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徐州地區水稻最近高溫,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導致的。
4
回覆列表
  • 1 # 泉水東流

    高溫高溼,加上苗旺密度高,田間小氣候差,通風透光差,未及噴施井崗黴素造成。應抓緊補施農藥,並配以田間保持與發病部位相同位子的大田水位,以提高夜效,且以早晨或傍晚有露水時噴為佳。一次不行的話,可隔三天再噴。

  • 2 # 農醫生

    你好,這是水稻紋枯病。水稻紋枯病又稱雲紋病,俗名花足稈、爛腳瘟、眉目斑。在高溫、高溼條件下發生。紋枯病在南方稻區為害嚴重,是當前水稻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該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穀較多,粒重下降。溼度大時,病部長出白色網狀菌絲,後匯聚成白色菌絲團,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脫落。高溫條件下病斑上產生一層白色粉黴層。

    這種病的病原體可以附著在病苗上,第二年仍可以造成病害。因此在防治過程中建議,在第一年將病殘體處理乾淨,以防止來年再次造成發病。選用良種,合理密植,水肥充足都可以提高水稻的免疫力,抵禦病害。高科惡黴靈或苯醚甲環唑與丙環唑或腈菌唑等三唑類的復配劑在水稻抽穗前後可以使用。

  • 3 # 愛農幫

    水稻紋枯病作為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在我省常年發生,近幾年隨著優質水稻的推廣種植及高肥水的管理模式,水稻紋枯病發生日趨嚴重,已在我省連續多年偏重發生,尤以高產稻區危害最為突出。主要危害葉鞘、葉片,嚴重時可侵入莖稈並蔓延至穗部。一般造成減產1至2成,嚴重發生時,減產超過3成或更多。  

    水稻紋枯病的發生流行受田間菌源數量、氣候條件、品種抗病性、水稻生育期及田間管理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

    一般水稻紋枯病在我省的發病規律是:早稻發生輕;單季中稻、晚稻生長前期溫度較低時,田間發生少;進入7月份後隨著水稻分櫱增加、密度提高、溫度升高,水稻紋枯病開始發生、擴充套件;7月中旬後,我省單季稻由南向北陸續進入拔節、孕穗期,田間鬱蔽,溼度大,加上此時正值高溫季節,紋枯病發生會迅速加重,田間病叢率和病株率加快上升,如遇連續陰雨病害更容易流行;一直到水稻灌漿中後期,隨著田間溼度下降,紋枯病的發生才會逐步減輕。  

    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應採用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結合適時用藥的綜合防治技術。   一是抓好以肥、水管理為中心的栽培防治病害。水稻生長期要合理排灌,以水控病,貫徹“前淺、中曬、後溼潤”的用水原則,既要避免長期深灌,也要防止曬田過度,促進稻株健壯生長,控制紋枯病危害程度。  

    二是藥劑防治。紋枯病在田間的傳播主要靠水流傳播,在密植的稻叢間菌絲也能蔓延傳病,一般在分櫱盛期至拔節末期,主要在株間或叢間橫向擴充套件亦稱水平擴充套件,導致田間病株率和病叢率的增加,其後病部由下位葉鞘向上位葉鞘和上部葉片發展,危害水稻上部功能葉,增加水稻的秕粒數。  

    因此藥劑防治紋枯病應抓好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即在水稻分櫱至分櫱末期,當叢發病率達5%時,施藥在於殺死氣生菌絲,控制病害的水平擴充套件。第二個時期即在水稻拔節至孕穗期,病叢率達10%時,用藥防治,在於抑制菌核的形成和控制病害向上部葉鞘和葉片的發展,保護水稻上部三片功能葉不受侵染。 

    目前市場上防治紋枯病的藥劑很多,像己唑醇、井岡·己唑醇、井岡·蠟芽菌、戊唑醇等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都很突出。  

    在水稻分櫱盛期即水稻封行前(紋枯病暫未發病或發病初期),每畝用10%己唑醇40毫升對水20—30公斤,或在水稻分櫱末期即水稻封行後(紋枯病進入快速擴充套件期),每畝用10%己唑醇55毫升對水30—40公斤趁早晨露水未乾時粗霧噴於水稻下部,可有效預防、控制水稻紋枯病的發生。

  • 4 # 勤146986616

    水稻紋枯病在我們這裡己基本得到控制。以前人們對紋枯病認識不足,加上用肥單一,給農民帶來巨大損失。只要瞭解紋枯病,其實是很好防治的。首先用肥不能單一,紋枯病最容易發生在富氮田塊,只要水稻營養均勻,紋枯病就失去了滋生的溫床。其次要以防為主,井崗黴素是首選藥品,井崗黴素內吸性很強,兼有保護和治療作用,還可治稻曲病。多抗黴素具有肽嘧啶核苷酸類結構的抗生素也有療效,現在新型的混合殺菌劑都能選用。希望有參考價值,謝謝!

  • 5 # 糧農之友

    水稻紋枯病的發生流行受田間菌源數量、氣候條件、品種抗病性、水稻生育期及田間管理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一般水稻紋枯病在我省的發病規律是:早稻發生輕;單季中稻、晚稻生長前期溫度較低時,田間發生少;進入7月份後隨著水稻分櫱增加、密度提高、溫度升高,水稻紋枯病開始發生、擴充套件;

    7月中旬後,我省單季稻由南向北陸續進入拔節、孕穗期,田間鬱蔽,溼度大,加上此時正值高溫季節,紋枯病發生會迅速加重,田間病叢率和病株率加快上升,如遇連續陰雨病害更容易流行;一直到水稻灌漿中後期,隨著田間溼度下降,紋枯病的發生才會逐步減輕。  

    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應採用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結合適時用藥的綜合防治技術。   一是抓好以肥、水管理為中心的栽培防治病害。水稻生長期要合理排灌,以水控病,貫徹“前淺、中曬、後溼潤”的用水原則,既要避免長期深灌,也要防止曬田過度,促進稻株健壯生長,控制紋枯病危害程度。  

    二是藥劑防治。紋枯病在田間的傳播主要靠水流傳播,在密植的稻叢間菌絲也能蔓延傳病,一般在分櫱盛期至拔節末期,主要在株間或叢間橫向擴充套件亦稱水平擴充套件,導致田間病株率和病叢率的增加,其後病部由下位葉鞘向上位葉鞘和上部葉片發展,危害水稻上部功能葉,增加水稻的秕粒數。  

    因此藥劑防治紋枯病應抓好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即在水稻分櫱至分櫱末期,當叢發病率達5%時,施藥在於殺死氣生菌絲,控制病害的水平擴充套件。第二個時期即在水稻拔節至孕穗期,病叢率達10%時,用藥防治,在於抑制菌核的形成和控制病害向上部葉鞘和葉片的發展,保護水稻上部三片功能葉不受侵染。  

    目前市場上防治紋枯病的藥劑很多,像己唑醇、井岡·己唑醇、井岡·蠟芽菌、戊唑醇等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都很突出。  

    在水稻分櫱盛期即水稻封行前(紋枯病暫未發病或發病初期),每畝用10%己唑醇40毫升對水20—30公斤,或在水稻分櫱末期即水稻封行後(紋枯病進入快速擴充套件期),每畝用10%己唑醇55毫升對水30—40公斤趁早晨露水未乾時粗霧噴於水稻下部,可有效預防、控制水稻紋枯病的發生。

  • 6 #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這是紋枯病的症狀,病害從莖基部開始侵染,蔓延至葉鞘,直至整株葉片死亡,從而引起光合產物供給不足,引起大幅減產。

    紋枯病目前沒有有效的藥劑進行防治,只能採取一些防治稻瘟病類的藥劑進行輔助控制。而且,得了紋枯病很難治癒,只能控制。尤其是得了紋枯病的田塊,如果控制不好,蔓延速度相當快。而且紋枯病的病菌的在不利於發病的條件下可以連續幾年進行休眠狀態。

    藥劑防治方面可以採取施用嘧菌酯、拿敵穩等藥劑進行輔助控制。

    在生產管理防治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在秋收或者春季水整地階段外引機車在進地前一定要將車身、輪胎及配件上的泥土沖刷乾淨在進地,因為紋枯病是土傳病害;在春季水整地之前可以泡水打撈菌核,減少田塊中菌核的數量;也可以秋收後進行秸稈焚燒,也是減少紋枯病發病率的一個有效手段。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理解,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至未至》中誰最符合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