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預鑑

    這問題搞笑的吧,戰爭的勝負跟勤奮和懶惰有關嗎?二戰美軍夠懶吧,動不動就是呼叫飛機,軍艦支援(或者說人家尊重生命)。勝負的關鍵是美軍的資源相比德軍有壓倒性優勢。下面把我另一個問題的回答複製過來,爪機黨,排版問題輕噴: 劉邦從蜀中起兵攻佔關中後,地盤基本上就是原來秦國的地盤了。佔據著肥沃的土地,有源源不斷的秦人供應兵源,跟當初的秦國一樣窺探天下。而此時的關東諸位諸侯(項羽不過是個大號的諸侯),卻在互相撕逼。劉邦帶兵跟項羽死扛的時候,彭越在楚地燒殺搶掠,韓信帶病從項羽正面向北打,然後向東一直打到齊國,救援齊國的龍且損失了項羽一半主力,然後韓信就打到項羽屁股後面了,把項羽C形包圍。等到九江王英布投靠劉邦,項羽都快成O形包圍了。所以,自從劉邦佔領關中後,就已經是實力最強的諸侯了。其它諸侯雖然是項羽封的,但很多並不服項羽,像齊國的田榮,田橫。其它諸侯也是互相吞併。人才上,項羽跟劉邦差不多甚至還稍遜一籌。天時更扯淡,劉邦一直在戰略進攻項羽,項羽贏得再多,戰火何時燒到過關中?更不用說蜀地了。所以,實際上,楚漢四年戰爭,項羽基本上一直處於劣勢(資源實力上,不是說打仗勝負上),項羽的失敗也幾乎是必然的。

  • 2 # 大來文化

    誰說劉邦懶惰啊!就是懶惰他遇到了比他更懶惰的項羽了吧!

    何況你沒有聽說過,世界是由懶惰的人創造的嗎?

  • 3 # 言西早只有三歲

    知人善用!單憑個人魅力,項羽是英雄,所以有虞姬,有寶馬來相配英雄,所以司馬遷也把項羽放在了帝王本紀裡,儘管他沒有得到帝位。但是劉邦安,就是小混混,個人能力又有限,跟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是沒法比的。但是劉邦收服人心的本事,真的厲害啊,(不曉得是不是姓劉的都會收服人心,比如劉備)雖然他小心眼,但是架不住人家表面功夫做的好。說白了就是,人有凝聚力,運籌帷幄的人甘願居他之下。話說,他口才那麼好,又有幾個逃的過他的甜言蜜語安?真心覺得他的經典語錄可以收集出來做領導教科書,哈哈哈哈哈哈。項羽有能力,但是對自己的能力太過自信,所以成了自大,而且自尊心很強,所以只能含恨江東

  • 4 # 陸輕風

    無賴打敗貴族,這種案例並不少。

    因為無賴可以不擇手段,無底線,無所不用其極。

    貴族就要被很多東西束手束腳。

  • 5 # 史先生講歷史

    劉邦是平民出身,他完全靠著自身的努力,一步步發展壯大,最終開創了漢朝。項羽則是出身於楚國的貴族後代,並且又有叔父項梁的扶植,在此情況下快速成長為“西楚霸王”,但是最終為劉邦所敗,而後自殺。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導致全國各地揭竿而起,原先的六國貴族也相繼參與其中。當時的劉邦和項羽都生在現今江蘇比較靠北的地方,劉邦參加起義時候已經47歲,而項羽年僅23歲,且是名將之後,本人勇武無比,天生具有領袖氣質。那麼劉邦是憑什麼打敗項羽的呢?

    一、項羽的分封很有問題,他本人沒有政治眼光與理想

    公元前207年,在鉅鹿之戰中,諸國領袖畏懼秦軍主力,但是項羽帶領六萬人打敗了四十萬秦軍,取得了異常勝利,很快在諸侯當中獲得了威信。原先的六國貴族紛紛以項羽為首領,第二年就把秦國滅掉了。從這段歷史來看,各地從起義到秦國滅亡,僅僅花了三年的時間,秦國看似強大無比,實則早已外強中乾,不堪一擊。滅秦之後,項羽成為各地諸侯王領袖,以霸主身份開始分封諸王,總共分封了十八個王,如漢王劉邦、魏王魏豹、韓王韓成等。這些王裡面有幾類:其一,各國貴族、功臣後代,這一類如魏王、韓王、齊王、趙王、燕王等等,大致有十多個人;其二就是戰功卓著的將領,比如劉邦、英布、張耳,只有三四個人;其三就是秦國的降將,主要是章邯、司馬欣、董翳這三位,他們主要還是分封到秦國的舊地。

    可以看出,項羽最主要的分封物件就是原先的六國貴族後裔,這主要也是因為項羽本身出身於楚國名將之後,自然會有種親近感,也可以在此事上感覺到項羽的傲慢,這定然暗藏著諸多不公平。項羽的分封是有著嚴重的問題的,首先,秦國將領投降之後,分封到了秦地,他們並無太多功勞,並且秦地百姓痛恨原先的官吏,而今又重新任命他們為王。這些降將反而受到了優待,不論是其他諸侯還是秦地百姓都對此表示不滿。其次,真正受封的功臣只有三四個人,這定然令那些參與抗秦起義的將領卻並未受封的人感到異常不滿。更為重要的是,所封的六國貴族後代本身就與項羽出身相同,並不可能真正聽從於項羽,一旦項羽有什麼危機,他們是不會及時來解救項羽的。

    項羽除了在分封上存有嚴重的問題之外,還將各個諸侯王的名義統領義帝熊心殺掉了,這就失去了號令諸侯的合法性,並且原先楚國的貴族後代也定然會起來反抗。項羽的分封和周王朝的分封有著本質的區別,周王朝分封的名義最高統治者是周天子。而項羽的分封名義最高統治者是楚王熊心。在項羽殺掉熊心之後,這種分封從道義上就瓦解了。而且周王朝建立了多支軍隊來彈壓諸侯,而項羽卻並不具備這樣強大的軍事實力。周王朝為了控制諸侯王,還以豐鎬為國都、以洛陽為陪都,極具戰略意義,可是項羽建都彭城,也就是現今的徐州,這個地方地處平原,易攻難守,項羽建都於此,卻是為了榮耀故里。所以綜合來看,項羽並不具備政治家的遠見卓識,也並無大的政治抱負。

    二、項羽實際上沒有真正的班底,而劉邦有一批忠實將領

    項羽所封的諸侯王很快就陷入了互相爭奪的局面當中,各地叛亂,燕王臧荼攻滅韓王韓廣,劉邦以秦地百姓痛恨原先的官吏為契機,出兵關中。劉邦豁達大度,知人善任,雖然出身寒微,但是也有有利的一面,就是他更能夠親近平民,懂得欣賞平民階層中那些非常有才能的人,劉邦會給予他們極大的權力和利益,使得他們能夠效忠於自己。可是項羽在這點完全相反,他所親近與信任的大多數都是原先六國貴族後代,這些人並無特別大的才能,他們一心安守本土,並且並不效忠於項羽。在楚漢之爭的過程中,原先六國貴族後代大多左右搖擺,哪方獲勝就隨從哪方。

    在公元前205年的彭城之戰中,戰前諸侯王不滿項羽紛紛效忠於劉邦,如魏王魏豹、趙王趙歇等等,可是彭城之戰,劉邦被項羽打得一敗塗地,這些人轉而就投向了項羽。所以從一開始,項羽看似是諸侯王的霸主,實則並無多少真正的追隨者,而從劉邦這一方的角度來看,他所分封的多是平民出生的將領,這些平民出身的將領大多是靠戰功起家的本身就具有很強的軍事才能或者謀略,而他們權力來源是劉邦的分封,所以很自然需要效忠於劉邦,這點上跟項羽的分封是完全不同的。

    劉邦後來所封的梁王彭越、齊王韓信、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韓王信等,他們要麼是在“楚漢之爭”中站在劉邦一方打敗項羽的,要麼是戰功卓著的功臣。劉邦分封他們為王,是因為暫時的需要,需要拉攏他們打敗項羽,但是劉邦真正的親信和班底,並非他們,而是蕭何、曹參、張敖等等這些平民出身的將領。這些人被稱為“布衣將相”,其實也就是新興的軍功利益階層。這些人完全依靠劉邦起家,後來一起被列為功臣十八候,這些漢初的軍功集團為漢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相比較而言,項羽並無真正的班底,所分封的六國貴族並無一致的利益基礎,項羽被漢王劉邦、梁王彭越、齊王韓信所圍攻,而彭越與韓信都是出身貧寒的卓越軍事將領。在劉邦集團的打擊之下,短短三年之內就形勢逆轉,項羽兵敗身死。

    結束語

    項羽的滅亡,暗示著原先舊的六國貴族已經沒落,而戰爭是最能衡量將領能力的方式,並且會建立新的一批有能力的、效忠於領袖的利益集團,這在中國以後的歷史中,都不斷地得到驗證,從而能夠保證階層的更迭。

    對比劉邦和項羽勝敗的原因,從表面上看,劉邦的勝利是因為他有著一批非常有能力的軍工集團,他們始終緊密地效忠於劉邦,當劉邦成為皇帝之後,他們也都被封為侯。同時,劉邦又能採取靈活手腕,與韓信、彭越、英布等,結成聯盟,而項羽這邊,看似分封的諸侯王都是自己的聯盟物件,但是他們並不可靠,項羽也無真正的班底,全靠自己的勇猛,逐漸淪為孤家寡人一個。

    但是本質上來說,這是一場完全意義上的新貴族戰勝舊貴族的過程,新興的、更有能力的軍事利益集團代替原先六國舊貴族成為了戰場上的主導力量。這場新舊利益集團的爭鬥,背後暗藏著的是階層的分化與更迭,它伴隨著歷代王朝的興衰,只是在不同時代表現的形式不一樣而已。

  • 6 # 鄉野老甲

    劉邦打敗項羽,無非大概以下三點。

    第一,項羽貴族血液裡流淌高傲,其性格霸道,小時候連秦始皇都不放在眼裡。對待一起打江山的武將們更是不受重用。

    天下還未定,便四處封王,還不忘給自己封了霸王,秦統一之後,這是逆行歷史。

    第二,項羽不得民心,曾一把火瘋狂燒了咸陽。一夜之間殘暴坑殺幾十萬秦兵。當天下只剩下項羽和劉邦爭奪時,百姓們自然而然的選擇站在了底層出身的劉邦這邊,這也許就是民意吧!

    第三,項羽自我感覺良好,不聽謀士的意見,當年韓信給他給出了不少主意,不但不聽,還把韓信給逼到劉邦那裡。在鴻門宴上也不聽手下相勸,把劉邦放虎歸山,這都給自己後路留下伏筆,後來恰恰就是韓信十面埋伏,才有項羽四面楚歌,沒臉回江東自刎烏江。這更像是天意。

    相比之下,無賴出身劉邦比項羽更會利用人才,屬於屌絲逆襲。項羽比劉邦更懂的氣節,霸王別姬裡那份傲氣,更像個英雄,雖敗猶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旅行社總喜歡組織老年人出去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