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京師書苑

    如今,伴隨著購物、聚餐和紅包,一個又一個節日像是被“複製貼上”一樣,成了相同的模式。一項調查顯示,63.1%的受訪者感到“過節疲勞”,朋友聚會、聚餐(72.9%)和商家促銷、瘋狂購物(64.2%)被指為最常見的節日“套路”。與尋常日子相比,節日被賦予了與眾不同的意義與內涵,原本讓人盼望和期待的節日,但是商業資本的推波助瀾,讓節日越來越多;才過完一個節日沒多久,下一個節日就到來了。缺乏儀式感和文化內涵讓節日的價值大打折扣,難以滿足老百姓深層次的精神訴求與情感需要,導致節日的體驗感越來越差。

    急劇的社會變遷,讓節日的文化功能逐漸淡化,過節方式也漸趨庸俗化、便捷化和同質化;除了購物、聚餐、搶紅包,人們彷彿已經難以找到更有品質的過節方式,也難以進行更有內涵的情感表達。套路化的“購物節”,在消減節日意義的同時,也讓疲於應付的人們難以將節日時間有效地利用起來。“過節疲勞”猶如一面鏡子,觀照出部分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匱乏。

    在這樣一個人情社會,聚餐成為實現自我疏解、拉近社交距離的策略;聚餐不僅可以讓人們找到歸屬感和身份認同,也能夠實現對堅硬現實的某種柔軟抵抗。只不過,在功利主義、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今天,聚餐也變得越來越庸俗而乏味;聚餐成為一個競賽場,講究人脈、注重社會資本的再生產,讓許多人在經營“關係”上耗費了大量的金錢與精力。疏解“過節疲勞”,除了年輕人要進行清醒的自我除錯、少一些跟風從眾之外,也需要賦予節日更多的文化價值與“時代感”——新奇的過節方式、有趣的節日內容、活潑的情感表達,只有賦予節日更多的價值和意義,才能得到年輕人的喜愛與認同。

  • 2 # 博爾赫斯

    節日本質是勞動人民休息歡慶的時間,單調乏味的年復年複製,的確審美疲節,現代優美的物質比古代多太多了,過節疲勞,單調乏味之時忙上忙下,節日脫離生活,古代產生節日都是與人們生活點滴緊密相關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些民辦教育的私人學校靠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