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篆的兒童心經

    情緒本身有它的積極意義,它的到來是為了提示你內心的真正需求,當你採取了某些行動滿足需求,情緒的目的達到了它就會自動消退。

    譬如說焦慮,通常是大腦判斷未來存在某種潛在危險而產生的擔憂情緒,它提醒我們該採取某些行動去應對這種潛在風險。例如今年疫情影響,很多人有失業焦慮,如果我們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學習增值,開發副業收入,提前尋找合適的工作機會等等,焦慮的信使目的已達到,通常就會自動消退。

    所以,在認知上,我們首先不需要視情緒為猛虎,而視之為有用的朋友,每次情緒來臨,我們可以想一想這位朋友到來了是想提醒我們什麼,然後去積極迴應風險。

    說到控制情緒,眼前似乎浮現了一幅畫面:一個人花完全身力氣按住一頭力大無窮的獅子,到精疲力竭時,獅子還是不受控四處咆哮。情緒就像這頭獅子,它本身是一種能量,咱們想想不少人憤怒時,地上都會多了一堆碎片,一地雞毛,那就是情緒是能量的體現。

    對於這些能量如果我們強行控制住,不讓它跑出來,它要不然會對你的身體發起攻擊,要不然某一天突然爆發,破壞力大增,所以,與其控制情緒,不如說管理情緒更為合適,我們可以訓化情緒這頭力大無比的獅子,引導它去合適的地方。

    譬如可以在淘寶上買一些可粘在牆上又不腦的軟泥,生氣了想摔東西隨便往牆上摔,特解氣!

    還可以把情緒昇華為產出,用畫畫或寫作的方式把情緒的能量宣洩出去,你可會收穫另外一種價值

  • 2 # 牧陽記

    某種意義上來說,情緒是對所處環境事件的生理反應,比如說憤怒會面紅耳赤,悲傷會垂頭喪氣,焦慮會夜不能寐等等。

    人類受困於情緒,甚至有人成為了情緒的奴隸。在情緒調節方面不得不提阿爾伯特•埃利斯,他是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的創始人。很多時候,我們會認為是外部事件引起我們的情緒反映,埃利斯的研究則指明個體對事件的認知才是導致情緒行為反應的根本。這也是為什麼同一事件不同的人會呈現不一樣的情緒。

    因而,在面對情緒狀態的時候,首先要無條件的接納自我。很多人可能都熟悉這樣一種狀態,即一邊沉浸在自我情緒中一邊又否定自己的情緒。然後產生厭惡自己的想法:我為什麼就不能控制我自己呢?我們有時候對自己過於苛責,不允許自己失敗,不允許自己難過,不允許自己有失誤,不允許自己比周圍的人“差”……被“不允許”包圍的我們同樣不允許自己有負面情緒。

    其實,個體生活的豐富性離不開喜怒哀懼等七情六慾。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可能會碰到負性事件,面臨負性情緒。在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先試著擁抱自己,然後告訴自己,這沒什麼,我只是遇到了點困難。等平靜下來後再去試想下,面對引起不快的那個事件,我是怎麼想的,我能不能換種想法,這種新想法會不會讓我好過點,這也就是所謂的調整認知。每次碰到類似情緒都試著這樣操作,長此以往,形成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從而更好地對待情緒。

    這裡需要了解和克服的有三種病態的思維方式。

    災難性思維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容易把事件誇大,把本不是災難的事情放大成災難。比如,“萬一他不喜歡我怎麼辦?我會瘋的”。“萬一我考不上研究生怎麼辦?我就無臉見父母了”。這個對“萬一……怎麼辦”的回答呈現出恐怖化的傾向。而事實上這些問題只有這種災難性的答覆嗎?絕對化思維方式。對己是“我必須……”,“我應該……”,對他人是“你應該……”,“你必須…”,這些語句透露出一種非做不可的絕對化要求。比如,要想結婚你必須要買一套房子,房子必須加我名字,否則就是不愛我。現代社會,多少人的愛情在這種絕對化的思維中夭折。合理化。這是一種弱反應,有點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感覺。比如沒有被提拔到某崗位,你給自己的解釋是“那崗位也沒什麼好的,錢少責任大。我不去正好,落的清閒自在。”

    情緒無時無刻不存在,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都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瞭解自己,瞭解我們的情緒,不被情緒左右,不為情緒所困擾,享受平和的人生。

  • 3 # 自在鎖子

    本人回答:

    情緒是一種力量,

    真的面對自己,比如說當你對親人發火,是不是有一個正面意圖!【你自己可以體會】

    情緒不說說沒就沒有的,溝通的意義缺覺對方的迴應。

    當一個人在發洩情緒,背後都有這一個企圖。我們要認識到,我們這樣做,是不是可以更好的達成我們的目的!

    【我發現有些人發脾氣:

    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比較簡單有效果,習慣性的行為,或者是機械化反應。但是效果不長久!】

    假如你想改變自己的情緒,給你兩句話:

    是情緒擁有了我,還有我擁有了情緒!

    我的頭腦的假設,不一定是事實!

    這兩句話要重複一遍一遍的驗證生活!寫下來,半小時看一次

  • 4 # 靈至清

    情緒一旦成長起來是不能被控制的。情緒是一種無形的生命。其生命力超過了我們意識,就會壓制我們的意識,控制我們的頭腦。讓我們說出違心的話,做出違心的事。但情緒發洩完之後,情緒的能量和生命也就消散了。所以被情緒控制後的人就像被魔鬼附體一樣。是很危險的存在。

    從科學的角度講控制情緒。是沒有人可以做到的。是我們可以瞭解情緒的。來龍去脈。通過了解觀察情緒的成長過程和小三消融的過程。掌握其規律。我們就可以在情緒成長為控制我們之前。就把情緒抵消掉或者消融掉。

    首先我們的基因記憶。身體中每一個細胞都存在我們人體的基因。然後基因中的記憶。一旦流轉到大腦。就會成長為念頭。科學家發現一天24小時人頭腦中產生的念頭。有6萬多個。能被一時察覺到的念頭少之又少。念頭一旦被我們的意識察覺到,就會自動消散。不被我們察覺到的念頭。同類型而且相關聯的會糾纏在一起。同類型的念頭不斷糾纏成長就會成長為情緒。情緒成長到生命力能夠壓制人意識的時候。就會取代人的意識,控制人的頭腦。這個時候的人說出的話,做出的事情是不被自己控制的。當自己意識恢復清醒的時候,會後悔。愧疚。然後頭腦就會編造謊言,為自己療傷安慰自己。頭腦80%的謊言是說給自己聽的。第一個減少情緒的方法就是常常讓自己靜下來。觀察頭腦中產生的念頭。這與佛學控制情緒的方法類似。佛學認為,佛法在心間不離覺和念。離覺忘念頭恰在無明淵。也就是說我們要常常覺察自己心裡的念頭,否則就好像在無名深淵中一樣痛苦。

    還有些人可以先知先覺的察覺到自己的情緒。在情緒發洩之前控制自己,一時之間如果被我們的意識察覺到,我們的意識會命令頭腦。阻止情緒的成長。用一些相反的情緒進行抵消。這樣可以使情緒消散或者是減弱。或者是停止繼續成長。這是第二個聲嚇控制情緒成長的方法,來阻止情緒的產生對人造成的傷害。

    還有的人是當知當覺。在發洩情緒的過程中就發現了情緒。意識到了自己的危險處境。頭腦會馬上啟動自我保護,是情緒對人的傷害做到最小。雖然不能馬上控制情緒。卻能減少情緒對人的傷害。這是第三個方法,透過發現情緒正在發洩。避免在情緒毀滅,來降低情緒對自身產生的傷害,對別人產生的傷害。

    大多數人是後知後覺。當情緒發洩完之後,才瞭解到自己被情緒控制後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別人。然後心生愧疚。透過懺悔祈禱等方式。祈求原諒自己。能夠原諒自己就是原諒了全世界。這樣也可以為自己被情緒傷害後留下的創傷。進行精神療愈。

    還有些人是無知無覺。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自己,傷害了別人。而且不認為自己是在互相傷害。意識不到情緒的危險。還美其名曰這就是個性脾氣。這種人也是極其危險的。因為,容易被情緒控制的人就如同被附體的魔鬼。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

    願所有人都能夠察覺到自己的念頭,避免成長為情緒。減少情緒的發生,減少情緒對我們和別人的傷害。沒有信仰的智慧是危險的。其實不同的信仰都在用不同的語言和故事在講同樣的道理。都是引導我們做好的事情。愛是生命的本質,自由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請尊重自己的生命。唉,這個世界上所有人。原諒所有人的美中不足也包括自己。

  • 5 # 不著調兒的苦咖啡

    正確說法是管理情緒,不是控制情緒。

    情緒就像流水一樣,不能堵,不能截,不能控制,要疏導要管理。

    我們有情緒時,首先要接納情緒,允許自己有情緒;然後我們要面對情緒,冷靜的思考情緒背後我們真正的需求是什麼?然後再想想我們是否正確表達了我們的需求,有沒什麼好的方式幫助我們表達?

    宣洩情緒和疏導情緒不同。前者是單純的發洩怨氣,是任性行為,不但不能解決問題,也容易傷害別人。後者是理性的思考和溝通,不但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可以增進彼此瞭解。

    人在情緒中,很難冷靜下來怎麼辦? 當你認識到情緒背後有真實需求時,你就會學會抽離,把自己抽離到第三者的角度(或上帝的角度)看問題,這個時候就容易跟自己對話,讓自己冷靜。所以,在發洩情緒前,給自己一個定式:暫停!我要冷靜一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才能給女孩子留下好的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