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三國亂世,為何沒有“五胡亂華”發生?
2
回覆列表
  • 1 # 藍色的白羊

    首先呢,五胡亂華的時候,西晉還沒完蛋呢。。。西晉完蛋是長安政權被劉曜消滅那一年,然後一直在假裝北伐的牛睿同志就高高興興地即位,成為東晉的開國君主。。。而這個時候各路胡人已經歡快地蹦躂了很多年了。

    其次你說原因?嗯。。。。原因就是三國時期北方漢人死的比較多唄。

    按照記憶捋一下。

    黃巾起義,禍害到幽州,青州和兗州,死一地。

    李傕郭汜大混戰,關中正在吃人,後來連人都沒得吃了。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關中本地人口耕地根本擋不住,玩命從東方調兵調糧食。

    曹操打徐州,嗯。。。。陶謙太守好,阿瞞來養老。

    劉備被呂布背叛,困在廣陵,人相食。

    袁術同志自己糟蹋淮南,後來只能吃糠。。。。

    曹操打河北,嗯。。。。坑殺,坑殺,以及坑殺。

    曹操又去打烏丸。。。。。嗯,斬踏頓及名王以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其餘眾萬餘落,悉徒居中國(不要跟我提問有沒有逗號)。

    好啦,北方是怎麼平定的呢?嗯,曹老闆虎豹騎qi臉,把你們一波帶走。

    生民百遺一,念之。。。。算了,別唸了。

    啊,還有一個。

    劉備打漢中的時候,曹老闆頂不住,把漢中氐族遷徙到關中去啦。

    以及姜維北伐的時候,郭淮頂不住,把西北羌族遷走一大批。

    總結一下,這就是北方和平的真相。。。。。自己人嘛,死的七七八八。胡人都牽進來,叫他們種地,當兵。真正該殺的嘛。。。其實都沒死,獲得不錯。黃巾軍餘黨跟著臧霸圈了塊地。還有各路自治不表。

    別問我誰幹的喲。

    這個北方的局面發展到西晉怎麼樣了呢?

    首先呢天更冷了,這個是有影響的——邊疆區的耕地面積會縮小。

    然後,有請一位古人為哀家現身說法——急急如律令,召喚郭欽!

    晉武帝太康二年,侍御史郭欽上疏曰:戎狄強獷,歷古為患。魏初民少,西北諸郡皆為戎居,內及京兆、魏郡、弘農,往往有之。雖今服從,若數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胡騎自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廷矣。宜及平吳之後謀臣猛將之略,漸徙內郡雜胡於邊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萬世長策也。

    同志們,仔細看一下這份太康二年的檔案。

    戎狄強獷,歷古為患——這是說胡人自古難搞。

    魏初民少,西北諸郡皆為戎居,內及京兆、魏郡、弘農,往往有之——這是說曹老闆和曹老闆的對手們搞得好啊。。。。搞得好。

    雖今服從,若數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胡騎自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廷矣。——這是暢想未來,大開腦洞。

    百年之後?侍御史您可真心大呀。

    順便說一句,平陽是後來匈奴漢國的首都。

    宜及平吳之後謀臣猛將之略,漸徙內郡雜胡於邊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萬世長策也。——這是讓他們趕快滾。

    不聽。——這是晉武帝的反應。

    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再召喚一個人吧——有請江統。

    惠帝元康九年,太子洗馬江統以為戎狄亂華,宜早絕其原,乃作《徙戎論》,其略曰:“四夷之中,戎狄為甚。弱則畏服,強則侵叛。是以有道之君,待之有備,御之有常。期令境內獲安,疆場不侵而已。漢建武中,馬援領隴西太守,討叛羌,徙其餘種於關中,居馮翊、河東、北地。魏武帝徙武都氐於秦川,以御蜀,蓋權宜之計。今已受其敝矣。夫關中,帝王所居,未聞戎狄宜在此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候隙乘便,輒為橫逆。此必然之勢也。宜及今兵威方盛,因其死亡流散,與關中人戶為仇讎之際,徙諸羌,著先零、罕開、析支之地;徙諸氐,出還隴右,著陰平、武都之界。幷州諸胡,建安中聽其散居六郡,今為五部,戶至數萬。正始中,毌丘儉討句驪,徙其餘種於滎陽,部戶亦以千計,並皆驍勇便利。夫百姓失職,猶或亡叛,犬馬肥充,則有噬齧,況於夷狄,能不為變!此等皆宜申諭發遣,還於本域,慰彼土思,惠此中國,於計為長也。”朝廷不能用。

    其實吧,這兩份檔案意思差不多,哀家帶著童鞋們看一下。

    四夷之中,戎狄為甚。弱則畏服,強則侵叛。是以有道之君,待之有備,御之有常。期令境內獲安,疆場不侵而已。漢建武中,馬援領隴西太守,討叛羌,徙其餘種於關中,居馮翊、河東、北地。——這是說胡人自古難搞。

    漢建武中,馬援領隴西太守,討叛羌,徙其餘種於關中,居馮翊、河東、北地。魏武帝徙武都氐於秦川,以御蜀,蓋權宜之計。今已受其敝矣。——這是說馬援和曹老闆幹得好啊。。。幹得好。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是皇漢江統的著名論斷。

    宜及今兵威方盛,因其死亡流散,與關中人戶為仇讎之際,徙諸羌,著先零、罕開、析支之地;徙諸氐,出還隴右,著陰平、武都之界。幷州諸胡,建安中聽其散居六郡,今為五部,戶至數萬。正始中,毌丘儉討句驪,徙其餘種於滎陽,部戶亦以千計,並皆驍勇便利。夫百姓失職,猶或亡叛,犬馬肥充,則有噬齧,況於夷狄,能不為變!此等皆宜申諭發遣,還於本域,慰彼土思,惠此中國,於計為長也。——這是暢想未來,大開腦洞。讓他們趕快滾。

    元康九年的朝廷在幹啥?江統同志你好可愛呀。

    朝廷不能用。——這是答覆。

    注意一個微小的區別。

    數年後的這份檔案收穫的反應是不一樣的。

    不聽。意思是你胡逼逼啥呢。

    不能用。意思是你說的很好呀,然並卵。

    兩份檔案看過之後呢,西晉時期是個啥樣子,就懂了吧。

    胡人和漢人的人口比例,在北方並不懸殊——這就是結論。

    氐族,羌族,羯族,這都是種地的。——這是另一個結論。

    匈奴人在山西。鮮卑是好人。在漠北,遼東和河西。嗯。。。。但是他們和晉人畢竟不太一樣。

    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哦。

    2,第二部分呢,我們來談一談哲學。

    首先呢,五胡亂華,這是傳統史學對西晉末年以來三百年大混戰的概括。

    第一,這不是一個歷史事件,而是由無數個歷史事件累積起來的歷史階段。

    第二,一個歷史事件的原因,比如說石勒為什麼要殺司馬越一夥人?這個原因很好找。石勒王彌餓了。司馬越等人太遭恨。還有別人希望西晉的統治集團一鍋端。等等。當然最直接的原因是王衍那夥人的腦子有問題,選擇了一條必死的行軍路線。加起來嘛,他們就燒烤了。

    但是一個歷史階段的原因,這個問題是不是成立就不好講了。

    我更傾向於認為:梳理歷史階段的原因,這個命題是不成立的。

    歷史階段就是歷史階段,是無數個歷史事件的累積,他沒有原因。

    歷史階段不是由某個點,或者某條線激發,誘匯出來的。

    而是無數條線,無數個點按照自己的意志運動,交織,形成的一幅巨畫。這些個人意志的累加,是向量和,不是標量和。他們的意志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所構成的結果,也不是所有人希望的那樣。

    作為歷史的觀察者,可以站在唐朝建立的這個節點,對之前三百年的亂世做出總結。

    但總結並不是策劃和預判。

    因果律這種線性思維,在研究一個混沌模型的時候,是乏力的。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生物的進化路線和生物圈的變化,我們作為古生物學來研究,可以梳理出一條條脈絡。

    但這些脈絡構成的最終的那個生物圈,是不可測的。是因果律不能解決的。

    這也就是社會科學在預測和解釋方面相對乏力的原因——當然,不是做不到,但是,不要用一條因果律去做。人口數量和結構只能預言戰亂和經濟繁榮,預言不了其他的東西。同樣,氣溫,科技,溼度等指標也只能解決另一部分問題。

    3,哲學談完了,下面我們回到歷史中吧。

    我們看到,三國的大亂世打破了胡人和漢人之間的力量對比。

    大亂世是後漢末年矛盾積累的結果,人口大幅度增長後的一個節點。

    我們看到,隨著氣溫下降,草原向南方延伸,胡人定居於塞內。從東漢初年的羌人內遷開始,到南匈奴內附的鞏固,氐族的下山,鮮卑從大興安嶺跨越漠北的分流和快速的漢化(應該說是部分鮮卑,尤其是遼東鮮卑),以及羯族的農耕(石勒是個農民)痕跡。

    當然,這只是下一個大亂世的舞臺而已。

    舞臺之上,我們還看到了什麼呢?

    嗯,接下來是比較晦澀的東西啦。

    首先是秦法漢制還要不要的問題,曹魏響亮滴回答,不要!

    五等爵制復興了。民爵神馬的掃進歷史垃圾堆了。

    然後是黨錮之禍以來的勝負問題,太學生贏了,竇武陳藩贏了。未嘗不太息痛恨於桓靈也,諡號已經加上去了,棺材板釘上了。董卓給你們平反,士人給你們叫好。人民為你們隱藏訊息。同皇權鬥爭是這樣艱難地取得了勝利啊!然後勝利者就去忙別的了。

    這是另一條線,這條線叫——秦漢式君權的萌發,鼎盛,衰弱和朽壞,貫穿了戰國後期到東漢末年這一千年的歷史。

    舞臺是脆弱而兇險的,臺基構成已經改變。大劇院風吹雨打,氣溫降低。

    舞臺上演的是四大悲劇,麥克白洋洋得意,不知懸崖在側。

    這兩條線的疊加,構成了魏晉時期的風土人情。

    這兩條線之間有聯絡嗎?也許有,但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這樣的座標系面前,趨勢很明顯。

    什麼趨勢呢?

    秦漢式的君權萌發於戰國後期的秦國,透過西漢達到鼎盛,然後逐漸衰敗,直到消亡。那麼,接下來是什麼呢?是下一種君權,或者說中央集權的萌發和孕育。爵制消亡的時刻,新的集權模式就開始了自己的探索,但是,這種探索並不發生在朝堂上。而是發生在帝國的邊疆區。

    禮失求諸野,其實,是這意思。

    是的,他們是劉淵,劉聰,劉曜,石勒,王彌,李雄。李特。

    胡人和漢人的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之下,新的集權方式,必然兼顧彼此。新的君王,也必然留著兩種血液。

    三百年後我們知道了,這種方式有了一個最簡要的新稱呼,叫天可汗。

    而在西晉初年,這一切,都處在孕育階段。那個時候,石勒可能剛剛學會了漢語。劉聰正在洛陽太學讀書,對中原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江統和郭欽盯著這些在首都大街上穿行的異鄉人,胸中湧出的濃重不安最後化成不朽的政治檔案。

    既然我們明確了,舊帝國的死亡,就是新帝國的開始。而新的帝國和集權方式,是在底層孕育的。那麼,西晉的上層在幹什麼呢?

    答案是,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在幹什麼。舊體制已經死了。曾經統御過東亞世界的秦漢帝國,被他們親手埋葬了。

    但他們又奢望著再創輝煌,他們明知道舊帝國的制度已經死去,但又試圖在各個場合繼續模仿他。

    所以在魏晉,你看不到二十等軍功爵,但你,還能看到三公九卿。

    你看不到荊楚刺客橫行漠北,但你能看到三千死士一朝雲集。

    你看不到孝,但你還是能看到以孝治天下。你看不到激賞酷吏的君主,但是還能看到希望君主靠譜的可憐酷吏。

    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精神分裂,簡稱精分。而精分是沒有效率的。

    所以很不幸,秦漢帝國死去之後的這幾十年,我們的政治生態,無非混和維持。

    當然,也有聰明人。

    復興五等爵制,只是這些聰明人的第一步,下一步,是徹底恢復西周制,試圖在維護士族分封利益的基礎上,也維護版圖的完整和擴張。

    好可愛的想法呀,可惜痴人說夢。

    當然,我理解他們。西周制是他們唯一能夠參考的,也是曹老闆去世前夕的自我暗示——我是周文王嗎,我是周文王吧。。。

    可惜,世殊時異。

    西周能夠在封建制的基礎上維持擴張和領土完整,恰恰在於,封建制在當時相對於部落邦聯,是絕對先進的。是加強集權的手段,而不是相反。更重要的是,當時的中國還很大,周人的地盤還很小,有大量的未知之地,可以允許方伯們進行擴張。也正是由於天下廣闊,賦予方伯一定領域內的兵權,有利於統一。

    但西晉不再是這樣了。這個世界就這麼大。各路方伯卻仍有兵權(西晉的四徵四鎮和漢朝是不一樣的,具備治理民眾的權力。這個制度,起源於曹睿後期,司馬懿鎮關中。在向上溯源,是曹仁鎮樊城,夏侯淵鎮關中)

    打不出去怎麼辦?八王之亂。

    好了,三條線已經糾纏在一起:胡漢的力量對比+寒冷,秦漢制度的死亡和集權的週期性衰敗,西晉高層對於新制度的探索和試驗。

    但是記住,這不是什麼原因。

    這只是歷史的脈絡,我們描述歷史時採取的一些簡筆畫,最快速度勾勒出線條和輪廓。

    因為歷史是由無數條線交織而成的,這三條線,無非是最好識別。

    在看到這三條線之後,你就知道:

    1,八王之亂是不可避免的。齊王,楚王,成都王,長沙王,都是熱血上頭的中二青年。殿中的少佐們,心懷鬼胎,孫秀看著潘安,咬牙切齒。這些年輕人才是火併的動力,賈南風和皇帝腦殘不腦殘,楊駿和司馬亮妥協不妥協,都沒卵用。年輕人得不到出頭的機會,年輕人想出頭,年輕人手裡有兵,年輕人失去了舊帝國的一切道德準則,而這一切,都是註定的。

    2,胡人入侵是必然發生的。算不上入侵,他們無非是聚集在塞內的少數民族。他們是西晉的臣民。和吃不飽飯的漢族苦逼一起反了,僅此而已。

    3. 五胡亂華是銘刻在我們基因裡的一個歷史階段。他徹底踢爆了西晉上層試圖維持名義上集權的假面具,而讓真正的英雄們流著血在邊疆出生。石勒之後,還有比漢人還試影象漢人的苻堅,還有孫子兵法和孟德新書的好學生姚萇,還有劉裕,還有在邊疆區出生的高歡,爾朱榮和宇文泰,最後的最後,還有楊忠和李虎,還有楊堅和李世民。

    4,不但秦漢帝國會死,隋唐帝國,在朱溫篡唐那年死去,明清帝國,同樣如此,那一天是1912年2月12日,記住這個日子。

    5,集權和專制只佔了歷史上的一部分時間,另一部分時間,中國沉溺在血海中。你所關注的五胡亂華,無非是兩個集權之間的血淚糾纏,政治這東西,永遠起源於苦寒之地。誕生在血與火的風暴中,伴隨著絕望和憂患。

    6,即便如此,華夏從未死去。

    7 因為如此,華夏永不死去。

    the end.

    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探討了哦。這是說的最碎和最清楚的一次。。。

  • 2 # 風月夜1

    去翻翻史書,三國演義都可以,看看三國怎樣打外族的。三國亂世,自家兄弟鬧分家可以,你特麼外人想插足,趁火打劫,就等著三兄弟一致對外吧。

  • 3 # 弱智浩二D

    史有五胡亂華,結果,大家都知道,就是少數民族也融入了華夏大家庭。後有三胡亂華,結果呢?還沒現。這三胡就是:胡編,胡說,胡搞。

  • 4 # 霧逝ren非

    所以說,三國演義害人,北邊的外族三國時期一直都是曹操抵禦的,他兒子“黃獅虎”曹彰的外號就是殺外族殺出來的!

  • 5 # 覺皇jiao

    當時魏蜀吳三國都是攘外的 看三國演義都有打仗前先安撫蠻人 或打或賞的 還有經典的七擒孟獲儘管是假的但是還是有點參考依據的

  • 6 # 忘戰必危1090

    中華人戰國時期說的胡人並不是匈奴人,而是比匈奴更早的草原民族,秦末漢初被匈奴人擊敗,驅趕到長城以北東三省,貝加爾湖那邊,人稱東胡,東胡有兩大部落,一是鮮卑,二是烏恆,烏恆後來被曹公滅了,經過漢帝國的打擊,匈奴一部西遷,一部內附漢帝國,匈奴垮了,東胡又起來了,三國時期東胡很是強大了,曹操把烏恆滅了,鮮卑躲過一劫繼續發展,烏恆的殘餘一說是通古斯的先輩,一說是東遷到半島成立了一個叫高句麗的國家苟延殘喘,中原建立了晉以後,發生了八王之亂,晉王朝最後一點元氣被耗盡,鮮卑各部趁機南下,屠殺漢人,建立各種國家,晉室南下,周邊各民族都來佔領中原,以鮮卑和羌為最,長江以北漢人幾乎被殺盡,再說說西羌,西羌生活在青藏高原,漢帝國就是被土地兼併和羌人的反覆拖垮的,今天降,明天反,打不過就跑高原上,漢帝國在交界處擺放了一隻強軍,西涼軍專門防備羌人,漢帝國周邊的三個強大的敵人是匈奴,東胡,西羌,漢帝國直到滅亡一直保留著強軍,便宜了各路軍閥

  • 7 # 太興真人

    東漢時期,由於對匈奴和羌人的戰爭勝利,外部威脅基本沒有,而到了三國時期,三國對周邊少數民族都是威懾力強大,吳國的南邊疆已經到了越南的順化,蜀國在諸葛亮的經營下已經征服了昆明湖周邊,,塞外的遊牧民族都歸順了魏國。西晉時期之所以出現五胡亂華是西晉王朝內部腐化墮落,對外長期處於懈怠狀態,而且這些胡人基本是西晉王朝所統治的內部少數民族,鮮卑各部落是塞外南下,但也是趁西晉大亂進入中原的。

  • 8 # 想和世界聊聊

    我覺得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講。

    第一,社會制度。曹魏時期世族政治興起,然後用九品中正制匹配了社會結構。這時候因為制度剛剛成立,世族和庶族分界並不僵化,能比較公正的推舉出真正的人才。而到了晉代,社會結構僵化,所謂“上品無寒門”,政治完全被豪門大族把持,寒門子弟很難出頭,而很容易就身居高位的世族子弟草包越來越多。比如當時王羲之的弟弟,當的好像是功曹,一個隨軍參謀類的官職,天天基本就知道飲酒、賦詩這些所謂的名士做派,當有人問他他是幹嘛的,他左右瞅瞅,發現騎兵正在訓練,居然說“我大概是養馬的”,這樣的人身居高位,國家不完蛋才怪。

    第二,個人能力,說是第二點,其實也是第一點的延續。曹操真的是不世出的人傑,而靠著老子爺爺登上皇位的司馬炎,是沾了九品中正制的光。漢末遼東公孫,西涼馬家,都是擁有龐大騎兵部隊的大軍閥,扔到任何年代都能割據一方,然而卻被曹操十幾年間全部收拾了,在證明了魏軍恐怖實力的同時,飛速穩定的北方也讓少數民族沒有可趁之機。司馬家雖然也是出了兩代人才,然而站在巨人肩膀上摘桃子的司馬炎就是個不折不扣的草包,西晉是絕無僅有的看開國皇帝就感覺差不多要亡國的大一統朝代,只不過當時魏國的統一程序已無法阻擋了而已。而如果沒有世族聯盟的支援,司馬炎是絕對當不了這個皇帝的。而他統一全國,不但沒有想辦法去解決世族的問題,反而帶著頭奢靡腐敗。然後也不吸取七國之亂的教訓,分封一大堆諸侯王。最後還傳位給一個白痴兒子。這樣內部腐敗,中央空虛無能,外圍又尾大不掉,國家不出問題才怪。

  • 9 # Mer86

    三國時代雖是亂世,但絕對不可能發生五胡亂華這種事情。因為五胡之所以能亂華,不是因為五胡很厲害,而是兩晉太窩囊了。這才給了五胡一個渾水摸魚、慢慢坐強、最後反吃掉晉朝的機會。反觀魏漢吳三國,雖說實力都不如西晉,但是各個都不廢。對塞外政權始終都有很強的警覺性。

    當時與三國同時代的蠻夷部落,其實都是很慘的。經常就是稍稍冒個頭,立刻就會遭到殘酷的武力鎮壓。

    具體的鎮壓案例有很多,蜀漢和東吳就不具體說了。蜀漢打南蠻就跟老鷹抓小雞,碾壓性的優勢。東吳方面不怕蠻夷,孫權這個極品人販子不僅不拒絕蠻夷,反而還主動派人去海外抓蠻夷。這大概是中國早期跨海拐賣人口的第一個案例吧。下面說說曹魏是怎麼打壓五胡部落的。

    相比於蜀漢和東吳來說,曹魏在北方防五胡南下的軍事壓力是很大的。不過曹操是當世之人傑,搞政治平衡這一套很有手段。他們對五胡的政策大致可以概括為兩點:

    第一、不拒絕胡人南下,畢竟中原的人口太少了,無人區太多,堵是堵不住的。這就跟大禹治水是一個道理,只可疏不可堵。

    第二、對不服者堅決武力鎮壓,但不搞斬盡殺絕。因為胡人就跟韭菜似的,殺了一撥再起一撥。單純靠殺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因此,曹魏對五胡的大政方針便是:需要的時候便拉攏,不需要的時候就打壓,始終讓胡人保持分裂狀態。

    應該說,這個方針沒有任何問題,可就是實際操作起來很難。從曹操到曹丕,一直都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到了曹叡時期,胡人邊患的問題還是來了。

    魏明帝曹叡統治中期,漠南鮮卑的柯比能一躍而起。其實柯比能最早是曹魏的小弟,他正是在曹魏的支援下,才成功的統一了鮮卑漠南諸部落。但軻比能崛起後,對魏國起了異心,不想再臣服於魏國。同時曹魏看到軻比能一家獨大的危害性,便開始扶持其他的鮮卑首領,如素利、彌加、沙末汗等人,以限制柯比能的發展。

    結果這個以胡制胡效果並不好,反倒遭致了柯比能的報復。他不僅下令,強迫所有鮮卑部落中斷跟曹魏的互市,並且還繼續吞併其它的鮮卑部落,大有統一草原之後,與曹魏進行大決戰的的意圖。

    大約在公元233 年前後,軻比能將鮮卑族的另一個首領步度根打敗,使得他個人的聲望達到了一個極點。當時就連遠在益州的諸葛亮都知道柯比能,並還派使者去漠南尋求柯比能,希望一起南北夾擊曹魏。

    眼看蜀漢和鮮卑要夾擊自己,曹魏終於穩不住了。一方面,曹叡令司馬懿赴雍涼,去堵截諸葛亮;另一方面,再令幷州刺史畢軌派將軍蘇尚、董弼等率軍討伐軻比能。結果最後諸葛亮一路因為糧盡退兵,而討伐柯比能的一路魏軍則被打得全軍覆沒。

    面對討伐失利,曹魏方面迅速改變方針。魏國幽州刺史王雄上書曹叡,請求對柯比能進行斬首式打擊。因為他認為,鮮卑是一個需要依靠英雄人物的威望才能結盟的原始部落群體,缺乏真正的政治組織的漏洞。只要派刺客去刺殺了軻比能,鮮卑必亂。

    最後的結果,柯比能被刺殺,剛剛統一的漠南鮮卑果然又因此重新分裂為一盤散沙,不再對曹魏有什麼威脅了。而鮮卑人則一直到西晉五胡亂華時期才恢復。

    解決了鮮卑的問題後,割據遼東的公孫淵對曹魏起了異心。為了平遼東,一直都督雍涼的司馬懿領兵親征(諸葛亮已去世),他採用閃電戰的方式滅了遼東公孫氏。但是司馬懿在平遼東後,善後問題乾的有點過激,導致遼東人口銳減,給了緊鄰遼東半島的高句麗一個渾水摸魚,向遼東滲透的機會。

    曹魏正始五年(公元 244年),曹魏大將軍曹爽主動征討蜀漢,結果陷入苦戰,損失非常慘重。當時高句麗的東川王見曹魏吃了敗仗,便藉機終止了與曹魏的聯盟關係,併發兵襲擊遼東,接連攻下兩城。後來又繼續增兵,再攻陷一城。

    曹魏朝廷見高句麗如此無理,便紛紛主動請纓要去滅了高高句麗。幾個月後,魏國幽州刺史毌丘儉奉詔東征,他領步騎兵萬餘人東出玄菟郡,向高句麗進發。這一事件,在歷史上被稱為毌丘儉東征。

    東征的過程就不說了,這裡只說結果。其結果就是:高句麗慘敗,高句麗王逃到哪,魏軍就追殺到哪裡,幾乎將高句麗的主力打廢了。然後盤踞在北韓半島南部的三韓土著組成聯軍對抗魏軍,結果三韓聯軍在現在南韓的江原道平昌郡北部的龍坪地區又被魏軍擊敗,被殺的哭爹喊娘。最終,連同高句麗在內的北韓半島所有民族,全部向曹魏臣服。

    毌丘儉的這一次東征,是自西漢武帝平北韓半島之後,中原王朝第二次用武力逼迫北韓半島土著,集體向中原王朝臣服。

    平定高句麗後,毌丘儉在班師回朝時,曾命人刻石紀功。這個紀念碑在清末時期被發現,現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這也是中原王朝征服征服北韓半島的實物證據之一。

    先後解決了鮮卑、公孫淵、高句麗、三韓的威脅後,魏國在北方的統治基本上趨於穩定。再加之蜀漢和東吳與曹魏在實力上越拉越大,威脅也小了很多。於是從這之後,曹魏內部也就不那麼團結,開始搞內訌,進入了司馬氏篡魏的歷史。

    魏明帝曹叡時期,他的政治手腕太狠辣,對各個士家大族嚴防死守,以防止士家大族奴大欺主。但結果就是,士族離心離德,有了想換皇帝的想法。而司馬氏篡魏,就是抓住了這個士族反魏的心理。

    後來司馬懿殺曹爽,奠定了司馬氏篡魏立國的基礎。之後,司馬師蕩平了諸多不服自己的勢力,包括上面提到的平遼東的毌丘儉在內,都被司馬氏幹掉。自此之後,魏帝淪為司馬氏的傀儡。沒有任何實權。

    公元 260年,曹髦被司馬昭派人殺害。這個事件就標誌了司馬氏篡魏已無阻攔,曹魏政權在事實上已經滅亡了!畢竟連皇帝都敢殺了,還有什麼是不敢的。

    三年後,司馬昭起三路大軍伐蜀漢。後主劉禪在有抵抗能力的情況下居然選擇投降,也算是當時令人驚世駭俗的一件事。

    又過了兩年,司馬炎篡魏稱帝,正式建立了西晉王朝。再之後,東吳在著名暴君孫皓的作死下。最終讓西晉這條鹹魚以微弱優勢壓了自己這條爛鹹魚一頭,統一了全國。

    公元280年,天下又歸於一統。雖然說,西晉是完成了統一大業。但我們還是要實事求是的說。

    西晉皇位——靠不要臉的辦法篡來的。

    西晉江山——靠比爛贏來的。

    由此可以看出,西晉得國太簡單了,但是得位不正!因此,為了籠絡人心,司馬氏就對士族各種恩寵,但為了避免重蹈曹魏被自己篡權的事情復發,於是司馬炎大封宗親,給予司馬家族的嫡親以很大的權力,讓他們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王。結果,這又搞的有點矯枉過正了。

    司馬炎死後,司馬家族的這些諸侯王的手上都有兵,有錢,有權,有士族支援,並且還都有還當皇帝的合法性。有這條件,誰不想當皇帝過把癮?

    再加上當時又攤上了一個"何不食肉糜"的弱智皇帝。於是,八王之亂就來了。

    八王之亂後,緊接著就是五胡亂華,然後再緊接著的就是衣冠南渡,釀成了中華大地上第一次民族之痛。

    綜上所述,魏漢吳三國和西晉雖說都是漢人政權,但立國基礎和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三國分立時,三個國家都是以武立國,有一定的軍國主義色彩(尤其是東吳),軍事力量都是爆棚的存在。因此三國才有了吊打蠻夷的基礎。當時的蠻夷見了三國,都是老鼠見貓的心態。

    但到了西晉時期,司馬氏是靠權謀上位。也就是說,司馬家族得位不正。有司馬懿這樣上樑不正的爹,就有司馬師、司馬昭、司馬倫這樣下樑歪的兒子,以及就有同樣是下樑歪的司馬越、司馬瑋、司馬冏等人。這些人的上位都來的太容易,本事沒多少,但是野心都太大。國家交到這種人的手裡,不亂才會怪。

    所以說,五胡亂華的原因,不是因為五胡的本事有多大。實際上,當年劉淵起兵,李雄割據益州時,他們手上的兵力都不多。如果換作是三國做他們的對手,早就直接掐死在萌芽階段了,哪裡能讓他們坐大坐強?最後變成尾大不掉之勢?

    但是反觀晉朝的統治者,就完全沒有這種政治警覺性。氐族人從關中鬧到漢中,從漢中再鬧到成都,一連鬧了七年,西晉就是滅不了。這麼差的統治水平,還能說什麼呢?

  • 10 # 桃花石雜談

    三國亂世,為何沒有五胡亂華發生?其實這個問題是個很好的問題,很有助於澄清很多想當然的誤會,說明“五胡亂華”這個歷史程序是如何發生的。總體來說三國時和西晉末年確實有很多類似的地方,比如都因為內戰導致中原人口大量減少,另外中原政權陷入了事實上的分裂狀態等。但具體來說還是有許多不同點的,那麼下面咱們就細說一下當時的各種不同點。三國時期與西晉末年的相同點

    其實三國時期與西晉末年相同點是非常多的,其中最大的一點就是這兩個時期中原地區都經歷了長期的內戰,而且都在事實上陷入了分裂之中。此外因為長期內戰,中原地區的人口大量減少,而古代人口是國力最基本的要素,人口大量減少的結果就是中原王朝的國力大為降低。

    描繪三國時期兵馬的古畫

    三國時期大家都很熟悉了,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東漢江山陷入一片大亂開始,一直到公元222年吳蜀夷陵之戰為止,中原地區陷入了長達38年的內戰之中,期間先是黃巾軍起義掃蕩了半個中國,然後又是各路軍閥混戰,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規模巨大的全面戰爭,造成的平民傷亡無數。這種損失之大透過以下這組數字就可以看出來。

    在黃巾起義爆發前30年左右,東漢政府是進行過一次全華人口普查的,當時的數字是全華人口有5600多萬人。但經過之後接近40年的內戰,中原人口的損失程度是令人觸目驚心的。按照《晉書》的記載,在東吳滅亡之時,晉(包括之前已經滅亡的蜀華人口)吳兩國的人口總數之和竟然不足800萬人。當然現代研究認為當時中原剛剛經過長期分裂統一,戰亂的影響還沒有完全消除,所以統計數字並不完整,當時實際的人口應該在1600萬到2000萬左右,但即使這樣也下降了三分之二左右。

    而許多朋友不太熟悉的是西晉末年的局勢,其實在被稱為“五胡亂華”的這段歷史發生之前,中原地區也經歷了一場規模和殘酷程度絲毫不亞於三國時期的重大內戰,也就是“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是西晉末年西晉皇族不同諸侯王之間為了爭奪皇位而發生的一場嚴重內戰,從公元291年爆發開始,一直持續到了公元306年,持續時間也長達15年。

    八王之亂對中原地區的破壞程度之大也堪稱歷史之最

    而這次戰爭也同樣造成了中原地區的人口大量減少,根據一些研究估計,在八五之亂開始前,中原地區的人口在2200萬人左右,但經過八王之亂這十幾年大戰,中原地區人口再次被腰斬,有些數字認為到公元306年八王之亂基本平息之時,整個中原地區的人口已經只剩下了1088萬人,也就是比三國末期的人口數量還要少三分之一以上了。所以從這兩組數字的對比來看,其實雖然接近,但也能看出一點為何五胡亂華在西晉末年發生的端倪了,因為此時的中原,實力比三國末期,確實又下降了一個檔次。

    三國時期與八國之亂時期的不同點

    下面再說說這兩個時期的不同點,從這些不同點裡,就更能看出為何五胡亂華發生在西晉末年了。

    首先三國時期是承接東漢時期中原王朝對草原遊牧民族的強勢。對歷史有一些瞭解的朋友都知道,兩漢的一個主旋律就是打擊匈奴,保證北疆的安全。而這一舉措在東漢時期其實是已經開花結果了。公元160年前後,已經在兩漢不斷打擊下西遷到今天哈薩克西部地區的北匈奴在東漢的持續追擊之下再次西遷,從此消失於中國古籍之中。

    三國時期的形勢

    而南匈奴則完全受制於東漢,被東漢分而制之,各部在當時的實力非常有限。同時因為北匈奴的勢力剛剛被驅逐,當時鮮卑、烏桓等其它草原各部也都還沒成氣候。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中原北方地區在官渡之戰後基本被曹操所統一。雖然這種統一併不完整,北方也還存在其它一些軍閥,但總體上北方在官渡之戰後,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很快重新形成了一個強有力中央政權,真正大規模的內戰只持續了10幾年,而這個政權相對於當時仍然四分五裂的各個遊牧民族還是無法撼動的。在幾次相互之間的戰爭中,南匈奴和烏桓面對曹軍多次慘敗,比如公元207年曹操在追擊袁紹兩子的過程中與烏桓在今天遼寧省境內的白狼山發生大戰,結果烏桓單于蹋頓被張遼直接在陣前斬殺,烏桓部僅一戰就遭到重創。所以當時雙方的實力差距還是非常大的。針對南匈奴,曹操則將其分為五部,而他們之間的矛盾也使他們很難聯合。

    八王封地分佈,集中在中國北方地區,這也是八王之亂的主要發生地

    但到西晉末年,中原地區的實力因為人口再次腰斬而進一步衰落。而且不僅如此,因為八王之亂主要發生在中國北方,直接鄰近遊牧民族聚居地的地區人口損失最大。同時在八王之亂期間,內戰雙方因為中原人口損失嚴重,都曾經向周邊的遊牧民族借兵幫自己打內戰,而最終這些舉措的結果都是讓遊牧民族的軍力不斷壯大。

    比如最終直接滅亡了西晉的漢趙政權,其首領劉淵就是在八王之戰期間與西晉宗室成都王結盟,並藉此聯合匈奴各部,把南匈奴重新結成了統一的力量。而後來在成都王被西晉中央平定之後,劉淵則順勢自立。而西晉中央也多次聯合拓跋鮮卑和段氏鮮卑,這些舉措最後都造成了中原王朝自己在內戰中越來越弱,而周邊遊牧民族的則在中原內戰中有了聯合的理由和機遇,同時其軍隊也在中原內戰中鍛鍊的越來越強,最終導致了雙方實力的逆轉。

    所以總體來說,三國時期雖然內亂嚴重,但北方地區較快恢復了和平,建立起了對遊牧民族仍然有優勢的中央政權,導致遊牧民族無力南下。而西晉末年15年異常慘烈的八王之亂導致中原整體實力急劇衰落,遊牧民族自身藉機聯合,並在中原內戰中建立起了具有很強戰力的軍隊,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使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的實力逆轉,最終促成了“五胡亂華”的發生。

  • 11 # 小約翰

    一家三個兄弟爭家產,個個拿著刀槍棍棒,刀光劍影你來我往,外人躲都躲不及,別說上去跟他們搶家產了。

    一家幾個兄弟都是紈絝子弟,爭家產自己沒本事打架,花錢僱村裡的打手來打架,最後幾個兄弟都被打的半殘,你們說這些打手看著他們家裡的錢能不眼紅?

    三國時代,蠻夷根本不敢跟漢人政權爭鋒。

    曾經有人說過,“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這裡的“強”不是指對內,而是指對外。西漢和東漢的對外政策相當統一,就是一個打。

    西漢武帝時期,強大的匈奴政權被漢朝打的魂飛喪膽。匈奴被迫分為兩部,北匈奴遠走西方,南匈奴直接投降了漢朝。北匈奴被漢朝一路追著攆,最後連哈薩克都呆不住了,轉頭進了歐洲,消失在了中國的古籍裡。

    匈奴逃到歐洲之後,本來已經被打怕的匈奴人驚訝於歐洲人居然如此的戰五渣。如果沒有漢尼拔,羅馬帝國幾乎毀滅於匈奴人之手。

    所以,在當時的世界,戰鬥力排名順序是漢朝>匈奴>羅馬帝國。

    到了東漢時期,東漢軍隊依然把四方蠻夷打的抬不起頭。擁有數十萬人的羌族,被東漢的邊疆守衛軍打的一點脾氣都沒有。整個東漢時期,邊疆問題基本沒有列入到中央政府的考慮之內。

    而三國,則繼承了這種傳統。

    三國時期,各地的蠻夷被魏蜀吳三國打的根本抬不起頭。

    在當時漢人勢力之外的各個少數民族之中,只有北方遊牧民族比較先進,而南方的蠻夷文明檔次比較落後,又沒有騎兵加持,所以整體處於被吊打的程度。

    比如南蠻孟獲,說起來孟獲在《三國演義》中表現的如何強大,但其實蜀漢政權在經歷荊州、夷陵兩場大敗之後,已經元氣大傷。但諸葛亮在稍加休整之後,還是輕易的擊敗了南蠻。在南蠻造反之前,南蠻沙摩柯還跟隨劉備參加了夷陵之戰,完全處於小弟的狀態。

    而東吳的孫權更過分,當時東吳的人口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和江西一帶。而位於浙江、福建的山越人還處於原始社會的狀態。孫權為了補充人口,派兵去抓山越人補充勞動力。很多東吳將領的戰績中都有抓山越人的戰績。

    至於西羌,雖然人口眾多,卻基本被曹魏和蜀漢當做打手用。從董卓、馬超開始,西羌就參與到了中原的戰爭中。諸葛亮數次北伐,史書中都有雙方利用“羌胡騎兵”的記載。

    而曹魏政權,則更為兇猛。

    相比於南方的蠻夷,北方的遊牧民族比較兇悍。三國時期,鮮卑和羯族都沒有崛起,只有烏丸相對比較強大。但是在東漢時期,烏丸始終也沒有敢作亂。

    唯一的視窗期,就是中原內戰時期有機可乘。但烏丸並沒有摻和進來。董卓亂京之後十幾年,曹操就贏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之後就北上清剿袁氏一族勢力,並征討了烏丸。烏丸人在曹魏的打擊下一敗塗地,首領軻比能被張遼陣斬,從此一蹶不振。

    烏丸倒臺之後,北方各民族基本安定。曹魏並不阻止少數民族內附,但對出頭的少數民族首領,則予以堅決打擊,不給他們出頭的機會。

    而西晉時期,情況變化非常大。

    西晉建立以後,晉朝的統治階級馬上陷入到了腐敗與內訌之中。

    晉惠帝繼位之後,晉朝開始了空前的八王之亂。八王之亂說起來不像三國一樣蕩氣迴腸,但對中原的破壞並不遜於東漢大亂。北方人口斷崖式下降,讓中原人口比例嚴重失調,漢人的數量對蠻夷開始不佔據壓倒式優勢。

    最重要的是,各個諸侯王利用蠻夷打仗,讓五胡擁有了進入中原的基礎。

    各個諸侯王都利用五胡的人馬來為自己效勞,在八王之亂中,五胡的部隊得到了訓練,而三國時期的漢人為主的軍隊則開始衰微,雙方的能力開始變的不均衡。

    在西晉末年,洛陽和長安這種中原的腹心之地,城內和城郊都擁有大量的少數民族人口。正是這種胡漢雜居的格局,讓五胡亂華成為了可能。蠻夷的問題不再是邊疆的疥癬之疾,而是在首都旁邊的心腹大患。

    總體上,八王之亂讓中原王朝的實力空前內耗,卻讓五胡的能力在戰爭中得以增長。而魏蜀吳的軍國主義思想,讓漢人的武力擁有了壓倒性的優勢,所以僅僅幾十年時間,中原就由漢人掌權過度到了五胡亂華的階段,根本原因還是西晉的政治腐敗造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維密大秀#維密大秀都出現過哪些奇葩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