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吃遍南寧
-
2 # 15873093579
溼重如衣服泡水,執行真氣,調整身體,就可把經絡,身體內的溼氣從毛孔排力,靠的氣肌體的收宿力和抗體,從湧泉排出經絡溼氣最快。用藥就用鍵脾滲溼藥物為效。
-
3 # 獸醫新同學
您好,作為一箇中醫資深愛好者,同時也是一個長期受脾胃問題困擾的女孩,想給大家分享我自己的經驗。脾胃不好不要怕, 在中醫理論當中,脾的功能非常強大,被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實任何疾病,都是在人體內有淤血的情況下生成的,而脾胃正好具備生成和運輸新鮮氣血的功能。
為什麼脾胃成為後天之本——只要我們能把脾胃養好了,就可以百病不生,即使有病也能很快痊癒!
那麼如何健脾胃呢?除了平時採用喝山藥薏米粥,冬天吃大棗等食療,或吃些參苓白朮丸,人參健脾丸,補中益氣丸等等,還有哪些辦法呢?其實透過飲食補脾胃,的確是不錯的方法,但是好多人不適應或不吸收,怎麼辦呢?其實,最有效且持久的方法就是【揉脾經】
脾經上的穴位可以幫助血液迴圈,能把新鮮血液引入病灶,所以每天多揉揉脾經上的穴位:
-
4 # 沒事喵喵喵
姜棗茶,夏至開始到入伏,每天早上服用一杯,期間不要吃喝寒涼的東西,一個夏天就會好很多。方法三片姜幾個棗,熬製15分鐘以上,出鍋前加點紅糖。我喝了幾個夏天了感覺很好,平時有點受涼頭疼都喝,很管用。
俗話說:“十病九寒”。 “寒溼體質”是萬病之源,而體質“虛弱”的人,寒溼氣就更容易進入我們身體;所以當人體因各種原因感覺疲勞時,就可以透過排寒溼和補充陽氣及時恢復體力,不要讓身體器官在疲勞中變“虛”;從而導致寒氣進入我們體內。
如何判斷體內是否有寒呢?
經常虛弱,容易疲勞;手腳冰涼,怕冷;容易腹瀉,喜歡熱;月經總遲到,常有血塊,易痛經;腿腳容易水腫;下肢容易無力,痠麻,易犯腰痛;夜尿多。以上情況佔兩樣就要警惕了!
寒溼氣容易進入我們身體的5個主要通道
1、肩頸部的“大椎穴”
從“大椎穴”進入的“寒溼氣”容易引起我們的“肩頸痠痛,肩周炎,頸椎病,頭暈頭痛,失眠多夢。
2、前胸的“膻中穴”
從“膻中穴”進入的“寒溼氣”容易引起乳腺腫痛,乳腺管道阻塞,小葉增生乳腺纖維瘤等症狀。
3、肚臍部位的“神闕穴”
從“神闕穴”進入的“寒溼氣”容易存積在我們盆腔,特別是女性,當盆腔內的“寒溼氣”重時,就容易引起我們婦科各種疾病,比如:婦科炎症,月經不調,經血不暢,痛經,血塊,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不孕不育症等。
4、腰部的“命門穴”
從“命門穴”進入的“寒溼氣”容易引起我們腰痠背痛,腰膝痠軟,各種腎虛,性功能下降等症狀。
5、腳底的“湧泉穴”
從“湧泉穴”進入的“寒溼氣”容易往上流動,容易引起漆關節痠痛,風溼關節炎等症狀。
5招教你排除體內寒溼氣
第1招:越懶越要運動
體內溼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溼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溼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病症。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溼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迴圈,增加水分代謝。
第2招: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第3招:避環境的溼氣
我們人體內產生溼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在潮溼、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溼氣入侵體內。
日常生活中應留心下列事項:
1、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溼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痠痛。
2、潮溼下雨天減少外出。
3、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不要蓋潮溼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
4、房間內的溼氣如果很重,建議多開窗透氣。如果外界溼氣也很重,還可以開啟風扇、空調,藉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第4招:薏米煮粥,淮山煲湯
祛除體內的溼氣,其實有很多我們常吃的食物可以起作用。
比如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溼、舒筋除痺、清熱排膿等功效。
紅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止瀉、利水消腫的功效,將薏米和紅豆加水煮熟後食用,可以利尿、除溼,甚至還可以起到美容的效用。
此外,還可以選擇紅豆、茯苓、淮山、黨參等,放到煲湯材料中,或者煲成粥、煮水喝,都可以利尿、除溼,對水腫的人尤其有效。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方法都有利尿的作用,不適宜尿多的人食用。
第5招:妙用蔥、姜、蒜逼出體內溼氣
蔥、姜、蒜不僅是家裡常用的調味料,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
例如,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辣辣的薑湯,用薑湯的絕妙效用將體內的溼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適用於淋雨後預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