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銘徽
-
2 # 三觀粉碎機
對於端午節要說“端午安康”,而不能說“端午快樂”,最主要的依據是因為從傳統上來說,端午節是源自於“五月五日驅邪說”。
在古人的歷法裡面,端是開始,午就是五月,而五月五日又被稱為惡月惡日。古人認為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惡”的一天。本來進入仲夏五月的時候,不僅天氣開始炎熱起來,而且蚊子蒼蠅也開始滋生繁殖,在衛生條件極差的古代,也正是傳染病流行的時候。至少在戰國時期,古人們就對此形成了惡月惡日的習俗,比如《荊楚歲時記》裡就說:
五月俗稱惡月,多禁
在那個科技不發達,一起都以自然崇拜迷信為主的古代,古人們對於五月能夠怎麼辦呢?自然便是各種驅邪儀式,比如說划龍舟,綁五色絲,喝雄黃酒,貼鍾馗門神等,是的,這就是現在的端午節。而後,隨著祭奠愛國詩人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的說法流行,於是才形成了現在的端午節。
“屈原五月五日投淚羅而死,楚人哀之,逐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梁朝 吳鈞 《續齊偕記》
所以不管是從為了驅邪來說,還是為了悼念來說,端午節用“端午安康”,都比用“端午快樂”更為妥當。
但是,妥當歸妥當,這是從漢語語境來說的,而事實上,古人並沒有說端午節就非要用“端午安康”,而不能用“端午快樂”,使用“端午快樂”也並不是傳統叫法。其實古人對於端午節,過的還是相當喜慶的,畢竟有那麼多活動和好吃的。比如說歐陽修的《漁家傲》: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總之,對於當代來說,你說端午快樂或者端午安康,都由你自己的,畢竟節日雖然還是那個節日,但是我們慶祝的初衷已經不一樣了嘛。
-
3 # 蕭大俠學堂
端午節
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華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端午節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賽龍舟的習俗。
節日起源古仔一:
端午節起源說法眾多,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古仔二:
紀念伍子胥說
端午節起源傳說相關人物:屈原與伍子胥圖冊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華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古仔三:
紀念孝女曹娥說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很多人在問:端午節我們要不要說端午節快樂呢?漢代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現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說法。這一習俗至遲從戰國開始流行,迄至漢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漢人王充的《論衡》、應劭《風俗通》以及《後漢書》中,多有記載。
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以除瘟、驅邪、求吉祥,因而出現了相關的文化活動,形成了頗有特色的端午節。
在這一天,伍子胥投錢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屈原投汨羅江;是個悲壯的日子,是祭祀日子。所以不要說“端午節快樂”,只能說“端午節安康”。
-
4 # 波羅波羅馬丁
屈原的悲情早已化為歡樂的民俗,山河破碎的詩祖,在九天俯瞰歡樂的現代人們,他也會感到快樂的,所以說端午節快樂,沒有什麼不合時宜,相反的故作凝重,有些做作了。屈子和我們同歡,道一聲:端午節快樂!
-
5 # 木易芯子
作為生活在楚地的人還是不要說端午快樂了。但是從民俗等傳統文化的層面上說,說快樂還是有一定的意義的。
一條關於端午節不能互祝“快樂”的訊息在各網路平臺瘋轉,訊息內容為:
端午節不能互祝‘端午節快樂’,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為端午節是個祭祀節日,歷史上的這天伍子胥投錢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屈原投汨羅水,非遺專家楊廣宇教授說,不是所有節日都互祝快樂,如清明節、端午節,只能互送‘安康’。”隨後,有學者、作家等發微博反駁這種說法。其中,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發微博稱
端午和清明不太一樣,端午雖然紀念屈原,但也有祛病祝吉祥、讓大家快樂的意義,祝“端午節快樂”才是傳統。北宋詩人晏殊的端午詩:“雕盤分楚粽,重重團扇畫秦娥;宮闈百福逢嘉序,萬戶千門喜氣多。”又例如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詩的序中說道,在端午節“嘆節氣之迴圈,美君臣之相樂”。可見,端午不能說快樂似乎是一部分人只看到了部分習俗而說的。
端午節的設立和傳統農業民族注重時令節氣相關,五月初五氣溫上升,天氣開始進入暑熱時段,這時各種害蟲、五毒等滋生,老百姓為了祛邪避毒、祛病防疫而設立了端午節。端午節喝雄黃酒,掛蒿草、艾葉,燻蒼朮、白芷等行為就是為了驅蟲避邪,因此設立端午節的初衷是歡樂喜慶的,是為了祛毒平安的,並不是像清明節一樣的祭祀性節日。
大部分民俗學家認為,是先有節日之後,才有傳說附著在節日上,賦予節日以其他意義,但這些意義也只是端午節其中的一部分,並不是因此端午節就成為了一個祭祀性的節日。
端午節設立初衷就是一個歡樂的節日。
-
6 # 成都Go
我終於找到了端午節不能說快了的“始作俑者”,一個自稱“非遺專家”的楊叫獸——楊廣宇。
2015年端午前夕,這個楊叫獸的就這麼毫無徵兆地橫空出現,然後迅速以一則“普及知識”的圖文訊息,迅速在朋友圈走紅。他說,快到端午節了,有不少朋友又要在互祝“端午節快樂”!為此他語重心長地說道,錯了各位親,端午節是不能互祝快樂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理由也是相當充分,因為端午節是個祭祀節日,這天伍子胥投錢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羅水。並且五月初五是毒日,是個悲壯的日子,是祭祀日子。叫獸感情真摯地表示,要掃盲了,不是所有節日都給互祝快樂,如清明節、端午節!他強調,端午只能互送“安康”,並且千萬叮囑我們一定要“記住了”!
看似非常符合情理,有木有!並且有理有據,有木有!
然並卵!節日氛圍豈是你三兩句閒言閒語就可是非顛倒的!
我們也回顧史料,蘇軾《端午遊真如遲適遠從子由在酒局》曰:“今年匹馬來,佳節日夜數。”詩中稱“端午”為佳節。又如《水滸傳》第十三回《急先鋒東郭爭功 青面獸北京鬥武》雲:“梁中書與蔡夫人在後堂家宴,慶賀端陽。”古人都知道在端午節裡快快樂樂,可到了今天,卻不容今人快樂了?
緊接著,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就發出微博,進行了指責。
這位非遺專家除了在2015年端午節期間出沒,並無其它資訊。難道網友們就不會產生質疑?
-
7 # 千里159837441
說的非常到位,傳統節日,為什麼不可以祝賀節日快樂呢?是可以的。端午節不是單單紀念屈原的,它是千年傳承文化傳統節日!
-
8 # Superego
那就看你對生活的態度了。
你如果覺得生活應該有儀式感,把端午節看作一個聯絡家人朋友感情的一個節日,給親朋好友說一句端午節快樂,和家人一起包粽子,享受親情,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你覺得年年都過,索然無味,那什麼節你也許都提不起興趣。
生活需要精心經營,需要儀式感,需要驚喜!人生也是這樣!
”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
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願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願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劉瑜
-
9 # 風談天下
記得某網路平臺曾經在清明節給使用者發過一條“清明節快樂”的簡訊,被網民們罵了祖宗十八代。
那麼同樣的問題來了:端午節快樂——這樣說合適嗎?
其實追根溯源,從傳統來看,端午節也從來都不是個歡慶喜樂的節日。
在人們心中,五月長期都帶有不祥的色彩。五毒月、九毒日的說法,直到今天依然很有市場。
《禮記.月令》認為:夏至是陽氣的頂點,同時也是陰氣發展的起點,陰陽相爭,正是萬物死生之界,所以在這個月萬事都要注重“戒”。
而與此相配合的天象:每當仲夏到來,洪水和瘟疫的季節也隨之開端。
於是五月不吉利,五月初五的端午更是兇上加兇的日子。
成書於東漢末年的《風俗通》甚至認為: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男害父,女害母。”
認識到這一點,就能很好地解釋:為什麼端午節會有懸掛菖蒲艾草、佩戴香包、喝雄黃酒等與屈原投江無關的習俗了,因為這些辦法都是對抗疫病的有效方法。
按武俠小說的說法,苗人玩毒的最高境界是玩蠱。
而蠱的製法,就是在五月初月這天,把蜈蚣、蠍子、蛇、蜘蛛和蟾蜍這五種毒物放在一起,最後活下來的這個毒物,就是制蠱的原料。
五月初五、五毒俱全,終整合毒之最大者。
-
10 # 寧辜不知返
在端午節,我們表達真摯祝福的時候,只能說“端午安康”,卻不能說“端午快樂”。至於原因,看完下面這幾點,我們就都會明瞭。
01 不朽的屈原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漁父》
說起端午,很多人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人就是屈原。我們也都下意識地認為,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
毛澤東曾這樣評價屈原:
“屈原的名字對我們更為神聖。他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華人的腦海裡。
無論在國內國外,屈原都是一個不朽的形象。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人。”
在屈原心中,家國大義無比重大。面對祖國被侵略,他心如刀割。在無可挽回的情況下,他抱石投汨羅江自盡,用生命譜寫了一曲壯烈的愛國樂章。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屈原,不僅僅是屈原,更是一個不朽的形象,註定閃耀在歷史的長河。即使過去千年萬年,我們依舊會記得,這世上曾有一個人用生命愛了整個國,他的名字就叫“屈原”。
02 令人惋惜的伍子胥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李白《西施》
說到伍子胥,很多人會感到陌生。但提到西施,我們便會了然無心了。
西施是吳王夫差的寵妃,伍子胥則是夫差不可多得的良將。
伍子胥一心為國,當年越國大敗時,伍子胥建議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後來,伍子胥被讒言誣陷,夫差卻信了,賜死了伍子胥。死後,他的屍體被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千年,但至今讀來,仍覺得扼腕不已。所以很多人認為,端午節也是為了紀念伍子胥。
03 為父投江的曹娥
百善孝為先,世間至善莫過於至孝。
孝女曹娥,相傳是東漢上虞人,與父親相依為命。一天,父親溺於水中,數日沒見到屍體。年僅十四歲的曹娥晝夜沿著江號哭。
就這樣過了17天,曹娥知道父親回不來了,便在五月五日這天,也投江而死。五日後,她的屍體抱著父親的屍體浮出了水面。
後人為了紀念事父至孝的曹娥,便改舜江改名為曹娥江。
孝敬父母,天下的孩子們都在用心做。雖然比起父母的愛,我們永遠都會做得不夠,但父母能夠安享晚年,不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嗎?
前有屈原,後有曹娥,說起端午節,註定有些沉重。
所以,五月初五是個悲壯、祭祀的日子,如果互祝快樂,確實不合適。
但斯人已逝,今人猶在。最好的時刻,永遠是當下。不管是哪一天,都值得我們用最好的心態去度過。
“滿目山河空念遠,不如憐取眼前人。”所以,最好的事,現在就做;最想對誰說的祝福,現在就說。
安康代表著平安、吉祥、祥瑞,同樣是種美好的祝福。所以,如果不能祝你“端午快樂!”,那我便祝你“端午安康!”。
回覆列表
既然叫節日,當然可以說快樂。不必拘泥於歷史的本源,如果都拿本源說事,那麼寒食節呢?節日不是忌日,如果還陳腐於老一套,端午節放假,舉國民眾應該給屈原上墳燒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