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貓熊188

    那不是看不起看得起的問題,老魯的文章主要是諷刺整個群體,或者群裡中無良知,無道德,喪失民族大義的漢奸賣國賊之流,而非私人恩怨才諷刺別人!如果那樣,也太小瞧老魯了!

  • 2 # 生生堂乾寧

    那種諷刺意味的文章並不是針對某一個人,而是針對某一種作者看不慣的社會現象。

    這種看不慣某一種社會現象,是每個人心裡都有的一種意識和情緒,因為人是獨立的人,有不同於別人的三觀和意識,有分歧和矛盾是正常的,並不是作家才獨有的。

    但是大家之所以覺得很多作者寫這類文章,是因為普通大眾,或者是書讀得少的,他不具備把自己心裡所想用文字來表達的能力。所以也就不會有更多人知道他的想法。

    並不是只有作家才會抨擊自己不滿的社會現象,也並不是書讀多了就看不慣身邊的人。

    只是作家善於用文字來表達內心,而書讀的少的,就算是心有不滿,看不慣身邊的人,也無法很好的表達出來。

  • 3 # 看球客

    覺得諷刺只是侷限在一些作者自己認為的世俗陋習吧?(例如歷史上某權威例如宗族權威也許為了當時的一己之私人為定調的傳統或規矩,後人只是隨波逐流般地盲從)

  • 4 # 酒騎風

    1950年,在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4週年之際,陳毅為其寫了一聯:要打叭兒落水狗,臨死也不寬恕,懂得進退攻守,豈僅文壇闖將;莫作空頭文學家,一生最恨幫閒,敢於嬉笑怒罵,不愧思想權威。

    說魯迅先生文章具有諷刺意味確實無可厚非,但是認為是由於其讀書多而看不起別人,這就有失公允了。

    有人說,能夠讓人謙虛,越是讀書學習越是感覺到自己的無知,就像蘇格拉底所說的,智慧就是意味著知道自己的無知。經常有人使用的一個隱喻就是,你自己的知識就是一個小圓圈,知道的越少,圓圈越小,與圓的外圍接觸的範圍是自己以為自己不知道的知識,然而隨著自己知識的增加,圓圈會變大,而圓的外圍也會增大,與外圍接觸的空間就越來越大,自己就越來越知道自己的無知。透過不斷讀書學習,明白自己的無知,自然會謙遜,也不會看不起別人。但是,也有曹丕的“文人相輕”的話說在前頭。其實,到底讀書多會不會看不起別人,歸根結底,是一個人的態度問題,而不是知識儲備的問題。

    當然,人們對魯迅的評價並不相同,有人稱頌,有人中立,有人批評:

    法捷耶夫(蘇聯作家):“魯迅是真正的中國作家,正因為如此,他才給全世界文學貢獻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語言是民間形式的。他的諷刺和幽默雖然具有人類共同的性格,但也帶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點。”他又評價魯迅為“中國的高爾基。”

    王蒙(前任文化部長,當代著名作家):“我們的作家都像魯迅一樣就太好了麼?完全不見得。文壇上有一個魯迅那是非常偉大的事。如果有五十個魯迅呢?我的天!”

    蔣夢麟(北京大學前任校長,現代教育家):“我所知道魯迅的早年作品,如《狂人日記》、《阿Q正傳》都只為了好玩,舞文弄墨,對舊禮教和社會現狀挖苦諷刺一番,以逞一己之快。”

    我們看到怎麼樣的魯迅是出於自己的視角,至於他的功過是非,只有深入他所處的時代,從他的經歷中慢慢了解。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魯迅的諷刺絕不是出於他讀書多,看不起別人。

  • 5 # 浮生曉月

    不用提魯迅文章的時代背景和精神內涵了。只從提問的字面來說好了:諷刺並不一定就是看不起一種解讀。書讀得多不多也和看不起人沒有必然的聯絡吧?

  • 6 # 味久知

    怒氣不幸,哀其不爭 ,你們這些別有居心的人已經成功把他黑的很多人快看不見了,還非要報復到挖墳掘墓,不怕良心痛嗎

  • 7 # 邱先華2

    這個問題提得很淺薄!魯迅先生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目的是揭露和批駁敵人,教育人民!須知,人是有階級性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 8 # 荷聲茹夢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問題,魯迅寫諷刺文章難道僅僅是因為看不起對方嗎?

    那麼魯迅作為一個思想家,他的水準也太讓人不敢恭維了。魯迅是把文字當做“藥”來治病的!

    既然是“藥”,味道就會有些苦!“良藥苦口利於病”,可並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能接受這樣的苦口良藥,有的病人壓根兒就不承認自己病了——就像當年扁鵲見到的蔡桓公!!!

    在一定意義上魯迅的文章和看起看不起扯不上什麼關係。他們對手一個個都是了不起的知識分子專家學者,看不起那最多隻是一種姿態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上過年了、父母又催婚了,33歲成剩女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