也已經由國內的華納唱片公司引進了。 魔法之三:《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這次在北京上映,更是採用了美國DTS六聲道數字立體聲的高科技技術,比如在影片中霍格沃茲魔法學校進行球類比賽的段落中,觀眾坐在影院中的感覺,與球員坐在掃帚上飛來飛去的感覺一樣是兩耳生風的。這種奇妙的音響感受是非數字系統遠遠無法達到的。 魔法之四:特技在影片中佔有了80%的比例,而電影中那些特別精彩的段落,比如“魁地奇球比賽”、“地下室智鬥巨人”和“石雕象棋大戰”等等,實在是讓孩子和大人們都高呼過癮。

  • 3 # 飛說布客

    最難忘的還是2011年的《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的首映禮。

    哈利波特從1997年出版,到今年2017年整整二十年。而在2001年至2007年是他的黃金時代。也是在2001年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這系列的第一部電影上映。而2011年最後一部電影上映,也是十週年。充滿魔法的十年。

    那個大難不死的男孩,也是我童年最重要的夥伴。

    最開始接觸哈利波特,還是在小學的時候每週組織去圖書館借書,那時被封面上那個騎掃箸的小男孩所吸引。當時不懂,最開始看的是密室,糊里糊塗的看完了,發現竟然不是第一部,又開始從第一部開始借,逐漸“沉迷”裡面。

    也因此在最開始的通訊軟體QQ裡,擁有了網友,而那些網友是在各地散佈的“哈迷”,也有人稱自己為“哈密瓜”。還有各種群,還會自己給自己分學院。我們每逢節假日,或者生活中有什麼新鮮事亦或不快都會找對方傾訴,雖然我們從未見過面,但是因為哈利波特,讓我們感覺彼此之間很近。互相通訊,送禮物,視對方為自己另一個地方的知己。時至今日,雖然我早已轉戰微信,但是每每開啟QQ都是滿滿的回憶,而留言板裡也有幾千條哈迷的留言。那些時光,也許現在看來有些幼稚,但那曾是最美好的時光。

    而2011年的首映禮,也是真正讓我們不得不說再見的時刻。群裡大家都在共享著網路的連結,可以實時同步看直播。

    那一段時間,網上充斥著後哈利時代的言論。我們都在說即使電影全部上映,但他在我們心中永遠永遠不會結束。

    由於時差,當時倫敦首映禮在當地是下午,可是在中國是晚上,沒記錯的話,是十一點。

    當時是高二的暑假,那時還沒有智慧手機,只有家裡的臺式電腦可以看直播。找各種藉口說不睡覺,然後開始了第一次熬夜。

    看著主演們依次走上紅毯,看著他們簽名,看著他們擁抱,看著他們熱淚盈眶。

    哈利波特對於我來說,我相信,也是對於無數哈迷來說,他的結束不只只是一部書的完結,不只只是一系列電影的完結,也是一個時代的結束,是自己那麼多年依託的結束。

    如果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烏托邦。那麼,我的烏托邦,是霍格沃茲。

    誰沒有想著自己有超能力,而自己就喜歡拿個小樹枝當魔杖,嘴裡念著一些別人聽不懂的咒語。

    而2011年的首映式,也是向自己的烏托邦說個再見。那種失落,也許就是離別的感覺。

    不過即使現在再也不像以前一樣把哈利掛在嘴邊,但是在任何失落的時刻,在自己獨處的時刻,他,一直在啊。我想他其實已經融入了血液裡,是我生命中不可磨滅的刻骨銘心的存在。

    也永遠記得JK羅琳在最後一部裡寫道:

    如果你忠於哈利,直到最後的最後。

    那麼,就到最後的最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個子不高面板黑腿粗的女生適合穿什麼樣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