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零五茶學
-
2 # 偉人蛇
.我覺得這個問題不該有標準答案吧?老實說,對於茶道我乃門外漢一個,雖然也喝過不少茶,但總未留心,更無研究。平時倒以白開水為主當茶、解渴。但我覺得喝茶應該有個人喜好、口味、身體適應狀況等之別。至於什麼年齡喝茶,喝什麼茶我倒覺得是其次了。也可能從上述之言即可知我乃門外漢一個了!全當走題、白卷吧。朋友,望見諒!
-
3 # 謬論者
三十歲喝茶最合適。三十而立,也基本體驗了人事的艱辛。生活如茶,先苦後甘,只有細細品味,才能體會其中的醇厚。
三十之前,看不清人事繁雜,以為只要自己想做的,只要勤奮努力,那怕是榮華富貴,那怕是輝煌騰達,一切皆有可能。三十歲前的浮躁讓我們沒有時間來飲一杯好茶。
三十歲前喝茶,喝不出其中真味。三十歲後喝茶,方知茶中真諦。
-
4 # aa彩虹糖257276991
我覺得喜歡的就是最好的啊,想喝什麼就喝什麼,非要劃分年齡段的話
少年期:我覺得花果茶是不錯的選擇口味酸甜
青年期:綠茶(綠茶偏寒性) 紅茶(紅茶偏溫性女生更適合)
中年期:鐵觀音白茶黑茶
老年期:普洱生茶茉莉花茶
呼我煮茶 門臨好客
逛知乎,吃瓜群眾看人吵架:“喝茶要不要分年齡段”,吵得火藥味十足。
看看古人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吧。康熙年間有位重臣名叫張英(他兒子張廷玉也很出名,都是宮廷戲常客。),官至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他自己本身就酷愛喝茶,而禮部有一項很重要工作就是督辦每年皇帝喝的貢茶。所以張英在茶的品鑑上面,可以稱得上當朝屈指可數的高手了。
他就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予少年時嗜六安茶,中年飲武夷而甘,後乃知岕茶之妙……岕茶如名士,武夷如高士,六安如野士,皆可為歲寒之交……”
古人喝的茶和我們現今流行的茶早已發生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我們還是依稀可以知道一點張英想要表達的意思。少年的時候年輕氣盛可以喝一些霸氣一點的茶。
六安茶我們在《紅樓夢》出現過一次,就是賈母和劉姥姥一行人酒足飯飽去妙玉那喝茶,賈母說“我不吃六安茶”。妙玉表示這不是六安茶,這是老君眉。可見六安茶可能確實不太適合老年人。
所以在養生講究的古代貴族面前,不同年齡段喝茶也是有主次優先的
少年階段
少年時嗜六安茶 六安如野士野士:是指有點本事的人但是有很多缺陷、太過有個性,桀驁不馴。
少年時期血氣方剛,正好和野士般的茶相匹配,也能受得住這些茶性、茶氣、茶香,比較直接刺激的茶。六安茶是綠茶裡面唯一的葉片茶,和柔柔嫩嫩的茶芽比起來,葉茶的內含物質更多,口感也更加突出一點。
中年階段
高士:志趣、品行高尚的人,多指隱士。
張英說中年的時候喜歡高士類的茶回甘,大概隨著年齡增長,口味會偏向厚重,香氣也會偏向沉穩,高士茶大概是指那種有趣,味道香氣都比較內涵、沉穩、不太尖銳的茶吧。
老年階段
名士:已出名而未出仕的人;泛指有名的人
張英說的岕茶,我們現在基本是不太知道了,岕茶是中國第一歷史名茶,“岕”通“嶰”地名,意為介於兩山峰之間的空曠地。普通話常讀“jie”“介”音。宜興、長興比鄰皖南都有帶“岕”地名,當地人有二種發音,一念“岕”為“ka”“卡”音,另是“ko” “跨”。出現於明初,失傳於清雍正年間,曾在宜興種植。其與我們現在的綠茶有所差別,具有很多優點,岕茶色白、金石性、乳香、鮮活。但製作工藝複雜,從而導致失傳。岕茶是明清時的貢茶。宜興產的茶在唐宋稱之為陽羨茶,到了明清稱岕之茶。
也就是說岕茶是像名士樣一種很出名的貢茶,在那個年代。所以到了老年這個階段可能就會真的能體會到成名茶的真正妙處。比如西湖龍井這種茶,這麼出名,有些人覺得不過如此,但是真的喝過好的西湖龍井的話,就不會那樣覺得的。能理解為什麼西湖龍井這麼出名了。
其實在翻閱古書的時候,很多時候古人喝的茶跟我們所說的茶可能都是兩種不同的茶。比如宋徽宗是真的沒喝過我們現在人喝的白茶、比如你喝的江浙明前茶古人是很難喝得到的(皇帝要喝一杯明前茶要花的人力物力是難以想象的)。
文字與排版:陳扯扯