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老師,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楊派老生、有名京劇演員、書法家、上海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有名老生演員、京劇名家。
我們都知道李軍他是學習楊派藝術,也研究了很多年了,應該說是對此非常精通了,他自言談不上精通也談不上研究,應該講他是學習楊派的,他記得他1978年參加中國戲曲學院,那時候開始學習京劇藝術的時候呢,他第一齣戲就是跟葉鵬老師,學習的是楊派名劇《文昭關》,打那兒以後呢,他對楊派就逐漸逐漸開始迷上了。那我們也都知道京劇大師楊寶森呢,他以他非常精湛的表演贏得了觀眾,那麼同時呢,他與馬連良、譚富英、奚嘯伯,三位藝術大師呢,並列的是四大鬚生,可以說將老生這個行當推向了一個高峰,那麼他是研究楊派藝術的,這個楊派藝術跟其他三個流派,最大的不同在哪兒,有兩種美嘛,就聲腔藝術,一個叫氣勢美,還有一個就是韻味美,後來他學習楊寶森藝術以後呢,通過幾位老師在對他的教授,他逐漸逐漸意識到楊寶森先生他完善了一個氣勢和韻味相統一的這樣一個完美的唱腔藝術,他既有蒼勁有力,悲涼的氣勢上的這一塊,你比如像《碰碑》嘆楊家,就這樣大段的反二簧,在氣勢上非常有的,同時呢,最大的優勢是什麼呢,又找到了韻味上的一種美,是以情帶聲,所以他們在學習這個楊寶森藝術的過程當中,就逐漸逐漸領悟到他之所以,他的嗓音非常寬厚,而且這樣寬厚的嗓音,很難達到就是有很多音,他能遊刃自如這是很不容易的,楊寶森先生大家一說,就是他的擻音,水擻、幹擻、澀擻、提嘍擻、三連擻,就他這些音運用的非常非常好,這些東西這都是楊寶森先生他潛心研究了若干個藝術家的一些個流派的風格,逐漸逐漸在體會人物的過程當中,形成了他自己的演唱風格,李軍他覺得這點來說呢,他們這輩人不及前人,但是他們在學的過程當中,逐漸會逐漸去領悟一點他們的東西,那麼就是他在學習楊派的過程當中呢,也學演了很多他的戲,因為楊寶森先生大家都知道,楊失伍《楊家將》、《失.空.斬》、《伍子胥》,你比如說《伍子胥》,很多人都在演《伍子胥》,那麼演《伍子胥》,怎麼來把握這樣一個人物,他覺得楊寶森先生為什麼,因為他當年這齣戲是從《鼎盛春秋》那麼演繹過來的,那時候很多老先生都在演,為什麼最後他成了經典了,他不一樣,他把人物弄明白了,他是一個武將,說你把他唱得太武氣,他不是老生了,你把他唱得太柔弱了,他又不是伍子胥這個人物了,伍子胥是潮神呢,在歷史上,是我們神化了的一個人物,他是潮神、怒,像潮水一樣非常怒這個人,非常怒,所以他伍員馬上怒氣衝,他第一句唱的就是這個,我坐在馬上非常怒氣,為什麼,楚平王殺了我一家三百餘口,這個人很有文化,很有修養,他有很大的抱負,他對國家又很想出力,但是沒有想到,因為楚平王父納子妻,他的爸爸去上書去指責了楚平王,結果楚平王把他一家全殺害了,但這個人呢,他心胸狹窄、剛愎自用,所以說在把握人物的過程當中,他覺得楊寶森是最成功的,他特別是最有特色的,就是他的一輪明月,原來他是跟汪桂芬汪先生學的,他這個戲是汪派比較特別出名的,但是他講究有氣勢,後來楊寶森先生透過他的演唱又把韻味美加進去了。
他們有個叫板,咚咚咚,有個靜場,他們現在很多演出,就是掐了很多東西,比如說搜場,出門看看有人沒人,咚咚咚更鼓,打更鼓,一望門,兩望門,完了進門把燈放下,把門關上把凳子搬好,爹,娘,就唸那幾句,現在恰好說怎麼那麼拖沓了,說不好看了現在,掐掉,砸了,違反了戲曲的規律,楊寶森先生一定要要,這是什麼東西在他們戲曲當中,他這個更鼓很重要,打的是心態他坐在屋裡頭,他要過這一晚上,我能不能過得去昭關,他要等啊、等啊,東皋公那沒音信,心裡著急,出門看看,咚咚咚~,表示是夜晚,把觀眾情緒也打下來了,把意境打出來了,全弄完了以後,咚,頭更來了,所以楊寶森先生這個爹孃,這句出來撕心裂肺,就是他這種徹底爆發了,一更已經來了,又感嘆,“爹、娘",他這是叫板,是做尺寸,而且從慢板到二黃原板,到兩段快原板,一個一個高上去,所以說他們覺得楊寶森先生他的演唱風格確實就是能夠拿得住你,包括他那個你比如說,我本是臥龍崗,他那擻運用,“我本是/臥龍崗",相當內緊外鬆,很得意,司馬懿這麼多人,實際上我是空城,“散淡",他一定得到位這個音,他該有的他就有,他沒有就馬上收掉,“散淡的人”,他這個音特別好聽,“散淡的人",這一氣,中間沒有緩氣,就在那兒,他都是咬槽的,一個槽一個槽咬著它,漂亮極了。
李軍他是從師於誰呢,他這麼多年的成長應該講是離不了他幾位老師對他辛勤的哺育的。他記得他第一個拜的老師就是梁慶雲,梁先生。就是河北省京劇院的有名楊派老生演員,梁慶雲梁先生,他對楊派非常有研究,當時李軍他很崇拜他,就是崇拜,哎喲,真好聽他那個聲音,當時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聽到他的《舉鼎觀畫》、《南陽關》、《沙橋餞別》,哎喲,一下迷上了,而且他專程跑到石家莊去拜的他,後來跟梁先生學了很多戲,楊派的戲,後來1988年去香港,到香港演出,正好趕上演一臺全部楊家將有一出《清官冊》,那天正好跟非常有緣分,跟馬長禮老師又結緣了,當時他們爺倆一人演了一半,演完了以後呢,長禮老師說,小軍這孩子挺好,我收他,他又跟長禮老師又學了很多戲。後來這是他讀研究生班的時候,就正式跟李鳴盛老師學戲,因為李鳴盛老師也是學楊派的,他也是對楊派非常有研究,那他當時跟他學了很多,像《打登州》、《捉放曹》、《珠簾寨》、《打漁殺家》,像《洪羊洞》像這些戲,後來拜胡少安,這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就是他們有一年去臺灣演出,他跟尚長榮老師,他們倆演了一出《將相和》,他來看戲,看完戲以後,他一下就喜歡,他說這小孩有發展,他還沒收過學生,後來就是作為一種民間藝術交流,就這樣他就拜了胡少安老師,但他跟他學戲學的很少很少,因為海峽兩岸隔的地方太遠了,所以很少有機會去,他也很少有機會來,當然學的很少,後來就是最有影響的就是當時一兩年最有影響的應該是汪正華汪先生,因為他跟楊寶森先生他同過臺,他是真正同臺,同臺演出,像到什麼程度呢,就是汪先生唱完了以後,楊寶森先生唱,倆人分不出誰是誰來,酷似,聲音酷似,像極了,同樣一個《洪羊洞》錄音,把楊寶森先生的《洪羊洞》錄音跟汪先生的一起放,哪個是楊先生,就倆人聲音像到這種程度,就說汪先生對楊先生的研究那就是更加到位,汪先生他既有他的繼承的一塊,他還有他的心得,他覺得他的理論這塊也非常好,他因材施教,就李軍他跟他學習這裡面他悟出來什麼叫楊派來了,他對他幫助實在太大,所以他非常感謝他這些老師這麼多年對他辛勤的培養,非常感謝。
觀眾是如何來評價他的,說李軍是個什麼樣的京劇演員呢,大家說李軍是個很有書卷氣的京劇演員,這是對他一個很大的表揚,李軍之所以這麼書卷氣,最大的還是得益於他的多才多藝,因為大家知道,李軍不僅僅是唱得好、演得好,他還拉得好。最起先他學拉京胡的,後來就是學唱當演員了嗎,家裡還希望他當演員,但是他透過拉京胡這些年來,他悟出一個道理,什麼道理呢,搞唱的演員最好會一門樂器,這個京胡是跟演員直接講話的,就像跟它談戀愛一樣,你要拿它當自己的愛人,為什麼過去很多拉京胡的這些演員離不了它,因為它能跟你交流了,能跟你說話了,能把你的感情給你抒發出來了,你就離不了這把琴了,馬連良跟李慕良先生他們的配合,你說非常珠聯璧合,楊寶森先生跟楊寶忠先生,程硯秋先生跟鍾世章先生,張君秋先生跟何順信先生,就他們這種關係,就是流派誕生的一個重要起因。他學京胡是為了輔助他的唱,所以他一般不大會沒板的,說一個演員唱著唱著沒板了,怎麼沒板了,他沒有心板,再一個他不瞭解京胡,如果你瞭解了京胡以後,它這個弓子是戧著的還是順著的,你能夠順著它的走,你都在它那裡面,你出不去的,就是對他把握這個節奏、人物的內心是非常有幫助的,而且過門的墊,過門的運用,“叫一聲鬼差,"你可以用,可以變化過門,需要這樣一種心情,“叫一聲鬼差把”,都可以,因為他懂,他可以告訴京胡老師,他說咱們墊這個好或者墊那個好,中間的過門哪個適合這個人物,咱們怎麼墊,所以拉京胡對他的演唱是非常有幫助的。
李軍老師,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楊派老生、有名京劇演員、書法家、上海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有名老生演員、京劇名家。
我們都知道李軍他是學習楊派藝術,也研究了很多年了,應該說是對此非常精通了,他自言談不上精通也談不上研究,應該講他是學習楊派的,他記得他1978年參加中國戲曲學院,那時候開始學習京劇藝術的時候呢,他第一齣戲就是跟葉鵬老師,學習的是楊派名劇《文昭關》,打那兒以後呢,他對楊派就逐漸逐漸開始迷上了。那我們也都知道京劇大師楊寶森呢,他以他非常精湛的表演贏得了觀眾,那麼同時呢,他與馬連良、譚富英、奚嘯伯,三位藝術大師呢,並列的是四大鬚生,可以說將老生這個行當推向了一個高峰,那麼他是研究楊派藝術的,這個楊派藝術跟其他三個流派,最大的不同在哪兒,有兩種美嘛,就聲腔藝術,一個叫氣勢美,還有一個就是韻味美,後來他學習楊寶森藝術以後呢,通過幾位老師在對他的教授,他逐漸逐漸意識到楊寶森先生他完善了一個氣勢和韻味相統一的這樣一個完美的唱腔藝術,他既有蒼勁有力,悲涼的氣勢上的這一塊,你比如像《碰碑》嘆楊家,就這樣大段的反二簧,在氣勢上非常有的,同時呢,最大的優勢是什麼呢,又找到了韻味上的一種美,是以情帶聲,所以他們在學習這個楊寶森藝術的過程當中,就逐漸逐漸領悟到他之所以,他的嗓音非常寬厚,而且這樣寬厚的嗓音,很難達到就是有很多音,他能遊刃自如這是很不容易的,楊寶森先生大家一說,就是他的擻音,水擻、幹擻、澀擻、提嘍擻、三連擻,就他這些音運用的非常非常好,這些東西這都是楊寶森先生他潛心研究了若干個藝術家的一些個流派的風格,逐漸逐漸在體會人物的過程當中,形成了他自己的演唱風格,李軍他覺得這點來說呢,他們這輩人不及前人,但是他們在學的過程當中,逐漸會逐漸去領悟一點他們的東西,那麼就是他在學習楊派的過程當中呢,也學演了很多他的戲,因為楊寶森先生大家都知道,楊失伍《楊家將》、《失.空.斬》、《伍子胥》,你比如說《伍子胥》,很多人都在演《伍子胥》,那麼演《伍子胥》,怎麼來把握這樣一個人物,他覺得楊寶森先生為什麼,因為他當年這齣戲是從《鼎盛春秋》那麼演繹過來的,那時候很多老先生都在演,為什麼最後他成了經典了,他不一樣,他把人物弄明白了,他是一個武將,說你把他唱得太武氣,他不是老生了,你把他唱得太柔弱了,他又不是伍子胥這個人物了,伍子胥是潮神呢,在歷史上,是我們神化了的一個人物,他是潮神、怒,像潮水一樣非常怒這個人,非常怒,所以他伍員馬上怒氣衝,他第一句唱的就是這個,我坐在馬上非常怒氣,為什麼,楚平王殺了我一家三百餘口,這個人很有文化,很有修養,他有很大的抱負,他對國家又很想出力,但是沒有想到,因為楚平王父納子妻,他的爸爸去上書去指責了楚平王,結果楚平王把他一家全殺害了,但這個人呢,他心胸狹窄、剛愎自用,所以說在把握人物的過程當中,他覺得楊寶森是最成功的,他特別是最有特色的,就是他的一輪明月,原來他是跟汪桂芬汪先生學的,他這個戲是汪派比較特別出名的,但是他講究有氣勢,後來楊寶森先生透過他的演唱又把韻味美加進去了。
他們有個叫板,咚咚咚,有個靜場,他們現在很多演出,就是掐了很多東西,比如說搜場,出門看看有人沒人,咚咚咚更鼓,打更鼓,一望門,兩望門,完了進門把燈放下,把門關上把凳子搬好,爹,娘,就唸那幾句,現在恰好說怎麼那麼拖沓了,說不好看了現在,掐掉,砸了,違反了戲曲的規律,楊寶森先生一定要要,這是什麼東西在他們戲曲當中,他這個更鼓很重要,打的是心態他坐在屋裡頭,他要過這一晚上,我能不能過得去昭關,他要等啊、等啊,東皋公那沒音信,心裡著急,出門看看,咚咚咚~,表示是夜晚,把觀眾情緒也打下來了,把意境打出來了,全弄完了以後,咚,頭更來了,所以楊寶森先生這個爹孃,這句出來撕心裂肺,就是他這種徹底爆發了,一更已經來了,又感嘆,“爹、娘",他這是叫板,是做尺寸,而且從慢板到二黃原板,到兩段快原板,一個一個高上去,所以說他們覺得楊寶森先生他的演唱風格確實就是能夠拿得住你,包括他那個你比如說,我本是臥龍崗,他那擻運用,“我本是/臥龍崗",相當內緊外鬆,很得意,司馬懿這麼多人,實際上我是空城,“散淡",他一定得到位這個音,他該有的他就有,他沒有就馬上收掉,“散淡的人”,他這個音特別好聽,“散淡的人",這一氣,中間沒有緩氣,就在那兒,他都是咬槽的,一個槽一個槽咬著它,漂亮極了。
李軍他是從師於誰呢,他這麼多年的成長應該講是離不了他幾位老師對他辛勤的哺育的。他記得他第一個拜的老師就是梁慶雲,梁先生。就是河北省京劇院的有名楊派老生演員,梁慶雲梁先生,他對楊派非常有研究,當時李軍他很崇拜他,就是崇拜,哎喲,真好聽他那個聲音,當時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聽到他的《舉鼎觀畫》、《南陽關》、《沙橋餞別》,哎喲,一下迷上了,而且他專程跑到石家莊去拜的他,後來跟梁先生學了很多戲,楊派的戲,後來1988年去香港,到香港演出,正好趕上演一臺全部楊家將有一出《清官冊》,那天正好跟非常有緣分,跟馬長禮老師又結緣了,當時他們爺倆一人演了一半,演完了以後呢,長禮老師說,小軍這孩子挺好,我收他,他又跟長禮老師又學了很多戲。後來這是他讀研究生班的時候,就正式跟李鳴盛老師學戲,因為李鳴盛老師也是學楊派的,他也是對楊派非常有研究,那他當時跟他學了很多,像《打登州》、《捉放曹》、《珠簾寨》、《打漁殺家》,像《洪羊洞》像這些戲,後來拜胡少安,這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就是他們有一年去臺灣演出,他跟尚長榮老師,他們倆演了一出《將相和》,他來看戲,看完戲以後,他一下就喜歡,他說這小孩有發展,他還沒收過學生,後來就是作為一種民間藝術交流,就這樣他就拜了胡少安老師,但他跟他學戲學的很少很少,因為海峽兩岸隔的地方太遠了,所以很少有機會去,他也很少有機會來,當然學的很少,後來就是最有影響的就是當時一兩年最有影響的應該是汪正華汪先生,因為他跟楊寶森先生他同過臺,他是真正同臺,同臺演出,像到什麼程度呢,就是汪先生唱完了以後,楊寶森先生唱,倆人分不出誰是誰來,酷似,聲音酷似,像極了,同樣一個《洪羊洞》錄音,把楊寶森先生的《洪羊洞》錄音跟汪先生的一起放,哪個是楊先生,就倆人聲音像到這種程度,就說汪先生對楊先生的研究那就是更加到位,汪先生他既有他的繼承的一塊,他還有他的心得,他覺得他的理論這塊也非常好,他因材施教,就李軍他跟他學習這裡面他悟出來什麼叫楊派來了,他對他幫助實在太大,所以他非常感謝他這些老師這麼多年對他辛勤的培養,非常感謝。
觀眾是如何來評價他的,說李軍是個什麼樣的京劇演員呢,大家說李軍是個很有書卷氣的京劇演員,這是對他一個很大的表揚,李軍之所以這麼書卷氣,最大的還是得益於他的多才多藝,因為大家知道,李軍不僅僅是唱得好、演得好,他還拉得好。最起先他學拉京胡的,後來就是學唱當演員了嗎,家裡還希望他當演員,但是他透過拉京胡這些年來,他悟出一個道理,什麼道理呢,搞唱的演員最好會一門樂器,這個京胡是跟演員直接講話的,就像跟它談戀愛一樣,你要拿它當自己的愛人,為什麼過去很多拉京胡的這些演員離不了它,因為它能跟你交流了,能跟你說話了,能把你的感情給你抒發出來了,你就離不了這把琴了,馬連良跟李慕良先生他們的配合,你說非常珠聯璧合,楊寶森先生跟楊寶忠先生,程硯秋先生跟鍾世章先生,張君秋先生跟何順信先生,就他們這種關係,就是流派誕生的一個重要起因。他學京胡是為了輔助他的唱,所以他一般不大會沒板的,說一個演員唱著唱著沒板了,怎麼沒板了,他沒有心板,再一個他不瞭解京胡,如果你瞭解了京胡以後,它這個弓子是戧著的還是順著的,你能夠順著它的走,你都在它那裡面,你出不去的,就是對他把握這個節奏、人物的內心是非常有幫助的,而且過門的墊,過門的運用,“叫一聲鬼差,"你可以用,可以變化過門,需要這樣一種心情,“叫一聲鬼差把”,都可以,因為他懂,他可以告訴京胡老師,他說咱們墊這個好或者墊那個好,中間的過門哪個適合這個人物,咱們怎麼墊,所以拉京胡對他的演唱是非常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