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作為父母,我知道要讓孩子充分釋放天性和自由,在快樂中成長。我本身作為老師,我也不給他設定成長目標,不給他過分的壓力。孩子是他自己,不是我生命的延伸。問題是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我又不得不為他規避很多資訊,約束他,在規訓與自由之間,家長如何抉擇?
8
回覆列表
  • 1 # 甜甜圈伐木累

    這令我想起十幾年前,家長們因為給不給孩子看電視,而爆發的家庭倫理大討論。其實擔心的點都差不多,無非是電視節目良莠不齊,有些節目家長覺得不適合孩子。如果進網路大爆炸時代,資訊過量的問題特別嚴重,過量的資訊裡,有太多有害而無益的內容,家長如何調整和規避?我們不妨回過頭來看看當年為孩子看電視煩惱的父母的做法。

    一個5歲的兒童,在一年之內看電視所得到的資訊,相當於他的祖父一生所積累的資訊量。這種說法,毫無誇大之嫌。

    家長還不知道的資訊,孩子卻先於家長知道了,有的孩子比家長知道的還多。 當然,兒童、青少年獲得資訊快了,早了,多了,這是很有好處的。 但從另一個角度說,家長的“權威”也受到了子女的“挑戰”。 很多家長反映現在的孩子是越來越不聽大人的話,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比家長知道的還多。

    網路對孩子的影響比家長們想象中的要大得多,對於兒童青少年來說,有極大的誘惑力,兒童對資訊的“篩選”能力卻很差,往往對各種資訊,不加選擇地兼收幷蓄。 這樣,就很有可能受到不良資訊的影響和腐蝕。

    有的兒童思想上的不良意識,就是受不好的電視內容的影響,有的青少年,之所以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也是受不良電視內容影響和腐蝕的結果。 因此,家長們不能不對孩子看電視的問題加以注意。

  • 2 # 田蠻子

    現在是21世紀了,不是70-80年代了,那時候是看書讀書來了解社會永珍,那時候,資訊不通,不能普及,所有的知識的來源都集中在讀書和看報上,那時候想了解事物,全靠自己整理,翻閱大量書籍,最終的吸收還要靠自己的總結,那時候,父母文化程度的都比較低,講的都是重點和典故,可惜都不知道這些內容來自於何方?將走向何處?

    21世紀,本來就是科技資訊的時代,知識面廣,知識點明確,知識總結清晰,並且人人觸手可及,普及快,簡單易懂,方便快捷,同樣也是大勢所趨,無法比及。單純的想認為控制,難上加難!

    任何事物都有好壞之分,而好壞之分的決定權在於父母,不瞭解資訊科技,就難以融入社會,難以錦上添花,過於依賴資訊,又怕沉入太深,無法自拔!相互交錯,難分難捨。

    其實,最重要的如何管理孩子在這方面的知識和學習興趣,認為分三步:

    一,思想疏導,分清主次,講述對錯,讓孩子明白網路中的優缺點;

    二,嚴格把關,時間把關,規定時間內進行,讓孩子能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接觸,什麼時候不能,

    三,共同探討,可提高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同樣也能及時懸崖勒馬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本人非心靈質詢師,如有出入,還望海涵!

  • 3 # 驕龍

    是啊,題目很真實,人一代一代繁延,可失去了許多遠古時期的禮節,常常見到富二代高昂著頭,在酒店大吃大喝,富人狂,富二代大多什麼都不做,一天花去上幾千。引以己為自豪。古人有一句話,富不過第三代。真實。記得常見公交車上有些年青人,上了車手機不離手,上來了六七十歲的老者他們裝著看不見。沒人給老人讓坐。是該改一改他們的時候了。有錢就是任性,等待他們的將會是魔難……………………人之初,性本吾!

  • 4 # 盒子魚英語

    題主的問題癥結其實不在於是放開還是規訓,真正的問題,在於題主能否對自身與孩子的關係予以深度的理解與反思。解決這個問題,要思考兩點:

    一、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除了顯在的言傳教育,更為重要的是能夠以身作則,將自己希望傳承的品質在日常生活中滲透給孩子。

    一個出自書香門第的孩子,往往更加重視內心世界,善於從書裡、前人事蹟中尋求經驗與智慧;

    一個出自大商賈家庭的孩子,往往更加擅長權衡利弊,利用有利條件達成自身目的。

    心性溫和不躁,做事有條不紊,主要得益於家庭內部平和靜氣的溝通氛圍;

    反之,脾氣暴躁,常忤逆父母意願,或者懦弱膽小,過度依賴父母,十有八九,父母中至少有一方性格強勢,性格中帶著較強的控制慾。

    真正的將孩子視為獨立個人的父母,往往能夠敞開心扉,與孩子真誠對話。

    所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正在於此。

    二、

    網際網路時代想完全擺脫網路不良資訊已經不太可能。引導孩子學會鑑別資訊的好壞,提高媒介素養,比代替孩子阻擋不良資訊的影響更為重要。

    題主現在要做的,可能是予以孩子更多的關注,教育並主動引導小孩如何分辨資訊。良好的媒介素養,是現在的青少年乃至所有人,都應該具備的素質。

    根據題主的描述,孩子的年齡和心性等具體情況並不清楚,但題主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關心並且,應該是耗費了很大的心力的。

    家長不妨先卸下教育子女的負擔,多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孩子的言行舉止,反思與孩子的日常交流是否符合你的預期。

    祝生活愉快~~~

  • 5 # 唐朝-傳媒

    這個問題的資訊量太大,引古論今的啟發教導,洋洋灑灑也要幾麻袋的文字,論證過程遠遠超過陳景潤的哥德巴赫猜想。依靠網路來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我只能說~你膽兒太肥了!

  • 6 # 辣媽沫沫

    一幼童的時候最好父母能抽時間,陪同引導孩子正確的判斷網路上的東西,引導正確的使用,教異誘惑的東西怎麼判別。

    二網路也是孩子的老師,現在孩子的老師不僅限於課程或者父母,有很多孩子的思維是老師和父母都不會懂的,老師和父母僅僅是教條式,孩子可以自行透過網路瞭解自己的十萬個為什麼。

    三網路也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開拓他們的眼界和知識。比如畫畫,以不在手畫而是電腦作畫等。

  • 7 # 心知育

    一年一度的高考之戰已經結束,940萬年輕的戰士在正面戰場上已經廝殺完畢。每一個考生的後面都有一個家庭,以及為保障考試投入的社會資源,因此,這是一場數千萬人參與的大會戰。會戰過後,勝利的人被稱為佼佼者,天之驕子,落選的人則被認為是失敗者。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心願,但是那些牛孩好像都是“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別人家的孩子”方方面面都很優秀,不僅有著優異的成績,溫婉的性格,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而且考得上一流大學,能讀得起研究生、博士生,能找得到白富美、嫁得了高富帥……

    相比於這個“別人家的孩子”,我們這些“自家的孩子”也許只能擁有比“別人家的孩子”差的成績,考個比“別人家的孩子”爛的大學,掙個比“別人家的孩子”低的工資,找個比“別人家的孩子”差的黑窮醜或矮窮矬,沒有“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大的出息,沒有“別人家的孩子”那麼爭氣……

    其實這個“自己家的孩子”都是你自己造成的。求知慾是人的天性之一,每一個剛開始接觸世界的孩子,總有問不完的為什麼,總是對世界充滿好奇,對書上所有東西都感興趣。筆者曾經接觸過數百個家庭的孩子,這些孩子們一開始都有很好的學習習慣,或者已經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每天在學校自己就抽課間時間把作業寫了,有時候寫不完,也剩不了多少了,回家稍微花點時間也就完成了。

    但是我們的家長們這時候出場了:

    “作業寫完了嗎?”

    “寫完了”

    “”哦,好的,我又給你準備了一套黃岡的數學題,做完這個,還有一篇作文,還有英語,要提前預習…”

    “……”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經常在我們的家庭上演?

    孩子們抓緊課外時間寫完作業是為了什麼?

    其實是為了能多點時間和家長在一起,做做遊戲、讀讀感興趣的課外書、或者和好朋友玩一會兒。我們的家長卻毫無徵兆的給孩子加碼,這樣下去,孩子肯定不會在學校裡完成作業了,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家,他會把學校的作業帶回家,拖到很晚才寫,因為他知道,只要他寫完了,家長就會給他安排新的任務,在他心中,父母是不能見到他閒著的,長此下去,孩子就會做事情越來越拖拉,時間概念越來越差,以至於走向家長期望的反面,離“別人家的孩子”越來越遠,漸漸成了“自己家的孩子”。

    有關機構曾經舉辦過一次電子遊戲大賽,發現電子遊戲打得好的還是以清華北大為首的那些985高校牛孩子們。優秀的孩子是各方面都優秀的,不單單是學習成績優秀,他在玩的方面也非常優秀,除了成績以外,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天文地理、遊戲體育樣樣精通。因為他們掌握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學習的方法論,有了這套方法論,不論他學什麼,都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

    而我們家長的一個行為,就讓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成了”自己家的孩子“,你是這樣的家長嗎?

  • 8 # 馬丁林2

    上週與我的心學老師(本地六十五歲非常低調簡樸又大智若愚的道家修煉者,此處不方便透露他的真名)吃飯聊天,我問起他就讀本地一間私立名校——中山紀雅中學的初二級孫子(小學畢業鋼琴過十級,各科成績全級前三,前年被中山市一中和紀念中學破格錄取,而最終我老師的孫子他爸爸最終選擇了小班制全寄宿的紀雅)是否還計劃讓他高中就出國留學,他告訴我已經與兒子(我這位老師的兒子也有留學背景,九十年初英國留學畢業後回本地創業)商量後決定下學期讓孫子到私立國際名校——廣州南沙英東中學入讀(直屬霍英東基金會)。

    我問他為什麼選擇這所昂貴的私立貴族學校(每年學費生活費接近人民幣二十萬,讀三年)而不在高中階段乾脆直接出國留學(高中留學國外相對在國內透過考雅思或SAT考本科更容易被世界名校錄取)?他告訴我如下原因:

    第一,這次選擇主要考慮孫子自己的意願,他從初一就已設定了將來的留學目標,希望先在國內讀完高中再出去。這樣可以蹋實自己的語文與數理化基礎,以便日後對交流與傳播中國國學有幫助;還有,他不想過早離開父母並提早加重父母的經濟負擔。

    第二,為了訓練孫子的膽識與獨立選擇能力,他們上月帶孫子去英東國際學校面試。綜合他孫子出息的表現,該校的英籍校長破例給他單獨接見的機會。結果,由於這孩子流利的英語、鎮定自若的膽識獲得了校長高度的讚賞。會面期間,校長與這位孩子簡單交流了兩個問題。

    校長問他,你將來留學的專業方向是什麼?他回答說想讀英國文學。這一回答讓校長大笑並感到吃驚:英國文學是英國本土具有深厚文學功底的少數學生才會願意並有基礎選擇的專業,一箇中國初中生就有如此大膽的想法非常難能可貴!

    然後,這位孩子也直率地問校長一個問題:我們原來的小學、初中學生都不能帶手機或手提電腦上課,英國學生允許嗎?校長笑著回答他:當然可以。而且,除了英國,其他西方國家還有日本、新加坡等亞洲國家都可以。這位孩子又問到:帶手機或手提電腦回校上課,如何解決學生的自制力而不影響學習?校長說,我們不擔心這個。試想,如果學校連學生基本的自控力或自我約束能力都無法培養好,我們又如何談教育?而關鍵是,資訊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允許學生帶手機或手提電腦反而能培養他們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更關鍵的是,可以培養他們離開學校之後可持續的自學能力(這點本人非常認同,因為我自身廣泛的興趣與自學能力也是這樣訓練出來的)!

    透過上述這位有膽識的中國學生與英籍校長簡單而令人震驚的對話,我在此基本可以回答“網路時代,怎樣正確地教育這一代孩子”的問題(如果讓我提問,這個問題正確的提法是:“網路資訊化時代,作為家長或老師怎樣正確引導學生獲取有效的資訊?”):

    第一:在有前瞻性見識的長輩或父母的引導下,中國學生同樣也可以做到像英美等西方國家普遍通行的放養式地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和獨立選擇的能力;從中解決大部分中國家長普遍擔憂的問題。

    第二,在教育與資訊化日益接軌的網路時代,西方國家的中小學特別是高中階段,針對學生使用手機或手提電腦的開放度與普及度與我們絕然相反,他們並不認為手機或手提電腦是影響學生自制力和學習成績的禍首,而是作為工具讓學生充分利用網路資訊,能培養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更加有效的學習能力。解決之道在於學校、老師與學生建立起一種互信,並隨時與學生溝通約束培養其自制力。

    第三,我非常羨慕並看好九零後和兩千後這兩代人將來的網際網路思維,他們比我們六零後、七零後甚至八零後三代人更能與世界科技潮流真正接軌。為什麼?我原來是做玩具出身的,珠三角玩具行業最鼎盛的時期是九十年代初至2008年,大部分勞動密集型的外資企業是玩具廠,歐美日對傳統玩具的消費需求也非常旺盛。但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到今天,珠三角的大型玩具廠已所剩無幾,即使倖存,規模不到當年的十分之一(我所在的玩具廠由1997年的一萬兩千人萎縮到今天的一千五百人)。除了金融風暴影響歐美日的市場需求和國內勞動力成本飛速上漲造成萎縮的原因外,我認為最關鍵的是電子化玩具和智慧手機的普及而影響九零後及兩千後兩代人的玩具需求(以動手性、益智性和科幻見長的樂高積木目前還有大量受眾)。毫不誇張地說,無論是中國的城市還是農村,現在的小孩生下來就先天地遺傳了來自父母的智慧化基因——一兩歲就能玩智慧手機或IPAD,三四歲就能玩手機遊戲!

    試想,我們如何在網路資訊化與手機智慧化的時代限制我們的兒子或孫子遠離手機或I PAD?他們先天早已“植根”大腦的智慧化基因是家長、學校和社會所能為之焦慮而逆轉的嗎?

    同樣,我也無法下定論判斷我們未來的孫子(五年後)以及孫子的孫子(再過二三十年左右)在將來普及的智慧化、量子計算機、虛擬現實、AI、全息網路、人機互動等等顛覆我們想象的新科技到來時,該為他們慶幸還是擔憂?

    但我最終認為,一個關鍵性的預測是清晰而又可能的:我們的後代在發生顛覆性躍遷的全球科技文明與將來極有可能發現並溝通的外星文明協同進化的願景中,他們是無所不能的!

    因為,我堅信音樂神童、系統論哲學家和廣義進化論科學家歐文.拉茲洛的預言:“未來不是被發現,而是被創造!”

  • 9 # 小李滔滔

    我也是作為父母和老師的雙重身份,談談我的看法:

    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與快樂,這是這代孩子的幸運與福氣。但是,成長也需要目標與壓力。

    在網路時代,教育的本質其實是沒有變的。教育孩子的原則和規律隨著時代發展更加的完善。

    1、網路是時代的必然。教育孩子不必害怕和規避網路。

    科技裹挾著時代進步,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能開倒車,我們不可能回到刀耕火種的年代。網路時代的我們應該以喜悅的心態擁抱生活。隔絕孩子與網路的聯絡是不現實的,也是違揹人性的。

    2、網路不是法外之地。教育孩子要有敬畏之心。

    網路是現實生活的視窗,我們應該教育孩子更加謹慎的對待自己言行,不能做違法亂紀的事情。

    3、網路只是工具與手段,不是生活的目的。教育孩子不能脫離現實。

    網路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網路不能取代現實的生活,我們的衣食住行,我們的親朋好友,我們的愛恨情仇都是活生生的。沉迷網路是人頹廢與墮落的開始。

    4、網路變化神速,要教育孩子有迎接日新月異改變的準備。我們不能停滯不前,社會的每一天都在進步。我們的成長包括父母與孩子,都應該與時俱進。

    總之,網路的教育不可能毫無底線的自由。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網路,更加離不開家長和老師的關愛。網路時代教育孩子,守候孩子的成長也是師長們肩負的責任,我們責無旁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血滴子”是如何產生的?為何總是與雍正帝聯絡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