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液是將藥物溶於適當的液體(如生理鹽水)透過靜脈滴注的治療手段,和其他任何給藥方式一樣,它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和缺點。
藥物在口服時通常需要經過消化道吸收進入血液,然後再透過血液迴圈到達需要的部位發揮藥效,而輸液可以直接將藥物送進血液,免去了吸收的步驟,因此可以更快地發揮作用。而且,輸液不需要患者的主動配合,即使患者意識不清、無法順利嚥下藥物,也不會影響治療的效果。除此之外,一些口服難以吸收的藥物透過輸液也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當然,此時也可以選擇其他的注射方式)。從這些方面來看,輸液確實具有一些難以被其他給藥方式替代的優點。
只有病入膏肓的人才需要輸液嗎?
由於輸液起效較快、不需要患者配合的特點,這種方式確實經常用於危重患者的搶救。不過,並不是只有這種情況才需要使用輸液。
比如說,在很多並不緊急的手術和操作中,醫生也會給患者掛上一瓶/一袋輸液,這時候輸注的可能只是普通的生理鹽水。這樣做看上去沒什麼治療效果,但它對保障患者的安全卻很重要。上文已經提到,輸液可以比較快速地起效,而事先掛上輸液就相當於建立了一條輸送藥物的“綠色通道”,萬一遇到緊急情況,只要把藥物加入輸液中就可以使藥物快速起效,以免耽誤時間。
在藥物難以透過口服吸收的時候,也往往需要輸液。雖然也有肌肉注射等方式可選,但這些方式也有一些缺點(例如肌肉注射可能會損傷嬰幼兒的臀部肌肉),而且有時需要注射的液體量較大,這時輸液就是適宜的選擇。無論是藥物本身口服時難以吸收利用,還是患者存在吸收障礙的時候,輸液都可以使問題得到解決。
國外很少輸液嗎?
由於難以獲得大範圍且具有可比性的輸液率資料,很難判斷國內與國外醫療機構的輸液使用情況究竟有多大差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國外輸液不是什麼罕見的事情。
無論在哪個國家,輸液都是藥物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抗生素治療為例,在英國,接受抗生素治療的患者中有40%透過輸液方式給藥。 [1] 雖然醫生會在患者病情好轉後儘量換用口服藥,但輸液在很多時候確實是治療之初的首選。
雖然國外不常見到國內醫院裡患者擠滿輸液大廳的景象,但在門診輸液服務也普遍存在。很多醫院都設有門診輸液中心,這樣的輸液中心可以在減少患者的不便和花費的同時,方便醫務人員對輸液過程進行監護。
美國一家診所的輸液室。輸液室裡的病人密度也是人均醫療資源的一個體現。
輸液是否過度,不單看資料。
當然,在全部患者中,如果接受輸液的患者比例高得離奇,這確實能夠說明不合理現象的存在,但在這個問題上,“合理”與“不合理”卻沒法透過一個簡單的數字界限分隔開來。
很多時候,輸液率是以醫院為單位進行統計的,而每個醫院的專業所長以及收治的人群都有不同的特點,在這些患者中,需要輸液的比例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字。比如說,如果某個腫瘤醫院接收較多在門診進行化療的患者,那麼那裡的門診輸液率可能會變得很高,但這不能說明這裡的不合理用藥比其他醫院更多,因為在化療時使用輸液往往是合理而且必需的。除此之外,大範圍的、準確的輸液率資料也並不容易獲得,不同地區的資料之間也不一定具有可比性。
把輸液率作為衡量輸液是否合理的一個參考標準是可以的,但同時還需要結合具體情況。
輸液風險有幾何?
雖然長期輸液並保持健康並非不可能(如參考文獻中此例因小腸切除而長期依靠靜脈營養的病人算是一個成功案例 [2] ,但輸液確實會帶來比口服藥物更大的健康風險。
由於涉及直接入血的侵入性操作,輸液與口服藥物相比更難有挽回的餘地,在出現差錯的時候也會有更大的危險。如果輸液所用的藥品存在質量問題,會比口服藥物更容易給患者帶來傷害。即使假設藥品完全不存在質量問題,輸液依然比口服更容易出錯。與口服藥相比,輸液的準備過程更加複雜,不僅要從藥房發出正確的藥品,通常還要進行藥液的配製,輸液時護士也會有更多的操作步驟。儘管醫務人員會謹慎地核對每一個步驟,但隨著步驟的增加,出現醫療差錯的風險也會隨之累積。《英國醫學雜誌》上一項對於英國醫院中輸液失誤率的薈萃分析顯示,從發藥、配製藥品到護士操作的整個過程,出現至少一個差錯的機率在54%到90%之間(置信度為95%) [3] 。當然,這些差錯不一定會造成不良後果,而且可以在稽核中被糾正。
即使不出任何差錯,輸液本身也可能帶來一些特有的併發症,例如藥物刺激導致的靜脈炎。最佳化輸液方法可以減少併發症發生,但目前仍不能完全避免。
除了健康風險,輸液還有其他一些缺點。它需要在醫療機構或醫生在場的情況下才能進行,這會給患者帶來不便,同時也佔用了更多的醫療資源。擁擠的輸液環境也可能增加傳染性疾病的傳播。
結論: 因此,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風險和不便,我們應該只在真正需要的時候才使用輸液。
關於安全輸液的建議
1.聽從醫生的建議。
3.不主動要求輸液,也不要一味拒絕。
4.只在正規醫療機構或有醫護人員監護的條件下輸液,以便及時處理可能出現的問題。
5.“掛著輸液奮戰在工作崗位上”這種事聽上去很感人,但並不安全。
6.不要自己調整輸液的速度。
輸液是將藥物溶於適當的液體(如生理鹽水)透過靜脈滴注的治療手段,和其他任何給藥方式一樣,它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和缺點。
藥物在口服時通常需要經過消化道吸收進入血液,然後再透過血液迴圈到達需要的部位發揮藥效,而輸液可以直接將藥物送進血液,免去了吸收的步驟,因此可以更快地發揮作用。而且,輸液不需要患者的主動配合,即使患者意識不清、無法順利嚥下藥物,也不會影響治療的效果。除此之外,一些口服難以吸收的藥物透過輸液也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當然,此時也可以選擇其他的注射方式)。從這些方面來看,輸液確實具有一些難以被其他給藥方式替代的優點。
只有病入膏肓的人才需要輸液嗎?
由於輸液起效較快、不需要患者配合的特點,這種方式確實經常用於危重患者的搶救。不過,並不是只有這種情況才需要使用輸液。
比如說,在很多並不緊急的手術和操作中,醫生也會給患者掛上一瓶/一袋輸液,這時候輸注的可能只是普通的生理鹽水。這樣做看上去沒什麼治療效果,但它對保障患者的安全卻很重要。上文已經提到,輸液可以比較快速地起效,而事先掛上輸液就相當於建立了一條輸送藥物的“綠色通道”,萬一遇到緊急情況,只要把藥物加入輸液中就可以使藥物快速起效,以免耽誤時間。
在藥物難以透過口服吸收的時候,也往往需要輸液。雖然也有肌肉注射等方式可選,但這些方式也有一些缺點(例如肌肉注射可能會損傷嬰幼兒的臀部肌肉),而且有時需要注射的液體量較大,這時輸液就是適宜的選擇。無論是藥物本身口服時難以吸收利用,還是患者存在吸收障礙的時候,輸液都可以使問題得到解決。
國外很少輸液嗎?
由於難以獲得大範圍且具有可比性的輸液率資料,很難判斷國內與國外醫療機構的輸液使用情況究竟有多大差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國外輸液不是什麼罕見的事情。
無論在哪個國家,輸液都是藥物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抗生素治療為例,在英國,接受抗生素治療的患者中有40%透過輸液方式給藥。 [1] 雖然醫生會在患者病情好轉後儘量換用口服藥,但輸液在很多時候確實是治療之初的首選。
雖然國外不常見到國內醫院裡患者擠滿輸液大廳的景象,但在門診輸液服務也普遍存在。很多醫院都設有門診輸液中心,這樣的輸液中心可以在減少患者的不便和花費的同時,方便醫務人員對輸液過程進行監護。
美國一家診所的輸液室。輸液室裡的病人密度也是人均醫療資源的一個體現。
輸液是否過度,不單看資料。
當然,在全部患者中,如果接受輸液的患者比例高得離奇,這確實能夠說明不合理現象的存在,但在這個問題上,“合理”與“不合理”卻沒法透過一個簡單的數字界限分隔開來。
很多時候,輸液率是以醫院為單位進行統計的,而每個醫院的專業所長以及收治的人群都有不同的特點,在這些患者中,需要輸液的比例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字。比如說,如果某個腫瘤醫院接收較多在門診進行化療的患者,那麼那裡的門診輸液率可能會變得很高,但這不能說明這裡的不合理用藥比其他醫院更多,因為在化療時使用輸液往往是合理而且必需的。除此之外,大範圍的、準確的輸液率資料也並不容易獲得,不同地區的資料之間也不一定具有可比性。
把輸液率作為衡量輸液是否合理的一個參考標準是可以的,但同時還需要結合具體情況。
輸液風險有幾何?
雖然長期輸液並保持健康並非不可能(如參考文獻中此例因小腸切除而長期依靠靜脈營養的病人算是一個成功案例 [2] ,但輸液確實會帶來比口服藥物更大的健康風險。
由於涉及直接入血的侵入性操作,輸液與口服藥物相比更難有挽回的餘地,在出現差錯的時候也會有更大的危險。如果輸液所用的藥品存在質量問題,會比口服藥物更容易給患者帶來傷害。即使假設藥品完全不存在質量問題,輸液依然比口服更容易出錯。與口服藥相比,輸液的準備過程更加複雜,不僅要從藥房發出正確的藥品,通常還要進行藥液的配製,輸液時護士也會有更多的操作步驟。儘管醫務人員會謹慎地核對每一個步驟,但隨著步驟的增加,出現醫療差錯的風險也會隨之累積。《英國醫學雜誌》上一項對於英國醫院中輸液失誤率的薈萃分析顯示,從發藥、配製藥品到護士操作的整個過程,出現至少一個差錯的機率在54%到90%之間(置信度為95%) [3] 。當然,這些差錯不一定會造成不良後果,而且可以在稽核中被糾正。
即使不出任何差錯,輸液本身也可能帶來一些特有的併發症,例如藥物刺激導致的靜脈炎。最佳化輸液方法可以減少併發症發生,但目前仍不能完全避免。
除了健康風險,輸液還有其他一些缺點。它需要在醫療機構或醫生在場的情況下才能進行,這會給患者帶來不便,同時也佔用了更多的醫療資源。擁擠的輸液環境也可能增加傳染性疾病的傳播。
結論: 因此,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風險和不便,我們應該只在真正需要的時候才使用輸液。
關於安全輸液的建議
1.聽從醫生的建議。
3.不主動要求輸液,也不要一味拒絕。
4.只在正規醫療機構或有醫護人員監護的條件下輸液,以便及時處理可能出現的問題。
5.“掛著輸液奮戰在工作崗位上”這種事聽上去很感人,但並不安全。
6.不要自己調整輸液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