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禹音

    大家喜歡讀道德經,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看到了上善若水這個篇文章吧!

    其實全部的答案我認為都在這裡,你們認為呢?

  • 2 # 三叔小記

    《道德經》是由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西出函谷關時所著,又稱《老子》、《五千言》等,整本書分為上篇《道經》,下篇《德經》,由於它論述多以政治,被稱為帝王之學,而又由它的表達深奧,包涵廣博,又被成為萬經之王。

    很多人都喜歡從不同的角度解讀,有人以權謀,有人以修行,有人以儒……而他們也都有所得。從這個角度來說,《道德經》就好像永不枯竭的源泉,滋滋不倦哺育著很多人。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統計的資料顯示,《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翻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那麼為什麼古今中外都這麼推崇《道德經》呢?一起來看一看。

    修身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摘自第三十三章

    譯文:能夠了解別人的人很聰明,而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智慧。能夠打敗別人的人是十分有力量的,而能夠打敗自己的人才是更加強大,更加戰無不勝的。知足的人是富有的,堅持力行的人是有志向的,不喪失本分(踏實)的人能夠長久,雖然身體死了,但是“道”猶存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長壽。

    在這裡,老子講述了,雖然“知人”、“勝人”很重要,但是“自知”、“自勝”更加重要。這與第九章、十章、十五章等類似,都在側重修身,個人修養。

    之後的“知足”、“強行”、“不失其所”等更是如此。

    治理

    “無為而治”被世代帝王推崇,常常用於打下江山之後的治理江山的最初階段。

    而“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只是不做過多的干預,讓民眾充分發揮其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

    在用人方面就是知人善任,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把具體事情分攤給下屬去做,凡事不必事必躬親。

    作為一家企業,無論怎麼劃分,肯定分為低層、中層、高層,想要企業發展好,高層在小事上就不為,讓下面的人去做,不過多幹預,在大事上為,掌控好企業的發展戰略。

    當然,其他方面也是。比如教育領域,老師、家長不過多幹預孩子。

    方法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道就是天地萬物執行的規律,也是人類活動的客觀規律。另外一種說法是本質。

    窺一斑而知全貌,抓住事物的本質,就能全部的瞭解,這是因為事物的變化總是圍繞著他的本質。

    不畏浮雲遮望眼,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就是一種方法論,縱使事物萬千,抓其本質足夠。所以把握住了道,也就是把握住了天地萬物。

    讀書也是,做企業也是,應用這個方法論的例子比比皆是。

    當然,除了修身、治理、方法論外,《道德經》講述的東西還有很多,真的是不同角度窺視,得到不同收穫,而且不同人生階段觀看,感受異常不同。

    《道德經》就好像是一本百庫全書,他在那裡,不管你看與不看,不管你究與不究……他總是一塊寶藏,等待著你去挖掘。

  • 3 # 中華文化館

    多數人推崇《道德經》是因為看不懂,感覺那些文字簡直是匪夷所思,於是驚歎《道德經》好深奧、好神奇哦!

    一小部分人是覺得自己看懂了,硬拿經文注自己,然後發現《道德經》寫的跟自己想的簡直一樣一樣的呢!

    剩下的人是不明所以,以為自己看的那些就是老子的《道德經》,也能講的頭頭是道,不過說來說去,原來都是魏國小青年王弼編纂的偽經而已!

  • 4 # 老子演易經

    第一章你弄不懂,後面你別看了!連道搞不清楚,你讀了也沒用!學易經,首先要讀懂道德經,不然你和街邊的瞎子一樣。

  • 5 # 成衣庫

    一男一女渭之道,一善一惡謂之道,一天一地謂之道,心通即道,心善至聖,心明起慧,心觀世界一如來,眼察宙宇皆聖人也……

  • 6 # 新風堂堂主

    《道德經》隨便抽出一章,都是蘊含了大智慧,更不用說通篇了!

    鄉人拜讀《道德經》——(第六章)

    ——鄉人淺學,孤陋寡聞,不敢罔言,惟有拜讀!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穀神,山谷之精神、神氣。此處的神不是鬼神的神。

    在前面已經說過,“淵”和“谷”是道家描述道的兩個常用比喻。山谷看起來空無一物,但是正因為看起來空無一物,所以才能達到靜虛,才能真正的包容萬物。谷可以被摧毀,但是穀神可以不死。因為靜虛,所以可以生生不息,是謂不死。

    玄通元。虛無才是萬物的原有生處,這個靜虛,才是萬物之母。玄牝,便是道的一始,無。

    玄牝之門,生育萬物,便開始“有”。無中生有,所以“穀神”——靜虛——是萬物的根基,生有萬物的母性。

    無中生有,有歸於無。

    綿綿不絕,生髮不已。道家的玄妙之處也在這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用之不勤。這個詞以前一點不理解,想當然的以為就是不懂裝懂所理解的道家的“無為”。用之,但是不用太勤快。實則不然,應該是,用它,但是別用的太勤,用完即去修整、保養,以使其如故,隨時可用。

    用之,不勤。用它,但是別太勤快。不過,還是要勤,不勤用,而勤保養。用為陽,養(不用)為陰。用完,便要保養、修整、調理,以求其保持最好的狀態。

    現代人愛車,一輛車只有行駛才能體現其價值。但是,如果一輛車只是跑,如果沒有加油,清洗,保養,維修。距離一堆廢鐵也就不遠了。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如果反過來,“用之不勤,綿綿若存”,可能是不是更方便我理解?

    凡是有個度,別一味的利用,還得保養,才能真正的綿綿不絕。

    純屬胡說,只是自家理解,萬萬不敢改老子所述的順序,他有他的道理,只是我覺得這樣我理解的更透徹。

    也就是,老子的學說,鄉人只是拜讀,胡亂顛倒順序,只是基於自己的理解方便。而這顛倒,而這理解,早以離開原意萬里之遙。

  • 7 # 羅無聲永不落幕名博彙

    因為人類社會發展需要“道德”。

    人人都需要有道德,人人都需要懂道德,人人都需要守道德。道德,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則和底線,一旦違背道德,就會給人類帶來災難。

    «道德經»,告訴了人類何謂道?何謂德?道法自然,自然即為道,自然就是道,明白了自然,就明白了道。道不遠人,道就在我們身邊,道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道生萬物,道無處不在。保護自然、遵守自然法則,就是德,破壞自然,違背自然規律,就是失德,或叫無德。

    «道德經»又告訴我們:道可道,非常道。道,有常道,即不變之道;又有非常道,有超乎尋常的道,常道與非常道,二則之間又有相同互通之處;道,又不是一層不變的,道又有“變化”之道,只有明白了常道、非常道、和變化之道,才真正明白了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道德經»的經典:上善若水,甘居低下,水利萬物而不爭;生而不宰,功成身退,無私而有私;不爭,而萬物莫能與之爭也。«道德經»的偉大意義,人人有道德,社會大和諧,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美好幸福社會,美好幸福生活。

  • 8 # 陳芝麻吧

    這一類的話題,大而無邊,實在是關於國學的永遠的問與答。——同樣的問,基本同樣的答,至少兩千年如一世。連恍如隔世都不會發生!

    既然這個題目有可能是一次實驗,就可以繼續演繹:

    這個題目關於思考,那麼,這個兩千年的實驗的物件,可能是思想。

    也就是說,《道德經》的真正作用,是引發永遠的思想。其中的核心和歸宿,是思想。

  • 9 # 葉還

    因為他讓你客觀辨證的認識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的迴圈規律,讓你懂得人和人是有區別的,人和動物是有區別的,還讓你明白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性格內向,自卑,大腦反應遲鈍,做事很慢又總出錯,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