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活點點觀
-
2 # 一杯清茶182860292
早期俄式戰機武器偏向於大口徑,美式更偏向於武器的射速和載彈量,飛機操縱俄式注重戰機的爬升率,遇到危險就會迅速拉起規避敵人,美式更注重戰機的低空俯衝和橫向靈活性,美機遇到危險總是迅速俯衝然後急轉彎,現代俄式戰機更注重超機動能力,美式更注重隱身。
-
3 # 武器視野
首先是風格問題。一個國家的戰機設計能體現出屬於它的一種獨特風格,就證明了這個國家比較堅實的航空工業基礎。俄羅斯可以算是世界上第二大航空強國,它的戰機設計形成風格不足為奇。而且,俄國主要的設計局也只有那麼幾個,比如蘇霍伊,米格等。蘇霍伊設計了自20世紀以來俄國70%以上的主力軍機,豐富的經驗使它找到了最能體現自己特點和最能釋放飛機效能的設計佈局的方案。正因如此,幾代蘇系戰機的機動效能都是其同輩中的佼佼者。第二,俄國的財政問題成了制約它各方面進行創新性研發的主要因素。美國軍方和各大軍火公司擁有的強大財政使他們可以大膽地試驗各種新型方案,萬一失敗,也只是幾百萬美元的問題。而俄國目前的情況不允許出現試驗失敗,因此為降低風險,只能不斷改進已有的設計來達到需要的效果。
這也是蘇系新戰機不斷出現,卻始終停留在三代到三代半之間。至於四代機,同美國F-22相比,T-50的許多方面不盡人意,就是因為F-22是全新設計的,沒有一絲以前或已有任何戰機的基因,而T-50還是基本基於三代機的思路,和F-22在外形上的干擾而誕生的產物。美軍軍機多樣化的造型反映出了其強大的國力和軍火工業遍地開花的現象。第三,其實任何人細看都會發現,已出現的中美俄三種四代機,其基本佈局都驚人的一致。這並不代表後出現的兩種借鑑了之前的設計,而是當今軍機的一線設計者對於四代機的這種佈局已達成了共識,其實這種接近常規的佈局卻恰是最有效的。反觀被淘汰的幾種方案,美國的我不甚瞭解,但我知道俄國曾試驗過鴨式佈局,變後掠翼佈局,三翼面佈局,甚至是極為罕見的前掠翼佈局,比如蘇-47“金雕”。可以想象,美國在其四代機方案論證階段肯定也出現了很多不同佈局,但出於同樣的原因,最後的F-22仍採用了常規佈局,這也體現了世界飛行器設計理念的一大進步。所以可以說俄華人出於省事的考慮,使他們提前發現了適合四代機的方案,因此設計的壓力比美華人小了不少。順便吐吐槽,你會發現中國的軍機設計也正形成自己的風格。從“殲8” ,“ 梟龍”到“殲十”到“殲20”,中國正越來越熟練地運用鴨式佈局。以上應該可以解決你的問題吧
-
4 # 偉心透明20轉好
謝邀。由於俄羅斯的經濟缺乏,上一項專案只允許成功,不允許失敗的鐵的概念,是不能動搖的。飛機,這一高科端的全貌設計,是帶有經濟價值.危險的。俄國根本就沒想全新貌彪出的設想,只有在襲舊的基礎.上,看能否有所新的超航外觀。美國的第三代,第四代,就大遷性的不同了。雖然如此,後來還是沿舊,其不失美國本色。後來一切證明,俄羅斯,是闖的大原法了。還是原來的各有所異。
-
5 # 麥田軍事觀察
俄式戰機與美式戰機確實存在很大的不同。俄式戰機的設計給人的感覺就是,一方面,便宜,簡單,航電裝置簡單,功能上單一,另一方面,卻在許多設計上表現出高水平,氣動佈局往往可稱為經典,機動性好。實戰表現也有相當意外的地方,比如:米格17,該機竟然一度可以與F4較量一下。
美式戰機的設計給人的印象就是另一個樣子,一方面,昂貴,複雜,航電先進,功能多,另一方面,卻存在不少問題,往往表現不盡人意。對人員素質要求往往過高。
這樣的不同,其實都是依各自的情況而定,美俄的作戰思想,現實條件都不一樣。俄羅斯一直是陸上強國,它的戰略從始至終都是以地面作戰為優先,對面的寬大的戰線,以及無險可守的地形,使用坦克部隊進行突擊是作戰的核心內容,這時對空軍的要求其實就是很簡單:支援地面作戰,保護自已的地面部隊不挨炸彈。這就需要大量的戰鬥機,那麼戰機就必須可以大量製造,蘇聯時代戰機的年產量在1000架以上,往往要超過2000架,如果過於昂貴,造不起,如果過於複雜,造不過來,至於功能單一什麼,在俄軍看來,這不是問題,專業的事專業趕。當然了,後果就是讓設計師們燒腦子,最後的結果就是經典了。
美軍就完全不同,更多的考慮不是掩護,而是從空中阻斷對手的地面功勢,對戰機的更高多,對價格反而不敏感,強大的工業與財力優勢,可以不顧及。也沒有一支幾萬輛坦克的地面部隊去供養,所以對戰機是儘可能完美。
-
6 # 金戈鐵馬
俄美軍用戰鬥機效能大比拼
一、影響俄羅斯軍用戰鬥機研製與生產的主要因素
(一)、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研製力量依然雄厚。蘇聯解體後,除著名的安東諾夫設計局由於其所在地是基輔,已屬烏克蘭管轄外,其它著名的飛機設計局,如米高楊、蘇霍伊、圖波列夫和卡莫夫設計局,都歸屬了俄羅斯。這些設計局研製能力強,設計經驗豐富,基礎性研究也比較紮實,因此,俄羅斯仍具有雄厚的研製力量,這是俄羅斯軍用戰鬥機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二)、俄羅斯擁有前蘇聯多年積累下的技術裝置。從70年代開始,前蘇聯軍用戰鬥機的設計思想已由簡單實用的原則,轉向了立足在技術上全面趕超美國。在這一原則思想的指導下,前蘇聯增加了對航空新技術預研的經費,僅1973財政年度對用於航空技術開發的投資就高達34億美元,以後逐年增多。這對於90年代俄羅斯研製和生產戰鬥機勢必產生重大影響,因為根據航空技術的發展規律,對航空技術開發的投資,一般要在15-20年以後才能產生效果。因此,俄羅斯下一代戰鬥機的研製與生產是有著比較充裕技術與裝備儲備的。
(三)、政府與軍方全力支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航空工業雖然一度趨於混亂,但在政府和軍方的全力支援下,很快就穩住了陣角。政府和軍方還立即制定了一個航空工業21世紀的發展規劃。該規劃要求研製新一代作戰飛機,如蘇-34、I-42等,該規劃的實施,必將使俄羅斯在21世紀初擁有先進的軍用飛機,並使其繼續保持空中力量強國的地位。
(四)、經費短缺是制約俄羅斯軍用戰鬥機發展的主要因素。90年代是俄羅斯軍隊80年代以來最困難的10年,軍隊建設在國民經濟和國家政策上不再享有絕對優先的地位,軍費開支逐年下降,1995年俄製費開支僅為120億美元,是1987年的二十五分之一。由於經費短缺,不旦使空軍的新型飛機不能按時服役,而且空軍的飛行時間也大為減少,目前每名飛行員的年飛行時間僅為30-50小時(北約國家為180小時以上)。一直為經費困擾而進展緩慢的I-42戰鬥機,也已面臨下馬的危險。因此,經費問題如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將直接影響到俄羅斯空軍在21世紀初的實力。
二、俄美軍用戰鬥機效能及技術對比
(一)、動力裝置。蘇-27在做“普加切夫眼鏡蛇”機動動作時,迎角可達90-120度以上,發動機仍能正常工作,既不失速,也不偏離,而且在恢復平飛後增速很快。其原因是在設計發動機時就考慮了提高喘振餘度,如米格-29的RD-33發動機,每組壓氣機的平均增壓比為1.33,而同級的美國F-404發動機的增壓比是1.54,法國的M-88發動機則高達1.61。
(二)、載油係數及航程。蘇-27B機內載油量為9400公斤,載油係數0.45,不掛副油箱航程為3900公里,正常起飛推重比略高於美國的F-15C,作戰翼載荷也不大,這就保證了飛機的高效能。美國F-15C帶有保形油箱使載油量達15900公斤,載油係數達0.50以上,航程5700公里,但飛機的超音速效能受到影響。
(三)、續航能力。蘇-30飛行14000公里要4次空中加油,而F-15C飛行同樣距離需6次以上空中加油。
(四)、起降效能。俄製米格-29起飛與著陸距離分別為240米和600米,而美軍的F-16則需400米和670米,而且所有俄製戰鬥機都在進氣道上採取了一種特殊措施,使其能在野戰條件下於簡易機場上使用,而這一效能在現代戰爭中具有極大的優越性。
(五)、氣動佈局。俄製的米格-29、蘇-27的氣動佈局吸收了美軍F-14、F-15的雙垂尾,F-16、F-18的邊條等。蘇-27採用了前緣延伸邊條,與美機相比的優點是:產生強渦流,在60度和更大的迎角時能吹走部分紊流附面層,具有較好的俯仰操縱性,具有大過載飛行能力。
(六)、材料。米格-29M大量採用了複合材料及鋁鋰合金。雖然增加了許多機載裝置,但其結構重量仍與米格-29A相同。這表明俄國在複合材料的運用上並不比美國落後。
(七)、彈射座椅。俄製米格-29、蘇-27的K-36P彈射座椅能在1400公里/小時下有效工作,而美國同類型產品有效工作時速最大還不足1000公里/小時,同時俄製彈射椅還有抗強風壓侵襲、直立姿態下降等優異效能。美空軍和海軍都已購買俄製的K-36P。
(八)、操縱系統。進入90年代後,俄製戰鬥機的操縱系統已有很大改觀。目前,蘇制蘇-30、蘇-33等都已採用了數字電傳操縱系統。據瞭解,俄國正在研製的I-42可能採用了光傳輸操縱系統,並於1992年在米格-29飛機上進行了試飛。這說明俄國在操縱系統方面與美國已不相上下。
(九)、隱身技術。各國情報界一般都認為俄國的隱身技術落後於美國,其原因是美國已擁有F-117和B-2等隱身飛機,而俄國的隱身飛機仍尚處在研製階段。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經濟上的因素。隱身飛機除技術精密、結構複雜外,其價格也極其昂貴,非一般國家所能承受,就是美國裝備量也很小。二是俄國對策上的因素。美國的隱身飛機出現後,前蘇聯沒有立即效仿進行研製。俄國認為隱身飛機對空中作戰飛機的威脅並不大,而對戰略目標威脅卻很大;隱身飛機只對短波雷達有隱身作用,對長波雷達是無效的。因此,前蘇聯採取的對策是進一步完善防空體系,如研製了SA-12防空導彈,改進了A-50預警機和米格-31截擊機的雷達系統,使之具備反隱身能力,迫使美軍在實施突防決策時不敢輕意運用隱身飛機。
(十)、飛行效能。米格-29、蘇-27能以110度以上的迎角平飛和以180度側滑角作低速後退曲線飛行,而且能操縱自如,這一飛行能力不但顯示出它們擁有突出的縱向、軸向及橫向敏捷性,而且具有很高的戰術價值:空戰時,飛機的迎角越大,其調轉機頭的指向能力就越強,爭取第二次開火的機會就越多。蘇-27的“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飛行動作,可使飛機迅速減速,使追趕的敵機前衝至不利的位置,使蘇-27更有效地尋找到開火機會。上述這些效能,是任何現役西方戰鬥機所不具備的。
另外,拉起大迎角急轉180度特技也是美國和德國在X-31驗證機上竭力想解決的問題之一。其作用是為使飛機擺脫敵機載脈衝多普勒雷達的跟蹤並爭取第二次開火的機會。由此看來,俄國已較好地解決了超大迎角飛行的問題,而美國至今還未很好地解決,X-31驗證機只飛到了74度迎角,F-22只有70度迎角,而俄羅斯下一代I-42的大迎角效能將比現在的更為優越。
(十一)、機載武器。
1、導彈。
(1)俄製R-73導彈是世界上第一種同時具有近程和遠端機動作戰能力的空對空導彈。其導引頭跟蹤目標總活動角達140-180度,說明該導彈偏軸發射角很大,至少為(70度。而美國同類的AIM-9L“響尾蛇”導彈只能在半錐角範圍內跟蹤,偏軸發射能力僅為(30度,R-73採用推力向量控制技術,射程為40公里,AIM-9L只有20公里。據分析,如果俄美戰鬥機進行近距空戰,獲勝可能性大的一方將是俄製飛機,因為除了空對空導彈的效能差距以外,俄方飛行員還配有頭盔瞄準具,它與R-73配合能達到快速跟蹤、快速瞄準、快速開火的要求。
(2)俄製R-77中程空對空導彈是俄羅斯戰術、戰略飛機於90年代中期裝備的制式空對空導彈,其獨特的柵格狀控制尾翼技術,給該彈以極強的穩定性,在大迎角時不失速,重量輕,尺寸小,機動能力好。它是發射後不用管的導彈,可攻擊以12G作機動飛行的目標,最近、最遠射程為300米和100公里,西方國家同類導彈中只有美國的AIM-120導彈才能與之媲美。雖R-77比AIM-120稍重一些,但射程卻遠,而且攻擊機動效能更好,能攔截中、遠端空對空導彈。目前,俄方正在對其進行改進,重點是增大射程,以攻擊敵方的預警機。
2、航炮。
米格-29、蘇-27配備的的30毫米單管航炮為內埋式安裝,備彈250發,射速3000發/分,其火力大於美軍飛機上20毫米航炮的火力。
(十二)、火控系統。俄羅斯戰鬥機的火控系統一般由火控雷達、紅外探測器、鐳射測距機等組成。它們不旦可以單獨使用,而且可以綜合使用,更可以與頭盔瞄準具互連使用,抗干擾能力較強。例如,米格-29M的火控系統由雷達、紅外控測器、鐳射測距機、電視攝像機等組成,其火控雷達探測的距離為100公里以上,能同時跟蹤空中的10個目標,並能同時攻擊其中的4個目標,該雷達也能對地面目標進行跟蹤、鎖定,這一能力不亞於美國F-16C戰鬥機的AGP-68雷達。由此可見,在火控系統方面,美、俄大致相當,俄羅斯在某些方面還略佔優勢。
(十三)、防空(地空)導彈系統。由於防空導彈在整個空戰中的地位與作用日漸上升,因此有必要對俄、美兩國的防空導彈也在這裡做一簡單比較。由於美國“愛國者”導彈在海灣戰爭中攔截俄製“飛毛腿”導彈的成功率高達80%以上,因此它的名聲大振。其實,它並非能穩坐世界地對空導彈的“第一把交椅”,前蘇聯於80年代初裝備部隊了一種С-300ПМУ導彈,西方稱其為“薩姆-10”,並送綽號為“牢騷”。請看“牢騷”與“愛國者”在一些基本效能上的比較:
“牢騷”能夠發現185公里距離上的目標,同時處理120個目標,並同時制導12枚導彈攻擊其中6個不同的目標;“愛國者”能夠發現150-160公里距離上的目標,同時處理100餘個目標,同時制導8枚導彈攻擊3個不同的目標;
“牢騷”的戰鬥準備時間為5分鐘,“愛國者”要30分鐘;
“牢騷”垂直髮射,可攔截360度範圍內的目標,“愛國者”38度仰角發射,攔截範圍是正前方扇形範圍內;
“牢騷”射高範圍是25-27000米,“愛國者”是300-24000米;
“牢騷”所有裝備都裝在8×8的越野卡車上,有較好的機動性與越野性,“愛國者”的所有裝備都在拖車上;
“牢騷”粗、大、笨、重:長7.25米,直徑0.508米,發射重1664公斤,“愛國者”精巧強悍:長5.31米,直徑0.41米,發射重1000公斤。
“牢騷”的制導方式是無線電制導和未端主動雷達主動尋的制導;“愛國者”採用複合制導,初始階段按預程式設計序飛行,中段靠無線電指令制導,未端採用一種特殊的半主動雷達(即TVM制導方式)制導。
另外,“牢騷”的發射比較獨特:第一階段是冷彈射,即由發射筒內的壓縮空氣將其垂直彈射至30米高度後,導彈發動機才點火飛向目標。
綜上所述,總體上二者旗鼓相當,細細分析“牢騷”略勝一二。
(十三)、實戰比武。據報導,在1994年秋美軍蘭利空軍基地第一戰鬥機聯隊應邀訪問俄羅斯空軍利佩茨克前線航空兵戰鬥訓練和進修中心期間,雙方以蘇-27UB雙座殲擊教練機、F-15D雙座戰鬥教練機對陣,進行了一次實戰條件下的比武。第一回合是蘇-27UB進入尾隨攻擊F-15D位置,F-15D做規避動作。結果無論F-15D怎麼翻滾騰挪,也擺脫不了蘇-27UB的追擊,當F-15D用最大加力企圖甩掉蘇-27UB時,蘇-27UB僅使用最小加力狀態就追上了F-15D,最終F-15D被蘇-27UB的雷達鎖定。第二回合雙方交換攻防位置,一開始蘇-27UB就做了一個最大加力狀態的急速上升加左轉彎,儘管F-15D也用最大加力追趕,但由於飛機最大推力比的差異,俄方飛出了攻擊範圍。蘇-27UB擺脫追擊後,立即做了一個180度急轉彎,轉守為攻,目視發現F-15D,當轉到270度時即佔領了F-15D尾後的有利攻擊位置,鎖定目標。由於蘇-27UB是在瞬間甩掉攻擊者並轉到其後方的,所以美方一時竟失去了目標,最後求助於地面雷達導引才得知蘇-27UB已在其後的有利位置,但無論怎樣機動,都象第一回合一樣,無法擺脫被攻擊的狀態
-
7 # 君令天下
最明顯的兩個特點,俄製戰鬥機的航電系統落後,但氣動設計較強。而美製戰機的航電系統要比俄製航電系統先進不少,但是戰鬥機的機動性同代相比基本上處於完敗。
-
8 # qzuser
我就說說自己的觀點,並不很恰當,供大家莞爾:美式好比考試門門90,蘇式呢,有一兩門92,3,大多數70,80,這樣
-
9 # 一念燦若煙華
冷戰時期,受二戰影響,蘇聯人認為戰鬥機是消耗品,所以格外重視火力和機動,不重視適航性和航程,所以出現過很多“機場保衛者”(米格為首)而美國則認為戰鬥機是奪取制空權和護航用的,所以注重航程和效能的均衡性,不過發展到現在,俄羅斯戰鬥機能玩出的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美國飛機也能玩了,美國飛機超視距攻擊,俄羅斯也能玩了。但美國的航電,飛控和隱身就甩俄羅斯不少了。
回覆列表
美國二戰時期的戰機,大多顯得有些笨重,後來有所改進。戰後走在了噴氣式飛機研發的前列,目前其第三代飛機的主要特點是氣動佈局合理,電子裝置不斷升級,處於世界先進水平。而第四代戰鬥機f-22 f-35更注重隱身效能,以優異的隱身效能來取代過去的短時間超音速突防,但由於過於注重隱身設計,從一定角度來說,影響了機動能力。俄式戰機在二戰中以可靠性高著稱。戰後由於蘇聯大力發展軍備,逐漸呈現出以蘇霍伊 米高揚兩設計局為領導戰機設計的格局。其特點是具有超強機動能力,可謂世界第一,但是機載電子裝置較為落後。儘管俄羅斯正在改進航電裝置,但是俄式戰機已經給人留下了電子裝置落後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