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那一曲花瓣雨

    其實,這個是一個心理問題,說白了就是心理學上對於外界刺激的應激性程度反應。打個比方,一條金魚,你用一根針刺一下就死了。但是,你用一根針刺一下老虎,結果你死了。就是說,相同的刺激,因為物件的不同,結果不同。如果物件是人,那麼還要複雜。

  • 2 # 希望美好57902506

    耶和華的眼目看顧義人;他的耳朵聽他們的呼求。耶和華向行惡的人變臉,要從世上除滅他們的名號。義人呼求,耶和華聽見了,便救他們脫離一切患難。

    耶和華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

    義人多有苦難,但耶和華救他脫離這一切,又保全他一身的骨頭,連一根也不折斷。惡必害死惡人;恨惡義人的,必被定罪。耶和華救贖他僕人的靈魂;凡投靠他的,必不致定罪。

    你要認識 神,就得平安;

    福氣也必臨到你。

    你當領受他口中的教訓,

    將他的言語存在心裡。

    你若歸向全能者,從你帳棚中遠除不義,

    就必得建立。

    要將你的珍寶丟在塵土裡,

    將俄斐的黃金丟在溪河石頭之間;

    全能者就必為你的珍寶,

    作你的寶銀。

    你就要以全能者為喜樂,

    向 神仰起臉來。

    你要禱告他,他就聽你;

    你也要還你的願。

    你定意要做何事,必然給你成就;

    亮光也必照耀你的路。

    人使你降卑,你仍可說:必得高升;

    謙卑的人, 神必然拯救。

    人非無辜, 神且要搭救他;

    他因你手中清潔,必蒙拯救。

  • 3 # 和歌87090527

    視情況而定。這種弱勢是他自身屬性還是外在環境造成的,自身堅強的人你的憐憫幫助他會銘記於心奮發圖強,本性怯懦自憐自哀的只會責怪你幫的不夠徹底,所有的失敗都不會反思自己的錯誤,故而永遠也扶不起來

  • 4 # 摯友愛說

    憐憫只是我們內心的善良給他們的幫助,對於弱者我們幫的同時最好是授他擺脫弱者的本領。如弱者不知改變自己,總依賴憐憫那是在害自己,我們光會憐憫不知幫其改變,解決根源,我們也是在害他。

  • 5 # 閒庭客

    哦,我對憐憫二字很反感。認為對弱者應

    予以人道的同情和幫助!應該視弱者的對

    象、具體情況而採取適宜的幫扶工作。

    例如~我們所講的:拿錢、拿物都只是杯

    水車薪,只能解一時之困~都不如給予適

    合弱者實際情況及能力的扶助專案……使

    其在發展中逐漸自信、自立、自強起來

    ……只有這樣,才是最終解決扶助弱者的

    最有效辦法!

  • 6 # 手機使用者5417452255

    弱與強是相對的,其表現的也不盡雷同,這就看你站在什麼立場,什麼觀點去評價弱與強了。丐幫的顯著特點是”可憐”像,透過像看到本質,才能升起真實的憐憫心,憐憫要有智慧,不是一味的讓弱者更好,”好”也是相對的。

  • 7 # 片尾曲響起

    弱肉強食自古至今沒有變,弱者想要變強他能變強,你憐憫他他卻不想變得更好,你又能怎麼養,社會上這種不公平依然變為常態,社會上這種安於現狀已成為趨勢,好自為之。

  • 8 # 家長百事答

    弱者能不能變好是ta自己的命運,和他人的一次善待未必有直接關係。但既然要助人,就千萬別是憐憫,因為那很可能還傷了對方的尊嚴,幫不成卻起了壞作用。而該是帶有尊重的幫助,無論是現實的還是心理的都是正向給予,沒有壞作用。

  • 9 # 一葉茶1982

    所謂對弱者的憐憫,和同情心,還是不一樣的。因為同情和憐憫而去幫助弱者不一定能夠使其變得更好,但至少可以不讓其境遇更糟。最重要的,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公益組織,有官方的,有非官方的,去主動的幫助弱者、去扶持他們。最簡單的,世界上最有力量的就是看似一無所有的無產階級。因為,在革命的過程當中,無產者失去的只有鎖鏈。一旦一個社會出現了革命,必然是泥沙俱下,玉石俱焚。等到那個時候就算有人想要去發同情心,想要去發憐憫,也沒有機會了。

  • 10 # 懂不懂不懂

    對弱者保持一定同情和維護,這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表現。那麼,弱者會不會變的更好,那取決於弱者的內因,老年人是弱者,智障是弱者,殘疾人是弱者,你的幫助可以讓他短期內有所改觀,但是不會改變他的本質,老人越來越老,智障也不會變的聰明。而有一些弱者是一些外部因素造成的,你的幫助,也許會改變他的未來,比如說貧困。幫助弱者,本身就是強者存在的使命,沒有弱者,或者說你不吧幫助弱者,又怎麼會顯現出你和對方的差距,又怎麼能界定孰強孰弱呢?

  • 11 # 無住99

    同情弱者是人們的本性。既是弱者、就有弱點。弱者常常被人憐憫,又僅生存堅難、處處表現得十分可憐。這些可憐之人通常不願進取、也很少願改變自己。故而有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往往人們認為要改變一個可憐人,比改變一位聰明人更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眾多體育鍛煉中,你更偏愛哪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