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白讀社會
-
2 # 生活分分鐘
心理諮詢的過程中,我和我的來訪者經常有這樣的對話模式:
“唉,我最近一段時間感覺特別的焦慮。”
“好,那你就在焦慮的情緒狀態中去停留一段時間。”
“唉,你怎麼這麼不負責任呀?我都著緊張成這樣子了,你快點讓我學會放鬆吧。”
“你還不知道焦慮的狀態正在給你帶來難受的感受的同時,或許它也在保護著你將要面對激發和喚醒被你忽略的重要東西,而這些東西對你來說很恐懼、害怕,無法應對。”
這,恰恰就是心理諮詢的意義。
很多人問,心理諮詢為什麼不給我答案?
為什麼不告訴我方法?
為什麼不告訴我“怎麼處理婆媳關係?”
“我怎麼找到真愛?”
“怎麼和伴侶和諧相處”?
對不起,方法太表象,解決不了你真正的問題。即使告訴了你方法,問題也依舊會發生。
為什麼?
因為大多數問題的根源都會在你自身上找到答案。
所有心理諮詢的過程就是:讓你自己成為一個心理成熟的人。
感受情緒,是心理成熟的開始
故事情景:女孩的爸爸是個非常暴力和強勢的人,小時候對於他們母女二人總是打罵和指責。對比之下媽媽特別膽小懦弱,習慣逆來順受。當爸爸指責母女倆時,媽媽選擇躲到一邊不去面對,或獨自一人離家出走。
她把所有的憤怒都指向了爸爸。但多年過去,她已經“接受”了這個事實。“現在我已經不恨他了。因為他本來就是這樣的人,改變不了。”
對於媽媽,她則會努力的共情:“我不怪她。她能怎麼辦呢?她自己都那麼可憐,那麼弱小。”
真的不怪嗎?
當我讓她仔細回憶小時候的事情時,她反覆提到自己會無數次在深夜抱著媽媽的照片哭:媽媽,你在哪啊?你為什麼不來保護我?難道你不要我了嗎?難道你不愛我了嗎?媽媽,你是不是特別的討厭我,我是不是你的累贅?
“媽媽,其實我很生你的氣,為什麼你把我一個人丟下?”
她沒有恨嗎?並不是。
因為太善良太弱小,所以選擇不責怪他人,壓抑自己。
很明顯,童年的傷害是父母兩個人造成的,一個是簡單粗暴的父親,一個是懦弱逃離的母親,這兩部分都是她各種負面情緒的共同創造者,但她把媽媽的行為合理化,壓抑了對於她的憤怒、不滿和失望。
任何的壓抑,對於人的身體和精神的傷害都是有巨大的。常年的情緒壓抑可能會提高患身體疾病的機率。壓抑會讓自己沉浸在無形憤怒當中,意識層面感覺情緒消失了,但情緒依然存在於我們的潛意識了,壓抑掉了對於新的美好的東西的一種嚮往、對於快樂的一種允許、對自我力量的真實釋放。
所以,一個情緒成熟的人,懂得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我經常問來訪者“你此時的感受如何?”
“你那時有什麼樣的感受?”。
基本上很多人會這樣回答:
“我覺得我做的不好。”
“唉,我覺得領導太苛刻了。”
“我覺得朋友都很虛偽”。
我又問,“不評價,你有什麼樣的感受?”
“我覺得自己也很悲傷,很憤怒,很無助。”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總是習慣於先評價。因為評價是獲得安全感幻想的最佳途徑。
我的求助者裡也有很多媽媽父母親。“我的孩子不聽話,我的孩子有網癮,我的孩子性格很暴躁,我的孩子……你說我該怎麼辦?您給我一個方法吧。”
對不起,我給不了。
因為給你一個方法,就是給了你一個對於孩子的評價。而這個評價,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且往往是不準確不客觀的。
我希望你去感受。
感受是對自我尊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標準。你要允許自己感受,識別自己的情緒,並允許自己在這種情緒裡有一定時間的停留。這是心理成熟的第一步。
如果你想直接找一個方法跳過你的感受,把情緒假裝遮蓋過去,結果是真實觸發你內在恐懼和焦慮的原因也會就此永遠被掩蓋了。
如果我們總是用一個又一個的評價標準和答案掩蓋了真實感受,我們怎麼可能會找到自己的核心脆弱?
決定的獨立,心理成熟的基礎
小時候,父母親會說“這個同學是好孩子,TA學習成績好,所以你要跟TA做好朋友,那個同學調皮搗蛋,那個同學是離異家庭,所以你要離他遠一些……”
進入青春期後,我們需要進行自我判斷。如果總是被幹預和被打斷“你不能這麼想,你這樣想是錯的,你不能……”這種做法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自尊的發展。
因為你總錯,因為你太小,因為你不懂,所以我來告訴你:我是為你好。
孩子就會覺得“我不夠好,我不夠成熟,所以才需要你指導。”自尊降低,慢慢演變成自卑。
如果你被剝奪了對一件事情的判斷和體驗的權利,你的自我力量就會被削弱。
“我隨便,你決定吧”
——決定的獨立
你問另一半,“今天晚上咱們吃什麼?”
“啊,你決定吧,我也不知道吃什麼。”
“咱們待會做什麼呀?”
“啊,隨便吧。”
一而再,再而三的話,你會很憤怒,然後對方還會很委屈地說,我都聽你的,你還不高興嗎?
為什麼會憤怒?
是因為你把決定權交於對方的同時,也交給了他另外一個東西:承擔責任。
對方也做出了“我不承擔責任”的決定。很多人用性格好來解釋這種表現,其實背後是因為他沒有擔當責任的勇氣。
如果工作和親密關係中,永遠都是要讓別人來去承擔責任,隨著時間的累積,他就會感覺到有很沉重的壓力感,直到有一天無法或不想再承擔。
所以決定的獨立性,意味著一個人是不是有擔當責任的勇氣。一個成熟的人,內在一定要有這樣的責任意識。
邊界,心理成熟的保障
一個60多歲的媽媽有天來找我,她很絕望。她說兒子跟她已經半年沒見,也不接電話,但他們同住一個小區。
“他談了個女朋友後就變了。”她哭訴道。
以前,她每天要到兒子家裡打掃衛生做飯,為此還特意買前後樓兩個房子,“我能夠在我的房間裡就看見我兒子在幹嘛。”
當另外一個女人——兒子的女朋友出現時,她就會感覺到我的領地受到了侵犯。
但兒子覺得,“我需要有隱私,我需要獨立,哪怕我受點累,但我是一個成年人了。”
兒子和女朋友試圖去說服媽媽,“媽媽,我們的生活我們真的自己可以處理。”
媽媽就哭了:“你怎麼能這樣呢?長大了翅膀硬了就不需要我了呀。”
這就是一個沒有邊界的極端例子。
我們這一代很多人都揹負著這樣的精神負擔:“我這樣做的話,我媽該不高興了呀”“我這樣做的話,我老公該生氣了呀。”
沒錯,為邊界的出現可能會讓甜蜜產生一種孤獨感,但同時,他們也產生了自我,要自己去承載自己,而不能把自我的快樂和自己的價值感只建立在另外一個生命體上面了。
這恰好是一個人成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基礎。
有兩類人,他們以兒童的方式存在於一個成年的區殼當中。他們往往個人邊界非常不清晰。
一種是自戀。
這種人不管別人說他好不好,他都依然能夠讓自己非常愉快地停留在自己認為的價值體系當中。他的邊界已經蔓延到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跟這種人在一起會非常有壓力感,因為他不允許你去判斷,不允許你去獨立,不允許你去評價。
另一種是依賴。
如果一個人過度依賴的話,他等於是放棄了自己的邊界,而以你的思想為思想,以你的選擇為選擇,久而久之必會出現問題。
我有一個女性朋友,結婚11年時她先生突然提出來離婚,離婚的原因是:我太累了。
她說:“我沒覺得我怎麼樣啊”。
但她的先生跟我說,“我妻子下樓買一根蔥,要給我打個電話,問這個蔥我是要買長的短的,粗的細的,她去坐公交車,要給我打電話,我是坐公交還是坐地鐵,出差時我幫她把箱子裡每一樣東西都裝好,然後她給我打電話說,你把我那個杯子擱哪了?”
“我累了。”
的確,這等於一個人是揹著你一起去生活,慢慢的就會疲憊。如果你太過於依賴而放棄了自我,而這種放棄自我可能時間長了的話就會出現兩種結果,一種結果就是別人不堪重負,先撤了;還有一種結果,就是你覺得自己越來越沒用,進入一個自我貶低狀態中。
一個心理成熟的人,必定是情緒上穩定、個人獨立、邊界清晰的人。
要成為這樣的人,必須要勇敢行走在黑暗裡:真實地感受和麵對你的情緒,勇敢實現自己的經濟和人格的獨立,保衛自己和尊重他人的個人邊界。
如果我們內心有黑暗,有缺失,正好,藉此機會勇敢的在黑暗中去行走、探索和打破,你會發現:擁有成為一個心理成熟的人的想法,本身就意味著你是一個內在有力量的人。
這就是你成熟的起點。
回覆列表
如果不知回顧總結,即便經歷太多,心理也不會成熟,或許只會麻木!
經歷多,只是一個前提,而不是必然的根源!
只有有了經歷多的前提,再不斷的加以回顧總結,人的心理才會逐漸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